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的另一种解读
《论语》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 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 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 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 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 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何交友
➢《论语·学而》: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三字经》: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论语·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 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的非功利性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先进》: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 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 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 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学习的真谛也正是在于“学而时习之”。
这不仅仅是一句古代名言,更是一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无论是对于学生、职场人士还是社会人群来说,都能够从中受益匪浅。
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是提升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手段。
而学而时习之,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不停地回顾、巩固已学知识,让知识变成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系。
下面,我们将从学生、职场人士和社会人群的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学而时习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如果不及时复习和巩固,很容易就会忘记。
而通过定期的复习,并将学过的知识与新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能够深化记忆、提高记忆的延续性。
此外,学而时习之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职场人士而言,学而时习之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必备技巧。
在快速发展的职场环境下,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竞争力。
通过学而时习之,职场人士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跨领域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任务和挑战。
对于社会人群而言,学而时习之是实现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人的知识和技能是可以积累的,而这种积累需要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复习。
通过学而时习之,社会人群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提升自我素质,增加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而且,学习也是一种锻炼思维和逻辑能力的方式,能够帮助社会人群更好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学而时习之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无论是对于学生、职场人士还是社会人群来说,学而时习之都是保持进步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在实践中,我们也要注重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如书籍、网络课程、学习交流等。
只有不断地学习、巩固和实践,我们才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让学习的旅程更加丰富多彩,不亦乐乎?。
文言文经典名句翻译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翻译: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是很愉快吗?解读: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温习,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学习也是一种乐趣,能够让人心情愉悦。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解读:此句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他人的感受。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痛苦,不应该强加给别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翻译: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读:此句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以兴趣为动力。
对于知识,只有真正喜爱它、从中获得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解读:此句强调虚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
在我们周围,总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只要我们保持谦虚的态度,就能不断进步。
五、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颜渊》)翻译: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常忧愁。
解读:此句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心怀宽广,为人正直,因此内心平静;而小人自私自利,总是担忧自己的利益,因此内心忧愁。
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翻译: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解读:此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失去了立身之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解读:此句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通过温习旧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从而成为他人的老师。
总之,《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么理解?“学而时习之”是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是《论语》纲领。
习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鸟在日光下飞行,表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行。
习的基本义是练习、学习。
学而时习之,是“順天應時”地,反复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道者,圣人行之,明道积德,因民之欲,教化万民,乘民之利,所以成圣贤。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垂象,见(现)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圣人德配天地,道法自然,仰观俯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教下以道,以其德全不危,泽被万民。
圣人伏羲创立八卦,教民作网用于渔猎;神农尝百草,制耒耜,种五谷,治麻为布,削木为弓,辟市场;黄帝发明内经,制作舟车,推算历法,艺五种,兴文字,作干支;燧人氏钻燧取火;仓颉造字;伶伦制音;嫘祖养蚕缫丝;隶首作算数。
圣人因其大能(格(格:推究)物、致(致:求得)知(物性、物理、“物”在各种潜力下平衡的能力))大德(全德、积德)对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累功),为后世长期传颂(功德无量)。
《周易》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日: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君子在求道成圣之路上,怀着“保和太和乃利贞”之心,上下求索,积功累德。
古代圣人之言就是积功累德的理论成果,是经过反复实践的真理,是“十年乃字”之言,是“臣斯十世。
此之谓也”之言。
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世界是物质的,现实世界里,形而上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存在,“物”的理、性、命、质,通过用、通过实践是可以验证的。
我们现代人,把学到的东西,在实际工作加以运用,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反复修正,改正错误,弥补缺失,最终都会取得一定的成就。
期间有付出的艰辛,有迷惘困惑,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
学而时习之,设计师们看到自己设计的图纸变成高楼大厦、机器设备的时候,农业专家看着田野里自己培育优良的良种长成的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医生看着自己处方治愈的病人的时候,尤其是第一次,能够使他们有满满地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满足感,自豪感,大概是古人说的“恬愉”、“不亦说乎”吧。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

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探讨初中语文《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统的注释是:“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我在二十年前第一次读此文时,就发现此解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此说法严重地不合常情。
起初我认为这错误起源于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他将“时习”注为“按时诵习”并说明是依王肃说。
后来我发现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也是错误的,朱将“时”注为“时常”将全句译为“既学而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也就是说王肃,朱熹和王力在这个错误上是一脉相承的。
在历史上还有古人如何讲这句话,我手头缺乏可以查考的资料。
,但我查阅了能见到的数家注解,如南怀瑾《论语别裁》,夏传才《论语讲座》,还有《论语高级读解》等等,这些作者都是学界泰斗,他们一定熟知古人所有有关此语的解读,但从他们的对此语的解读来看,一类是完全认同现行的注释即认同王肃和朱熹的传统说法。
另一类以南怀瑾先生为代表,他亦认定传统解释不合常情,他把“时习”训为按时实习,并在学习的内容上作了发挥,我认为他的注释比传统注释要高明得多,但仍不得要领。
所以我就推论孔子自己没有明确地为这句话作注,而且是自古以来,这句话还没有得到正确解读,我自信我对此语的解读可能最合孔子心意,现在略表己见,就正于天下。
如前所述,我二十年前第一次读时就发现此解明显错误,并不是我当时有多大学问,而是觉得此解严重地不合常情。
学习,还要经常复习,怎么会是一件快乐的事呢?如果这能是一件快乐的事,那我们全国读高三的同学们不都是整天快乐极了吗?可我们又为何将高三称为人间地狱呢?所以,我当时心中就象被塞了一个冰凉的石头,被埂住了。
我想,孔子如果说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不亦说乎!那还差不多,于情上说得过去,但这种自我炫耀又不是圣人的境界,于理上说不通。
后来我想,也许孔老夫子是圣人,本来就不合于常情,他也许就非常爱学习,尤其爱复习,并自得其乐。
小度写范文“学而时习之”新解-模板

“学而时习之”新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一句名言至今流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过人们对此话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学而时习”当然是指学习新东西之后的反复练习,“不亦说乎”则是指学到了新知识的愉悦和高兴。
其实,如果就这句话所隐含的学习机理来看,还应当对“时习之”中的“时”做出解释,即这个“时”的长度是多少。
“时习之”的“时”是什么? 对于“时习之”中的“时”,不同时代有不同看法。
今天,脑神经研究的结果解释说,“时”就是要中断一定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休息的时间,或者说是间隔一段时间进行复习。
这样才能有效地复习和强化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知识。
而只有真正地掌握了知识,才会有愉悦感,或成就感。
在2000多年前的时代,孔子提出这种教育原理不可能有实验科学的验证,而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和对学生教育个案的归纳分析。
到了生理学或神经生理学的实验验证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得到了更多的科学验证。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卫・福斯特和马休・威尔逊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们把小鼠置于一个1.5米长的跑道上来回奔跑,并将特殊的电极嵌入小鼠的头骨,记录大脑中海马区细胞的电流活动。
海马区是老鼠和人的主管记忆和导航的区域。
当小鼠跑完一圈后会得到一些食物奖励。
而在小鼠吃完食物并进行下一次跑步时,会有短时间的休息。
表面上看这些小鼠在休息期间似乎并没有活动,只是有些坐立不安,或梳理毛皮,或安静不动,但是它们的大脑记录却暴露了不同的内容。
在休息期间小鼠的海马区活动很活跃。
电极记录显示,小鼠在跑道上跑动的过程中,它们的海马区的一些神经细胞以特定的顺序出现特定类型的电流活动。
令人惊讶的是,小鼠在休息的时候,海马区相同的神经细胞会以与在跑道上奔跑时相反的顺序一遍又一遍地释放出电流,并逐渐加速。
换句话说,休息时的小鼠的大脑是在“逆向回放”在此之前的经历,就像V―D光盘的回放或倒回一样。
这种回放要进行数次,每次经历的时间约为几百毫秒。
在这个极短的回放时间,小鼠的大脑回放了自己在跑道上从结束到开始的所有跑步过程,而且重复回放了好几次。
汉字解读【每日一字】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汉字解读【每⽇⼀字】习: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每个⼈都熟知。
但很多学习者并没有这种感受,学习的过程⼗分⾟苦,有时甚⾄枯燥,再“时习之”,喜悦从何⽽来?“习”字的甲⾻⽂写作是个会意字。
上边是“⽻”,表⽰鸟的翅膀,下边是“⽇”,表⽰太阳,合起来就是⼩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
《说⽂解字》⾥说:“习,数飞也”,“数飞”就是多次飞翔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
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虽然极为少⽤,但在古汉语⾥却可以找到很多。
如《礼记·⽉令》中有“季夏之⽉……鹰乃学习”,意思是夏季的最末⼀个⽉,⼩鹰就要练习飞翔了,这⾥“学习”就是指学飞翔。
不同于我们今天将学习看作⼀件事,古汉语中,“学”与“习”是两层意思,“学”是获取理论知识,“习”是通过实践践⾏理论,学习就是“知⾏合⼀”的过程。
有⼈将“学⽽时习之”的“习”理解为复习、温习,按照习的本义,理解为练习、实践更为恰当。
这就是说,学懂知识还不够,还要时时付诸实践。
《史记·孔⼦世家》记载:“孔⼦去曹适宋,与弟⼦习礼⼤树下”。
为什么要在⼤树下“习礼”呢?因为当时礼数繁复,若不练习、实践,就有失礼的可能。
不仅是礼,古时⼈们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要经过多番实践,只依靠书本是学不会的。
学与习被组成“学习”⼀词⼴泛使⽤,或许是因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不仅要坐⽽论道,更要起⽽⾏之。
陆游曾作诗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这⾥“要躬⾏”包含两层意思:⼀是学的过程中要“躬⾏”,从习中学,因为实践出真知,⾮凡的智慧总是诞⽣于多次的实践中;⼆是学到知识后还要“躬⾏”,通过实践将所学融会贯通、化为⼰有,以提升智慧、指导⼈⽣。
这⼀过程正是我们常说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此外,“习”字还告诉我们,学习是⼀⽣的事情,正如鸟⼉要飞得⾼、飞得远,就时刻不能停⽌振翅。
细细体味“习”字本义,我们似乎能理解孔⼦之乐:⼩鸟学飞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论语学而》首章解读

论语. 学而》首章解读《论语》开篇第一章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并没有生僻字,句子也不是很难理解,似乎很容易翻译,但是细究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论语集注》对" 学而时习之" 的解释是:学之为言效也。
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习,鸟数飞也。
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1] 解释为:"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朱熹释"学"为"言效也","习" 为"鸟数飞也" 。
杨伯峻解释没有解释"学" ,"习"则解释为"实习" 。
先谈"学" ,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 ,也就是说,学的过程中,不仅用口去背诵,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觉悟,而杨伯峻说的学是现代意义上的学,包括多种含义,并没有在学的过程中有所思。
接着说"习" ,朱熹说"习,鸟数飞也" ,强调学之后的实践,而杨伯峻解释"习" 为" 实习" ,实习:顾名思义,在实践中学习。
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来讲,是先学再习,杨伯峻的"习" 的解释就不准确。
为什么要实践呢?因为懂得一件事情还不够,还必须反复操练,必须把懂得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否则就是感觉自己懂了,但是真到应用时才发现没有掌握,用以前老师的话说,就是学到的东西"还没有成为自己的" ;或者有些东西虽然懂了但和自己真实的生活不发生关系,懂了也没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而时习之”的另一种解读
作者玉山(公众号:玉山话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的第一篇,被选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所以我们都很熟悉。
但是这几句怎么解呢?孔子在说什么呢?为什么居于《论语》卷首呢?
教材里是这样解释的:
孔子说:“学了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也是较为公认的说法。
但是靠谱吗?
我认为不靠谱。
因为不合逻辑,孔子不可能这样讲话。
一口气讲了三句话,一句谈学习,一句谈人际交往,一句谈个人修养,一句不挨一句。
有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地讲话的吗?
一次讲话,而且只有三句,当然是讲同一个主题。
孔子在讲什么呢?开宗明义,在讲他的政治纲领,具有统摄全卷的意义,所以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圣人语录时,把它置于卷首。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实践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不是什么学了又复习。
“习”字怎么解?不是“复习”,《论语》里有谈复习的,那叫“温”,
“温故而知新”嘛。
“习”是什么意思呢?观其形:是展开的翅膀的象形。
表意非常明确,鸟儿展翅,练习飞翔,就叫习。
《说文解字》曰:“习,数飞也。
”鸟儿怎样飞上蓝天的?展开双翅,在空中反复、多次拍打练习。
所以“习”字就含有反复练习,反复操练,在真实语境里进行实践的意思。
圣人开宗明义,强调,我的学问,不是用来在书斋里埋头钻研的,学了就要拿到现实里操练起来。
也就是说,这一句是在谈儒学的实践性。
儒学不是哲学,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济世匡时之学,是用于指导实践的政治伦理学,学了就要会用,不会用就不是真正学会了。
怎样真正学会?“习”啊,反复操练啊。
孔子是明确反对死读书的。
仅仅发愤学习不行,一肚子学问不应用到实践里,那叫空头理论家,没有意义。
好比你英语学得很好,四级六级考了多少多少分,考试一点不含糊,但是从来没有在真实环境里练习过,你就不可能运用好。
那不叫学会了。
再者,一味复习,又何乐之有呢?好比你学了开车,是在驾校里一遍遍复习快乐,还是上路实际操练一番快乐?
可知“习”,不是复习,而是练习,实习,这是一个与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字眼。
什么叫“时习”呢?这个“时”,时间,时机,修饰“习”字,“时习”就是“获得时机反复操练”,“在恰当的时机反复操练”。
这个时机很稀罕啊,孔子短暂的出仕之后,周游列国,并不能得到实践政治理念的时机。
所以他说,如果得到这个时机,那多快乐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到三层信息:第一,学了就要用;第二,时机很难得;第三,孔子可能并不是那么快乐。
所以,孔子呼唤朋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批评当下什么叫“朋”?志同道合就是朋。
孔子一心要改造社会,使这个世界尽可能的好一点,使人类尽可能的好一点。
但是他有没有获得实践的时机呢?基本上没有。
孔子直到51岁才正式登上仕途,甚至做到大司寇,并代行相权,也有所建树,但是在三桓夹击之下,很快就一败涂地,只得离开鲁国。
周游列国,孔子到处寻找能够理解,接受他的文化精神与政治理念的诸侯国,获得自己的一片政治试验田,以大展身手,创造人间的乐土。
但是,孔子始终找不到。
在人生的绝大多数境遇里,孔子是没有朋友的。
我们太弱小了。
这是孔子心底的哀伤。
所以,孔子呼唤志同道合的人,大家聚集起来,壮大力量,一起努力。
有朋友来了,很快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的快乐,而是革命同志团结奋斗的快乐。
为什么强调“自远方来”呢?表明孔子对身边,对当下,深感失望。
身边没有志同道合的人,才会寄望于远方。
如果这儿有,又何必企望远方呢?
这个远方,可以是空间的——孔子设想,自己还未踏足的遥远土地,或许有那样的人吧!也可以是时间的——譬如三代之治,譬如文武周公,或者千百年之后,礼乐将深深扎根,仁义将开花结果,到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呢。
对远方的期许,隐含着对当下的否定。
这是一句多么孤独的吟唱。
有几个人能听懂?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雍容,也是接受事实上,能听懂的极少极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孔子心里的梦想是什么。
这个人好奇怪啊,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何德之衰”。
他好像和我们一样,一个荒谬的、不知所谓的LOSER 而已。
这一点也不奇怪。
正如先知在他的家乡不被人们尊重一样,孔子的悲剧在于,他与中华文明相见恨早。
孔子的思想比起他的时代,领先了好几百年。
就如西方文艺复兴以复古为旗号而实现创新一样,孔子树起“周礼”的大旗,阐述的却是几百年之后的文化政治蓝图。
这是“人不知”的根本原因。
幸而孔子察知了,并接受了这个原因。
所以不恼怒。
这里的“不愠”,与其说是一种刻苦的个人修养,不如说是一种雍容的包容,与平静地接受,是一种历史的态度。
孔子最终安安静静地放弃了政治努力,转而教授弟子,撒下思想的种子,延递仁爱的火苗,等待将来。
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几百年之后,他的思想终被一个庞大而强盛
的王朝奉为帝国的根本精神与政治准则。
甚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灵魂里最深刻最厚实的底子。
所以人们说,孔子之道,救一国不足,救天下有余;治一时不足,治万世有余。
“学而”这么三句话,连贯一体,讲的就是孔子的政治纲领:一,强调实践:学习是为了应用,一有机会就要练练!二,对现实感到失望:缺少同志,势单力薄,我们的事业不那么乐观。
三,即便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能理解,我也平静地接受。
还有第四点,不管多艰难,孔子始终在强调“乐”,而不是叫苦连天,怨天尤人。
李泽厚从中提炼出一个词:“乐感文化”。
这“乐”完全是世间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它是实用理性与情感本体的表里互文,那又是一个值得琢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