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 第二章 摩擦磨损润滑
最新机械设计基础教案——第2章 磨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第2章磨擦、磨损及润滑概述(一)教学要求掌握摩擦副分类及基本性质、磨损过程及润滑剂类型。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摩擦副基本性质、典型磨损过程及润滑剂的选择(三)教学内容§2.1 摩擦摩擦——两接触的物体在接触表面间相对滑动或有一趋势时产生阻碍其发生相对滑动的切向阻力,——这种现角叫磨擦磨损——由于摩擦引起的摩擦能耗和导致表面材料的不断损耗或转移,即形成磨损。
使零件的表面形状与尺寸遭到缓慢而连续破坏→精度、可靠性↓效率↓直至破坏润滑——减少摩擦、降低磨损的一种有效手段。
摩擦学——包含力学、流变学、表面物理、表面化学及材料学、是边缘和交叉学科。
一、干摩擦——两摩擦表面直接接触,不加入任何润滑剂的摩擦而实际上,即使很洁净的表面上也存在脏污膜和的氧化膜,实际f比在真空中测定值小很多。
机理:②机械摩擦理论→认为两个粗糙表面接触时,接触点相互啮合,摩擦力为啮合点问切向阻力的总和,表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但不能解释光F越大,且与滑动速度V 滑表面间的摩擦现象——表面愈光滑、接触面越大,f有关。
二、边界摩擦(边界润滑)——摩擦面上有一层边界膜起润滑作用边界膜物理吸附膜——润滑油中脂肪酸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相互吸引而引成的吸附膜,其摩擦如图2-4a和2-4b所示,图2-5为吸附在金属表面上的多层分子膜模型,距表面愈远吸附能力愈弱,剪切强度愈低,f随层数而下降。
膜——边界膜较薄(一个分子长约2nm,如膜有10个分子厚,其厚度为0.02μm,远小于两摩擦表面的粗糙度之和),∴磨损不可避免。
另外,温度对物理吸附膜影响较大→受热膜易脱附、乱向甚至破坏,∴适于常温、轻载、低速下工作。
化学吸附膜——由润滑油中的分子靠分子键与金属表面形成化学吸附的称——强度、稳定性好于物理吸附膜,受热后熔化温度较高,适合于中等载荷、速度和温度下工作。
化学反应膜——润滑油中加入硫、磷等元素的化合物(即添加剂)与金属表面进行化学反应而形成的膜——较厚、熔点较高、剪切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好,∴适合于重载、高速和高温。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

目录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 (1)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3)第3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2)第4章平面连杆机构 (16)第5章凸轮机构 (36)第6章间歇运动机构 (46)第7章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48)第8章带传动 (60)第9章链传动 (73)第10章齿轮传动 (80)第11章蜗杆传动 (112)第12章齿轮系 (124)第13章机械传动设计 (131)第14章轴和轴毂连接 (133)第15章轴承 (138)第16章其他常用零、部件 (152)第17章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156)第18章机械设计CAD简介 (163)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1.1机械设计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机械设计过程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产品规划主要工作是提出设计任务和明确设计要求。
2.方案设计在满足设计任务书中设计具体要求的前提下,由设计人员构思出多种可行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优选出一种功能满足要求、工作性能可靠、结构设计可靠、结构设计可行、成本低廉的方案。
3.技术设计完成总体设计、部件设计、零件设计等。
4.制造及试验制造出样机、试用、修改、鉴定。
1.2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几种?答:断裂,过量变形,表面失效,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等几种。
1.3什么叫工作能力?计算准则是如何得出的?答:工作能力为指零件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抵抗可能出现的失效的能力。
对于载荷而言称为承载能力。
根据不同的失效原因建立起来的工作能力判定条件。
1.4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可使零件、部件的种类减少,简化生产管理过程,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
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2.1按摩擦副表面间的润滑状态,摩擦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答:摩擦副可分为四类:干摩擦、液体摩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
干摩擦的特点是两物体间无任何润滑剂和保护膜,摩擦系数及摩擦阻力最大,磨损最严重,在接触区内出现了粘着和梨刨现象。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摩擦、磨损及润滑

8
2020/5/29
课件
3、表面疲劳磨损
两摩擦表面为点或线接触时、由于局部的弹性变 形形成了小的接触区。这些小的接触区形成的摩擦副 如果受变化接触应力的作用,则在其反复作用下,表 层将产生裂纹。随着裂纹的扩展与相互连接,表层金 属脱落,形成许多月牙形的浅坑,这种现象称为疲劳 磨损,也称点蚀。
第二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
§2—1 摩擦与磨损
各类机器在工作时,其各零件相对运动的接触部分都存在着 摩擦,摩擦是机器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物理现象。摩擦不仅消 耗能量,而且使零件发生磨损,甚至导致零件失效。据统计,世 界上l/3~1/2的能源消耗在摩擦上,而各种机械零件因磨损失 效的也占全部失效零件的一个以上。磨损是摩擦的结果,润滑则 是减少摩擦和磨损的有力措施,这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h0 hmin
2、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v1 v2
p 弹性流体动力
润滑油压分布
赫兹压力分布
v1
x O
v2 缩颈
节流间隙 (油膜厚度 )
3、流体静力润滑
油腔 节流器 (补偿元件)
油泵 油箱
四、润滑方法和润滑装置
油润滑的方法多种多样,其分类标准大概有两种:集中润滑 或分散润滑。
分散润滑比集中润滑简便。集中润滑需要一个多出口的润滑 装置供油,而分散润滑中各摩擦剔的润滑装置则是各自独立的。
粘着磨损按程度不同可分为五级:轻微磨损、涂抹、擦伤、 撕脱、咬死。
合理地选择配对材料(如选择异种金属),采用表面处理(如 表面热处理、喷镀、化学处理等),限制摩擦表面的温度,控制 压强及采用含有油性极压添加剂的润滑剂等,都可减轻粘着磨 损。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第三版)课后答案(章全)

a目录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 (1)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3)第3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2)第4章平面连杆机构 (16)第5章凸轮机构 (36)第6章间歇运动机构 (46)第7章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48)第8章带传动 (60)第9章链传动 (73)第10章齿轮传动 (80)第11章蜗杆传动 (112)第12章齿轮系 (124)第13章机械传动设计 (131)第14章轴和轴毂连接 (133)第15章轴承 (138)第16章其他常用零、部件 (152)第17章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156)第18章机械设计CAD简介 (163)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1.1机械设计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机械设计过程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产品规划主要工作是提出设计任务和明确设计要求。
2.方案设计在满足设计任务书中设计具体要求的前提下,由设计人员构思出多种可行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优选出一种功能满足要求、工作性能可靠、结构设计可靠、结构设计可行、成本低廉的方案。
3.技术设计完成总体设计、部件设计、零件设计等。
4.制造及试验制造出样机、试用、修改、鉴定。
1.2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几种?答:断裂,过量变形,表面失效,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等几种。
1.3什么叫工作能力?计算准则是如何得出的?答:工作能力为指零件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抵抗可能出现的失效的能力。
对于载荷而言称为承载能力。
根据不同的失效原因建立起来的工作能力判定条件。
1.4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可使零件、部件的种类减少,简化生产管理过程,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
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2.1按摩擦副表面间的润滑状态,摩擦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答:摩擦副可分为四类:干摩擦、液体摩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
干摩擦的特点是两物体间无任何润滑剂和保护膜,摩擦系数及摩擦阻力最大,磨损最严重,在接触区内出现了粘着和梨刨现象。
机械设计 第二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

F A dy
du τ = η dy
du B
§2-3 润 滑
二、润滑剂及其性能指标
τ du τ = η η= du dy dy
动力粘度η的单位: 动力粘度 的单位: 的单位
动力粘度η: 动力粘度 : 速度梯度du/dy为1时, 为 时 速度梯度 液体内摩擦阻力大小
国际单位: 帕秒 : Pa s = N2 s = 国际单位:
混合磨擦
§2-1 摩 擦
三、滑动摩擦状态
摩 擦3
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常统称为不完全液体摩擦。 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常统称为不完全液体摩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摩擦学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微观 研究领域,形成了微-纳米摩擦学理论,引发出许多新的概念, 比如提出了超润滑的概念等。从理论上讲,超润滑是实现摩擦系 数为零的摩擦状态,但在实际研究中,一般认为摩擦系数在0.001 量级(或更低)的摩擦状态即可认为属于超润滑。关于这方面的 研究也是目前微-纳米摩擦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学们应对 此给予关注。
重点:摩擦、磨损、润滑的基本概念、分类、 重点:摩擦、磨损、润滑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成 机理、过程等。 机理、过程等。
基本概念
1、 摩擦:相对运动(或有 相对运动趋势)的 摩擦:相对运动( 相对运动趋势) 接触表面间阻碍相对运 动的现象 利弊: 制动; 利弊:摩擦传动 、 制动;磨损 、 能耗 ;
2、 摩 损 :摩擦表面物质不断丢 失或转移的现象 (机械零件报废80% 属于磨损失效) 机械零件报废80% 属于磨损失效) 80
3、 润滑:相对运动表面间 加入减摩介质 润滑剂 润滑: ( 降低摩擦减少磨损 )
基本概念
4、摩擦学 、 关于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学科构成了摩擦学(Tribology)。 关于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学科构成了摩擦学 。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作用表面间的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作用表面间的摩擦、磨损和润滑, 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 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 消耗于摩擦。 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约有 1/3~1/2 消耗于摩擦。如果能够 尽力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节省能源。另外, 尽力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节省能源。另外,机械产 品的易损零件大部分是由于磨损超过限度而报废和更换的, 品的易损零件大部分是由于磨损超过限度而报废和更换的,如 果能控制和减少磨损,则既减少设备维修次数和费用, 果能控制和减少磨损,则既减少设备维修次数和费用,又能节 省制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费用。 省制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费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摩擦学的理论和应用必将由宏观进入 微观,由静态进入动态,由定性进入定量, 微观,由静态进入动态,由定性进入定量,成为系统综合研究的 领域。 领域。
机械设计基础章节练习题第二章

三、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1、如何用膜厚比衡量两滑动表面间的摩擦状态?【答】膜厚比(λ)用来大致估计两滑动表面所处的摩擦(润滑)状态。
式中,min h 为两滑动粗糙表面间的最小公称油膜厚度,1q R 、2q R 分别为两表面轮廓的均方根偏差。
膜厚比1≤λ时,为边界摩擦(润滑)状态;当31~=λ时,为混合摩擦(润滑)状态;当3>λ时为流体摩擦(润滑)状态。
2、机件磨损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如何?【答】试验结果表明,机械零件的一般磨损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磨合阶段、稳定磨损阶段及剧烈磨损阶段。
1) 磨合阶段:新的摩擦副表面较粗糙,在一定载荷的作用下,摩擦表面逐渐被磨平,实际接触面积逐渐增大,磨损速度开始很快,然后减慢;2) 稳定磨损阶段:经过磨合,摩擦表面加工硬化,微观几何形状改变,从而建立了弹性接触的条件,磨损速度缓慢,处于稳定状态;3) 剧烈磨损阶段:经过较长时间的稳定磨损后,因零件表面遭到破化,湿摩擦条件发生加大的变化(如温度的急剧升高,金属组织的变化等),磨损速度急剧增加,这时机械效率下降,精度降低,出现异常的噪声及振动,最后导致零件失效。
3、何谓油性与极压性?【答】油性(润滑性)是指润滑油中极性分子湿润或吸附于摩擦表面形成边界油膜的性能,是影响边界油膜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
油性越好,吸附能力越强。
对于那些低速、重载或润滑不充分的场合,润滑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极压性是润滑油中加入含硫、氯、磷的有机极性化合物后,油中极性分子在金属表面生成抗磨、耐高压的化学反应边界膜的性能。
它在重载、高速、高温条件下,可改善边界润滑性能。
4、润滑油和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有哪几项?【答】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有:粘度、润滑性(油性)、极压性、闪点、凝点和氧化稳定性。
润滑脂的主要质量指标有:锥(针)入度(或稠度)和滴点。
5、什么是粘度?粘度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答】粘度是指润滑油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标志着油液内部产生相对运动运动时内摩擦阻力的大小,可定性地定义为它的流动阻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版)陈立德---罗卫平

目录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 (1)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3)第3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2)第4章平面连杆机构 (16)第5章凸轮机构 (36)第6章间歇运动机构 (46)第7章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 (48)第8章带传动 (60)第9章链传动 (73)第10章齿轮传动 (80)第11章蜗杆传动 (112)第12章齿轮系 (124)第13章机械传动设计 (131)第14章轴和轴毂连接 (133)第15章轴承 (138)第16章其他常用零、部件 (152)第17章机械的平衡与调速 (156)第18章机械设计CAD简介 (163)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1.1机械设计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机械设计过程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产品规划主要工作是提出设计任务和明确设计要求。
2.方案设计在满足设计任务书中设计具体要求的前提下,由设计人员构思出多种可行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优选出一种功能满足要求、工作性能可靠、结构设计可靠、结构设计可行、成本低廉的方案。
3.技术设计完成总体设计、部件设计、零件设计等。
4.制造及试验制造出样机、试用、修改、鉴定。
1.2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几种?答:断裂,过量变形,表面失效,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等几种。
1.3什么叫工作能力?计算准则是如何得出的?答:工作能力为指零件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抵抗可能出现的失效的能力。
对于载荷而言称为承载能力。
根据不同的失效原因建立起来的工作能力判定条件。
1.4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可使零件、部件的种类减少,简化生产管理过程,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
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2.1按摩擦副表面间的润滑状态,摩擦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答:摩擦副可分为四类:干摩擦、液体摩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
干摩擦的特点是两物体间无任何润滑剂和保护膜,摩擦系数及摩擦阻力最大,磨损最严重,在接触区内出现了粘着和梨刨现象。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课后答案(1-18章全)完整版(可编辑)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课后答案(1-18章全) 完整版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目录第1章机械设计概述1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 3第3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12第4章平面连杆机构16第5章凸轮机构 36第6章间歇运动机构46第7章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48第8章带传动60第9章链传动73第10章齿轮传动80第11章蜗杆传动112第12章齿轮系124第13章机械传动设计131第14章轴和轴毂连接133第15章轴承138第16章其他常用零、部件152第17章机械的平衡与调速156第18章机械设计CAD简介163机械设计概述机械设计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机械设计过程通常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产品规划主要工作是提出设计任务和明确设计要求。
2.方案设计在满足设计任务书中设计具体要求的前提下,由设计人员构思出多种可行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从中优选出一种功能满足要求、工作性能可靠、结构设计可靠、结构设计可行、成本低廉的方案。
3.技术设计完成总体设计、部件设计、零件设计等。
4.制造及试验制造出样机、试用、修改、鉴定。
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几种?答:断裂,过量变形,表面失效,破坏正常工作条件引起的失效等几种。
什么叫工作能力?计算准则是如何得出的?答:工作能力为指零件在一定的工作条件下抵抗可能出现的失效的能力。
对于载荷而言称为承载能力。
根据不同的失效原因建立起来的工作能力判定条件。
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可使零件、部件的种类减少,简化生产管理过程,降低成本,保证产品的质量,缩短生产周期。
第2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按摩擦副表面间的润滑状态,摩擦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答:摩擦副可分为四类:干摩擦、液体摩擦、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
干摩擦的特点是两物体间无任何润滑剂和保护膜,摩擦系数及摩擦阻力最大,磨损最严重,在接触区内出现了粘着和梨刨现象。
液体摩擦的特点是两摩擦表面不直接接触,被液体油膜完全隔开,摩擦系数极小,摩擦是在液体的分子间进行的,称为液体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3.1 干摩擦
2、分子作用理论 认为分子间电荷力所产生的能量损耗是摩擦的 起因,摩擦力是由摩擦表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 力形成的。
可以解释表面越光滑摩擦系数越大的现象
28
3.1 干摩擦
3、粘着摩擦理论
➢摩擦表面处于塑性接触的状态; ➢滑动摩擦是粘着与滑动交替发生的跃动过程;
混合摩擦动画
35
第4节 磨损
➢表面物质在摩擦过程中不断损失的现象,是伴 随摩擦而产生的必然结果。
➢磨损会消耗材料,降低运转精度,影响寿命和 可靠性。
➢磨损并非都是有害的,如机械的跑合、利用磨 损原理进行的加工(研磨、抛光)等。
36
4.1 磨损过程
机械零件的一般磨损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磨 损跑 量合
4.1 磨损过程
磨 损跑 量合
阶 段
稳定磨损阶段
40
急剧磨损阶段
时间
设计不当或工作条件恶化时 不能建立稳定磨损阶段
41
4.1 磨损过程
合理设计 ➢缩短跑合期 ➢延长稳定磨损期 ➢推迟急剧磨损期
42
4.2 磨损分类
按磨损机理主要分为四种:
1、粘着磨损 机 理: 材料转移 发生场合: 重载下油膜或边界膜破裂,金属直 接接触,硬度不足 程 度: 轻微磨损、涂抹、擦伤、胶合
最常用的润滑剂是润滑油和润滑脂。
47
5.2 润滑剂的指标
1、润滑油的主要质量指标 ➢粘度 指润滑油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标志油液 内部产生相对运动时内摩擦阻力的大小。 ➢粘度越大,内摩擦阻力越大,流动性越差。 ➢选择润滑油的主要依据。
牛顿定律:两层流液体之间的切应力与其速度梯度成正比
du :动力粘度(单位 Pa • S)
实际接触面积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大,主要体 现在接触点的数量增加,而各个接触点因弹性和塑性 变形而使接触面积的增加是次要的。
22
第三节 摩擦
在外力作用下,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作相对运动或 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其接触表面上就会产生抵抗 滑动的阻力,这一现象叫做摩擦,这时所产生的阻 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可分为两大类: 内摩擦:发生在物质内部,阻碍分子间相对运动; 外摩擦:在接触表面上产生,阻碍其相对运动
➢润滑膜完全将两接触表面分开 ➢摩擦只发生在液体内部的分子之间,摩擦系数很 小,大约 f = 0.001 0.008,而且不会有粘着磨损 产生,是理想的摩擦状态。
液体摩擦动画
34
3.4 混合摩擦(混合润滑)
➢接触表面间边界摩擦和液体摩擦同时存在的状 态。 ➢混合摩擦能有效降低摩擦阻力,其摩擦系数要 比边界摩擦时小得多,大约 f = 0.01 0.08; ➢有金属的直接接触,仍有磨损存在。
dy
48
5.2 润滑剂的指标
粘度的度量指标:
动力粘度、 运动粘度n、 恩氏粘度˚Et等。
动力粘度 单位:Pas
dynes/cm2 (泊,泊的百分之一为厘泊(cP)
运动粘度n 单位: m2/s cm2/s, 斯,百分之一为厘斯cSt
恩氏粘度˚Et 即相对粘度,以符号˚Et表示。
1
机械设计
第二章 摩擦、磨损及润滑
基础知识
本章内容
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表面性质及表面接触 第三节 摩擦 第四节 磨损 第五节 润滑剂 第六节 润滑状态
3
第一节 概述
机械的运转必然产生零、部件的相对运动,有相 对运动就必然产生摩擦和磨损。
摩擦是造成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在失效的机械零件中, 大约有80% 是由于各种形式的磨损造成的。
➢摩擦力是粘着效应和犁沟效应产生阻力的总和。
两金属表面在法向载荷FN作用下的实际接触面积 Ar和名义接触面积A相比是很小的,微凸体接触 区所受的压力很高,材料发生塑性变形,表面边 界膜遭到破坏,使基体金属发生粘着现象,形成 冷焊结点。
29
3.1 干摩擦
f
F FN
Ar B Ar sc
我国2006年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约9500亿元,约占 GNP的4.5%,2006年我国工业领域应用摩擦学知识 的节约潜力为3270亿元,占2006年GDP的1.55%
5
第二节 表面性质及表面接触
➢摩擦、磨损和润滑等摩擦学现象都是在两物体 接触的表面间发生的 ➢表面性质对摩擦/磨损/润滑性能有重要影响
F
2.2 表面接触
U1 U2
20
Solution Domain
y
Xo
b
Yo
a
Contact Ellipticity K= b/a
21
2.2 表面接触
表面接触的一些结论:
金属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只是名义面积的 1%到0.01%,视载荷的大小和表面的粗糙程度而定。
微凸体大小、高度不等,接触时部分弹性变形,部分 塑性变形,两部分的比例与载荷的大小和表面特性有关。 实际接触面积非常小,接触面上的应力非常大,多数摩 擦表面都存在着大量的塑性变形微凸体
25
库仑定律
古典摩擦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法向力很大 的时候,实际接触面积接近名义接触面积,摩擦力 和法向力就不再成线性关系。
26
3.1 干摩擦
根据摩擦机理的研究,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几种干 摩擦理论: 1、机械啮合理论
认为摩擦起源于表面粗糙度,摩擦力是表面微凸 体机械啮合力的总和。滑动摩擦中能量损耗于微 凸体的相互啮合、碰撞以及弹性变形。
➢真正的干摩擦是不存在的,任何零件的表面不仅 会因为氧化而形成氧化膜,且多少也会被含有润滑 剂分子的气体所湿润或受到“油污”。
➢在机械设计中,通常将两接触表面没有人为引入 润滑剂的摩擦当作干摩擦。干摩擦时,摩擦阻力最 大,金属间的摩擦系数 f = 0.15 ~ 1.5。
干摩擦动画
3.1 干摩擦
四个经典摩擦定律 摩擦力F 与正压力FN 成正比 F =fFN 摩擦力F 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 F静 > F动 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无关
形状误差。它体现了表面加工方法的固有特性。
➢表面波度 指较大空间内周期性出现的不规则性波动。 往往是因为机床刀具或工件振动的结果。
➢形状误差 实际表面形状偏离名义表面形状的偏差。 在表面形貌分析中,通常是不考虑的。
15
2.1 表面性质
从摩擦学观点讲,表面粗糙度对材料表面性质影响
最大,常用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值的大小来度量金 属表面的粗糙程度。
1 l
1n
Ra l
0
y(x) dx n i1
yi
16
WYKO NT9100 Profilometer
17
18
2.1 表面性质
表面组成
指表层结构和其物理化学机械性质。
在切削加工过程 中表层组织结构 将发生变化,产 生层次结构
典型的金属表面结构
19
2.2 表面接触
两金属表面在摩擦磨损过程中只有个别的微凸体 发生接触
润滑是改善表面摩擦、减缓磨损最有效的方法。
摩擦学(Tribology)是专门研究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 的两表面间现象和有关实践的一门科学技术,是有关 摩擦、磨损和润滑科学的总称。
4
第一节 概述
国外统计资料表明:摩擦消耗掉全世界1/3的一 次能源,约有80%的机器零部件都是因为磨损而失 效,而且50%以上的机械装备的恶性事故都是起因 于润滑失效和过渡磨损。美英德等发达国家每年因 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 %~7%,而在工业中应用摩擦学知识可节约的费 用约占GNP的1%~1.4。
上帝创造了魔鬼 魔鬼创造了表面
6
抛光+涂层变速箱齿轮
7
抛光+涂层变速箱齿轮
8
抛光+涂层变速箱齿轮
9
抛光+涂层变速箱齿轮
10
抛光+涂层滚子
11
表面形貌
Hobbed & Shaved Surface
Ground Surface
Honed Surface
polished Surface
12
2.1 表面性质
阶 段
稳定磨损阶段
急剧磨损阶段
时间
一般磨损的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磨损过程
磨 损跑 量合
阶 段
稳定磨损阶段
37
急剧磨损阶段
时间
新的摩擦副表面较粗糙,在10% , 50%的额定载 荷下进行试运转,使摩擦表面的微凸体被磨平, 实际接触面积逐步增大,压强减小,磨损速度在 跑合开始阶段很快,然后减慢。跑合阶段对新的 机械是十分必要的。
➢向承载的两摩擦表面间引入润滑剂,形成润滑 膜称为润滑。
➢润滑的主要作用是减小摩擦和磨损。此外还有 防锈、减振、密封、冷却、清除污染和传递动力 等作用。
46
5.1 润滑剂分类
固体润滑剂 (石墨、二硫化钼、尼龙等) 半固体润滑剂(各种润滑脂)、 液体润滑剂 (各种润滑油、水、液态金属等) 气体润滑剂 (空气、氦气、氮气等)
31
3.2 边界摩擦(边界润滑)
两摩擦表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其摩擦性 质与液体的黏度无关,只与边界膜和表面的吸附性 质有关。
边界润滑动画
单层分子边界膜摩擦
边界润滑不能完全避免金属间的直接接触,但可 以大大地减小摩擦力,一般 f = 0.1 左右。
32
3.2 边界摩擦(边界润滑)
➢按形成的机理,分为吸附膜(物理吸附膜和化学 吸附膜)和反应膜。
摩擦
23
摩擦的分类
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可分为静摩擦和动摩擦
动摩擦还可根据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可将其分为 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