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_0

合集下载

浅谈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

浅谈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治

方 中天 麻 、钩藤 平肝 熄 风 ;生石决 明镇 肝潜 阳 ;川 牛膝 引血 下
行 ;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
热 积滞 涤除为 度 ,适 时减量 或停 药 ,以免过量 伤正 。医学教 / 搜集 育 整理 腑气通后 ,应治 以清 热化痰 、活血通 络。午后热甚者 加黄芩 、石
膏 、栀子 ;痰 盛者可加竹沥 、天竺黄 、川贝母 ;兼见 头晕 头痛 ,目眩 耳 鸣者为 热动肝 风之象 ,可加天麻 、钩藤 、菊花 、珍珠母 、石决 明以 平肝熄 风潜 阳;苦 口干舌燥 ,苔燥 或少 苔,便秘 者为热盛 伤津,可加
J】治则 l 活血化瘀 ,化 痰通 络。 1 方药 . 2 方 用化 痰 通络 汤加 减 。半 夏 1g ,茯苓 1 g 5 ,白术 1g 5 0 ,胆南 星
方 中瓜 萎 、胆南 星清 热化 痰 ;生 大黄 、芒硝 荡涤 肠 胃 、通 腑泄 热。本方使 用大黄 、芒硝 剂量应视病情 及体质而定 ,以大便通泄 ,痰
21治则 .
平肝泻火通络 。 2 . 2方药 。
温经通 阳、养 心安神 ;小便频数或 失禁者 ,为气虚不 摄 ,加桑螵蛸 、 金 樱子 、益 智仁 以温 肾固摄 ,肢软无力 ,麻木者 可加桑 寄生 、杜仲 、 牛膝 、鸡血藤 以补肝 肾,强筋 骨。
5 阴虚 风 动
51治则 .
生地黄 、玄参 、麦冬以滋阴液 。 4气 虚血 瘀
41治则 .
5 ,天竺黄 1g g 5 ,天麻 1g 0 ,香 附1g 5 ,丹参1g 5 ,大黄5 。 g
I . 解 3方
益气活血 ,扶正祛邪 。
42方药 .
方 中半 夏、茯苓 、白术健脾燥 湿 t胆南 星、天竺黄 清热化痰 ;天 麻 平肝熄风 ;香 附疏肝理气 ;丹参活血化瘀 ;大黄通腑 泄泻 。全方合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医辩证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脑梗塞的效果分析中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三高病人逐渐增多,脑梗塞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增加。

脑梗塞也叫中风,脑梗塞后遗症是基层医院常见疾病。

脑梗塞是脑组织供血障碍,出现局部坏死,根据梗死的范围有腔隙性脑梗塞和大面积的脑梗塞。

临床表现不同,主要表现在意识障碍、口角歪斜、走路不稳,严重者出现偏瘫,不能走路,严重的降低了生活质量。

在脑梗塞治疗方法中,西医治疗以营养脑神经、稀释血液粘稠度治疗为主[1]。

中医常常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辩证、并且进行不同治疗。

一、资料和方法病例选择:随机选取2017-2020年在我院就诊的脑梗塞患者68名,随机分成2组。

西医治疗为对照组34人。

中医治疗组34人。

具体情况见表1。

表1:脑梗塞病例情况人数性别男女年龄(岁)平均年龄对照组34211349-7964±6.26中医治疗组34221250-8063±5.89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阿司匹林口服等治疗,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组在上述药物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治疗;1、气虚血瘀型,常见类型,常见于体弱的老人。

方用补阳还五汤;2痰热腑实型,方用桃仁承气汤;3、肝肾阴虚型、方用镇肝熄风汤;每日一剂,分2次饭后服用,2周一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效果评价标准:根据美国国立卒中量表BIHSS进行评分,基本治愈:评分降低90%以上;后遗症基本消失;显效:评分降低46-89%以上,而且口角歪斜、上下肢活动障碍明显改善。

有效:评分降低25-45%,后遗症有所改善;无效:评分降低小于25%或增加,后遗症无明显改善。

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见表2。

对照组治疗无效人次是9例(26.5%)。

中医组治疗无效的人次是4例(11.8%),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8.2%。

其中30例治疗后有一定的恢复。

二者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基本治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无效率%对照组1375926.5%中医治疗组1893411.8%三讨论: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脑组织局部突然缺血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在意识水平障碍、口角歪斜、上下肢活动不便等,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大[2]。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

名老中医治中风医案中风(stroke),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导致言语、运动、认知和感知障碍等各种症状。

中风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治疗,因此选择一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一位名老中医治疗中风的医案。

病案:男,72岁,中风后左半身瘫痪,面部略微歪斜,言语不清,左手无力,左腿跛行,情绪不稳定,睡眠质量下降。

初诊时,老中医详细了解了患者的中风病史、既往病史和饮食习惯,进行了中医四诊,发现其脉浮紧,舌红苔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老中医初步诊断为中风后证。

治疗:老中医设计了一套中药配方,并结合针灸和推拿疗法。

具体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治疗:老中医选用了脑健康汤的方剂,包括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淮山、川芎、当归等中草药,且每天按时给患者服用。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药的作用调整了剂量和配方。

2. 针灸疗法:老中医使用了绿色针灸(即无痛针灸)的方式,选取了手太阳膀胱经等穴位进行治疗,用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情。

治疗过程中,老中医根据针灸效果和患者的反应修改了穴位和治疗时间。

3. 推拿疗法:老中医使用了手推功夫,以调整患者身体平衡、平缓肌肉萎缩、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

老中医在过程中反复对患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面部和言语渐渐恢复正常,左手和左腿运动能力明显增强,走路也变得更加稳定。

患者情绪也变得更加稳定,睡眠质量也大大提高。

治疗后几个月,老中医继续按照上述的治疗方案进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

结论:中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正确认识和治疗非常重要。

经过老中医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患者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和改善,也说明了中药在治疗中风方面所具有的良好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配合现代医学,采用综合治疗,最终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论治缺血性中风30例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论治缺血性中风30例疗效观察

较高,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 和生 活质量造 成 了极 大威胁 。中 药应用 于治疗 缺血性 中风疗 效显 著 , 在 临床治疗 中具有非
常重要 的地位 。对 2 0 l l 一 0 2— 2 0 1 3—0 2收治的 3 0例缺 血
证论治 , 探讨中医辨证疗 缺血性 中风的临床治疗疗效 。
1 . 2 方法
试验亦证实 : 该药 对常见的一些具 有耐药性 的致病菌 具有 极强的抑制作用 , 能抗炎及 促进伤 口愈合 。红霉素 软膏
综上所述 , 龙珠 软膏 合用 红霉 素软膏 疗效 好 , 安 全性 高, 有助于肛裂术后创面愈合 。
参 考 文 献
用于脓疱疮等化脓性皮肤3 6
V o l 。 2 4 N o . 6
J o u r n a l o f A e r o s p a c e Me d i c i n e
珠软 膏合用红 霉素 软膏 , 龙珠 软 膏改善 了创 面 的微 循环 , 减轻术后创面不适合促进创 面愈合 , 红霉素 软膏控制 局部 感染 , 二者合用 既有利 于坏 死组织 的快 速消 除 , 又能 够保 护新生组织不 被细 菌感染 , 导 致疗 程 的延 长 , 提 高住 院患
关键 词 中医; 辨证论治 ; 缺血性 中风 ; 临床疗效 中图分 类号 :R 2 7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2 0 9 5—1 4 3 4 . 2 0 1 3 . 0 6 . 0 6 3
缺血性 中风是脑血管疾 病之一 , 指 的是在脑 血栓基础 上造 成的脑动脉堵 塞和脑 梗塞 最终 导致 意识 障碍 以及偏 瘫, 主要的发病人群为老年人 … 。缺血 性 中风 患者在 临床 上 的症状通 常表 现为昏迷 和肢体麻 木等 , 发病率 和致残 率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中风的中医辨证施护体会
1 2月 2 2日安 置 永久 性 心脏 起 搏 器 。另 外 , 不科 学 的 生 活 方 式 、
视 , 至连 亲 属 的耐 心 规劝 也 置之 不 理 。此 类 患 者 应放 在 首 位 , 甚 着重 讲 解 卫 生科 普 知 识 、 关 的病 例 和 引起 的后果 , 相 做法 不 仅 仅 局 限在 说 教 , 而是 利 用 阅 读 报 刊 杂 志 、 板 报 等 宣 传 方 式 , 别 黑 特 在患 者 出 院 时应 跟 亲 属配 合 做好 康 复 指导 工作 。 以上 的病例 , 冠 心 病 患 者 中 绝 大 多 数 的 患 者 对 自己 的 病 在 情不 甚 了 解 , 一旦 发 病 心理 状 态 就相 应 变坏 , 别 是初 次 发 病 者 特 更 缺乏 心 理 准备 , 有 的患 者 虽不 重 视 , 他 们 在各 种 因素 的诱 而 但
此 , 对 1 6 患 者 的 护理 中 , 对 患 者 心 理状 况 的不 同类 型 , 在 2例 针
护理 计划 , 力争 在 护理 工 作 中使 心理 护理 这 一环 节更 快更 好 地
发展应用, 发挥 其 更 显著 的作 用 。
参 考 文 献
分 别制 定 了相 应 的 护 理 计 划 。如 前 所 述 的恐 惧 、 躁 易 怒 型 患 急
2 龚南 智 , 真 海. 王 心肌 梗 死 患 者 的 心 理 反 应 的护 理 [] 检验 J.
医学 与 临 床 .0 7 4 4 :2 . 2 0 ,( ) 3 4
( 稿 日期 :0 70—4 收 20—61 )
中风 的 中 医辨证 施护体 会
苏 美 丽
( 建 省 安 溪 县 中 医 院 内科 福
பைடு நூலகம்者 , 对其 年 龄 、 针 性格 以 及 文 化 素 养 等 , 基 础 护 理 中相 应 增 加 在 了 心理 护 理 的 内 容 , 体 做 法 是 : 患 者 为 亲 人 , 以启 发 、 具 视 多 鼓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

中医辨证心得体会(热门19篇)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总结,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

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心得体会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对于中风的治疗也有着独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个人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中风中医辨证论治的心得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诊疗方法,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并对不同的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这样的治疗方法在中风治疗中也同样适用。

中风分为主病和兼病,主病指中风的原病,而兼病则是指在原病的基础上出现的其他病症。

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中风的主病和兼病,根据不同病症进行综合治疗,从而达到治愈中风的目的。

首先,在辨证过程中要准确判断中风的主病和兼病,这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医学知识和辨证能力。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仔细询问病史和症状,从而得到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

其次,在论治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中风的早期阶段,医生可以采用中药逐渐调理身体,增强病人的体质和免疫力。

而在中风的晚期阶段,则需要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并结合药物治疗,加速病人康复。

最后,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在指导病人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加速病人的康复。

相较于西医的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于注重综合治疗。

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整体,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而不仅仅是对症治疗。

同时,中医还注重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病人不仅能够得到当下的症状缓解,还可以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从根本上解决病症。

而且,中医药物的治疗作用温和,较少出现副作用,非常适合长期服用。

第五段:结论。

总之,中风是一个严重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而中医辨证论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相信将在中风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69例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69例

造成脊柱失稳 。再 加之术后患 者对腰部 的保护性 心理不 愿 意活动 ,缺少活动使腰 周 围肌 肉废 用性萎缩 。随着时
间的推移 ,腰椎稳定性 越来越差 ,很容 易发生腰椎 小关
[ 5 ] 柳清. 当前常用方 法治疗腰椎问盘突出 2 4 6例 [ J ] . 中国 中医药现代远 程教育 ,
中华骨科杂志 , 2 0 0 3 , 2 3 ( 1 1 ) : 6 5 7 - 6 6 1 .
突 出的椎 间盘髓核组织 ,充分 减压 ,从而使症 状得 以缓
解 。但 由于腰部神 经根无外膜 及神经囊 膜 ,化 学屏障 功 能相对缺乏 ,耐牵拉 、挤压及化 学刺激能力 较差 。一 方 面破裂的髓核长期 压迫神经根 和马尾 神经 ,造成其慢 性 炎性改变 ;另 一方 面手 术 中不 可避 免 出现牵 拉 、挤 压 , 影 响了神经根的微循 环 ,加 重损伤 ,同时产 生一系列 病
2 【 ) 1 3 , I 1 ( 1 3 ) : 1 1 7 - 1 1 8 .
( 本文责编 : 苏

本文校对 : 孙 国 绍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0 2 )
中医辨证 治疗 中风 后遗症 6 9例
田凯 夫
( 吉林 省 集 安 市 中 医 医 院 ,集 安 1 3 4 2 0 0 )
关 键 词 :中 医辩 证 治 疗 ; 中风 后 遗 症 ;肝 肾 阴 虚 ; 风 痰瘀 血 ; 气 虚血 瘀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叭. 0 2 8
6 5 . 2 %, P< O . 0 5 。 结论 中 医辨 证 治 疗 中风 后 遗症 疗 效 显 著 ,值 得 推 广 应 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方法将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和仅给予溶栓治疗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

结果观察组PULSES评分(11.1±1.9)、CSS评分(16.2±2.3)、NIHSS评分(19.1±2.2)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74.4±11.9)、FIM评分(77.4±12.5)、MMSE(27.4±2.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标签:中风;辨证治疗;溶栓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脑血栓疾病,其中以缺血性中风较为多见。

溶栓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时间窗要求较为严格、且计量不容易把握。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可分为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需进行辨证治疗。

在下列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患者纳入研究,男41例、女性19例,年龄45~59岁、平均年龄(5
2.38±7.16)岁,病程3~8h、平均(
3.54±0.51)h;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标准[1];
②收住院后给予溶栓治疗;③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30例患者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归为观察组;另30例患者仅给予溶栓治疗,归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先给予肝素钙注射液(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117,1ml:5000单位)5000单位、静脉滴注,而后一次性静脉给予注射用尿激酶(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603,10万单位)100万单位、静脉滴注。

1.2.2观察组给予溶栓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溶栓方法同对照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如下:气虚血瘀型给予当归9g、川芎4.5g、黄芪6g、赤芍6g、桃仁12g、莪术6g、地龙6g,水煎服、1剂/d;痰浊阻络型给予三棱6g、莪术6g、当归9g、地龙6g、枳壳6g、竹茹4.5g、鲜竹沥5g、制胆南星6g,水煎服、1剂/d;肝阳上亢型给予当归9g、生地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6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水煎服、1剂/d。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采用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评价认知功能,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强;采用CSS中國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价神经功能,得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

1.3.2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PULSES评定量表评价日常生活功能,得分越高、功能越差;采用ADL量表评价Barthel指数,以此反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价日常生活独立性,评分越高、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患者的PULSE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FI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风属于中医理论范畴,对应的西医概念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临床上,以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较高,占中风比例的80%以上。

该病的发生与颅内动脉病变、粥样斑块形成有关,当斑块破裂、基质暴露时,可引起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动脉血栓形成,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2]。

因此,西医针对该病多主张采取及时的溶栓治疗,也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溶栓时间窗较窄,超过一定时间后治疗效果不佳,且溶栓计量难以把握、容易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缺血性脑中风属于中医理论中的火、热、痰、瘀之证,年高体衰、积损伤正、年高体虚、操劳过度、元气不足是本病发病的基础,由此引起的内生热毒挟痰瘀科导致正气亏虚、气机逆乱,进而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1]。

因此可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给予汤剂口服治疗。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肝阳上亢型,并分别给予汤剂煎服。

在不同的汤剂中,均有当归为君药,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为臣药,可以发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效果;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的佐药,可以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起到治疗效果[2]。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比较分析了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价值。

首先,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来直接反应治疗价值,由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进一步随访两组患者远期的日常活动能力可知,观察组患者的PULSES评分低于对照组,
Barthel指数、FIM评分高于对照组。

这就说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恢复更好,由此可见,中医辨证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1.
[2]郭捷婷,黄燕. 缺轿性中风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13,54(13):1156-1159.
[3]李景鹤,张金素,李梅玲. 中医辨证治疗缺血性中风100例[J]. 光明中医,2012,27(9):1781-1782.
[4]肖亮.中医养阴活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3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