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第2课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新版)湘教版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海陆变迁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海陆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陆变迁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陆变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需要进行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并保证学生的安全。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进行适当的布置,如设置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5.教学工具:准备教学所需的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并确保它们能够在课堂上正常使用。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以便他们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学习和检测。7.作业布置: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巩固。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为解决这一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2.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3.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2.4海陆变迁(第2课时)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2课时)课标内容本节内容属世界历史中海洋与陆地中的一部分,课标要求学生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较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并且多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材分析第四节海陆变迁这一节课是湘教版世界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的最后一节课,本节课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计划用两课时进行,第二课时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板块构造学说,另一部分为世界的火山地震带。
两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板块构造学说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掌握,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则主要是结合地图来掌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世界的火山地震的分布及成因就容易掌握了。
因此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板块构造学说。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时也多少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毕竟基础差,而七年级世界地理理论性强,特别是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更不易理解,学生掌握的难度较大,所以本节的重点是老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还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更要多搞一些活动,让学生从直观中加深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和演示、模拟等方法,归纳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找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我们钦佩魏格纳善于质疑、勇于推测、并积极探究验证的科学精神。
湘教版七年级上教案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并能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
2.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4.在图中正确填注六大板块和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5.通过火山、地震带的学习,培养防震抗灾、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各种现象。
通过读图启发式、分析归纳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激发学生要善于观察,并能为自己的设想付诸实际行动,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组在地震中逃生的活动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山系的形成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世界地图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讲授新课:根据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1、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谁?其主要内容和依据是什么?3、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地球表层有哪六大板块?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分布在什么地方?5、世界上的两大山系是哪两个?学:略师:先做简单的归纳,再次开始细讲。
海陆变迁的原因2、海陆变迁的原因,PPT展示三张图片讲解(喜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人类活动的古河道,荷兰围海造陆)。
3、海陆变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者---魏格纳。
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得到什么结论(PPT展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图),大陆漂移学说的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找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论据。
生:略师:对学生的证据进行总结(结合PPT图片展示讲解)(1)、轮廓的吻合性(2)、动物的相似性(3)、底层的相似性从魏格纳故事———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我们得到的启示。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4海陆变迁教案设计(2课时)

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可能大家都会想,地震真可怕,它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是啊,地震通常会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来看屏幕显示的火山地震图。屏幕显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这里是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思考:为什么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是这样分布
教学课题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第四节 海陆变迁(一)
教学
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小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过渡
我们刚才说到,板块和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而地壳的活跃,就造成了地表的火山地震。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地震的录像。刚才从录像中我们看到,火山喷发的时候真是惊心动魄!而在地震发生后又是满目疮痍,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灾难。
人类活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1、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
2、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3、阅读魏格纳的故事
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
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一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案标题】《海陆变迁》——探秘地球的动态历史【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发生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成因。
-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细节,以及火山、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分析。
【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介绍理论知识。
-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 讨论法: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现代案例。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形模型、板块构造模型、火山喷发模型。
- 多媒体设备、相关视频资料。
- 地震波传播的动画演示。
- 课堂讨论用的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表形态变化与大陆漂移假说1. 导入新课(5分钟):- 情境创设: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形状如此相似?”- 引出主题:“海陆变迁”。
2. 新知讲授(25分钟):- 地表形态变化:介绍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表变化,如山脉的隆起、盆地的形成。
- 大陆漂移假说: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理论,展示古大陆——盘古大陆的拼合示意图。
3. 实验演示(10分钟):- 模拟实验:使用粘土或橡皮泥模拟大陆漂移,让学生直观感受大陆移动的过程。
4. 小结与作业(5分钟):- 知识梳理:总结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的关键点。
- 家庭作业:收集资料,准备讲述一个大陆漂移的案例。
第二课时:板块构造学说与火山1. 复习导入(5分钟):- 复习提问:回顾上节课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示例二

教案:海陆变迁【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40-P46,主要包含“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地球自然演化的结果。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3.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 认识火山和地震这两种地质现象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地质图、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变化2. 大陆漂移假说3. 板块构造学说4. 火山与地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质图、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
二、新课讲解(30分钟)1. 地表形态变化- 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形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表形态的变化。
- 讲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大陆漂移假说-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大陆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若干块,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如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古生物种群的分布等。
3. 板块构造学说- 讲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这些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分离,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 展示板块分布图,引导学生找出各大板块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 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山脉的形成、海沟和海岛弧的出现等。
4. 火山与地震- 讲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 展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两种地质现象的威力。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变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主要介绍了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包括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迁过程,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b. 了解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地质作用和风化侵蚀等。
c. 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海岸地貌和海陆风等。
2. 能力目标:a. 能够描述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陆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b. 能够分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海洋的形成和演变,陆地的形成和演变,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能了解不多,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差异。
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球的地质结构和地质作用概念不够清晰,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巩固。
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地球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学生可以观察到陆地和海洋的存在,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a. 介绍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等。
可以通过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让学生观察不同大陆的形状,然后解释大陆漂移的概念。
可以使用动画或视频展示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海洋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湘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

湘教课标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教学教法:引导法、讲授法、讨论法【学习目的】:1.看法海陆是变化的,并能解释海陆变迁的天文现象。
2.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念,了解该假说的基本证据。
3.了解板块结构学说的基本内容。
4.看法两大火山地震带的位置,并说出生界着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1.知道板块结构学说的内容。
2.说出生界火山和地震带的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恢复真相】:〝沧海沧海〞说的是陆地变陆地或陆地变陆地,由此你失掉了什么启示?在喜马拉雅山地域发现少量新鲜的陆地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址和古河道;东非大裂谷在不时扩张,将构成陆地;地中海的面积不时增加,最终将消亡。
【教学进程】:一.大陆漂移假说【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1页,结合图2-53,完成填空,2分钟1.提出者:______国的__________〔人名〕。
2.观念:①地球上原来只要一块陆地叫________,被________所包围。
②大约______年前,泛大陆末尾________。
③距今约 ________年前,构成了如今的基本轮廓。
【协作探求】小组协作,帮魏格纳找证据,3分钟1.轮廓2.新鲜底层3.生物二.板块结构学说【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2-43,结合图2-55,完成填空,2分钟板块结构学说内容:①全球主要有____大板块。
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简直全部位于陆地上;大洋洲主要位于_____________上〕②板块外部,地壳比拟________。
③板块接壤地带,地壳比拟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
【协作探求】结合小实验结论,解释以下现象,3分钟①喜马拉雅山脉〔构成并逐渐增高〕:②安第斯山脉:③地中海逐渐增加,最终将消亡:三.火山地震带【自主先学】阅读教材P43页,结合图2-56,完成填空,2分钟1.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______和______活动频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学习《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
二、新课学习
3、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
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4、火山和地震
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三、结论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
2、火山和地震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
A全球分为七大板块B各大板块是稳定的
C各大板块都有“内稳边活”的特点D各大板块都朝同一方向运动
3、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原因是()
A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交界处
B我国人类劳动破坏的结果
C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D开采地下资源造成的
4、澳大利亚大陆属于()
A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
A褶皱山脉B深海沟
C裂谷或海洋D海
五、作业布置
1、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分布在板块与板块、板块和板块的接触地带。
2、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3、“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农田
B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
C大海也是农田
D大海可以被人类改造成良田
4、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火山地震带和火山地震带.
5、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A应立即逃跑、跳楼
B应立即收拾东西离开
C立即躲到坚固的家具底下,就地避震,待主震过后,再有秩序撤离
D立即打电话告诉家人发生地震,然后逃跑?
六、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板块构造学说
(二)火山和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