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重点: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一)知识链接:(1)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
始建于唐,以宋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著名。
(2)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
只做过小官。
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3)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
当时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
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二)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三)置身诗境什么叫缘景明情呢,就是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参考: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四)自主探究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本诗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二、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三、整体感悟:1.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
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古体诗、律诗创作见长,风格“沉郁顿挫”。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因此被后人公认为“”。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诗人被尊称为“_______”。
杜甫有“三吏”“三别”传世,其中“三吏”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别”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
这一年,诗人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天涯漂泊;这一年,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国家处于多事之秋。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重难点】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3、领会作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时伤世,忧【知识链接】(1)江南三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被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与“山东的蓬莱阁”并成“四大名楼”)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
始建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以宋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著名。
(2)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
只做过小官。
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3)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当时杜甫 57 岁,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
当时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
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自主检测】一、诵读、理解相结合。
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
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通过理解达到背诵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 1(一)字音辨坼.( chè)乾.坤(qián )戎.马(róng)凭轩.(xuān)涕泗..(tì sì)鸟瞰.(kàn)(二)词语解释1. 吴楚东南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2. 乾坤..日月浮(象征天地、阴阳等)3.亲朋无一字.(指书信)4.戎马..关山(借指战争)5.凭轩涕泗..流(眼泪和鼻涕) 1【合作探究】1、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2.把握意向,体悟《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3.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技巧学习过程:一.因声求气,吟咏声韵(读准字音,找准句读,注意语速语气,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体悟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在《登岳阳楼》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深入探究《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忧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1.读书漫游(712-745)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开元19年,20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此时的杜甫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746-755)穷困中见民间疾苦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与为官(756-759)国破家亡中的现实主义。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47岁丢官入蜀。
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
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杜甫对于现实的思考愈发沉郁。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愈发深邃,诗风愈发沉郁。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教案·教师用)-【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三件

古诗词诵读单元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诗、词、曲各自的语言特点;理解重要词语、典故的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传承家国情怀。
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清单:炼字;虚实结合;“情-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象-意境;借古讽今;怀古诗解读三步;呼告;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和“炼字”的答题思路;2.理解作者的情感;3.学以致用,比较鉴赏;4.背诵默写《登岳阳楼》。
一、文化常识积累(一)岳阳楼介绍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邻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
它的主楼有三层,高二十多米,全楼没有用一根铁钉和一道横梁;构型庄重大方,与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越军楼。
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作诗之后才开始叫岳阳楼。
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都曾前来登临揽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
(二)知人论世杜甫(712-770) ,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
在成都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只做过小官。
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杜甫、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杜诗“沉郁顿挫”,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奉为“诗圣”。
《登岳阳楼》(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单元所选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及炼字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深入理解诗人的作品内涵,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欣赏诗人的独特艺术创造。
体会诗人借助景物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一路漂泊来到岳阳。
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三、品读诗意1.朗读诗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梳理诗意(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作者情感:答案: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首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心情十分喜悦。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生动描绘了洞庭湖水波澜壮阔、雄伟奇丽的气象,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登岳阳楼》教案15篇(热)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岳阳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岳阳楼》教案1 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自主、交流、展示、点拨、比较。
一、导入新课江南三大名楼除了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的黄鹤楼,还有一个就是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我们已经学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当中有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那么这个“前人”就包括诗圣杜甫以及诗仙李白。
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范仲淹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在唐代现实主义作家杜甫的眼中,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比较学习唐朝两大泰斗面对岳阳楼的感情抒怀。
欣赏诗歌,必须有一定的方法。
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
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
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
二、知识链接1、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城西,建于唐朝开元四年至开元七年间,建筑高耸,气势雄伟。
自古以来,这座宏伟的楼宇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
据记载,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此,在洞庭湖畔建起训练水兵的阅兵楼。
公元7,唐朝诗人张说被贬谪到岳州(今岳阳),就在鲁肃的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
从此以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
李白、孟浩然都有诗留在这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案【教材分析】《登岳阳楼》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
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
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准备】“新课标”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文言最难的还是字词意思的落实,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
同时,在具体阅读阅读某一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分析诗歌全班朗读《湘夫人》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今天我们要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也是写洞庭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选修导学案登岳阳楼(教师)【学习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法指导】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预习案教材助读—台前幕后,先睹为快【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必修三)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知识链接】1.岳阳楼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楼,高三层,下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
始建于唐,以宋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而着名。
2.走近作者杜甫(712——770),早年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意在踏上仕途,一展宏图。
但朝政腐败,统治者之间明争暗斗,使杜甫的报国宏愿化为泡影。
他一生不为重用。
只做过小官。
弃官后的杜甫处境艰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尽管这样,他仍关注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
3.了解背景这首诗写于公元768年,这时杜甫身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有两年。
当时吐番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处于多事之秋。
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4.诵读提示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整体感知】——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意象:洞庭水、岳阳楼——感受:辽阔雄伟意象:吴楚、乾坤、日月——感受:开阔博大探究案学始于疑—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置身诗境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
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
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补写)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
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合作探究2】——缘景明情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比较:曹操的诗句通过写沧海吞吐日月,写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
杜甫此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无边、吞吐日月,同样壮阔。
)(意境:博大壮阔)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可与“列”“映”比较)这两句写景,有没有表现作者的情感“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 .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不是。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如果说,前三联是句句写景,句句含情的话,那么尾联则是直接抒情。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啊。
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大家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请举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1.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2.意境:沉雄悲壮、博大深远3.情感:身世之悲、家国之忧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拓展探究】探究总结全诗1.主旨意境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2.艺术技巧①意境博大深远,风格沉雄悲壮②全诗对比强烈,对仗工整③用词精当,含意深刻。
【素材积累】1.写洞庭湖的佳句①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②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③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④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岳阳楼的名联:①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②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③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④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⑤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当堂练习】一、词语解释1.坼:2.乾坤:3.涕泗:4.浮:浮荡5.字:信6.凭轩:7.戎马:战乱二、内容填空1.这首诗选自___ ;作者是________;朝代。
2.诗歌写出了洞庭的诗歌写出了洞庭的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与气势磅礴,寄托了诗人孤独凄苦漂泊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颔联写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描写出“坼”字,描写洞庭湖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描写出洞庭湖主宰着天地万物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显示出了洞庭湖的壮阔。
5.颈联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6.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三、判断或选择题(错的圈画请改正)1.本诗用宏大的景象反衬自己的渺小无助,用伟岸的气势来反衬自己的无足轻重,景色虽阔大,却寄予着飘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感触。
(√)2.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作者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4.诗歌的格调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5.首联表明,诗人过去已听说过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心早已向往之,今日登楼绝非唐突行事,而是实现了昔日的心愿,字里行间潜藏着喜悦之情。
(√)6.“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首联上下两句紧相蝉联,表明了时间、行动和地点。
√7.颔联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8.颔联特别是一“坼”一“浮”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洞庭湖水波涌连天的浩瀚与宏阔画面,一笔勾出,可谓点石成金,富于神韵。
(√)9.“乾坤日夜浮”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10.“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当诗人沉浸在那引人入胜的洞庭湖景象之中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又从如诗如画般的潋滟湖光,联想到了自己眼下的不幸遭际。
(√)11.至颈联,诗人的感情已由开篇的潜藏喜悦,转为明诉悲苦了。
(√)12.如果说前颔联是洞庭湖实景的描写,那么,颈联便是诗人现实处境的真实写照。
13.颔联颈联两联,彼此映衬,益发显示出景之雄伟壮阔,情之孤苦伶仃。
(√)1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指战事。
“关山北”,指祖国北方。
(√)15.戎马关山北表明诗人感伤的不仅是自己,更是遭受兵乱的国家和百姓。
√16.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
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
√1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