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一、归纳要点概括中心1、整体阅读,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
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
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
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
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2024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

2024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____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总结一、字词解释类题目1. 多读题。
仔细审题,判断出要解释的词语和句子的关系。
2. 找准要解释的字词。
通过上下文、语义、结构等线索,确定要解释的字词。
3. 注重解释的全面性。
解释要涵盖语义、常识、文化等多个方面。
4. 逻辑清晰。
解释的过程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5. 突出特点。
对于难点字词,要突出其独特之处。
二、句子理解类题目1. 熟悉文言文句式。
掌握常见的句式结构,多加练习,提高对句式的辨别和理解能力。
2. 掌握词义辨析。
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推测出句子的意思。
3. 注重语法分析。
仔细分析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清句子的结构框架。
4. 多读原文。
对于难句,多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辅助理解句子。
三、阅读表达类题目1. 注重整体理解。
在阅读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把握文章的脉络和结构。
2. 抓住关键信息。
通过阅读,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关键信息,并进行概括和总结。
3. 突出作者观点。
注意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判断出作者的立场和意图。
4. 运用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在回答问题时,要善于将细节归纳概括,得出文章的主旨。
四、文言文补全类题目1. 细节分析。
通过分析每个选项的细节信息,与文章进行衔接,找出正确的选项。
2. 逻辑推理。
通过分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推测出文章的逻辑结构,找到适合的选项。
3. 注重文章的整体连贯性。
在衔接选项时,要注意文章的语言和风格的一致性,保持文章的连贯性。
4. 多读原文。
对于补全选项,要多读原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找出正确的答案。
五、作文类题目1. 注重纵览全文。
在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定条件。
2. 确定框架结构。
在策划作文时,要先确定文章的框架结构,搭建起文章的骨架。
3. 细节丰富。
在写作时,要注重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节展开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4. 注重语言运用。
在写作时,要注意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运用合适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解题方法(实用高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各题型实用高分解题方法、技巧一、推断文言虚词、实词含义六法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充分利用句中加横线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
(1)籍.吏民,封府库。
(2)则思慎始而敬.终2.语境推断法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
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又是否正确。
“妒”是“嫉妒(或妒贤嫉能)”,“残”是“凶残(残暴)”,“佞”是“献媚(讨好)”,那么可推知“谲”,应该是形容词“诡诈(奸诈)”的意思。
(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
如2015年山东卷第9题C选项“军皆定次,将乃就合”,极据“将乃就舍”能推断“次”应解释为“驻扎”,而不是“次序”。
(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
“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释为“诡诈”。
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深: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C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味”的后面搭配的是“求贤之意”,前用“深”来修饰,如把“昧”释为“冒犯”,根本讲不通,应理解为动词”违背”。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最佳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如何读懂文言文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以“事件”为依据对*分层,理清*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的框架与主旨。
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
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说了一些什么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
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
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的层次读一篇*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2、重点突破法
2、重点突破法
在整体把握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迅速找到与试题有关的信息区间,从字词到 句子再到文段内容,一点一点地落实。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等。尤其是要注意命题题干和选项在人称、时态、古今异义、通假字、 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表现。
3、语境推断法
1、学会“看”文段
命题者一般会扣住人物性格的某一特点设题。五是要留心作者的隐含之意。 有些句子本身没有直接说明什么,但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它是在暗示某些内容。
2、学会“找”信息
2、学会“找”信息
“找”就是寻找。寻找与选项有关的信息区间,寻找有关的人物形象、事件 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如若命题设题在事件的起因上,考生就要认真寻找事件 起因的相关叙述;如若命题设题在事件的经过上,考生就要认真寻找事件发展的 完整过程;如若
谢谢观看
二、翻译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 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译出的地方,然后再采用意 译作为辅助手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加了专有名词的句子翻译时不能把专 有名词作为翻译的关键。
2、抓住“采分点”,确保文从 字顺
高考文言文答题技巧
01 二、翻译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三、概括分析题
1、速度筛选法
1、速度筛选法
速读一遍文言,以速读带动思维。高考文言文阅读都是人物传记,在选材上 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为此,在解题时,应先浏览一遍文言语段,结合文后注释以 及题目,大体了解文段的内容。速读一遍的目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主要内 容,明确语段内要考查的知识点。
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引言高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考查学生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准备阶段,了解并掌握一些阅读答题技巧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高效的答题技巧,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帮助。
技巧一:阅读理解1.通读全文: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和主旨,为后续解答题目打下基础。
2.注重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关键词的理解和把握,特别是涉及到主题、观点或态度的词语,并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
3.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常常复杂,需要仔细辨析其主谓宾、主题、修辞手法等要素,加深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技巧二:解答题目1.精确把握问题:在阅读题目时,注意审题,确保对题目的理解准确无误。
细致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根据题目要求有针对性地查找答案。
2.细读细思:对于每个具体题目,细读题目、选项和文章相关部分,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
3.利用选项干扰:有时候,某些选项可能会有一定的干扰性,需要仔细辨析排除掉一些看似对的但实际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从而快速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
技巧三:积累知识1.学习经典文言词汇:文言文的词汇是解题的重要关键,记忆并理解常见古汉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对阅读理解大有裨益。
2.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和练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3.阅读学习材料:多读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文言文辞典、研究论文等,深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对阅读文言文有所帮助。
技巧四:时间管理1.合理规划时间:在考试中,时间是有限的,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的阅读题目。
因此,建议考生事先规划好每个题目的答题时间,保持统筹性。
2.分配优先级:在做题过程中,考生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掌握情况,合理分配答题的优先级,先做易题,再做难题,提高答题效率。
总结通过以上介绍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和应对文言文阅读题。
高考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拟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标准,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根本完成。
(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拟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以下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为哪一项),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
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根底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
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拟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方法有哪些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想知道,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有哪些的,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1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1.文言文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文言文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文言文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
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
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
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
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
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
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
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
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
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
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
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
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
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
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
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
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
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
"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
"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
"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
比如上文举到高考语文2002年全国卷11题A项对"竟死"的理解,我们根据上下文,在"竟然因此而死"、"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几个义项中,很容易选择后者。
又如11题B项,"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兵:将领和士兵。
"若如选项将"将兵"解释为名词短语"将领和士兵",作主语,就与后文"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重复矛盾了,根据上下文应解释为动宾短语,"带兵"。
再如15题,要求找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其中D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