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教育的国别差异研究——以美国为例%2c比较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合集下载

我眼中的中美教育的差异作文

我眼中的中美教育的差异作文

我眼中的中美教育的差异作文今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有可能很多人没有想过。

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中西方小学教育的差异。

第一点:上课方面的差异。

如果你来到美国,你会发现这里的小学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教科书,也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的时候按照学生的能力及一些上课表现等方面的信息,决定你去哪个老师的班级上课。

第二点:走廊走路的差异。

美国学生在走廊走路的时候,有姿势方面的要求,禁止打闹。

但在中国就没有走路姿势的要求。

同时,在走廊里有stop标志,如果老师带队走路,你看到这些stop标志时,必须停下来,如果不停,就会被惩罚。

停下来后等待老师的容许才能走。

如果没有老师在,必须直接走。

也许这是一些学校的规定。

第三点:在学校上厕所的规定。

在美国学校里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集体上厕所,除非你憋不住请求老师。

到了厕所后,等老师叫名字才能进入。

每天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如果多去一次就要受到惩罚,但惩罚额度很小。

而在中国课间休息随便去厕所。

第四点:学生的工作。

在中国的学校里普通的学生只需要值日,其他没有任何工作。

但在美国的学校里,每个学生都有很多工作,有的的时候工作很简单,有时候需要做很久,有的还根本就做不好。

例如:发钱、扣钱、从图书馆取书、从班级把书送到图书馆、开门、帮老师拿器械等。

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任务可干,不会闲着只会依赖别人。

第五点:班级的管理模式不一样。

在中国班级里有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帮助老师管理学生。

但是在美国的学校没有班干部,由老师一人管理。

这样就避免了班干部对自己的朋友特别好,而对别人不好。

在美国,如果老师走了,班级立刻陷入一片混乱。

但在中国就不会。

第六点:学校里的奖励。

在美国的学校有各种学校内部的钱币,每个班级每个集体的奖励也不一样。

有的是纸币、有的是塑料币、有的是画、有的是糖、有的还是美元……只要你在工作的.时候表现好,每一周就可以得到一些纸币,但不是每周都发。

你可以用这些纸币换一些画,然后再换一些实物。

在中国就很少有这种奖励。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

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儿童教育观的中美比较中美两国在儿童教育观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使我们既能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教育观,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东方的教育思想。

横向与纵向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

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

这种有关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表扬一个孩子就意味着伤害其他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很少具备的。

在中国的幼儿园里,批评和表扬是幼儿教师最经常运用的教育工具。

与美国幼儿教师注意幼儿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幼儿进行相互比较的做法,正相反,中国的幼儿教师最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即利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竞赛,看谁表现得好。

在中国,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常常是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作榜样的方式。

所以中国人从小就学会用外在的、客观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特别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中美不同的儿童教育观根源于不同的文化。

中国人注重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不习惯于脱离群体,包括因出众而独立于群体。

于是,与他人保持一致便成为规范自己行为的依据及动力。

因此,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就是通过与大众化形象的比较来了解自己的位置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结果与过程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很多,不仅是玩的内容自由选择,教师们还极力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自由创造。

譬如画画,多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对画的内容、形式、技法均不限,所以美国的孩子总是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画出的“作品”则让大人们不知为何物。

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更多地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画画往往是照着老师的样子画,画得越像得到的评价就越高,所以中国的孩子总能画出挺像样的画,画技高超的小画家也层出不穷。

中国人重结果、重技能的掌握,因此对孩子学绘画看重的是绘画技能提高的程度;美国人重过程、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孩子学绘画看重的是绘画过程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中美教育孩子差异英文作文

中美教育孩子差异英文作文

中美教育孩子差异英文作文英文:Growing up in China and later mov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has given m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ng children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From my experience, I've noticed several distinct contrasts in both the approach and the outcomes of education.In China, education places a heavy emphasis on rote memoriz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Children are often subjected to rigorous study schedules and intense pressure to excel in standardized tests. For example, I remember spending countless hours drilling vocabulary and mathematical formulas to prepare for exams like the Gaokao. This approach instills discipline and a strong work ethic but may also stifle 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On the other hand, the American education system tends to prioritize holistic development and individuality. Whileacademic success is still important, there's greater emphasis on creativity, problem-solving, and personal growth. In American schools, I foun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hands-on learning, group projects,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or instance, I participated in science fairs and drama clubs, which allowed me to explore my interests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extbooks.Moreover,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in the U.S. is often more relaxed and interactive compared to the more formal setting in China. Teachers encourage students to voicetheir opinions, ask questions, and engage in discussions. This fosters a sense of autonomy and critical thinkingskills from an early age. In contrast, Chinese classrooms typically follow a mor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wher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listen attentively to the teacher without much room for debate or questioning.In terms of outcomes, the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tends to produce students who excel in standardized tests and demonstrate strong academic prowess. However, this often comes at the expense of well-being and mental health.The intense pressure to succeed can lead to high levels of stress, anxiety, and even depression among students. In contrast, while American students may not always top international rankings, they often develop a broader range of skills such as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and adaptability, which are increasingly valued in today's global economy.Overall, both education systems have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The Chinese approach prioritizes academic excellence and discipline, whereas the American approach focuses more on individuality and holistic development. By recognizing and incorporating the best elements of each system, we can create a more balanced and effective approach to educating children.中文:在中国长大后搬到美国生活,让我对这两个国家的儿童教育有了独特的看法。

中美教育差异案例(3篇)

中美教育差异案例(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中美教育在制度、理念、方法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探讨中美教育差异,并分析其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国高中生,在美国某高中交换学习一年。

在这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中美教育的差异。

以下是他在美国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

二、中美教育差异案例1. 课程设置在中国,高中课程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需参加高考,课程内容较为固定。

而美国高中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课程。

小明在美国学习期间,发现课程设置差异明显。

案例一:中国高中课程以语文、数学、英语为主,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为辅。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上。

而在美国,课程设置更为丰富,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还有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案例二:美国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许多选修课程,如编程、机器人、辩论等。

小明在美国选修了编程课程,发现这门课程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实践。

而在中国,这类课程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2. 教学方法在中国,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美国,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

小明在美国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案例一:在中国,教师讲解知识点后,学生需完成大量的习题。

而在美国,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明在美国课堂上,经常与同学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互动式教学让他受益匪浅。

案例二: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认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小明在国内学习时,很少主动提问,而在美国,他学会了质疑,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3. 评价体系在中国,学生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

而在美国,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社会实践等。

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

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

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相关推荐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中美两国由于社会体制不同,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两国在各方面发展得都比较好,所以经常性地被放在一起比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美两国教育孩子的不同之处,欢迎阅读!中国与美国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以下几点意见可供家长们参考:横向激励与纵向发展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

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

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集体精神与发展个体中国人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出现不一致则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美国人强调个性差异,教师总是根据孩子不同的个性与能力安排活动。

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

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

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美国与中国儿童时期教育的差异

美国与中国儿童时期教育的差异

185文|王凯圣美国与中国儿童时期教育的差异摘要:众所周知,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在对儿童的教育上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出现了不同的教育方式。

而中美幼儿教育在社会家庭、文化与教育基础、社会价值观、教育传统等方面差异显著,美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具有真实、自由、质疑、创造性等特点,中国的幼儿教育实践则体现出了灌输思想、标准一、强迫学习、轻视实践等特点。

关键词:儿童学校教育思想;灌输思想;独立能力;社会价值观中西方的教育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我们就美国的儿童时期的教育与中国儿童教育做出对比。

曾有学者将儿童期分为七个阶段:①围产期。

②新生儿期。

③婴儿期。

④幼儿期。

⑤学龄前期。

⑥学龄期。

⑦青春期。

那么儿童的成长时期在学龄前期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一、中美的学前教育差异美国的学前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

在幼儿期时大多家长都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中。

幼儿园中虽然也有语言、常识、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而且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和蒙台梭利的“儿童乐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幼儿园还注重游戏和手工活动的结合。

也有的兼容各种教育理论思想。

但不管是什么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比较注重儿童社会能力的培养和在园经历的乐趣。

而家长下午接孩子时通常也是问“Did you have a good day?”(你今天高兴吗?)。

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

例如,国家教委规定的“幼儿五大领域教学”,儿童在学前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既需要玩也需要学,而且,教委对每家幼儿园还要进行一定的考核。

并且,从家长的角度来讲,美国家长将孩子送入幼儿园是希望孩子结交朋友,学会独立;而中国家长,则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出生的一刻起就开始教孩子学习。

二、中美的家庭教育差异从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方面,我认为两者最突出的差异是引导与灌输,美国家长善于引导孩子思想,而中国家长善于灌输孩子思想。

浅析中美幼儿教育的异同

浅析中美幼儿教育的异同

浅析中美幼儿教育的异同一百年来,中国的幼儿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模仿、借鉴到创新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幼儿教育教育是和中国社会一起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幼儿教育是真正的平民化的、大众化的事业。

今天,幼儿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园幼儿达2400 多万。

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30年来美国托幼事业也不断发展。

现在学前一年的幼儿园教育已经普及,三四岁幼儿入保育学校的比率20世纪60年代为11%,20世纪90年代提高到48%,入各种日托中心与家庭托儿所的五岁以下的孩子现达1300万。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

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国教育不同的知识观。

美国的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教育注重窄而深;美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

从发展创新能力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容易偏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以及因害怕出错而习惯于固守规范。

基础好可以是创新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可以成为束缚和阻碍创造性思维的障碍。

严谨的特点可以带来周全的思考,也可以成为跳跃性思维的大敌。

学前教育是奠基性教育,它的效果有着潜在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更需要人们的正确认识。

中美两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很高,但美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体现在观念上,也体现在具体的一些制度上。

在美国,学前教育已纳入与小学、中学统一的一个轨道,称P-12教育,即学前(Preschool)至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三)一条龙基础教育。

中美儿童教育

中美儿童教育

中美儿童教育近年来,随着全球交流与合作的增多,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儿童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中美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美儿童教育的特点和差异。

一、课程设置中美两国的儿童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的儿童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除了学习语言、数学和科学知识外,还强调学生的文化与艺术素养、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体育等方面的培养。

美国的儿童教育倡导学生参与主动学习,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教育更加注重学术成绩和基础知识的掌握。

课程设置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语文、数学和科学等学科,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中国的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往往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和标准化评价。

二、教育理念中美两国的儿童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的儿童教育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育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中国的儿童教育则强调纪律和秩序,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纯粹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强调学生对权威和规则的尊重。

中国的教育体系追求学生的完美和统一性,有时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注。

三、教育环境中美两国的儿童教育在教育环境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美国的儿童教育强调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与融合,通过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学习机会和经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校和课程。

美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

中国的儿童教育在教育环境上相对封闭和单一。

学生一般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择学校,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资源较为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教育的国别差异研究—— 以美国为例,比较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喻 佳 中华女子学院【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户籍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务工,种种问题也逐渐产生,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更是凸显。

本文试图通过中美两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比较,为我国有效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流动儿童 政策 中美差异【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100-02一、前 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差距的拉大。

农民无法再以务农维持生活,因此大量农民工开始涌入城市。

起初农民工主要以个人为单位外出务工,但随着在外时间的不断延长以及经济得到改善等原因,他们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向外流动,流动儿童因此产生。

流动儿童指的是14岁以下,跟随父母远离家乡在城市中生活的儿童。

而农民工工作的短期性与流动性使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

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中国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与美国流动儿童教育进行比较,以获得启示,为中国的流动儿童教育事业提供些许建议。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据统计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7%,而在这些流动人口中,随迁子女则有3000万以上,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

并且流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

农民工子女可以分为留守儿童和随迁儿童两类,留守儿童由于户口所在地在家乡因此教育问题并不明显,但是随迁儿童却受到我国户籍政策的影响,教育问题显著。

在细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现下进入学校已不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种打工子弟学校的建立以及部分公办学校借读生政策的实施,进入校园学习并不难,难的是获得较好的学习环境。

据目前各项调查显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首先,办学资金短缺且缺乏保障,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其次,办学环境较差,教师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素质普遍较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最后,学校生源不稳定,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缺乏基础。

而公办学校主招本地学生,对外来务工子女就学具有较高门槛,又使得流动儿童想要进入城市“高等”学校就学成为“奢侈”。

广东省东莞市H镇曾试行“积分制”来缓解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但是该制度与申请人父母的学历、职称、在莞服务年限、居住条件、缴纳社保、纳税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等14项证明挂钩,而与申请人个人的学习成绩基本无关。

这一制度的实行得利者只会是具有高学历、高工资或社会网络宽广的部分外来务工子女,而对于那些即使成绩优异却没有很好家庭基础的外来人员子女,这依旧只是一种摆设。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是无法就学,而是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高;不是没有路径,而是路径过于狭隘以及潜在的不公平。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都需要不断的完善,而全球化的不断实现,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机,不断学习,以吸收外国先进经验,来逐步改善我国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

三、美国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1.NGO组织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美国公立学校为每个孩子敞开了教育的大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平等的教育,黑人、移民、少数民族和低收入阶层等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在分享教育资源、获得教育机会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美国社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主要实行的计划有“为美国而教计划”、“流动教育计划”、“知识就是力量计划”。

在这些计划中,公益组织成为主导,他们组织动员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共同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从美国所实行的这些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相当重视NGO组织的作用。

在这些组织中教师主要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的志愿者,通过这些志愿者的加入可以为孩子带来社会关怀,但是如果我国想要采用这一方法,就必须注意志愿者的素质选拔。

素质不仅包括文化素质,也包括道德素质,其中道德素质更为重要。

流动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对于他们的培养不应只是知识更应注重身心。

流动儿童的流动性使得他们生活于城市却没有归属感,而本该具有归属感的农村却是他们真正陌生的地方。

他们生活于城市,却无法得到“城市人”的认可。

他们敏感,易被外界影响,他们更容易关注他人对于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只要带有一点轻蔑色彩就足以让他低下头。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志愿者的素质培养,使其具备一定的“社工素质”,懂得助人自助、尊重他人。

在与儿童亲密接触时,使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得到尊重。

论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五、结束语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到《材料力学》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寻找答案,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激发了学习热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材料力学》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1 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 苗张木.试论工科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J].交通高教研究,2002(1):36~383 陈立群.振动力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力学与实践,2004(3)-100-2012.12下┃青年与社会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ResearchNGO组织在美国的良好发展,为我们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美国与我国之间的差异。

在美国NGO组织不需要过多的依赖政府,资金来源也具有多种渠道,基金、捐助等都可以。

但是中国不同,由于政策的特殊性NGO必须依赖于政府,在现阶段社会组织在教育事业中只能够以开展课后辅导班的形式进行,而无法成立正规的学校。

同时,美国是一个社工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但是中国的社工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NGO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想要发挥较大作用,其对于志愿者的培训机制就需要健全,同时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政策也需要放宽。

2.政府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美国政府对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根据其实施的范围可分为总政策与区域政策。

“流动教育计划”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总政策,尽管联邦政府对美国各州的教育采取分权政策,但是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国会却采取了相同的意见,即对各州流动儿童的教育进行政府干预。

在资助对象符合相关的界定标准时,政府有责任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在总政策的指引下,美国流动儿童教育的区域政策又可分为公立学校政策和州政策。

美国政府规定公立学校必须接受学区范围内的任何一个适龄儿童,条件只是提供一个属于该学区的居住地址。

而对州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特许学校的建立。

特许学校是政府对于各州的一种分权政策,任何个人、教师、团体、公司都可以依法创办学校,并且学校可以自己决定聘任校长、聘用教师、选订教材。

同时,特许学校仍然被认为是公立学校,不得收学费,不得用任何有选择性的理由拒绝一个在该学区的申请者。

并且学校要和教育公共管理部门签一个合同,保证对学生承担责任,以及学习质量,之后公共管理部门才可以把本地的生均经费给该学校。

美国的这些政策特点与他的国家性质具有密切的关系。

美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政府远小于市场。

但是中国不一样,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我们将长期保持大政府小市场的状态,政府对于教育的干预在所难免。

即使与特许学校具有很大相似的打工子弟学校近几年在社会中广泛出现,他们可以由个人、公司等开办,但是却得不到国家的认同,因此无法获得国家的经费支持,从而使得能够有效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打工子弟学校存在着普遍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条件差的特点。

因此,要想解决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放宽教育经费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探讨中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时户籍制度总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且大多数人认为它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美国的“一视同仁”并不适合我国国情,户籍制度的推行是为了规范社会流动,使社会资源更合理地分配。

试想假如人口大量地向一个地方流动,那么对于人口聚集少、流入少的地方,再进行资源分配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在现下我国的状态中,户籍政策的实施依旧具有其必要性。

同时笔者认为当下中国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影响最大的除了户籍制度,还包括社会隐性因素。

美国可以允许非法移民入读公立学校,但中国却无法让五证不全的儿童进入公立学校,因为进入公立学校就读,对于孩子自身而言也并不一定是好事。

城市儿童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课外教育的多样化、家庭丰富的娱乐生活等,都将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因此中国的贫富差距阻挠了教育的公平发展。

在当前形态下,户籍制度将长期伴随社会发展,同时经济的平衡发展与社会收入制度的完善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需要。

3.市场对于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美国社会的小政府大市场格局注定了市场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市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特许学校”与“教育管理公司”两个方面,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很大。

教育管理公司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公立学校缺乏问责制的问题,使教育经费真正运用到教育,而随着私人企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是意识到了市场的利处。

教育管理公司盈利主要依赖于教育效率的提高,并不与教育本身存在冲突,并且学员数目越多,所获得的教育经费越多,这使得教育管理公司对于学员的招收将更一视同仁,使得流动儿童的入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教育市场化,使政府投入相同的资金,即提高了教育质量,同时又减少了监管支出。

而监管支出实质上已经融入到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当中。

因此政府的总支出减少,而教育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的完善都为这一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但是中国却无法实施这一制度,主要还是在于中国缺乏实行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整体社会受政府限制太大,即使民办学校改为公办学校,但是学校领导班子的不变以及教材的统一,使得市场机制始终无法真正进入教育,教育管理效率依旧无法提升。

因此中国实行教育管理学校的可能性不大。

4.美国经验小结美国的教育政策对于我们的启示很大,NGO的涉入能够促进社会再分配,但是我们应健全志愿者培训机制。

而市场对于提高教育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基于贯彻政府政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市场进入教育事业的条件并不完善。

因此我们必须将解决教育问题的下一步致力于政府政策的推进,使经济平衡发展、社会收入制度更加完善,并放宽政府的教育经费制度。

但就户籍制度而言,其本身并不具有劣质性,恰恰是它的强大作用使得社会可以依旧维持相对平衡。

因此我们因不断地完善它,并出台辅助性法律文件,为市场的进入、NGO的介入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四、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总结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使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将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