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知识点的把握文言文学习应使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文言文试题应“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命题方向综观新课程实验推进以来的中考语文试题,预计2007年新课程语文中考文言命题将有1.从2004年到2006年文言文试题选文方面的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其发展轨迹——在新课程中考之初,更多的是用课内篇段检测文言文教与学在词语、句子及文意理解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我们夯实基础;然后,再用课外文言文阅读引导文言文学与用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逐渐向运用课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的方向过渡。

这体现了新课程中考重视考查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过渡中,比较阅读是一种联系课内外知识、促进我们学会迁移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是课内两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也可以是课内外各一篇(段)文言材料的比较阅读。

当然,作为比较的文言选段,也可能不止两篇(段),而且可能将古代诗词(如2005年湖北宜昌将古诗、联、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查的问题),甚至现代文(如2004年贵州贵阳课改中考题第21题),与文言文结合起来考查。

2.考查的内容大多有这样几项:通假字的本字、读音及意义;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常用(1)解释词语。

释义以实词为主,兼有少量虚词,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固定意思。

要求是了解词义,会解释词的意思即可,不要求回答语法概念。

一般为书下注解,有时是句子(2)翻译句子。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一般为书下注释的句子或文段中的关键句和(3)内容概括或语句理解。

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对文章关键内容的理解。

考查对文章具有整体的理解、领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文言文的考查一般以主观题为主,出现了很多开放性题目。

浅谈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策略

浅谈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策略

浅谈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策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一个相对较难的部分,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

文言文的阅读比较考验学生的语言功底和理解能力,因此在解题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策略和技巧。

本文将从比较阅读的角度出发,浅谈初中文言文比较阅读解题策略。

一、审题认真,抓住关键词在做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抓住关键词。

比较阅读题经常会涉及到对两篇文章内容或作者观点的对比分析,因此在审题时要明确比较的主体,是内容、观点还是其他方面。

只有明确了比较的主体,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寻找相关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细读文段,找出异同之处在阅读文言文文章时,要细读每一个文段,找出其中的异同之处。

有的题目要求对两篇文章的观点进行对比,有的则要求对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对比,还有的可能要求对两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对比。

因此在阅读时要注重细节,发现文章中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做到心中有数。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画重点等方式帮助自己找出对比的要点,有助于解答问题。

三、理清逻辑,把握主题在做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时,要理清逻辑,把握文章的主题。

有的题目要求对文章的观点进行比较,这就需要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作者的中心思想,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有的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比较,这就需要理清文段的逻辑结构,梳理文章的主题内容。

只有在理清文章逻辑、把握主题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文章,并做出正确的比较分析。

四、灵活应用,善用排比法在做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时,可以灵活运用排比法。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利用排比的手法将两篇文章中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突出对比的效果,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同时也有助于梳理思路,做到层次清晰。

五、举一反三,善于归纳总结在做文言文比较阅读题时,可以善于举一反三,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特点。

有的题目可能是对两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对比找出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做到知识迁移。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有效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有效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有效方法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些比较阅读的有效方法,供参考。

一、确定比较对象。

要明确比较的两个文言文文章或者段落,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比较。

可以选择两篇主题相同、体裁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也可以选择同一篇文章中的两段进行比较。

二、分析比较的文言文文本。

在进行比较之前,对比较的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主题思想:确定每篇文言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通过主题思想的不同可以推测作者的立意和表达方式。

2. 内容结构:分析文言文的内容结构,了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其排列次序。

比较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结构,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判断其相对重要性。

3. 表达手法: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

比较两篇文言文的表达手法,找出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了解不同的表达手法对文言文的作用。

三、逐段比较。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按段落进行比较。

具体操作如下:1. 读懂每一段的意思,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可以标注关键句,做好段落的分析。

2. 然后,比较和对照两篇文言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可以列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比较每个段落的主题、观点、论证方式等。

3. 总结归纳比较结果,评价两篇文言文的相对优劣。

可以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表达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思考。

四、拓展阅读。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

可以选择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或者现代作品进行阅读,并与文言文进行比较。

通过拓展阅读,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广度。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的一些有效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实际比较阅读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文言文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比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同学们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可以采用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快速浏览题目,了解大致意思;然后仔细分析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已经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接着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注意不要被难懂的文言字词卡住;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对于词语解释题,多数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研究过的。

解题时,可以先套用已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1.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是解决陌生词句的常用方法之一。

例如,在句子“小则获邑,大则获国”中,“邑”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是一个地方的名称,表示小的奖励;“国”则表示大的奖励。

2.通过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也是一种方法。

例如,在句子“范增数目___”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可以推断出“目”是“计算、数目”的意思。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是一种较为深入的方法。

例如,在句子“樯橹灰飞烟灭”中,“樯”是冷僻字,但从字形上可以看出它与“橹”联合成词,因此可以推断出“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4.通过通假字推断词义也是一种方法。

例如,在句子“甚矣,汝之不惠”中,“惠”本义为“仁爱”,但在这里显然是讲智慧、聪明。

5.通过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也是一种方法。

例如,在句子“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修”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中的“修建、修造、修长、修饰”等双音词推断出是“建造、制作”的意思。

6.通过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也是一种方法。

例如,在句子“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可以推断出“存亡”是指生死存亡之间的关系。

甲]我曾经探寻过古代仁人的心灵,或许有两种不同的答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高高的宫殿里,他们忧虑百姓的疾苦;在江湖深处,他们忧虑君王的过失。

无论前进还是后退,他们都在忧虑。

那么,他们何时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先为天下的忧患而忧患,后为天下的幸福而幸福。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2 文言文对比阅读(五考点五技巧)文言文对比阅读是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对考生文言文的考查,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

从所选材料上看,多是选择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近年来也有少部分省市选择两篇课外的材料来进行对比阅读(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赏析题,以主观性试题居多;从考查的内容看,涉及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以及与课外材料的对比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部分地区出现的文言文与诗词的对比阅读,且材料的组合更加灵活。

上海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肃省兰州市、湖北省荆州市、江苏省的连云港市这些相距甚远、层级不同的地区更是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比较规范的文言诗词、课内文言课文和课外文言短文三结合的对比阅读,给中考文言文命题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有理由相信,这种命题形式的比例在2024年会继续走高。

考点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

学会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阅读视野。

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

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

因此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考点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对比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

如南唐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写了《虞美人》《相见欢》等很多词,比较两首词作者是如何抒发离愁,就会发现作者善于将抽象的“愁”进行物化的惯用手法,“愁”被比喻成“一江春水”、“乱丝”后,形象、具体、可感。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一、借助原文上下文语境推断先看一段文言文:章溢,字三益,龙泉人。

黄寇犯龙泉,溢从子存仁被执,溢挺身告贼曰:吾兄止一子,宁我代。

贼素闻其名,欲降之,缚于柱,溢不为屈。

文段中几个加点字的意思的确定就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进行推断。

下面就以降字为例来说明推断的过程。

因为从文中贼素闻其名,缚于柱,溢不为屈来看,是说贼平时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降他,而章溢不屈服。

但这个词语粗略一看会发生误解,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意思,那就是贼寇们平时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投降他,这就大相径庭了,因此借助上下文语境推断时一定要瞻前顾后,注意上下文所提供语境与推断的词语之间的相关性,保证推断的正确性。

根据上下文可知,这里的降应该是使投降或招降之意,动词的使动用法。

另外,确定一些虚词用法与意思,其实也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语境来推断,如而的用法基本有两大类:顺接或逆接(转折)。

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个句子中,青取之于蓝与青于兰前后句意思不是连贯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顺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解释为但或但是。

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实际上是利用词语使用的情境与文章逻辑进行判定词语意思,其中词语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的`文章总是用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语言形式进行表达,所以理解文章及语言表达逻辑的同时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相关内容。

二、借助词语或句子对称结构推断从形式来看,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分的应该是对称的,有些词语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词语若即若离的结构就是这样,若即与若离前后对称。

离的意思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意思是不会重复的,那么离和即意思应该相反,这样就可以自然地推断出即的意思应该是靠近、接近之意。

还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两句结构形式,前后也形成一个对称结构,通过观察和揣摩可知,这里的群贤与少长、毕与咸、至与集在词性与意义方面是相对称的,而且对称位置上的词语意思有相似性。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课件ppt优质精选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课件ppt优质精选

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释】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
安静、平静。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安阳韩性闻而异. 之 C.父怒,挞之,已而复. 如初 D.冕小儿,恬若. 不见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 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遵循。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 )(2分)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
3.比较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说说这两句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2分)
示例:①甲文画线句是从反面论述不学习的后果;乙文画线句从正面论述要向他人学习。②甲文画线句
强调要自主学习,乙文画线句强调要善于向他人学习。
4.班级召开“学会反思”主题班会,你代表小组发言,请从甲、乙两文中选一句作为你发言的论据写
专题训练
(一)《虽有嘉肴》与《〈论语〉十二章》比较阅读练习。(12分)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
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
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 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养竹记》的课外文言 文阅读文段.这个标题和《爱莲说》放在一起对比 其中的大概意思不言而喻.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 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 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解题技巧:注意四个步骤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一、文言文对比阅读考点分析:
<1>、翻译常见实词含义的异同,如通假字、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2>用课内掌握的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文言文比较阅读 材料中相应的问题; <3>将阅读材料中的 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比较阅读材 料内容、写法、结构及表达方式的异同; <5>领悟两个阅读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的异同;<6>就比较阅读材料的内容谈自己 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或自己从文中所受到的 不同启示.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
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 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 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 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 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 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 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 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 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 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解题技巧:注意四个步骤
解题技巧:四个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与解题技巧问:有时,我在语文练习册里能做到课外的文言文,一做到这,我就头疼,怎样才能做到,做这种题时游刃有余?答:同学,你好!在解答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问:阅读课外文言文时碰到陌生的词句怎么办?下面介绍几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

在古文中往往可从上下文的词义推断出某词的意义。

如“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邑”颇为费解,但从下文“城”可推知“邑”为小城。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

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则为动词,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

如“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

“樯”是冷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联系本句,便以局部代整体推出“樯橹”是战船。

(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

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聪慧。

(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

古代单音词一般都保留在今天的双音词中,我们可用今双音词去推断和掌握文言单音词的意义。

如“内立法度,务修耕织守战之具”中的“修”,可用现代汉语“修建、修造、修长、修饰”去推断,就不难从比较中找它的确切解释是“修造”。

(6)根据词语结构或修辞推断词义。

如“存亡之理”中“存”与“亡”反义并列,是“生存”之义。

【例1】2006福建厦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无从致书以观(3)弗之怠(4)家贫无资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

)_______假:(1)借;(2)宽容; (3)如果,假如; (4)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5.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甲段内容谈谈。

解析:第1题考查了词语,既有虚词,也有实词。

“以是”是个固定文言词语,翻译为“因此”,其余三个均为实词,要注意和今义区别开。

第2题考查了“一词多义”现象,要善于根据上下文和内容选取最合适的一个。

第3题考查了停顿,本题可用意义法区分,A项应在“余”后,C项应在“公”后,D项应在“诵”后,只有B项正确。

第4题的翻译要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如“走”“稍”“及”等词语。

第5题(1)甲文讲了两个意思:一是借书及时归还,讲信用;二是刻苦学习。

C项正符合这两个意思。

(2)是对内容的理解,注意两文之间的联系。

答案:1.(1)因此(2)得到(3)懈怠,放松(4)钱财2.(1)3.B4.(1)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5.(1) C(2)欧阳修母亲的做法有益于欧阳修从小养成刻苦学习的好习惯。

欧阳修和宋濂学习都刻苦用功,可见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实地演练例年真题一、(2006江苏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夫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自是数年之后()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c.或请重法以禁之鸿鹄之志d.顾不暇廉耻耳温故而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二、(2006山东济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明臣言行录》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媵人持汤沃灌()2)腰白玉之环()(3)再适长山朱氏()(4)往往馕粥不充()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三、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8题(10分)甲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选自《史记》)24、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1分)舜发于畎亩之中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26、翻译下列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