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等带答案
登岳阳楼杜甫答案

登岳阳楼杜甫答案【篇一:精品古诗《登岳阳楼》赏析题及答案】/p>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一.理解选择: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下列对《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d.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登岳阳楼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登岳阳楼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①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绚丽,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淹没,黄昏时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
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
2.有人说,因人生经历相似,陈与义诗歌思想情感最接近杜诗,但“杜诗意境更为开阔,陈素来学杜,但远未及”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答案】1.A2.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写岳阳楼,本诗从大处着墨,视野宏观,借景抒怀;杜诗今昔对照,虚实交错,书写壮阔景象。
本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老木沧波”是作者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气韵苍凉;杜诗写出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陈诗自然有了杜诗那雄阔慷慨的风格。
只不过陈诗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杜诗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即使在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显得雄浑大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理解错误,诗歌中的“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与赏析

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与赏析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与赏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与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其一)(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②,徙倚③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④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②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③徙(xǐ)倚(yǐ):徘徊。
④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1.有人认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请试作赏析。
(5分)2.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陈诗不若杜甫深广。
请结合《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6分)参考答案1、作者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相生的手法。
(2分)“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诗句描绘了静谧而惨淡的夕阳入山图,为下文抒情铺垫了凄凉的基调。
(3分)2、杜诗(《登高》)主题(感情)更深广。
(1分)陈诗侧重表现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虽然此诗也抒发华年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感伤,但着重表现的是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以“老木沧波”喻“己悲”之愁绪。
(3分)而杜诗则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的个人情操基础之上,即使在身老病重、孤舟漂泊之际老杜仍心系国家、担忧时局、怜悯苍生,故感情更显深广。
(2分)(只要答到类似“陈诗侧重表现个人之悲:亡国之痛、万里漂泊、年华空老;而杜诗则将个人之悲融入家国之悲,且更凸现家国之悲”即可)。
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坼乾坤戎马轩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8.分裂天地代指战争窗户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颔联中,”登临吴书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意境雄伟, 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颈联从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潇潇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慷慨的风格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古诗鉴赏及答案

《登岳阳楼》古诗鉴赏及答案《登岳阳楼》古诗鉴赏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诗中“夕阳迟”、“徙倚”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分)(2)“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3分)参考答案:12. (5分)(1)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徙倚:徘徊 (答对其中一个得2分。
)(2)眼前风霜中的枯朽之木和沧桑之波,令作者触景伤情(1分);回想自己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1分);国家破败、动荡之忧(1分);韶华已逝,难图大事,老大伤悲的落寞。
(1分)(答对一点得1分,最多可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①《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②诗的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其中“风霜”一词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10、(1)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悲伤的落寞情怀。
(2)“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
而“老木苍波”更是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中。
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答:“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3、诗人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 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答:“万里”与“三年”对举,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忧愤之情。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一、阅读杜甫《登岳阳楼》一诗,完成10~11题。
(9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0.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为律诗。
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
B.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
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
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
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
“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11.请写出这首诗的抒情诗句;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6分)答案:10.(3分)B11.(6分)抒情诗句:(2分,每联1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情感:(4分)诗歌后两联写登临之感:战乱不休致使诗人与亲朋之间音讯不通,贫病交加的自己只得生活在一叶孤舟之上,况且北望关山,战乱频仍,唯有老泪纵横。
(2分)这些抒情诗句既抒写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穷愁潦倒、壮志未酬),更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虑)。
(2分)二、阅读《登岳阳楼》,完成5—6题。
(5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
(2分)6、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问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3分)答案:5、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1分)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中一般。
(1分)(与句意相符即可)6、对亲戚朋友的眷恋,有年老孤独的悲哀,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但也有无以报国的哀伤(念亲、哀己、忧国三个方面各1分)三、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2、这首诗歌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答:3、就诗中的颔联写几句赏析的话。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诗文《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三、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四、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2ac2d5852458fb760b569c.png)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答案]《登岳阳楼(其一)》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五、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1陈与义《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从时空跨度上叙事状态,抒写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强烈的愤懑和万般的无奈。
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_______和_________融于一体。
文章《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13#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默认分类http:///article/。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答案:11答案: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12答案:家国之恨身世之悲13答案:A篇二: 《岳阳楼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⒈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⑵百废具兴具: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⑷属予作文以记之属:之: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多义词:⑴①政通人和②至若春和景明⑵①属予作文以记之②岳阳楼记⒊用原文回答:⑴文中表达作者赞美滕子京的语句是。
⑵表明作者写此记的原由的句子是。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乃重修岳阳楼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注,凭轩涕泗流。
注:关山北,北方边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篇登楼抒怀之作,诗人登上神往己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想到个人之悲和国事之伤,感慨万千。
B. 从写景的境界来看,颔联虽然广阔宏大,但不如孟浩然咏叹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高远。
C. “今”“昔”是时间上的对举,呼应了“关山北”与“凭轩”在空间上的对应,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引发联想。
D. 诗人将江山的壮阔与个人胸襟的博大相互映衬,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2. 请分析颔联所写之景和颈联、尾联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情景名句:(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答案】1. B2. ①用洞庭湖的宏阔反衬诗人的孤独,从而引出颈联对年老多病、孤舟漂泊的愁苦之情的抒发;②“吴楚坼”“乾坤浮”隐喻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稳定,为尾联抒发忧国忧民之情铺垫。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B项,错在“不如孟浩然咏叹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高远”,本诗的颔联是描写洞庭的浩瀚无边。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本题要求“分析颔联所写之景和颈联、尾联所抒之情之间的关系”。
首先颔联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无边,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与诗人的世身之悲、国家之忧融合无间,引出颈联对自己晚年漂泊无定的愁苦之情的抒发;“吴楚坼”“乾坤浮”隐喻唐王朝的分裂衰败,为尾联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做了铺垫。
3.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1、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二、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①,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门外楼头:南朝陈后主耽于声乐酒色,尤宠贵妃张丽华,怠于政事。
隋将韩擒虎率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后主与张贵妃等宫人躲入井中,均为隋军所执,国亡。
杜牧《台城曲》曾咏此事:“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1.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
“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2.此词上阙写景,用“画图难足”概括了诗人的观感,请谈谈此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3.词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结尾,有什么深刻内涵?试加以赏析。
4.情景名句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D,非“直抒胸臆”2.景物描写远近有致,动静交错,浓淡相宜,比喻形象,描绘出了一幅开阔旷远、奇伟壮丽的金陵傍晚图。
①远近有致。
“澄江”“翠峰”“征帆”远景描绘,“酒旗”“彩舟”“白鹭’近景描绘。
②动静结合。
“澄江”“翠峰”“征帆”静景描绘,“酒旗在西风中飘拂”“彩舟如白云漂浮”“白鹭如从银河中高飞”动景描绘。
③浓淡相宜。
洁白的澄江,翠绿的山峰,彩船,白鹭,色彩浓淡搭配。
④比喻。
澄江似白色绢带,突出其水的清澈,峰如箭头,突出群峰的尖峭。
(至少写出两种手法,每种手法各1分,分析各1分,共4分)3.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
(1分)这三句借古讽今,(1分)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
(1分)用此三句作结尾,寓意深刻,催人警醒。
(1分)情景名句: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诗人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来借古讽今的句子: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征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诗句: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三、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各题。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①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②,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释:①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②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
经年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的一年。
1.下面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
B. “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C. 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
D. 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
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
2.“表里俱澄澈”既是上阕写景的总结,也与下阕的抒情遥相呼应,请结合全词说说你的理解。
(6分)3.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
”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6分)答案:1、D (3分)(不是现实主义,是浪漫主义。
)2、(6分)“表里俱澄澈”概括了天上银河璀璨,湖面波光粼粼,月华星辉与波光水色,上下通明,浑然一体的景象,是对上阕写景的总结;(3分)此外,“表里俱澄澈”与下阕的“肝胆皆冰雪”呼应,表达了自己因谗言而被贬职到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虽遭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品德,连肝胆都如冰雪般晶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
(3分)3、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2分)②胸坦荡坏,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2分)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
(2分)四、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第十出《游园》的一折戏,写杜丽娘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违背父母、塾师的训诫,走出深闺,来到家中的后花园,看到一个美丽的新天地的情景时,有下面的两段曲词。
阅读这两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游园(选段)[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①,没揣②菱花③,偷人半面,迤逗④的彩云⑤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云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⑥忒⑦看的这韶光贱![注]①花钿,古代妇女两边的装饰物。
②没揣,没料到。
③菱花,镜子的代称。
④连逗,勾引。
⑤彩云,妇士发髻的美称。
⑥锦屏人,深闺的女子。
⑦忒,太。
1.选出对[步步娇]一节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A.“闲”字修饰“庭院”,表现了女主人公生活环境的特点——寂寥和烦闷,又反映女主人公在“闲”的深闺生活中闲散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