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细胞膜及物质运输
细胞的物质运输与交换过程

细胞的物质运输与交换过程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细胞内部,各种物质需要通过运输与交换的过程,确保细胞正常的功能与生存。
本文将以细胞膜、细胞器以及细胞外液的角度,探讨细胞的物质运输与交换过程。
一、细胞膜的运输机制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层,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它通过多种运输机制实现物质的进出,包括主动转运、被动扩散、运输蛋白等。
1.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是细胞膜通过消耗能量,将物质从浓度较低的一侧转移到浓度较高的一侧。
其中,最常见的机制是离子泵的运作。
比如钠-钾泵通过ATP酶的催化作用,将细胞内的钠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转运至细胞内。
这种维持离子浓度差的机制对于细胞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至关重要。
2.被动扩散被动扩散是指物质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自由地通过细胞膜进行运输。
这种过程不需要额外能量的消耗。
细胞膜中的脂质双层能够阻碍水溶性分子的通过,但对于小分子的非极性物质,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可以通过简单扩散进出细胞。
此外,细胞膜中也存在通道蛋白,能够形成通道,使特定的离子和小分子快速地通过。
3.运输蛋白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运输蛋白,通过结合特定的物质,将其运输进出细胞。
常见的运输蛋白包括载脂蛋白、离子通道蛋白和载体蛋白等。
载脂蛋白通过结合小分子的非极性物质,如胆固醇,从一个细胞膜片层转运至另一个细胞膜片层。
离子通道蛋白则特异地允许特定离子通过,如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等。
而载体蛋白则通过与特定物质结合,将其转运进出细胞,包括葡萄糖转运蛋白和氨基酸转运蛋白等。
二、细胞器的物质运输与交换细胞器是细胞内部的各种功能区域,它们之间也需要进行物质的运输与交换。
1.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内质网是由膜结构组成的连续系统,在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会通过囊泡被转运至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不仅参与蛋白质的修饰和包装,同时也通过囊泡运输物质至其他细胞器或细胞膜上。
2.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运输。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就如同一个个微小而又神奇的“小世界”。
在这个“小世界”中,细胞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就像是一道“城墙”,将细胞内部与外部环境分隔开来。
而细胞膜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控制物质的进出,实现物质运输,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细胞膜,又被称为质膜,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磷脂分子有着独特的结构,它们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这种特性使得磷脂双分子层在水环境中能够自发地形成,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除了磷脂,细胞膜中还包含有胆固醇、蛋白质等成分。
这些成分协同作用,赋予了细胞膜特定的性质和功能。
物质运输是细胞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细胞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同时排出代谢废物。
细胞膜上的物质运输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是指物质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跨膜运输,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
其中,简单扩散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
像氧气、二氧化碳、乙醇等小分子物质,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这种扩散速度取决于物质的浓度差以及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另一种被动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葡萄糖,虽然自身难以直接穿过细胞膜,但在细胞膜上特定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够实现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运输。
这些协助物质运输的蛋白质就像是细胞膜上的“专用通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只允许特定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与被动运输不同,主动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物质运输方式,需要细胞消耗能量。
例如,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通常低于细胞外,而钾离子浓度则高于细胞外。
为了维持这种离子浓度差,细胞通过钠钾泵这种特殊的蛋白质,消耗 ATP 所释放的能量,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同时将钾离子泵入细胞。
主动运输对于细胞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保证细胞按照自身的需求,主动地摄取所需的物质,并排出不需要的物质,从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除了上述常见的物质运输方式,细胞膜还能通过胞吞和胞吐作用来运输大分子物质。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

细胞生物学各章节重点内容整理第一章细胞质膜1、被动运输就是指通过直观蔓延或帮助蔓延同时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中转。
中转的动力源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须要细胞新陈代谢提供更多能量。
2、主动运输就是由载体蛋白所激酶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展开跨膜中转的方式。
中转的溶质分子其自由能变化为正值,因此须要与某种释放出来能量的过程相耦连。
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中。
3、紧密连接就是半封闭相连接的主要形式,通常存有于上皮细胞之间。
紧密连接存有两个主要功能:一就是紧密连接制止可溶性物质从上皮细胞层一侧通过胞外间隙扩散至另一侧,构成扩散屏障,起至关键半封闭促进作用,二就是构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质膜分子侧向蔓延的屏障,从而保持上皮细胞的极性。
4、通讯连接一种特定的细胞相连接方式,坐落于特化的具备细胞间通讯促进作用的细胞。
激酶相连细胞间的物质中转、化学或电信号的传达,主要包含间隙连接、神经元间的化学神经元和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动物与植物的通讯相连接方式就是相同的,动物细胞的通讯相连接为间隙连接,而植物细胞的通讯相连接则就是胞间连丝5、桥粒就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连接结构,坐落于中间相连接的深部。
一个细胞质内的中间丝和另一个细胞内的中间丝通过桥粒相互作用,从而将相连细胞构成一个整体,在桥粒处内侧的细胞质呈圆形板样结构,汇聚很多微丝,这种结构和强化桥粒的坚韧性有关。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ⅰ、被动运输是指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
转运的动力来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直观蔓延: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蔓延;②不须要提供更多能量;③没膜蛋白的帮助。
属这种运输方式的物质存有水分子、气体分子、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等。
(2)帮助蔓延:①比民主自由蔓延中转速率低;②存有最小中转速率;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正比。
例如少于一定限度,浓度不再减少,运输也不再减少。
细胞膜物质运输

• 作用:
– 保护
– 细胞识别和细胞黏连
• 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是指细胞与细胞之间或细胞与大分 子之间,通过受体与配体、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相 互辨认和鉴别,具有组织特异性。
– 决定血型
• 红细胞质膜上的糖鞘脂是AB0血型系统的血型抗原,糖链结构基 本相同,但末端糖基不同。A型血的糖链末端为N-乙酰半乳糖; B型血为半乳糖;O型血则缺少这两种糖基。
• SEM image of alveolar (Lung) macrophage attacking E. coli. (Show ruffle on the cell surface)
(三)内褶 内褶(infolding)是质膜由细胞表面内陷形成的 结构,常见于液体和离子交换活动比较旺盛的 细胞。
4、压力激活通道(stretch channel)
• 感受摩擦力、压力、牵拉力、重力、剪切力等。 • 目前比较明确的有两类机械门通道,一类对牵拉
敏感,为2价或1价的阳离子通道,有Na+、K+、 Ca2+,以Ca2+为主,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膜。另 一类对剪切力敏感 ,仅发现于内皮细胞和心肌细 胞。
• 也叫自由扩散(free diffusion):
– 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 – ②不需要提供能量; – ③没有膜蛋白协助。
• 膜的通透性,主要取决于被运输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能,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 脂溶性:一般来说,物质的脂溶性越大越容易穿过细胞 膜;
• ② 极性:非极性物质比极性物质更易溶于脂质,故非极性 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
K+ channel
4th subunit not shown
动物的细胞的物质运输

动物的细胞的物质运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而动物的细胞则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元。
细胞内的物质运输是维持细胞正常生活活动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探讨动物细胞内的物质运输过程,以及相关的细胞器和分子机制。
一、细胞膜的物质运输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边界,起到隔离细胞内外环境的作用。
细胞膜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物质的运输。
1. 扩散:扩散是一种无需能量消耗的物质运输方式,根据物质浓度梯度的差异,物质自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地运动。
通过细胞膜内的脂质双层,溶解在脂质中的小分子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可以通过扩散进出细胞。
2. 运输蛋白:细胞膜上存在多种运输蛋白,它们可以媒介特定物质的运输。
其中,载脂蛋白负责运输脂类,锁定蛋白则负责离子和大分子物质的传递。
这些运输蛋白通过与物质结合,将其穿过细胞膜。
例如,葡萄糖进入细胞就依赖于葡萄糖载脂蛋白。
3. 胞吞和胞吐:胞吞和胞吐是特定细胞摄取和排出大颗粒物质的机制。
细胞通过细胞膜的融合和溶酶体的参与,将外界物质包裹成囊泡,并将其带入细胞内部或排出细胞外。
二、细胞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细胞器是细胞内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亚细胞结构,对于物质运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内质网:内质网是细胞内的一种膜系统,它通过其内部的空腔系统提供了广阔的表面积,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内质网还参与分子的修饰、折叠和转运等过程,确保蛋白质合成后能正确运输到目的地。
2.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位于内质网的附近,它接收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经过进一步的修饰和排序后,通过带有目标分子的囊泡的运输,将其送往细胞膜、溶酶体或分泌颗粒。
3. 溶酶体:溶酶体是一种含有水解酶的胞器,主要负责分解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等。
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外界摄取的颗粒物质,以及细胞内需要更新的旧器官和细胞器进行降解。
4. 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中心,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ATP为细胞提供能量。
线粒体膜上存在许多运输蛋白,可以将食物中的营养分子通过线粒体膜激活进入线粒体内部,供细胞呼吸使用。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

细胞膜与物质运输在我们的生命世界中,细胞就如同一个个微小而神奇的“小房间”,而细胞膜则是这个小房间的“门卫”,它掌控着物质进出细胞的“大门”。
物质运输是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环节,而细胞膜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膜,也被称为质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
想象一下,磷脂分子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积木”,它们整齐地排列在一起,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
这层膜不仅分隔了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环境,还为物质运输提供了基础结构。
物质运输主要有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就像是一个“自由落体”的过程,一些小分子物质,比如氧气、二氧化碳、水等,它们能够凭借自身的能量,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自由地穿越细胞膜,不需要任何“帮手”。
而协助扩散则稍微有点不同,一些较大的分子或者带电粒子,比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就需要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帮忙”,这些蛋白质就像“桥梁”一样,帮助它们顺利通过细胞膜,但这个过程同样不需要细胞额外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则是细胞的“主动出击”。
当细胞需要从低浓度的一侧将物质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时,就像把东西从低处搬到高处,这可不容易,需要消耗细胞的能量,通常是通过分解 ATP 来提供动力。
例如,一些离子,像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等,以及一些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都是通过主动运输来实现的。
在主动运输中,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起着关键作用,它们会与被运输的物质特异性结合,然后在能量的驱动下发生构象变化,将物质运输到细胞内或细胞外。
除了上述的跨膜运输方式,细胞还可以通过胞吞和胞吐来实现大分子物质的运输。
胞吞就像是细胞把外界的大分子“吞”进来,形成一个“小口袋”,然后把这个“小口袋”包裹进细胞内。
胞吐则是相反的过程,细胞把内部的大分子物质用“小口袋”包裹起来,然后“吐”到细胞外。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对于细胞的生存和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图版必修一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32张)

自由 高浓度→低 浓度 扩散
不消耗
不消耗 消耗
协助 高浓度→低 浓度 扩散
主动 运输 低浓度→高 浓度
葡萄糖进入 红细胞等 氨基酸等 各种离子
O2、CO2、等小分子物质或者氨基酸等离子跨
膜运输可以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那么大分子 物质或颗粒状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怎样的?
不需要。都是顺浓度的梯度跨膜运输。
2.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顺浓度的梯度跨膜运输,不需要 消耗能量。 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不同 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3. 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 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被称为被动运输。
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在组成型分泌活动中,胞吐作用是自发进行的, 但是在调节型的细胞中,胞吐作用必需有信号的触 发。触发的信号可以是神经递质、激素或Ca2+ 等, 在胞吐过程中也需要GTP和ATP等。向分泌细胞注 射Ca2+离子可以促进胞吐作用。 胞吐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 另一方面小泡的膜融入质膜, 使质膜得以补充。
胞 吐 则 不 是 跨 膜 运 输 。
膜 运 输 方 式 , 而 胞 吞 和
另 一 侧 , 即 进 行 的 是 跨
细 胞 膜 运 输 到 细 胞 膜 的
质 从 细 胞 膜 的 一 侧 通 过
将 细 胞 要 选 择 吸 收 的 物
散 、 和 主 动 运 输 , 都 是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一种物质从相对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低浓度区 域的过程,称为扩散。 物质进出细胞,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即 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即逆 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主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其他运输方式。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作用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作用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2.物质转运的分类3.各类物质转运的实例【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细胞膜是细胞的保护膜,它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起到屏障保护作用,还可以实现细胞内部和外部物质的转运、选择性过滤等功能。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是这么一个过程,它允许细胞利用外部物质来增强各自的功能,并保护细胞免受外界影响。
【物质转运的分类】物质转运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随机运输、电动运输和液体运输。
随机运输是指通过细胞膜的自由渗透来实现的运输方式,这种方式物质来去自由,也可以被称为非结构性运输。
电动运输也就是细胞膜电位梯度的自发作用下,某些物质受控于细胞膜上电压势的影响而被运输,这种方式可以将细胞外的某些重要元素如离子、苯甲清等运入细胞内部。
液体运输,即利用细胞膜的液快机制,通过改变其外形以便物质的运输,是一种自发性的运输方式。
【各类物质转运的实例】在随机运输的运输方式中,比如O2的渗透运输,它的这种自由渗透受到细胞膜膜电位的影响,当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时,O2就会随着变化而发生渗透;此外,K+、Ca2+等离子可以通过细胞膜的随机运输进入细胞内。
电动运输中,由于细胞内外电压差的存在,Na+和K+等阳离子可以被尤其是Na+运[3]输参与的转运蛋白“操纵”穿过细胞膜,将细胞外离子传输到细胞内;然而质子(如H+)在电动运输时,只能借助转运蛋白实现运输,且只能从低离子到高离子,从细胞内到细胞外。
液体运输也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膜物质转运形式,其最大特点是被运输物质只要满足缩减就可以转换为胞囊或胞泡形式,在利用细胞膜改变形态的作用下运输到另一端,它可以实现大分子的跨膜传输。
比如有一种能量转换的叫做雨后橄榄球,它能够利用一个细胞,将膜外或膜内的大分子疏水物质运入细胞内,而不用通过渗透或转运蛋白等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膜 糖
2~10% , 与 蛋 白 或 脂 类 相 结合,主要分布在细胞的外表 面或生物膜的非细胞质面。
细胞膜的特性
细胞膜的特性: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1)膜的不对称性 指细胞膜内外两层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差异, 如脂分子在内外两层分布的不对称性,糖分子 分布的不对称性 (2)膜的流动性 膜脂的运动:侧向运动,转动,翻转运动,左 右摆动 烃链的长度及饱和度、胆固醇 膜蛋白的运动:扩散和旋转运动
通道蛋白类型
电压门离子通道 配体门离子通道 压力激活离子通道
主动运输
1、ATP直接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Na+K+泵,又称Na+-K+ATP酶、钙泵、质子泵。 2、协同运输 由Na+-K+泵(或H+-泵)与载体蛋白 协同作用,靠间接消耗ATP所完成的主动 运输方式,包括同向协同运输(葡萄糖 协同运输)、逆向协同运输。
膜泡运输—— 胞吞作用与胞吐作用
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如蛋白 质、多核苷酸、多糖等)的跨膜运输, 又称膜泡运输或批量运输,属于主动运 输。
胞吞作用
胞吞作用通过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 即胞吞泡,将外界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 的过程。根据胞吞泡的大小和胞吞物质, 可分为两种类型:胞饮作用与吞噬作用。
胞 饮 作 用
吞 噬 作 用
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胞吐作用
与胞吞作用相反,细胞内某些合成的产物 和代谢废物由膜包围形成小囊泡,从细 胞内部逐步移至细胞表面,小囊泡的膜 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之外,这 个过程为胞吐作用。
胞 吐 作 用
1)组成型的外排途径 2)调节型外排途径
膜 流
通过胞吐作用和胞吞作用, 细胞膜与细胞内膜的互相循环交 流。这个动态过程对质膜更新和 维持细胞的生存与生长是必要的。
细 胞 膜 脂 的 不 对 称 性
膜蛋白的流动性
结构模型
J.Danielli和H.Davson(1935): 片层结构模型,“蛋白质-脂类-蛋白质”三夹板质膜结 构模型
J.D.Robertson(1959年):
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S.J.Singer和G.Nicolson(1972):
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的 跨膜运输,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 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 量。
主动运输特点
物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方向,需 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直接来自 ATP或来自离子电化学梯度,需要 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
被动运输
1)简单扩散 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运输, 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 提供代谢能量,不需要专一的膜蛋白分子协助。 2)协助扩散(易化扩散、帮助扩散) 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运输, 转运的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 提供代谢能量,但需要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分 子协助。协助扩散的速率仅在一定范围内同物 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细胞膜的物质运输
物质的跨膜运输是细胞维持正常生 命活动的基础之一。包括小分子和离子 的穿膜运输及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 运输(胞吞和胞吐作用)。
(一)跨膜运输 (二)膜泡运输
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 类型:简单扩散、协助扩散 2、主动运输 类型: ATP直接提供能量、ATP间 接提供能量
被动运输特点
Na+-K+泵结构
Na+-K+ 泵机制
同向协同运输——共运输
共运输(symport):方向相同,如小 肠上皮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或 氨基酸等有机物,就伴随Na+从细胞外 流入细胞内。再如某些细菌中,乳糖的 吸收伴随H+从细胞外进入细胞。
协同运输机制
逆向协同运输
常见的有Na+-Ca2+和Na+-H+交换载体。 从以上Na+、 Ca2+还有葡萄糖的运 输可以看出, 细胞内外Na+可以通过 Na+-K+泵进行主动运输,也可顺浓度梯 度被动运输; Ca2+可以通过钙泵及 Na+-Ca2+交换载体进行主动运输外,还 可以通过钙离子通道进行被动运输。
膜 蛋 白
外周蛋白和内在蛋白两类 外周蛋白:20~30%,膜表面,水溶性, 非共价与膜脂或内在蛋白连接,易分离 纯化。 内在蛋白:70~80%,嵌入膜中或贯穿 全膜,结合紧密,用去垢剂才能分离。 膜蛋白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单次跨膜 多次跨膜 胞质侧与脂分子共价 结合 非胞质侧与寡糖链结 合
生物膜的液态镶嵌模型 (fluid mosaic model)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1972年,Singer,液态镶嵌模 型:生物膜是一种流动的嵌有蛋白的 脂类双分子层结构。磷脂双分子构成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不 同的方式镶嵌或连结于脂双层上;膜 的两侧是不对称的,膜脂和膜蛋白具 有一定的流动性。
第一章 细 胞 膜
细胞膜是指包围在细胞质外周的一 层薄膜,又称质膜。7~10nm,“两暗 一明”三夹板式单位膜。 细胞膜是多功能体系,不仅为细胞 提供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而且还参与细 胞内外的物质转运,信号传递、能量转 换及细胞识别、粘着、运动等重要的生 理功能。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生物膜的特性 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
脂质体(liposome)
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 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趋势而制 备的人工膜。
脂质体的类型
(a)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团;
(b)球形脂质体; (c)平面脂质体膜; (d)用于疾病治疗的脂质体的示意图
脂质体的应用
研究膜脂与膜蛋白及其生物学性质;
脂质体中裹入DNA可用于基因转移; 在临床治疗中,脂质体作为药物或酶 等载体
协助扩散——膜转运蛋白
载体蛋白——通透酶性质;介导被动 运输与主动运输。 通道蛋白——具有离子选择性,转运 速率高;只介导被动运输;不持续开 放。
载体蛋白介导葡萄糖的易化扩散
大多数细胞,包括红细胞,细胞外的葡萄 糖浓度总是高于细胞内,因此易化扩散蛋白对 葡萄糖的转运方向是从胞外到胞内,一旦葡萄 糖被细胞吸收很快被代谢,因而胞内葡萄糖浓 度始终低于胞外,葡萄糖不断用这种方式吸收 入细胞内。 注意:葡萄糖的运输方式并不总是以易化扩散的 方式被动运输,也可进行主动运输:如在小肠 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时是葡萄糖—Na+同向协 同转运蛋白介导的主动运输。
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大分子物质和 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主要由脂类( 50% ) 蛋白质( 约40~50% ) 糖类( 2~10%)组成。
膜
脂
磷脂、胆固醇和糖脂,其中磷脂含量最多。 由亲水的极性头部和疏水的非极性 的尾部组成,由于膜脂分子的这种特点, 它们在水溶液中能自发形成脂双分子层, 以疏水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外侧, 由脂分子排列成连续的双分子层组成生 物膜的基本骨架,使膜对大多数水溶性 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的屏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