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浮物的测定实验作业指导书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体中进行的一种特殊作业,它涉及到悬浮物的收集、处理和清理等工作。
本指导书旨在为悬浮物作业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确保作业过程安全、高效。
二、作业准备1. 确定作业区域:根据悬浮物的分布情况和作业需求,确定作业区域的范围和边界。
2. 制定作业计划:根据作业区域的特点和悬浮物的类型,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包括作业目标、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和作业装备等。
3. 安全防护措施:确保作业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装备,如救生衣、防滑鞋等,并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演练。
三、作业流程1. 预先调查:在作业开始之前,进行悬浮物的预先调查,了解悬浮物的分布情况、密度和大小等,为后续的作业提供依据。
2. 悬浮物收集:根据作业计划,使用合适的收集装备,如网箱、拖网等,对悬浮物进行收集。
收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作业区域的整洁,避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3. 悬浮物处理:将收集到的悬浮物进行分类和处理。
根据悬浮物的性质和用途,可以选择进行回收利用、焚烧处理或安全储存等方式。
4. 清理作业区域:在悬浮物作业完成后,对作业区域进行清理,确保不留下任何悬浮物残留。
清理过程中,要遵循环保原则,将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
四、作业注意事项1. 安全第一:作业过程中,要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2. 环境保护:在悬浮物作业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水体环境,避免对水质造成污染。
严禁将悬浮物随意倾倒或抛入水体。
3. 协同作业:对于大规模的悬浮物作业,要进行协同作业,确保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和配合。
4. 定期检查和维护:对作业装备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五、作业评估与改进1. 作业评估:对悬浮物作业进行定期评估,包括作业效果、作业安全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2. 改进措施:根据作业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优化作业流程、改进作业装备和加强人员培训等。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任务背景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体中进行的悬浮物采集、监测和处理等相关工作。
悬浮物是指水体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质,包括悬浮沉积物、浮游生物等。
悬浮物的监测和处理对于保护水体环境、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导书旨在为悬浮物作业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规范要求,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作业目的悬浮物作业的目的是获取水体中悬浮物的相关信息,包括悬浮物的浓度、粒径分布、组成等。
通过对悬浮物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水体污染程度、水质状况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作业流程1. 作业准备a. 确定作业区域: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悬浮物作业的区域范围,包括水体的位置、大小和深度等。
b. 选择合适的设备:根据作业区域的特点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悬浮物采集器、监测仪器和处理设备等。
c. 做好安全防护:在进行悬浮物作业前,要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
2. 悬浮物采集a. 确定采集点位:根据作业区域的特点和要求,确定悬浮物采集的点位和数量。
b. 选择采集器:根据悬浮物的特性和要求,选择适当的采集器进行采集,采集器的选择应考虑到采样效率和精度等因素。
c. 采集操作:按照采集器的操作说明进行采集操作,注意采集器的放置位置、采样时间和采样容器的选择等。
3. 悬浮物监测a.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悬浮物样品进行处理,包括过滤、干燥等步骤,以便后续的测量和分析。
b. 测量仪器: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进行悬浮物的浓度、粒径分布等参数的测量,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c. 数据分析: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计算悬浮物的浓度、粒径分布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
4. 悬浮物处理a.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悬浮物的去除、减少或者转化等措施。
b. 选择合适的处理设备和方法进行悬浮物的处理,确保处理效果达到要求。
c. 监测处理效果,对处理后的水体进行再次监测和分析,评估处理效果的好坏。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体中进行的悬浮物的采集、监测、处理等相关工作。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悬浮物作业的标准操作流程和安全要求,以确保作业的顺利进行并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二、作业目的悬浮物作业的目的是采集水体中的悬浮物样品,以了解水体的水质状况、污染程度等信息,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作业范围本指导书适合于进行悬浮物作业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人员、科研人员等。
四、作业流程1. 准备工作a. 确定作业地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作业地点,确保能够代表性地采集悬浮物样品。
b. 准备设备和材料:包括采样器具、采样瓶、标签、手套、防护服等。
c. 安全措施:作业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等,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采样操作a. 标定采样器具:在采样前,对采样器具进行标定,确保准确采集悬浮物样品。
b. 采样点选择:根据作业要求,在作业地点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注意避免人为干扰和污染。
c. 采样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如浮游生物网、浮游生物瓶等。
d. 采样数量:根据需要采集足够数量的悬浮物样品,以保证后续分析的准确性。
e. 采样记录:在采样过程中,及时记录采样点、采样时间、采样深度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和比对。
3. 样品处理a. 样品保存:采集的悬浮物样品应即将封闭保存,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b. 样品运输:样品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样品的稳定性,避免样品泄漏或者变质。
c. 样品分析:根据实验要求,对悬浮物样品进行分析,包括悬浮物浓度、颗粒大小等参数的测定。
五、安全要求1. 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作业。
2. 作业人员应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等,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3. 作业现场应保持整洁,避免杂物干扰作业操作。
4. 作业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如滑倒、溺水等。
5. 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应按照像关法规和标准进行,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悬浮物作业概述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体中进行的各种悬浮物的采集、监测、分析和处理等工作。
悬浮物是指水体中悬浮的固体颗粒物质,包括泥沙、浮游生物、有机物等。
悬浮物作业对于水环境的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悬浮物作业的过程和方法。
二、悬浮物作业的目的1. 了解水体中悬浮物的分布和组成,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2. 监测悬浮物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预测和评估水体污染风险;3. 支持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决策制定。
三、悬浮物作业的方法和步骤1. 采集方法悬浮物的采集可以通过浮标、网采和水样采集等方式进行。
浮标采集适用于大面积的悬浮物采集,网采适用于较小面积和较浅水域的采集,水样采集适用于需要进行悬浮物粒度和成分分析的情况。
2. 采集点位选择根据悬浮物作业的目的和研究区域的特点,选择代表性的采集点位。
采集点位应涵盖不同水域类型和水深,以保证采集到全面的悬浮物样本。
3. 采集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采集工具,包括浮标、网采设备、水样采集器具等。
确保采集工具的清洁和完好,避免对样本造成污染。
4. 采集过程根据采集方法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进行悬浮物的采集。
浮标采集时,将浮标投放到水体中,等待一段时间后,将浮标上的悬浮物收集起来。
网采时,将网采设备沉入水中,悬浮物会被网捕获,然后将网上的悬浮物收集起来。
水样采集时,使用水样采集器具将水样收集起来。
5.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悬浮物样本进行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分离不同种类的悬浮物等。
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样本的保存和标识,以免造成混淆或损失。
6. 实验分析对处理后的悬浮物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包括悬浮物的颗粒度分析、成分分析等。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四、悬浮物作业的注意事项1. 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水质监测和悬浮物分析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作业流程和操作规范。
2. 作业前需要对采集工具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避免样本的污染。
悬浮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式中:
WN——过滤后空白校正滤膜重量,单位为毫克;
Wb——过滤前空白校正滤膜重量,单位为毫克;
n——空白校正滤膜个数;
△W——应是负值。
1.3.3滤膜空白校正:过滤时,醋酸纤维脂膜会因溶解而失重,直径60mm膜失重1.0mg~2.0mg;直径47mm膜失重0.2mg~0.5mg。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滤膜的空白校正试验是必不可少的。滤膜空白校正与样品测定同时进行,当进行空白校正时使用两张滤膜过滤。其中一张点上色点,作为空白校正膜,放在水样滤膜的下面。在高浓度海区,10个样品只需作1~2份空白校正。但每个测站至少有一张空白试验膜。
1.2.2用不锈钢镊子把预先称重为W2的水样滤膜置于预先称得的Wb的空白校正膜的上面,放入过滤器中,装好。
1.2.3将水样振摇均匀,倒入量筒,量取一定体积。(视悬浮物浓度而定,大于1000mg/l者取50ml~100ml;小于100mg/l时,量取1~5L
1.2.4开启真空 泵,接通开关,将水样倒入过滤器内。量筒用蒸馏水洗净,并倒入过滤器。为了洗掉盐分,带抽干后,再用蒸馏水淋洗滤膜三次,每次50ml,再抽干。
2.记录与计算
现场取水样和过滤过程按式(55)计算:
ρ=
ρ——悬浮物质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
W1——悬浮物加水样滤膜重量,单位为毫克;
W2——水样滤膜重量,单位为毫克;
△W——空白校正滤膜校正值,单位为毫克;
V——水样体积,单位为升。
空白校正滤膜校正值按式(56)计算:
1.2.5用不锈钢镊子取下滤膜放在原滤膜盒内,置于红外灯下低温(50℃)烘干,或自然环境下风干,盖好滤膜盒盖,按次序保存,带回实验室。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概述悬浮物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关于悬浮物作业的详细指导和操作步骤,以确保作业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准确性。
本指导书适合于悬浮物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流程、安全措施和作业结束后的清理工作等。
二、准备工作1. 确定作业区域: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悬浮物作业的区域范围,并进行标记和隔离。
2. 获取必要设备和工具:根据作业的具体要求,准备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如悬浮物采集器、防护服、手套、面罩等。
3. 培训和指导:确保作业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和指导,熟悉悬浮物作业的操作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三、操作流程1. 穿戴个人防护装备:作业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面罩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2. 准备悬浮物采集器:将悬浮物采集器放置在作业区域的适当位置,并确保其处于稳定状态。
3. 开始作业:根据作业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将悬浮物采集到采集器中。
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谨慎性,避免对周围环境和设备造成伤害。
4. 定期检查采集器:在作业过程中,定期检查悬浮物采集器的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并及时清理采集器。
5. 结束作业:根据作业的要求,及时结束作业,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工作,包括清理工具和设备,处理悬浮物等。
四、安全措施1. 个人防护:作业人员在进行悬浮物作业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面罩等,以保护自身安全。
2. 通风和防护措施:确保作业区域通风良好,减少悬浮物对作业人员的影响。
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设置隔离带、使用防护罩等。
3. 废物处理:对于采集到的悬浮物,应按照像关规定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处置,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4. 紧急情况处理: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应即将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五、作业结束后的清理工作1. 清理工具和设备:作业结束后,对使用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清理和消毒,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2. 作业区域清理:对作业区域进行清理,包括清除悬浮物残留物、清理地面和设备等,确保环境整洁和安全。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背景介绍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体中进行悬浮物采集、监测或处理的工作。
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颗粒,包括泥沙、有机物质、微生物等。
悬浮物作业的目的是了解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组成以及对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水质监测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作业流程1. 确定作业目的: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悬浮物作业的目的,如水质监测、环境评估等。
2. 制定作业计划:根据作业目的确定作业区域、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和作业设备等。
3. 准备作业设备:准备所需的悬浮物采集设备,包括悬浮物采样器、水样采集器、测量仪器等。
4. 选择采样点位:根据作业目的和作业计划,在作业区域内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位。
5. 进行悬浮物采集:根据作业计划,在选择的采样点位进行悬浮物采集工作。
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浮标法、网捞法等。
6. 采集水样:在悬浮物采集的同时,同时进行水样采集工作。
可以采用水样采集器或者手动采集。
7. 测量悬浮物浓度:将采集到的悬浮物样品带回实验室,使用适当的仪器进行测量,得到悬浮物的浓度数据。
8. 数据分析与报告: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编制悬浮物作业报告。
1. 安全防护:在进行悬浮物作业时,需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
2. 作业环境:选择作业区域时要考虑水体的深度、流速、水质等因素,确保作业环境符合要求。
3. 作业设备:悬浮物采集设备和测量仪器要保持良好的状态,使用前要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准确可靠。
4. 采样点位选择: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位时,要考虑水体的流动情况、水深、悬浮物浓度等因素,以获取准确的数据。
5. 采样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悬浮物采集方法,确保采集到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6. 数据处理:在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注意排除干扰因素,如气泡、杂质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报告编制:根据实际需求,编制完整的悬浮物作业报告,包括作业目的、作业流程、采样数据、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

悬浮物作业指导书一、概述悬浮物作业是指在水体中进行的一种特殊作业,其主要目的是清除或处理悬浮在水中的固体或液体物质。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悬浮物作业的详细步骤和操作要点,以确保作业的安全和高效进行。
二、作业前准备1. 确定作业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悬浮物作业的具体区域,并进行必要的测量和标记。
2. 安全评估:对作业区域进行安全评估,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应对。
3. 人员培训:确保参与悬浮物作业的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演练。
4. 装备准备:准备所需的悬浮物作业装备,包括各类工具、设备、防护用具等,并确保其完好可用。
三、作业步骤1. 环境监测:在进行悬浮物作业前,进行水质监测,包括测量水体的溶解氧、浑浊度、PH值等指标,以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2. 准备作业区域:清除作业区域内的障碍物,确保作业区域的畅通无阻。
3. 安装作业设备:根据实际需要,安装悬浮物作业所需的设备,如悬浮物收集器、泵浦、管道等。
4. 开展作业:根据作业要求和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和工艺进行悬浮物的清除或处理。
可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等,具体方法根据悬浮物的性质和作业要求而定。
5. 监测和调整:在作业过程中,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和作业效果,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6. 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进行必要的清理和整理工作,确保作业区域的干净和整洁。
7. 汇报和记录:对作业过程进行详细的汇报和记录,包括作业时间、作业方法、作业效果等,以便后续的评估和改进。
四、安全注意事项1. 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参与悬浮物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具,包括防护服、手套、防护眼镜等。
2. 防止溺水:作业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水性安全知识,严禁单独作业或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进行作业。
3. 防止中毒:在进行化学方法处理悬浮物时,必须严格按照化学品的使用说明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中毒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浮物的测定
1、方法依据
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GB11901-89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水、地下水,也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悬浮物测定。
3、测定原理
水质中的悬浮物是指水样通过孔径为0.45μm的滤膜,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105℃烘干至恒重的固体物质
4、试剂
蒸馏水或同等纯度的水
5、仪器
5.1常用实验室仪器和一下仪器。
5.2全玻璃微孔滤膜过滤器。
5.3CN-CA滤膜、孔径0.45μm、直径60mm。
5.4吸滤瓶、真空泵。
5.5无齿扁咀镊子
6、采样及样品贮存
6.1采样
所用聚乙烯瓶或硬质玻璃瓶要用洗涤剂洗净。
再依次用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干净。
在采样之前,再用即将采样的水样清洗三次。
然后,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样500~1000ml,盖严瓶塞。
注:漂浮或浸没的不均匀固体物质不属于悬浮物质,应从水样中除去。
6.2样品贮存
采集的水样应尽快分析测定。
如需放置应贮存在4℃冷藏箱中,但最长不得超过七天。
注:不能加入任何保护剂,以防破坏物质在固、液间的分配平衡。
7、步骤
7.1滤膜准备
用扁咀无齿镊子夹取微孔滤膜放于事先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于103~105℃烘干半小时后取出置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其重量。
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2mg。
将恒重的微孔滤膜正确的放在滤膜过滤器的滤膜托盘上,加盖配套的漏斗,并用夹子固定好。
以蒸馏水湿润滤膜,并不断吸滤。
7.2测定
量取充分混合均匀的试样100ml 抽吸过滤。
使水分全部通过滤膜。
再以每次10ml 蒸馏水连续洗涤三次,继续吸滤以除去痕量水分。
停止吸滤后,仔细取出载有悬浮物的滤膜放在原恒重的称量瓶里,移入烘箱中于103~105℃下烘干一小时后移入干燥器中,使冷却到室温,称其重量。
反复烘干、冷却、称量,直至两次称量的重量差≤0.4mg 为止。
注:滤膜上截留过多的悬浮物可能夹带过多的水分,除延长干燥时间外,还可能造成过滤困难,遇此情况,可酌情少取试样。
滤膜上悬浮物过少,则会增大称量误差,影响测定精度,必要时,可增大试样体积。
一般以5~100mg 悬浮物量做为量取试样体积的实用范围。
8、结果表示
悬浮物含量C (mg/L )按下式计算:
()V
B A
C 6
10⨯-=
式中:C-水中悬浮物浓度,mg/L;
A-悬浮物+滤膜+称量瓶重量,g;
B-滤膜+称量瓶重量,g;
V-试样体积,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