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答题四个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四个技巧

文言文阅读答题四个技巧一、正确阅读把握文意1.文意索解法。

一般来讲,高考文言文以人物传记为主要考查内容。

对人物传记,考生应该弄清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这篇文言文写了什么人,他生活在什么朝代,他有些什么行为举止(如他到了哪几个地方,做了什么官,做了什么事),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这些人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二个问题,通过这些行为举止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品格,他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作者对这个人物做何评价。

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因为文章当中,时间词、地点词、表示官职升降的词都很明显,根据这些信息,考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就能化整为零。

2.文题互释法。

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一样,都有一个或两个对文章理解性的题目。

文言文试题的最后两个选择题,一般都是考查信息提取和文意把握的。

前者一般是把能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涉及的是什么人,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及行为有何特征等。

而后者则考查对文意的概述或分析,其中仅有一项不正确,所以正确的在项都是帮助考生整体把握文意的重要“提示”,把阅读的文获取的信息与此相对应,便可印证自己的阅读结果正确与否。

二、结合语境推断词义1.相同结构推新法。

即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具有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熟悉的常用实词的意思去推断对应的疑难实词的意思。

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句,“忧劳”与“逸豫”处于对应位置,再加上“兴国”和“亡身”语义相反,由此可以推断“逸豫”词义应该与“忧劳”词义相反,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2.字形推新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解释词的基本义,特别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更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锲”字,其形旁是“金”,词义应该与金属有关,再结合词性,便可以推断词义为“用刀刻”。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

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有的词语解释题不是教材中学过的,就要采用代入法,即把词语的意思代入到原句中看是否成立,如能成立,且合乎上下语境即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理解试题的命题规律和做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理解试题的命题规律和做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理解试题的命题规律和做题技巧多年来,文言文阅读综合理解都是高考语文的一道必考题,这一道题。

由于是对整个文段内容的具体理解和归纳概括,内容丰富,综合性强,在一些学生的认知中,这一道题比较难。

但是,通过多年对于这道题的跟踪,我发现这一道题其实并不难,我发现了这一道题的命题存在着规律,掌握了这一点,我们做题的时候就知道从哪些方面下手,能够准确而快速地选出答案。

第一,高考文言文阅读综合理解试题的四个命题规律阅读近五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看看你能发现有什么规律?(2017新课标卷).……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试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2018新课标卷)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个原则,四种方法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原则:自下而上的原则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篇一: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

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

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

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

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

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讲精练)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文言文答题四大技巧,高考生快收藏起来

文言文答题四大技巧,高考生快收藏起来

文言文答题四大技巧,高考生快收藏起来分析综合题解答“四步骤”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述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

2.慎审题干,读全读准阅读题干时,必须读全、读准题目,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楚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只有对题干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理解,才能正确答题。

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做题时要将选项的内容,逐条与原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件一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考生能充分运用排除法、比较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

4.检查答案,全面验证常见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但最终又否定不了时,表明答案准确无误。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赞扬、认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

对该考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潜藏有某些情感认识的表述,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内容,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重点。

而文言文阅读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要部分之一。

这里笔者给出一些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I. 阅读前的准备1. 了解语文考试要求:掌握课本和高考要求的课外阅读知识点。

2. 预设答题方法:交叉法、标注法、查对法等。

3. 打好基础功夫: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如词语解释、句子结构等。

II. 题目分析的技巧1. 先看题目,抓准重点:考虑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抓住关键词,理解题目问的是什么。

2. 读懂文句,掌握文义:读懂段落结构、上下文语境,领会文句所表达的本义、象征意义和诗意意蕴。

3. 或许有多问:仔细读分析多个问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联系,给出准确的答案。

4. 相互辅助,相得益彰:配合阅读、译释、结构、语言等多方面知识点进行分析。

III. 阅读方法的技巧1. 第一遍大致浏览:先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 第二遍重点分析:对文章的重要内容、语言表达进行分析。

3. 第三遍验答核查:通过问题验证,确定答案等。

IV. 经典例题解析1. 根据文意,提炼出关键词。

例如:“余固知无倍道”中的“倍道”指的是什么。

2. 理解难句,分析文意。

例如:“即使明天再苦再难,仍要坚持不懈地奋斗。

”,考生应当能够把握“即使”、“再苦再难”、“仍要坚持不懈地奋斗”的关系,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3. 掌握前后联系,了解语境。

比如考生在答案中应当解释当前时势“国破山河在”,以及缘由“金戈铁马入京城”。

总之,在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理清思路、深入阅读,注重题目分析和方法运用,遵循“慢藏功夫”的原则。

希望以上提供的技巧和例题能够帮助考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取得好的成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题一直都非常稳定,历年的考试都没有太大的意外发生。

一般也是从实词、虚词、性格表现和内容归纳四个方向设置题目。

所占分值为12分,一般设置3-4个题目。

一般来说,最后一道题目是从全文的角度上进行考核,所以首先应该阅读最后一道题目,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然后要仔细的阅读原文,凭借自己的语感进行初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加点字的时候一定要结合题目进行理解。

第三步就进入到了实际的解题环节:1、文言实词题。

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

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

2、文言虚词题。

同学们在备考时也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道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3、性格表现题。

首先应该先找出来的是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先要排除干扰选项。

做这道题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张冠李戴,把别人的性格或与之无关的性格硬加到主角头上,要尽可能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4、内容归纳题。

首先要找出文段当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然后认真阅读并精确掌握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节,主要从顺序颠倒、无中生有、人物事迹错乱等角度去分析。

第一:判断加点词的正确与否,这一题在繁杂的古文实词翻译中我该重点掌握哪些词语,我该如何去训练自己答这种题。

运用几个方法:排除法代入法(将它后面给的解释代入原文看句子是否通,不通即是错)推断法(利用字形推--即看该字的写法结构透出出来的含意、利用语法推--即分析该字在该句所充当的句子的成分得出它的词性、利用语境推--即结合课文上下文意思理解该字意义)第二: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这一题,我该着重去掌握哪些词语进行比较,分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个原则,四种方法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至于句子翻译题,许多大家已经有很多的见解,本人在此就不再赘言。

原则:
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

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

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

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

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

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行过夷门,见侯生
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

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

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

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③中为太后之所为。

⑤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

⑥为张说据实回答。

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

⑵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①②③皆为北征之前,况且②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

由此,可以确定就是D。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

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

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B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

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