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内古诗赏析专题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海日生残夜,。
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及训练(含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及训练《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赏析:陈子昂,唐代诗人。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训练:(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3)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开头两句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阅读练习和答案部编版七下课内课外古诗赏析(全)竹里馆XXX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使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3、XXX评XXX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表现出来的画面。
月夜,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呼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一、【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译:月夜,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会儿弹弹琴,一会儿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二、【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三、【考试链接】1、XXX《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XXX《竹里馆》一诗中,写XXX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课内古诗鉴赏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鉴赏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观沧海》1、下面是对曹操《观沧海》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写的是诗人登山观海的景象。
沧海,大海,因海水呈清苍色,故称“沧海”。
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极写大海的广阔浩大。
星汉,银河。
C、这首诗通过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自负雄才大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乐府诗乐章末了因配乐需要所加的,但它也暗示了因东征乌桓胜利而感到的喜悦,不能说与正文无关。
2、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登临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
“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3、选出对《观沧海》全诗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伟大气势。
C.诗人勾勒了大海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作“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赏析专题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赏析专题练习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一、观沧海曹操1.这首写景抒情诗以“观沧海”为线索,是全诗的统领。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赏大海壮阔的景象。
本诗的风格是雄浑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豪迈旷达,表现了诗人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2.诗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草木茂盛景象的诗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这首诗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诗实写景物,其中有动有静,如“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从“日月之行”到“星汉灿烂”四句虚写景物。
4.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用想象描写景物,表现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豪迈旷达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5.在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与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每章都有的两句诗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中“若”字用得好,表明是想像之景,是虚写,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概,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诗人登临碣石山,观赏到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等景物,这些景物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营造了一个辽阔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8.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9.借助奇特的想像虚写景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0.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这首四言乐府诗既写景又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将眼前景与胸中情融于一炉,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这首诗写于曹操率军北上途中,通过对大海辽阔壮景的描摹,在赞叹大海的同时传达出荡平边患、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通过优美的诗句,将江水浩淼、平野开阔、轻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题练习(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赏析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观沧海》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反“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难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4.《天净沙、秋思》2.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
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
《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
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
《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
《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
《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
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
《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
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
《枕石》写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故答案为: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古诗赏析一、观沧海曹操1.这首写景抒情诗以“”的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本诗的风格是。
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1.观观沧海雄浑苍劲苍凉慷慨,悲壮激昂2.诗中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诗句是,;描写草木茂盛景象的诗句是,。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3.这首诗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从“”到“”六句诗实写景物,其中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从“”到“”四句虚写景物。
3.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动景:水何澹澹(或“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或“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4.诗中“”用想象描写景物,表现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豪迈旷达的气魄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的政治抱负。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在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与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每章都有的两句诗是,。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6.诗中“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6.表明是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是虚写,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概,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诗人登临碣石山,都“观”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怎样的画面?7.海水、山岛、树木、百草。
这些景物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营造了一个辽阔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
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8.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方法和抒发感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9.借助奇特的想像虚写景物,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0.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写景中既有总写、又有分写,既有实景、又有虚景,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这首诗既写景又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将眼前景与胸中情熔于一炉,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C.这首诗写于曹操率军北上途中,通过对大海辽阔壮景的描摹,在赞叹大海的同时传达出荡平边患、统一中国的壮志豪情。
D.结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10.D(歌行体篇末合乐时的套话,与诗的内容无关)二、次北固山下王湾1.本诗中诗人通过“,”的优美诗句,把江水浩淼、平野开阔、轻风和顺、波平浪静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中,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两句诗写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他乡的淡淡的思乡愁绪。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本诗中的“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4.两岸阔5.首联中的哪两个词已暗含作者现在是远离家乡?5.客路,行舟。
6.用自己的话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所展现的壮丽美景。
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6.潮水上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江面宽阔,轻风和顺,波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在江面上。
形势一片大好,经济发展平稳7.有的版本上把“潮平两岸阔”写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7.示例一:“阔”字更好。
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声调更为响亮。
示例二:“失”字更好。
因为它生动地描摹出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齐平似乎消失了的主观感受。
8.“风正一帆悬”的“悬”用得极妙,试做简析。
8.“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出平野开阔、轻风和顺、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9.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的交替?好在什么地方?9.生,入。
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规律,富有情趣。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写出这两句诗的大意。
并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10.大意:残夜还未消退,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或: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 赏析: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⑵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冉,身在异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⑶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强调,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⑷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⑸蕴含着新陈代谢的哲理: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将取代旧事物。
⑹说明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必将充满光明。
11.本诗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情,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
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11.示例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起“雁足传书”,于是托雁飞过洛阳之时,给家人捎个信以报平安,思乡之愁溢于言表。
示例二:“江春入旧年”临近春节使人想起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情景。
12.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首联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里已流露出漂泊羁旅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
“风正”是“风大”之意。
诵读时应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阔大气势。
C.颈联历来脍炙人口,妙在无意说理,却用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D.尾联与首联呼应,诗人触景生情,“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12.B(“风正”是“和风、顺风”之意)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这首诗情景妙合,写景中既写哀景又写乐景,“”,“”写哀景;“”写乐景。
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2.“”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点明主旨。
2.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3.这首诗中“,,”与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句式和写法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4.程远思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于是感叹之中,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不觉脱口而出。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的情绪,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5.凄凉(或:萧瑟苍凉) 孤寂愁苦(或:孤寂悲伤)6.这首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6.深秋晚景图(或:秋郊夕照图) 烘托游子的孤寂悲苦的心情。
7.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插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恬静的景象,这样写好不好?请联系全曲内容简述理由。
.好。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与其它景物的对比,反衬出天涯游子的孤寂凄凉的漂泊之苦和浓重的乡愁。
8.从炼字的角度,分析“瘦”字好在哪里?8.字面上写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实际上写人的憔悴,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9.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9.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游子的孤寂愁苦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0.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具体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游子深秋郊外黄昏羁旅图”,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孤寂悲苦之情。
B.这首诗的句法很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断肠人在天涯”使前面的自然环境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感情色彩,情思与景物和谐一致,画面感鲜明,充分体现了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的创作意图,极具艺术魅力。
D.这首诗全用写景的手法,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思,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10.D(情景交融,最后一句直接抒情)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点明诗人闻讯时节是暮春,渲染悲凉气氛,衬托离情别绪。
“”表明“左迁”之地偏远和作者对朋友的牵挂之情。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寄情于月,抒发作者对朋友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切之情,想象奇特,感情深沉。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这首诗的首句选取“杨花落尽”和“子规啼”两种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加以描写,其作用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融情于景。
写杨花风中飘飞之态,给人以飘零无依之感,暗示朋友失意被贬,漂泊无依的境况。
写杜鹃哀鸣含有离别之恨。
二者借景唤起读者关于王昌龄飘泊远方的联想和羁旅之苦,渲染出离恨的悲苦哀怨之情。
4.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王昌龄的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4.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5.诗人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王昌龄当面说,却要寄“与明月”,又是为什么?5.⑴因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⑵寄“与明月”的原因:①诗人不在王昌龄身边,“闻”“遥”可证;②因思念之情往往在夜间最为浓重,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6.请从修辞和作者的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无情无知的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想象奇特丰富,意境深邃。
抒发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关切和思念之情。
7.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全诗把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为一体。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从诗的第二句“过五溪”可见友人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也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关切之情。
C.这首诗的前两句本应先写“闻到”之事,诗人却采用了倒卷的技巧,先写“杨花”之句,创造凄凉哀怨的意境,造成了先声夺人的气势。
D.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辞格,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想象丰富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
7.B(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渲染悲凉之情)六、夜雨寄北李商隐1.“,”写出了诗人羁旅他乡而思念亲人,欲归不得的孤寂愁苦之情。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是写潇潇暮雨中,诗人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苦转化为重逢的希冀的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