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备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相识一次扩大。
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上,分数及整数都有很大差异。
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概念较为抽象,理解方式也不唯一。
三年级的“相识分数”主要是借助操作从“局部—整体”的角度来相识分数。
支配简洁的分数大小比拟和计算的目的是为了扶植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学生学问实力分析:从整数到分数,学生关于数的学习要建立一个新概念,是对数的相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所以学生学习分数的学问具有肯定的难度。
学生年龄特征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尚年幼,数学语言和数学技能尚处于初步阶段,思维以表象思维为主要特点,所以教师的教学要从直观、形象入手,扶植学生理解分数学问。
1.结合详细情境及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洁的分数。
2.经验比拟分数大小的过程,能比拟简洁分数的大小。
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能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1.在详细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分数概念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的根底学问,建立这个概念的过程是缓慢的,教师要创设详细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阅历,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扶植学生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要为学生供应动手操作、独立思索及合作沟通的时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视察、揣测、试验、操作、独立思索及合作沟通的过程。
教材为学生供应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时机,如“分一分”“涂一涂”“圈一圈”“试一试”“练一练”等,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好,更重要的是学生须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教师必需组织引导学生进展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3.把学习分数加、减法及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它的必要性。
在探究分数加、减法时,借助直观图形来理解算理和算法,就不难了,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1 分一分(一) 1课时2 分一分(二) 1课时3 比大小1课时4 吃西瓜1课时5 练习五1课时分一分(一)。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认识平年、闰年

执教时间:
课题:认识平年、闰年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闰年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推理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1997—2008年的年历各一张
再根据小组中每个人提供的线索,猜一猜,他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天。
四、思维训练。
用下表制作今年1月份的月历。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告诉学生明年1月1日是星期几。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6)阅读课本第79页下边的内容。 (7)明确什么是公历年份。
(8)理解“一般”和“必须”。
提问:四、五组,1900÷4有余数吗?(没有)但它不是闰年,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所以书上用了“一般”和“必须”这两个词,通常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时候,年分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9)想一想:为什么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为什么整百年的时候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
(3)出示1997—2008年各年份2月的月历,观察。
(4)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闰年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分组计算。
(5)交流结果。提问:一、二、三组的计算结果有余数吗?(没有)
这也就是说闰年的年份正好是4的倍数。所以,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就看这一年的年份数是不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平年。
2、计算全年天数。
(1)出示2011年和2012年的年历。
(2)计算2011年全年有多少天?看谁的算法简便。
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第六单元《年月日》集体备课记录

参考备课记录:一、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主要教授年份的读法、月份的读法以及日期的读法,为学生提供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表达年、月、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正确读写年份、月份和日期,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发现和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年、月、日的重视和关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年份、月份和日期。
2.教学难点:年份、月份及日期的顺序和读法。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设计、课时安排表等。
2.教师自备:教学板书、教辅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幻灯片或教学板上展示一些年、月、日的图片和日期,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2.学习新课(30分钟)(1)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年份的写法和读法,并给学生一些相关的练习,引导学生正确掌握年份的读写方法。
(2)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记忆月份的读法。
然后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月份的读法练习。
(3)教师设计一个“日期排序”游戏,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日期的读法练习。
3.巩固与拓展(20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和选择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年、月、日的读写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并帮助学生正确地填写日期。
(3)教师设计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报告一个特殊的日期,如自己的生日、国庆节等。
4.课堂总结和回顾(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提问学生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年、月、日的掌握程度。
六、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年、月、日的认识和应用。
七、板书设计年、月、日的读法和写法的规则及示例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24时计时法-人教新课标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24时计时法-人教新课标第一课时:认识24时计时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24时计时法,能够将普通计时法转化为24时计时法,反之亦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意义和转化方法。
2. 教学难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谜语、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钟面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1)认识24时计时法: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了解24时计时法的意义和特点。
(2)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化方法。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第二课时:24时计时法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24时计时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时间差、时间推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24时计时法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解决与24时计时法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顾24时计时法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学习:(1)24时计时法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24时计时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问题解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与24时计时法相关的问题。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制作钟面、计算时间差等,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六单元年、月、日(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单元教学设计6年、月、日●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3.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
教学难点: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学具万年历,钟表●预习学案复习二年级学过的时、分、秒的知识。
复习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导学案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
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第一课时认识年、月、日●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2.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情感目标通过细致地观察,独立思考并小组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观察、对比、概括的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价值观根据有意义的事例,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计时法。
教学难点:计算一年内有多少日。
●教具学具年历表●预习学案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1星期=()天3分=()秒4星期=()天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启发明确目标点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六单元 第2节 【第一课时】24时计时法 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2节【第一课时】24时计时法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24时计时法的概念,知道其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
- 学会使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运用24时计时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增强时间观念。
-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24时计时法的概念及其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24时计时法中的时间表示方式,并进行准确的换算。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时钟模型、时间卡片等。
2. 教学环境:安静、整洁的教室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时钟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普通计时法,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4时计时法。
2. 探索与发现(10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一个时钟模型和一些时间卡片。
- 任务:小组内通过操作时钟模型,观察并记录下不同时间点时钟的指针位置,然后使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这些时间。
-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共同总结出24时计时法的规则和特点。
3. 讲解与示范(15分钟)-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详细讲解24时计时法的概念和规则。
- 示范如何将普通计时法的时间转换为24时计时法,并展示一些例子。
4. 练习与应用(15分钟)- 发给学生练习题,要求他们使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给定的时间。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5. 小组活动(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使用24时计时法进行时间安排的场景。
- 每组选择一个场景,如“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使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各个活动的时间。
-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享,共同完成时间表的制定。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课题:认识面积第1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两个长方形,一个长4dm,宽3dm;另一个长10dm,宽1dm。
谈话:这是两块菜地,狮子大王要把这两块菜地分给山羊和狐狸,忠厚的山羊让狐狸先挑选,狐狸急急忙忙挑了这一块(后一块长方形),狐狸这次占到便宜了没有呢?(学生发表意见)二、交流共享1.教学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①出示情境图,问: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②观察黑板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观察课桌的表面和课本的封面,说说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
③指出:通过观察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呢的面积。
(2)说一说,表述面的大小。
①谈话:现在谁来说一说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课本的封面呢?②你们会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积和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大小吗?(在小组里先说一说再集体交流)(3)摸一摸,比较面的大小。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摸一摸练习本的封面,学具盒盖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认为哪个面的面积最大,哪个面的面积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体你能比较它们表面的面积大小吗?讲述:通过观察和摸物体的面等活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5)出示第58页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问:这是两个什么图形?请你们拿出两张这样的纸片,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6)分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讲述:你们用重叠和测量的方法比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是两种很好的比较方法。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吃西瓜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六单元吃西瓜1. 教学目标•了解西瓜的种类、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特征;•掌握西瓜的选购、切割方法;•通过观察和感官体验,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食品安全卫生习惯。
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瓜的种类、选购、切割方法,以及比较大小的语言表达;•难点:通过感官体验,巩固“大”、“小”、“多”、“少”等概念,以及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3. 教学准备•西瓜若干;•刀具、盘子、勺子等。
4. 教学内容与步骤(1)引入1.点名、问候;2.出示一幅西瓜图片,带领学生想想,自己平时喜不喜欢吃西瓜、为什么喜欢等。
(2)探究1.出示几幅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西瓜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貌特征,通过问答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西瓜进行分类;2.将几个不同大小的西瓜摆在大家面前,可以用类似这样的问题提出:这两个西瓜哪一个更大呢?哪一个更重呢?—应该注意语言简洁明了,并且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作比较;3.继续用比较大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让学生自己感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述和比较大小更准确,例如:“这个西瓜比那个小了一点点”“那个西瓜比这个重了些”等;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每个西瓜,例如颜色、纹理、大小、重量等等,鼓励学生找出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并进行比较。
(3)操作1.展示切好的西瓜,“美美”地吃上一口,谈谈对这个西瓜的感受;2.带领学生尝试一下自己动手切西瓜,切得好的学生互相欣赏,并对不足的地方进行指导;3.做分组活动:准备4个同样大小和形状的西瓜,每组选出一个代表,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把这4个西瓜从小到大排列。
(4)总结1.让学生总结自己做的过程和感受;2.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喜好。
5. 教学评价1.准岗教师全程参与。
学生参与度与实际效果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考察内容。
2.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探究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3.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安全卫生习惯,防止过程中的意外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端高效产业发展片区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高端高效产业发展片区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集体备课首备人单位及姓名:大汶口镇复备人:复备时间:
单元总课时数: 5 节第 1 课时上课时间:
高端高效产业发展片区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集体备课首备人单位及姓名:大汶口镇复备人:复备时间:
单元总课时数: 5 节第 2 课时上课时间:
高端高效产业发展片区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集体备课首备人单位及姓名:大汶口镇复备人:复备时间:
单元总课时数: 5 节第 3 课时上课时间:
高端高效产业发展片区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集体备课首备人单位及姓名:大汶口镇复备人:复备时间:
单元总课时数: 5 节第 4 课时
上课时间:
高端高效产业发展片区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集体备课首备人单位及姓名:大汶口镇复备人:复备时间:
单元总课时数: 5 节第 5 课时上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