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国学经典

合集下载

宁阳县五年级国学经典带注释

宁阳县五年级国学经典带注释

五年级国学经典《述而第七》此篇以“述而”为篇名,讲的是孔子的教与学。

我们不妨可以把这一篇看作是孔子的人生自述。

“不作”意指创作,我理解孔子“述而不作”既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是对教学真实要求的描述。

实质上孔子的很多思想都是创造性的,只是他没有通过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罢了。

孔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堪称万世师表,道理就在于此。

【原文】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我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文化,我私自把自己比作老彭。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原文】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不修养自己的品德,不讲习学问,学到了知识却不能实践,有了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啊。

”【原文】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暇的时候,容貌舒缓,和蔼可亲,潇洒自如。

【原文】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译文】孔子说:“我衰老的太快了!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原文】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应该以道为志向,以道德为立身之基,依凭仁的要求,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译文】孔子说:“凡是能带一束干肉来我这里的,我从没有不加以教诲的。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墙的一角,他不能推知其他的三个墙角,就不再教他了。

”。

【原文】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

五年级下册国学经典一、古诗词部分。

- 原文。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赏析。

-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直接写劳动人民白天在田里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体现了农民劳作的辛苦。

“村庄儿女各当家”表明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司其职,承担起家庭的事务。

- 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特别生动,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底下学着大人种瓜。

这两句将儿童的天真可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农村生活的浓厚氛围,连小孩子都受到劳动风气的影响。

- 重点字词。

- 耘田:在田间除草。

- 绩麻:把麻搓成线。

- 未解:不懂。

- 供:从事,参加。

- 原文。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赏析。

-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一种乐器)的情景。

“金盆脱晓冰”中的“脱”字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取冰的动作。

- 后两句“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写孩子敲击冰块发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过树林,非常清脆,突然冰碎了,发出像玻璃破碎一样的声音。

这里通过声音的描写,先扬后抑,把孩子由快乐到突然失望的情绪变化表现出来,充满了童趣。

- 重点字词。

- 稚子:幼小的孩子。

-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 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 玻璃:这里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 原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赏析。

- 首句“草满池塘水满陂”写的是池塘边绿草如茵,池水满满,这是典型的乡村傍晚的景象。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衔”字用得很妙,把山拟人化,好像山在含着落日,而落日的倒影浸在带有凉意的水波中,画面感极强。

- 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描绘了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曲调的短笛回家的情景。

五年级国学经典选读指定篇目

五年级国学经典选读指定篇目

五上【12首(73-84)】73.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群山/万/赴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漠,独留/青/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74.蜀相(唐)杜甫丞相/祠c í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b ǎi 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 īn。

注释:①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②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③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④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⑤空:白白的。

⑥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⑦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五年级国学经典

五年级国学经典

《大学》1、《老人与海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

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跑进家来的小松鼠》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3、《最后一头战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4、《金色的脚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8、《十六年前的回忆》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5、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中庸》17、《和田的维吾尔》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21、《一夜的工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译文:喜欢向别人请教,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消除消极的东西,而宣扬人们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恰当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9、《学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24、《鲁滨孙漂流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五年级国学经典

五年级国学经典

五年级国学经典(总3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目录§古典诗赏读1.惜牡丹花2.从军行3.春夜洛城闻笛4.江南逢李龟年5.滁州西涧6.乌衣巷7.江南春8.离思9.元日10.商山早行11.春夜喜雨12.送友人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4.秋夕15.山亭夏日16.百忧集行17.赠花卿18.题临安邸19.秋词20.早梅21.咏菊2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3.钱塘湖春行24.无题25.金陵酒肆留别§古典词颂读1.天净沙.秋思 (其一)2.天净沙·秋思(其二)3.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4.浣溪沙·烛下海棠5.满江红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8.虞美人9.朝天子·咏喇叭10.卜算子。

咏梅11.忆秦娥.娄山关12.江城子13.花非花14.长相思·花似伊15.如梦令16.浣溪沙17.武陵春.春晚18.行香子·过七里滩19.蝶恋花20.清平乐·别来春半21.清平乐·村居22.忆秦娥·箫声咽2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4.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25.渔家傲·秋思§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第一单元孝敬第1课孝为根本(一)第2课孝为根本(二)第3课无违为孝(一)第4课无违为孝(二)第二单元仁爱第5课克己复礼第6课仁以为己任第7课推己及人(一)第8课推己及人(二)第9课不违仁(一)第10课不违仁(二)第三单元修身第11课忠第12课信(一)第13课信(二)第14课宽第15课恕(一)第16课恕(二)第四单元君子第17课安贫乐道(一)第18课安贫乐道(二)第19课坚贞刚毅第20课君子风范第21课君子与小人(一)第22课君子与小人(二)第五单元交友第23课四海之内皆兄弟第24课乐多贤友(一)第25课乐多贤友(二)第26课乐多贤友(三)§名家名篇1.海上日出2.孤独的树3.正眼看人生4.春5.故都的秋6.生命珍宝§成语集锦1.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2.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3.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4.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5.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6.含有“云”字的成语7.含有“雨”字的成语8.含有“水”字的成语§名言警句1.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3.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4.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5.有关奋斗的名人名言:6.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1.惜牡丹花(唐) 白居易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带注解、译文

小学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带注解、译文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课外篇目问刘十九作者:白居易【唐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2、醅:没有过滤的酒。

译文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赏析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

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酬张少府作者:王维【唐代】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

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注解⑴酬:回赠。

⑵唯:亦写作“惟”,只。

好(haò):爱好。

⑶自顾:看自己。

长策:好计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⑸吹解带:吹着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

⑹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⑺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终南山作者:王维【唐代】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解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最新)

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最新)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2.国学经典文言文加译文五年级自相矛盾韩非〔先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五年级国学

五年级国学

1、元日王安石宋2、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忆江南白居易唐4、游子吟孟郊唐江南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风景旧曾谙。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日出江花红胜火,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来江水绿如蓝。

6、望洞庭刘禹锡唐能不忆江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乌衣巷刘禹锡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8、浪淘沙刘禹锡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清明杜牧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0、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9、江南春杜牧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1、泊船瓜洲王安石宋12、梅花王安石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14、山行杜牧唐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5、塞下曲卢纶唐(其一)16、塞下曲卢纶唐(其二)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7、悯农(一)李绅唐18、悯农(二)李绅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秋夕杜牧唐20、乐游原李商隐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国学经典篇一: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五年级下学期国学经典——《道德经》节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章)能用言辞形容的道,不是长久不变的道;能用语言定义的名,不是永远存在的名。

无是天地的起源,有是生育万物的母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第二章)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是丑恶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同时产生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第二章)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天地没有私爱,把万物都看作祭祀用的草狗,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没有私爱,把所有人都视作祭祀用的草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言多必失,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第七章)天地长久存在。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生存不是为了自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住在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于道。

居住安于卑下,心思保持深沉,施与善用仁爱,言语恪守信用,为政有条有理,办事无所不能,善于待机而行。

正是因为与世无争,所以才能没有过失。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九章)累积到溢出来,不如适时停止;锻炼到了锐利,不能长久保持;金玉堆满厅堂,没有人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就会给自己留下祸殃。

功成名就后抽身而退,这样才合乎天道。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第十三章)得宠与受辱都像受到惊吓,重视大祸患如同重视身体。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八章)大道被废弃,才会提倡仁义;聪明智巧的现象一出现,大的虚伪便产生了;六亲之间不和睦,才有了所谓的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出现了所谓的忠臣。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十九章)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第二十章)人们都那么明白,唯独我迷迷糊糊;人们都那么清楚,唯独我昏昏沉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第二十二章)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低洼反会充盈,敝旧反可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二章)不自我显示,所以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成为领袖。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第二十三章)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三章)诚信不足,就不会被信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第二十四章)踮起脚尖看似站得高,却站不稳;跨大步想走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我显示反而弄不明白;自以为是反而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就见不了功勋;自高自大就不能领导众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六章)轻举必然失去根本,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第二十八章)深知什么是雄健,却安守着柔弱,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甘于做天下的榜样。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微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物壮则老。

(第三十章)事物过于强大就会走向衰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第三十三章)了解别人叫做智慧,认识自己才算圣明。

战胜别人叫做有力,战胜自己算作刚强。

知足的人富有,坚持力行是有志气。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想要收敛它,就应暂且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应暂且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就应暂且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就应暂且给予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道经常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向相反方向发展变化,这是道的运动;保持柔弱的态势,这是道的功用。

天下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而有又是由看不见的无产生的。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四十一章)绝对方正的东西看似反而没有棱角,大的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深远缥缈,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具体的形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道产生于“一”这种天地原始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开始分化为“二”,再由于事物间的关系变化激荡生成“三”,最后由“三”演变生成万物。

万物中蕴含着阴气和阳气这相互对立的两面,二者相互作用、对立而统一,使事物形成统一体。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第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能攻克天下最坚强的,这种无形的力量能进入质地紧密的物体里面。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四章)过分地爱慕虚荣就必定会损毁更多东西,藏匿过多财富必然会招来更大的损失。

知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地保住平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五章)最完美的好似有欠缺,但它的功用却不会败坏。

最充盈的好似空虚,但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

最笔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看似笨拙,最善变的看似木讷。

急走能驱赶寒冷,清静能克服酷热。

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的君主。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第四十六章)最大的祸根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国家大事;不从窗户向外看,就能知晓天下道理。

向外走得越远,知道的就越少。

因此,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能知道,不用亲眼看见就能明了,无心作为就能成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从事学问研究,知识就一天比一天增多。

不断追求道的人,他人性中世俗的东西就一天比一天减少。

减少再减少,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用正规的政策治理国家,用出奇的策略作战,用无为的思想来赢天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祸害呀,幸福就紧随在它旁边;幸福呀,祸害就暗藏在它里面。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鱼。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六十二章)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高尚的行为可以赢得别人的推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六十三章)克服困难,要从容易处下手;成就大事,必须从细微处开始。

天下难事,都是从容易演变而成的;天下的大事也一定是从细小事物发展起来的。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第六十三章)轻易许诺的人必定缺少诚信;将事情看得太过于容易,必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六十四章)要在事情尚未形成时就做好准备,在祸乱出现前就将它制止。

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生长而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而成的;千里的行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执意妄为,就会失败;强作把持,就会落空。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四章)要是能像刚开始一样谨慎到最后,也就不会遭遇失败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流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件法宝,一直持有并好好地保存着。

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在天下人之先。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第六十八章)善于作将帅的人,不以武勇逞能;善于作战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胜敌的人不轻易与敌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第六十九章)两军势均力敌,悲愤的一方最终能取胜。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第七十一章)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东西。

这是很好的;不知道却要故意装作知道,这就是缺点。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第七十二章)圣人只求自知而不炫耀,只求自爱而不自显其贵。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天道的法网广大无边,网孔稀疏却无一漏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人们不怕死,为什么还要拿死来吓唬他们呢?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第七十六章)强硬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七十八章)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这个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却没有人能够照做。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天道没有任何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第八十一章)天道的法则,是帮助万物而不是坑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就是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中肯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中肯;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知识,卖弄知识的人不是真正的有知识。

篇二:五年级国学经典目录古典赏读1.惜牡丹花2.从军行3.春夜洛城闻笛4.江南逢李龟年5.滁州西涧6.乌衣巷7.江南春8.离思9.元日10.商山早行11.春夜喜雨12.送友人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4.秋夕15.山亭夏日16.百忧集行 17.赠花卿18.题临安邸19.秋词20.早梅21.咏菊2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3.钱塘湖春行24.无题25.金陵酒肆留别古典词颂读1.天净沙.秋思 (其一)2.天净沙·秋思(其二)3.蝶恋花·小雨初晴回晚照4.浣溪沙·烛下海棠5.满江红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8.虞美人9.朝天子·咏喇叭10.卜算子。

咏梅11.忆秦娥.娄山关12.江城子13.花非花14.长相思·花似伊15.如梦令 16.浣溪沙17.武陵春.春晚18.行香子·过七里滩19.蝶恋花20.清平乐·别来春半21.清平乐·村居22.忆秦娥·箫声咽2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4.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25.渔家傲·秋思国学经典诵读:论语篇第一单元孝敬第1课孝为根本(一)第2课孝为根本(二)第3课无违为孝(一)第4课无违为孝(二)第二单元仁爱第5课克己复礼第6课仁以为己任第7课推己及人(一)第8课推己及人(二)第9课不违仁(一)第10课不违仁(二)第三单元修身第11课忠第12课信(一)第13课信(二)第14课宽第15课恕(一)第16课恕(二)第四单元君子第17课安贫乐道(一)第18课安贫乐道(二)第19课坚贞刚毅第20课君子风范第21课君子与小人(一)第22课君子与小人(二)第五单元交友第23课四海之内皆兄弟第24课乐多贤友(一)第25课乐多贤友(二)第26课乐多贤友(三)名家名篇1.海上日出2.孤独的树3.正眼看人生4.春5.故都的秋6.生命珍宝成语集锦1.描写人的容貌或体态的成语2.描写人的语言的成语3.描写人心理活动的成语4.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5.描写丰富繁多的成语6.含有“云”字的成语7.含有“雨”字的成语8.含有“水”字的成语名言警句1.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有关立志的名人名言:3.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4.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5.有关奋斗的名人名言:6.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1.惜牡丹花(唐) 白居易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