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公路软土路基特征及处理措施
浅析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浅析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公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软土地基是公路建设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因为软土地基在承受负荷时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从而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因此本文将针对软土地基处理方法进行浅析。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软土地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由于软土地基压缩性、渗透性和刚度均较低,因此在受到荷载作用时容易产生较大变形和沉降。
2. 软土地基的含水量比较高,土质松散,稳定性差,因此容易发生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3. 软土地基的渗透性较高,经常浸泡在水中,很容易形成泥沼,其物理性质会发生变化。
4. 软土地基容易与原有绿地、生态环境等产生冲突,难以兼顾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利益的平衡。
二、软土地基处理方法1. 土体加固方法通过加固软土地基,为公路提供更好的承载能力,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加固软土地基的措施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灌浆法。
灌浆法是将灰浆、水泥砂浆等填充到软土地基中,形成固体土体,从而增加软土地基的承载力。
但灌浆的量不能过大,否则可能会加重土质压实,导致负面效果。
(2)加筋法。
加筋法是在软土地基中加入钢筋、聚酯人造纤维、玻璃钢筋等增加地基的强度和刚度。
但加筋的方式和加筋材料都会对加固效果产生影响,需要经过精心设计。
(3)深层处理法。
深层处理包括钻孔桩、沉桩、灰制桩等,能够加固低层和深层土体,进一步增强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
2. 土体改良方法软土地基还可以通过改良土壤质地、结构等方面的方法,提高土体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和沉降。
土体改良方法包括:(1)混合料法。
混合料法是在软土中加入适量的砂、石、水泥等填料,通过固化作用改良软土地基的物理特性,提高承载能力。
(2)加固与改良联合法。
加固与改良联合法是将加固和改良两种方法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联合法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达到协同效果。
(3)排水处理法。
排水处理法是将软土里存在的大量水分进行排泄,使其快速干燥,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探讨路桥工程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方法

探讨路桥工程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方法
路桥工程常涉及软土路基,而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对于整个工程的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软土路基的特点、处理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软土路基的特点
软土路基通常指土质松散、含水量较高、强度较低的路基。
除此之外,软土路基还具有以下特点:
1. 塑性较大:软土路基的土体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对路基稳定性和强度产生不利影响。
2. 液化性强:软土路基在受到震动或外力作用时易产生液化现象,导致路基沉降或垮塌。
3. 水分变化大:软土路基含水量较高,当遇到降雨等情况时,容易发生软化和液化现象,甚至导致路基失稳。
针对软土路基的特点,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
1. 石方加筋:通过在软土路基内部加入石方,增加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2. 硬化处理:利用化学材料或物理方法对软土路基进行硬化处理,提高软土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
3. 土钉加固:使用钢筋等材料在软土路基内部进行钻孔和固定,增加土体内聚力和剪切强度,提高路基稳定性。
4. 减速坡道:在软土路基的高处设置减速坡道,在减小路面坡度的同时,增加路基稳定性。
三、软土路基处理应用案例
总体来说,针对软土路基的特点,我们需要选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提高软土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确保路桥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

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软土地基常常会影响到公路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进行处理。
本文将以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为主题,讨论软土地基的特点、处理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等内容。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软土地基是指土质较松软,含水量较高的土壤。
其特点主要包括:承载力低、沉降大、稳定性差等。
软土地基在公路工程中会导致路基沉降、路面破坏、路基侧滑等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和安全。
在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1. 土体改良技术土体改良技术是指通过添加改性剂、加固桩等手段,改善软土地基的力学性能,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改良剂有水泥、石灰、石灰粉等,通过与软土混合,形成土浆固化为土基,改善软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而加固桩则是通过在软土中钻孔灌注混凝土或桩料,形成桩土复合地基,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抗沉降能力。
2. 压实加固技术压实加固技术是通过重型机械设备对软土地基进行压实加固,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承载力。
常用的压实设备有压路机、振动碾压机等。
在进行压实加固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压实导致土体过于致密,应合理控制压实力度和次数,以达到使软土地基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
3. 排水处理技术软土地基中含水量较高,极易引起土体沉降和稳定性差。
在公路工程中,需要采取排水处理措施,降低软土地基的含水量,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排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土工布排水、水平排水、立交箱排水等,通过排水设施的设置和排水管网的布置,将软土地基中的水分有效排除,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在软土地基处理中,桩基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灌注桩、搅拌桩、钢管桩等。
通过桩基技术,可以在软土地基中形成一定深度、一定直径的桩基体系,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在选择桩基类型时,需要根据软土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合理选择,并注意桩基施工的质量和技术细节。
关于公路路基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

关于公路路基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公路路基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软土路基是指土质松软、水分含量高、抗剪强度较低的地基土,这类土壤在施工中容易造成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影响路基的使用性能,甚至导致路基破坏。
对软土路基进行有效处理,是保证道路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就软土路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为公路路基施工提供参考。
一、软土路基的特点及影响软土路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松软湿润:软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使其容易变形,难以承受大型车辆的荷载,对于道路的整体平整度也有较大影响。
2. 抗剪强度低:软土的抗剪强度较低,容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剪切破坏,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3. 季节性变形较大:在雨季和干燥季节,软土路基容易发生季节性变形,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软土路基的存在对公路工程质量和使用性能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软土路基的处理技术。
二、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1. 地基改良技术地基改良技术是软土路基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碎石加固法、土体固结法、搅拌桩法等。
碎石加固法通过在软土路基上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层来改善路基的承载能力;土体固结法通过注浆或者加入化学固化剂来提高软土路基的抗剪强度;搅拌桩法通过混入水泥、石灰等材料,利用搅拌桩机在软土路基中形成桩状体,提高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排水处理技术软土路基中的高含水量是影响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施工中需要配合排水处理技术。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排水沟清理、地下排水系统设计、施加土工布等。
排水沟清理是通过清理路基周围的排水沟,确保排水畅通,降低软土路基的含水量;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可以通过设置排水管道和排水孔等方式,将软土路基中的积水及时排除,减少软土的变形;而施加土工布等技术可以通过覆盖土工布来降低软土路基的含水量,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3. 载荷控制技术软土路基的变形主要是受到交通荷载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对软土路基的荷载控制技术。
公路工程软土路基处理方案

公路工程软土路基处理方案一、前言软土地区在公路工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软土条件下路基的稳定性是影响道路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
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十分关键。
因此,本文将介绍软土路基的特点、处理原则及常见的路基处理方案,以期为软土地区公路建设提供参考。
二、软土路基特点1. 地质条件复杂:软土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常见的地质问题包括土体松软,含水量大,固结性差等。
2. 易受水分影响:软土路基常受雨水、地下水等水分影响,导致土体松软,稳定性降低。
3. 膨胀性大:软土路基常具有一定的膨胀性,易受水分影响产生体积变化,对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
4. 可塑性较强:软土路基常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易产生沉陷和变形。
三、软土路基处理原则1. 改善土质:通过改良土体的方式,提高土体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2. 排水和防水:加强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防止水分影响。
3. 避免荷载传递:减少路基对软土的荷载传递,采取轻型结构或分层填筑等措施。
4. 提高路基稳定性:采取加固措施,提高软土地区路基的稳定性。
四、软土路基处理方案1. 路基加厚路基加厚是解决软土路基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
通过增加路基的厚度,减小软土地区路基的应力传递,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但这种方法会增加工程造价和消耗土石材料,并且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可行。
2. 土体改良(1)水泥混凝土路基水泥混凝土路基是一种常见的软土路基处理方法。
通过在软土地区的路基上铺设水泥混凝土层,提高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采用水泥混凝土路基可有效减小路基的变形和沉陷,提高路基的抗压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路基上水泥混凝土层与路面层要相互配合,确保路面层的稳定性。
(2)灰土法灰土法是一种通过加入石灰或石膏等物质改良软土路基的方法。
石灰和石膏能够与软土中的粘土颗粒发生化学反应,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减小土体的可塑性、膨胀性,提高抗压强度。
但需要根据软土地区具体的地质条件和土壤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改良剂和控制改性剂的用量,确保改良效果。
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

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分析公路工程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软土是指土壤的类型中,具有高含水量、极弱的物理特性和稳定性的一类土壤。
这种类型的土壤在接受重压力,或者交通工具负荷的情况下,易于产生不稳定或滑坡等情况,严重影响公路的通行安全。
因此,在公路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适当的软土地基处理,以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软土地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容易发生沉降。
由于土壤含水量较高,会随着加重而下沉。
特别是在高度负荷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沉降现象。
2、强度较低。
由于软土地基的含水量过高,土体颗粒之间的间隙较大,强度较低,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3、可塑性强。
土壤的颗粒尺寸较小,容易变形。
在水的作用下,土壤会呈现流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形和沉降。
二、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对于软土地基,在公路施工前,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增加其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1、加固处理: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的一种方法是进行加固处理。
这种处理方法涉及在地基下方的土壤中注入特殊的材料,以增强地基的承载力。
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加固处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使用化学成分的材料,例如聚合物和水泥;另一种是机械加固,即为地基注入混凝土。
2、排水处理:对于软土地基,除了加固处理外,排水是另一种有效的处理技术。
大多数的软土地基是由于含水量过高而导致的不稳定,因此,通过排水可以减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从而减轻土壤的压缩,增加土壤的承载能力。
3、振动加固:振动加固是一种使用振动工具驱动地基中的颗粒以达到加固地基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振动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消除土壤中的气泡和空隙并提高土壤的压缩程度,从而增强了地基材料的性能。
4、预载加固:预载加固是一种利用压力逐渐增加地基的负荷,使其逐渐变形并最终达到最终稳定状态的一种方法。
通过应用预载,可以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抗沉降性。
关于公路路基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

关于公路路基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公路路基施工中,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软土路基指的是土质比较松软、水分较多、承载力较低的土壤,在施工中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会导致路基不稳定、沉降过大、甚至塌陷等问题,对道路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都会造成影响。
对软土路基的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及研究,对于公路路基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一、软土路基的特点与影响软土路基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土质松软,承载力低;2.含水量较高,易发生沉降;3.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如雨水、地震等容易发生变形;4.易引起路基变形和损坏。
软土路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影响有:1.路面沉降。
软土路基承载能力较弱,当承载的车辆和荷载超过其极限时,容易发生路面沉降;2.路基塌陷。
软土路基在遇到较大的荷载或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塌陷,造成道路损坏;3.路基侧滑。
软土路基含水量大,在雨后易产生侧滑现象,影响行车安全;4.路基分层。
软土路基易发生分层现象,路基不均匀沉降,对道路使用安全影响较大。
二、软土路基处理技术分析对于软土路基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土质改良。
通过土工布、碎石、沥青等材料对软土进行填充,提高承载力;2.排水处理。
通过排水沟、地下管道等方式,降低软土的含水量,减少路基沉降风险;3.加固处理。
通过钢筋混凝土墩或搅拌桩等方式对软土路基进行加固,提高其承载能力;4.预加固。
在软土路基上方设置预加载区,通过自重和固定荷载预压软土,提前消除软土的沉降和变形;5.荷载限制。
对软土路基进行荷载限制,减少车辆通行对软土的影响。
通过以上软土路基处理措施的实施,该公路软土路基得到了有效处理,提高了路基的承载能力,降低了路面沉降和塌陷的风险,确保了公路使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道路建设的不断发展,软土路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未来软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保节能。
道路工程施工中软土路基的处理措施

道路工程施工中软土路基的处理措施一、软土路基的特点以及在道路施工中可能产生的危害软土路基由于土层的孔隙结构比较大,而且土质中含水量由又比较高,所以导致最终土体存在压缩性高的问题,土体中存在大量的有机物质,所以土体难以压缩到稳定的固结状态;因为有机物的含量比较大,所以软弱土在压缩完成后,抗剪强度也比较低,抗剪强度较低导致软土路基的固结存在问题;软土路基的渗透性能较差,不能形成较好的透水效果,所以使公路路基的排水固结比较困难,延长了路基沉降的时间;软土路基在地层中没有被开掘时,结构强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开掘之后,对原有的结构强度造成破坏,导致结构强度降低,在受到重压荷载或者是其它的振动荷载之后,将会导致软土路基出现侧向的沉降和滑动。
软土路基因为其结构强度和抗剪强度非常的低,所以在受到路面荷载时可能会对道路局部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出现道路塌方或者滑坡的现象;而且因为软土路基在重压下可能会出现路基不均匀的沉降,导致道路施工的后期出现路面的不规则沉降,破坏道路整体结构;软土路基由于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软土出现液化或者塌陷的现象,对整个道路的行车安全造成影响。
二、道路工程施工中软土路基的处理方法(一)垫层法垫层法对软土路基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软土路基进行换土垫层,另一种是加筋垫层,垫层法也是在施工过程中对软土路基常见的处理方法。
在应用垫层法时,垫层的厚度不能小于半米,但是最大厚度不能超过三米,在对软土路基进行加筋处理时,保证选择的加筋材料不小于三十千牛的抗拉强度,另外伸长率也不能超过百分之五,因为这种加筋材料的耐久性和粗糙度都非常好,也可以根据道路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品种的加筋材料,在软弱地基处于浅层淤泥地质时,可以选用垫层法进行处理,如果地基土层的压缩模量已经超过了2.5MPA时,并不适用垫层法进行处理。
(二)表层排水法在对软弱路基地段进行填筑之前,可以在地表开挖排水沟来降低地表含水层的含水量,排水沟的开挖要结合道路施工的具体情况以及土层特点进行施工,保证排水功能畅通,一般排水沟的宽度不能超过半米,高度不超过一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公路软土路基特征及处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1-09-27T15:11:51.23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7月供稿作者:赵滢鑫刘延惠李鹏[导读] 成孔后立刻向桩孔内填料制桩。
填料方式一般有两种。
赵滢鑫(平顶山市公路管理局河南平顶山 467000)刘延惠(平顶山市公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河南平顶山 467000)李鹏(平顶山市公路管理局河南平顶山 467000)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07-0000-01 摘要:在软土地区修建公路,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修建并处理路基,往往会发生路基失稳或过量沉陷问题,导致公路路面破坏甚至不能正常使用。
本文结合笔者参与的多项工程实践,分析了在公路施工中软土路基的特点、特性,并提出了多项可有效提高软土路基质量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公路;软土路基;特点;措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交通运输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同时提高了对公路的质量要求。
公路的质量,路基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如不重视路基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竣工后公路的运营状况及其使用寿命。
一、软土路基特征
淤泥及淤泥质土在工程上统称为软土,亦指高压缩性的软弱土层,软土的主要成分是粒及粉粒,常成絮状结构,含水量高.孔隙比大、透水性差、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
在荷载的作用下,地基承载力低,容易发生失稳事故。
地基沉降变形大,不均匀沉降也大,而且沉降稳定历时较长。
所以在软弱路基设计和施工处理过程中,必须通过详细的研究,掌握软土的性质和土层特征(特别是软土的强度和变形动态变化规律),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才能防止路堤塌方、失稳及桥台破坏、路面开裂、桥头跳车等等问题。
二、加固软土路基各种有效措施
(一)在路基上打砂井
砂井又称排水砂井,适用于软土层厚度大于5m时的路基,普通砂井直径一般为30~40cm,最大的有效处理深度是18m。
砂井是利用各种打桩机具或者高压射水、爆破等方法在地基中形成一定规律排列的孔眼,并在这些孔眼中灌入中、粗砂形成砂柱。
影响固结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砂井间距,也就是相邻砂井中心之间的距离,砂井间距一般为砂井直径的6-10倍,常为2-4m。
砂井长度的确定是由软土层的厚度、荷载大小和工程要求而定的,一般为10-20cm。
砂井平面布置形式有正方形和正三角形两种。
一般来说,在砂井顶部要铺砂垫层,与各砂井连通,这样可将水排至场地以外。
砂垫层的宽度必须要大于建筑物的底宽,并伸出砂井区外边线2倍砂井的直径;施工过程中垫层用砂是与砂井用砂相同的,铺设要平整,厚度大约为50cm。
袋装砂井,适用于软土厚度大、路堤稳定、填土高的软土路基。
袋装砂井直径可小到7~12cm,最大有效处理深度18m。
袋装砂井能增加软土竖直方向的排水能力,缩短水平方向的排水距离,加速软土的强度。
砂袋灌入砂后,砂井可采用锤击法或振动法施工。
它的施工工艺复杂,费用相对较高,所用的时间较长。
一般砂井如果井径太小,无法进行施工,所以现在广泛采用网状织物袋装砂井,造价比一般砂井低廉,而且不会因施工操作上的误差或地基发生水平和垂直变形而丧失其连续性。
袋装砂井是深层软弱土的竖向排水体,对于粘性土它的设置能对地基起到置换的作用.同时通过填土预压。
形成竖向排水通道,配合砂垫层、堆载预压或超载预压等方法使地下水由单向排水变成三向排水,消散孔隙水,也可有效的防止或消散附加荷载所造成的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高。
加快地基固结,加快沉降。
(二)砂井、袋装砂井的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要先进行试钻孔。
根据设计深度,反复进行多次试验,最后确定砂井深度范围,具体各砂井深度在确定的深度范围内按实计量。
2.对原材料的检测。
砂袋、砂都必须进行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袋装砂井砂袋必须选用透水性和耐水性好以及韧性较强的麻布、再生布或聚丙烯编织布制作。
砂子必须是过筛、晾干了的中粗砂,灌砂时应两灌两振,并铺以人工,确保砂袋灌砂饱满并均为干砂。
3.钻孔。
钻孔按试钻时的要求进行。
一旦达到持力层,立即停机,同时测量出孔深,并作好深度记录。
钻孔完成后,再测量标志处到地面距离,用总长减去该距离即为孔深。
砂井尽量垂直,个别最大偏差<1.5%,
4.安装砂袋。
砂袋的长度要与砂井深度一致,超出的部分要及时剪除。
安装时不能产生回带,如产生回带则进行冲水拔出。
砂袋安装完成后及时进行埋头,防止阳光暴晒而砂袋老化。
(三)振冲碎石桩处理软弱地基工程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是一种经济、快速加固地基、土体的技术措施,目前应用较广,不仅可应用于砂土、粉土、粘性土、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土体,也可用于加固某些淤泥质软土和穿透漂砾石层,或加固较好土层下的松软土体。
振冲碎石桩桩长及桩径要根据加固路段软弱土层厚度的实际情况而定,桩径一般为30~80cm。
桩的孔位一般有正三角形和正方形。
振冲碎石桩施工方法有多种多样,而常用的方法是振冲法。
它是利用一种能产生水平向振动的管状机械设备,开动水泵在高压水流下边振边冲,使振冲器产生高频振动,将振冲器下沉到土中的设计深度。
在软弱粘性土地基中成孔,经清孔后,就可从地面向孔中逐段填入碎石或卵石等材料制成桩体,每段填料均在振动作用下被振挤密实,直至地面,从而在地基中形成一根很密实的桩体。
形成的桩体和原土层构成复合地基,大大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并降低了压缩性。
振冲置换法适用的土层主要是粘性土,在砂土中也能制造碎石桩,但挤密作用远大于置换作用。
碎石桩复合地基桩体贯穿于整个软弱土层,当达到一定的硬层时,桩体起着应力集中作用;当桩体未达到相对硬层时,桩体起应力扩散和均布作用。
同时由于粗粒材料组成了复合地基中的碎石桩体,所以可起到加速排水固结作用。
(四)复合地基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的顺序
振冲桩的施工顺序是“由里向外”,这种顺序的优点在于能挤走部分软土,便于制桩。
在压缩性较高的软土地基中施工时,最好采用间隔的方式施工。
这样能减少制桩过程对桩间土的扰动。
2.振冲碎石桩的填料方式
成孔后立刻向桩孔内填料制桩。
填料方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是间断填料法,操作较繁琐,适合小型工程人工推车填料。
此种施工过程是将振冲器提出孔口,向孔内倒入填料,再下振冲器至填料中振冲密实,达到一定施工要求后,反复此种施工过程,直至制桩完毕;第二种是连续填料法,操作方便,适合机械化作业。
施工过程是振冲器不用提出孔口,仅上提30~50cm,离开原已振密过的桩次,即向孔连续不断地回填石料,直至该次桩体振冲密实达到设计要求后,再上提30~50cm,连续填料振冲密实,重复上述步骤,自下而上逐段制桩直至孔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软土路基地区的公路质量的根本是修建好公路的软土路基,软土地基是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的地质情况,它关系着通车后的公路的运营情况和使用寿命,也关系着个别地区的交通运输经济。
袋装砂井法和振冲碎石桩是两种常用的加固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施工简便、节约材料、质量可靠、效果显著的优点,所以在工程施工中应用都较为广泛。
鉴于土的种类、特点的多样性,处理软土路基的技术措施还有很多种,此文就不再一一列出。
参考文献:
[1]郭文,王汝恒,初文荣等. 软土地基的工程特点及震害影响〔J〕. 四川建筑,2006,24(4):59~60;
[2]魏雪巍. 丹庄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J]. 辽宁交通科技,2004,(7);
[3]郦世平;罗诚;郭健;灌浆法在利用软弱冲积层作为人工挖孔桩持力层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4]王国强.振冲碎石桩加固松软土地基的应用与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