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生物大灭绝探秘(4)

合集下载

生物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

第2次
地球处于泥盆纪时,许多地块升起并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时期蕨类植物繁 盛,昆虫和两栖类动物兴起,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鱼形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开始出现,所以 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但是,在BC3.75亿年前至BC3.60亿年前,即泥盆纪至石炭纪过渡时期也发生了一次生物大灭绝,这次事件 持续了1500万年左右。期间有多次生物灭绝高峰期,海洋生物大量灭绝,而陆地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小。从规模上 看,当时全球82%的海洋物种灭绝,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此次灭绝事件的规模在5次 大灭绝事件中排名第4位。
生物大灭绝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
01 灭绝历程
03 盘点
目录
02 灭绝原因 04 相关研究
基本信息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彻 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存留下来。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
生物大灭绝标志生物无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劫难,而且还经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 灭绝,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 植物的集群灭绝不像动物那样显著。
传染病说
还有些生物医学家认为,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是,远古时期一场传染病使生物死亡。
火山活动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气体和火山尘埃进入大气层。火山灰团不仅会使动物窒息而死,还有可能遮蔽太阳,使全 球气温降低。所以,火山活动也可能是二叠纪末期灭绝事件的原因之一。西伯利亚就曾经发现当时火山猛烈爆发 所喷出的物质。
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原因,有学者认为与奥陶纪末期相似,也是因全球变冷,即地球进入卡鲁冰河时期所致; 也有学者认为是期间发生的彗星撞击地球事件所致;还有人认为是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它们进化出发达的根系深 入地表土之下数米,加速了陆地岩石土壤的风化,大量元素释放进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营养化,导致了海 底缺氧,从而使海洋物种大量灭绝。

2024灭绝即将来临人类毁灭地球物种大灭绝的五大灾难

2024灭绝即将来临人类毁灭地球物种大灭绝的五大灾难

•灾难概述与背景•五大灾难之气候变化•五大灾难之资源枯竭•五大灾难之生物多样性丧失•五大灾难之海洋污染与酸化•五大灾难之核战争与辐射泄漏•人类应对策略与展望目录灾难定义及分类灾难定义灾难分类地球物种大灭绝历史回顾五大物种大灭绝事件后果与影响物种大灭绝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生物多样性锐减,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当前环境问题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影响预警信号与科学预测预警信号科学预测全球变暖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现象日益频繁,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压力。

工业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表面温度持续上升。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生态系统失衡与物种迁移困难010203应对措施及国际合作必要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过度123可再生资源利用不足问题01 02 03各国为争夺有限资源,可能引发地缘政治冲突和局部战争。

资源枯竭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的风险增加。

跨国公司和利益集团对资源的控制可能加剧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资源争夺引发冲突和战争风险02030401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与实践推广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资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战。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

自然生境丧失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大量自然生境被转化为人类居住地或工业用地,导致许多物种失去原有栖息地。

栖息地碎片化剩余的自然生境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使得物种难以在不同栖息地间迁移和交流,增加了灭绝风险。

生态廊道建设不足缺乏足够的生态廊道来连接分散的栖息地,进一步加剧了物种的隔离和灭绝风险。

栖息地破坏和碎片化问题入侵物种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物种竞争入侵物种往往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分析

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分析

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分析生物灭绝是一件令人无比痛心的事情,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地球本身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有一个说法:“我们的地球正在经历着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而造成这次灭绝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环境进行了过多的干预。

想要分析生物灭绝的原因,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生物进化史上五次比较著名的生物灭绝事件吧。

第一次生物大绝灭是著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这次生物大灭绝标志着恐龙时代的终结,同时也为哺乳动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这次灭绝的原因,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行星冲撞地球。

颗粒进入了大气层中,导致大气变得更加稠密,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地面上,地球的温度迅速降低,植物无法生长,素食动物没有了能量来源,逐渐消亡,大型肉食动物也随之逐渐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绝灭事件是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

这次灭绝的主体主要是一些海洋生物,海平面下降之后又再次上升,并且出现了大面积的缺氧海水。

第三次是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这次灭绝的可能原因包括大量可燃冰的泄漏、地球环流与洋流系统的改变等等。

第四次是泥盆纪后期生物大灭绝,这次灭绝的主要是海洋生物,陆地生物不受太多的影响。

此次灭绝持续时间较长,原因难以辨识,可能的原因是泥盆纪时期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地球进入了卡鲁冰河时期。

第五次是奥陶纪——志留纪生物大灭绝,地球上部分科、属灭绝。

其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了南极地区,全球环流发生改变,地球进入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生物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天灾、人类干预、生物本身、环境变化等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从远古时期一直到今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这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导致整体发生不可预知的改变。

而对于生物的灭绝这个问题,恐怕背后的原因也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很难说是每个纯粹的或者单一的原因导致了某一个物种的绝灭。

对生物大灭绝的认识

对生物大灭绝的认识

对生物大灭绝的认识生物大灭绝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出现急剧下降,导致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的事件。

生物大灭绝在地球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生物大灭绝的时间、原因、影响、复苏过程、预防措施和未来展望等方面的认识。

1. 时间生物大灭绝通常发生在地球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如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泥盆纪晚期灭绝事件、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等。

这些事件导致了大量生物种类的灭绝,尤其是海洋生物。

最近的一次生物大灭绝是在6亿年前的显生宙时期,这个时期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因为它为后来的生物多样性爆发和演化奠定了基础。

2. 原因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球周期性的气候变化、地质灾害、陨石撞击等。

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和过度开发等。

这些因素可以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发生。

3. 影响生物大灭绝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物大灭绝会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物种数量急剧下降,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同时,生物大灭绝也会加速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形成,为新物种的诞生提供了机会。

4. 复苏过程生物大灭绝后,生态系统的复苏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在复苏过程中,一些适应性强的物种会逐渐恢复种群数量,并成为新的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生态系统会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也会逐渐恢复。

5.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生物大灭绝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其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捕捞。

此外,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应对环境问题。

6. 未来展望尽管生物大灭绝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来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

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

化石新知化石揭秘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冯伟民距今6600万年前发生的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导致了中生代海陆空霸主,如空中霸主翼龙、陆上霸主恐龙和海里霸主鱼龙等悉数退出演化舞台,爬行动物开创的盛世伟业就此落下了帷幕。

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包括了非鸟恐龙的灭绝,因而成为公众最著名和了解的灭绝事件,也是科学家一直以来高度关注和持续开展研究的事件。

在历次显生宙大灭绝事件研究中,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假说最多,其中许多探究对现实而言也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大灭绝前的生态环境及生物群面貌白垩纪根据地层、生物群等特征,可以清楚地划分为早期和晚期。

早期时限4500万年(即距今1.45亿年至1亿年间),它基本上继承了晚侏罗世的特征,即全球联合古陆进一步解体,此时,大西洋进一步扩大,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等开始与冈瓦纳大陆分开;白垩纪初,太平洋洋底爆发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烈度最强的岩浆喷发,覆盖了地球千分之四面积,形成了许多巨型海底高原,烘托起海面大幅度上升,比现代海平面高出200多米,各大陆分离加剧。

由于大西洋形成过程中大洋洋中脊和太平洋海底岩浆大规模喷发,使得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是当今大气二氧化碳的4-8倍。

强烈的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比现在高平均6度,使当时地球两极冰川消失。

大陆岩浆活动剧烈,岩浆侵入多,火山喷发频繁,但气候比较温暖潮湿,适合生物的繁衍与生长。

植物界仍是裸子植物统治的天下,它们有松柏类、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等;不过被子植物也开始出现了,所以地球上到处是郁郁葱葱。

河湖中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脊椎动物的鱼类、鳄类等都很繁盛。

陆上脊椎动物的蛇、乌龟、小型蜥蜴、大型蜥脚类草食恐龙和兽脚类的肉食恐龙多样,尤其是霸王龙横空出世,恐龙家族独霸天下。

鸟臂目的恐龙如甲龙类、角龙类、肿头龙类、鸭嘴龙类等悉数登场。

空中的翼龙仍占统治地位,但早期鸟类——反鸟类已发展起来了,昆虫繁盛;海洋中无脊椎动物的菊石类、箭石类、腹足类、双壳类、珊瑚类、苔藓虫类、有孔虫类、海胆类,仍较繁盛;海生爬行动物,如鱼龙、蛇颈龙及各种鱼类也很丰富,所以整个生物界仍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地球上经历过的五次大灭绝

地球上经历过的五次大灭绝

地球上经历过的五次⼤灭绝⼈们常说地球是⽣命赖以⽣存的家园。

地球成为⽣命的家园⾄少有38亿年的历史了。

可是地球这个家并不总是对⽣命友好的。

有时候地球会毁灭⽣命,让⽣物发⽣惨烈的灭绝。

地球⽣命史上⼤规模的⽣物灭绝事件⼀共发⽣了5次。

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灭绝,这是⼀部分科学家的预⾔。

前⾯五次物种⼤灭绝,每⼀次,地球超过75%的⽣物物种都消失了,只能从古⽣物学家们费尽千⾟万苦找到的化⽯中,得窥它们的影⼦。

图⽰:⽣命赖以⽣存的家园——地球。

第⼀次,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约85%的物种灭绝了。

遭受这次灭绝的⽣物是海洋⽣物,因为这时候地球上还没有出现陆地⽣物。

这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就是鹦鹉螺。

别看现在海洋中是鹦鹉螺只有⼗⼏厘⽶。

可是奥陶纪的鹦鹉螺⾝长可达11⽶,是站在⾷物链顶端的顶级掠⾷者。

不过这种体型巨⼤的奥陶纪霸主没有逃过灭绝的厄运。

图⽰:奥陶纪海洋中的霸主鹦鹉螺科学家认为导致这次灭绝的罪魁祸⾸是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产⽣的伽马射线暴正好击中了地球。

伽马射线摧毁了地球上的臭氧层,导致了海洋浮游⽣物⼤量死亡,⾷物链基础遭到摧毁,发⽣了⼤饥荒。

这种说法受到了受到了很⾼的认可度,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地球上的浮游⽣物对于地球⽣命的重要性。

它们是地球⽣物链中最基础也是最脆弱的⼀环。

图⽰:现在海洋中的鹦鹉螺第⼆次,泥盆纪⼤灭绝,发⽣在3.7亿年前,75%的海洋⽣物灭绝了。

这时海洋中的⽣物刚刚从上次⼤灭绝的阵痛中⾛出来,不幸⼜降临了。

导致这次⼤规模性灭绝的的凶⼿来⾃地球的内部——超级地幔柱喷发。

地球的内部充满了⾼温的岩浆。

这些岩浆在地壳下流淌着,终于有⼀天地壳承受不住来⾃地下的巨⼤压⼒,海底被撕开了。

3000亿⽴⽅⽶的岩浆从地下喷涌⽽出!喷发附近的海洋⽣物当即被烫死,海⽔遭到了严重污染。

海洋⽣物的厄运⼜来了。

这时的海洋⽣物趁着地球上这两次灾难的间隙已经发展到了脊椎动物——鱼类。

鱼类已经进化出了⾝长11⽶,体重超过4吨,咬合⼒有5吨的可怕怪物——邓⽒鱼。

《灭绝的生物》灭绝生物大揭秘

《灭绝的生物》灭绝生物大揭秘

《灭绝的生物》灭绝生物大揭秘在漫长的地球历史长河中,无数的生物曾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物种已经永远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中。

这些灭绝的生物,它们的离去不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生态系统的巨大损失,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疑问和思考。

恐龙,无疑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灭绝生物之一。

它们统治地球长达约 16 亿年,身形巨大而威猛。

从凶猛的霸王龙到长颈的马门溪龙,恐龙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然而,大约 6500 万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终结了它们的时代。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

其中,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据推测,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如火山喷发、地震、海啸以及遮天蔽日的灰尘,导致气候急剧变化,生态系统崩溃,恐龙无法适应这样恶劣的环境,最终走向灭绝。

除了恐龙,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生物已经消失。

比如猛犸象,它们是适应寒冷气候的巨大哺乳动物。

猛犸象拥有厚厚的长毛和庞大的身躯,能够在冰天雪地中生存。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它们的栖息地逐渐缩小,食物来源减少。

再加上人类的捕杀,猛犸象最终在大约 4000 年前灭绝。

渡渡鸟也是一种悲惨灭绝的生物。

这种不会飞的鸟曾经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上。

当人类首次登上这个岛屿时,渡渡鸟还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但人类带来的猫、狗、猪等动物成为了渡渡鸟的天敌,它们破坏了渡渡鸟的栖息地,捕食渡渡鸟的卵和幼鸟。

加上人类的大量捕杀,渡渡鸟在短短几百年内就灭绝了。

灭绝的生物中,还有许多珍稀的植物。

比如曾经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蕨类植物——芦木。

它们高大而茂盛,是石炭纪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气候的变迁和地质运动,芦木逐渐消失。

这些灭绝的生物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首先,它们让我们认识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一个物种的灭绝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比如,某些植物的灭绝可能导致以其为食的动物失去食物来源,从而也面临灭绝的危险。

生物大灭绝的启示

生物大灭绝的启示

生物大灭绝的启示文图/邱士东五次生物大灭绝概述地球历史研究表明,在地球存在约46亿年之中,地球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化发展,在距今5 亿多年前即寒武纪,生物发育突然迅速起来,古生物学家称为生命大爆发。

在这之后,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生物灭绝发生在距今4.4 亿年前的奥陶纪末,古生物学家认为此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4.4 亿年前,大陆汇集于极点附近,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形成巨厚冰层,大片冰川致使洋流和大环流变冷,于是,整个地球气候变冷,海平面随之降低,这样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引起了物种灭绝。

本次大约有100个科的生物灭绝了, 约27%的科、57%的属灭绝,种的灭绝率可达85%。

此前空前繁荣的三叶虫、笔石、珊瑚、腕足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灭绝。

此次灭绝事件对低纬度热带地区生物的影响较大,而对高纬度地区和深水区生物的影响相对较小。

第二次生物灭绝发生于距今 3.65 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科学家认为全球变冷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由于海平面下降,海水中含氧量减少;另外,小行星撞击以及新植物改变了土壤等都可能是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82%的海洋生物灭绝,海洋中的物种比淡水中的物种受到的影响更大,陆地植物影响不显著。

浅水的珊瑚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层孔虫几乎全部消失,竹节石全部灭亡,浮游植物的灭绝率也达90%以上,腕足动物中有三大类灭绝,无颌鱼及所有的盾皮鱼类受到严重影响。

此次物种灭绝表现为海洋生物遭受到灭顶之灾。

第三次物种灭绝发生在距今约 2.5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

是由于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联合古陆形成,导致多种灾变事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叠加或复合构成的特大灾变群所造成的,该灾变群所包含的灾变事件主要有海岸线大量缩短、海平面升降、缺氧事件、盐度波动事件、全球变暖、海水酸化和毒物污染等事件,上述事件的联合发生最终导致了地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集群绝灭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生物大灭绝探秘(4)胡经国六、人类将主导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据报道(20060403),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近40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当大量物种如同“多诺米骨牌”,一个个接连灭绝时,人们不禁要问:万物之尊的人类是否就可以在这场灾难中独善其身?究竟谁是这些物种灭亡的罪魁祸首?1、“罪魁祸首”就是人类自身2006年3月20日,为期12天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CBD)第八次缔约国大会(Meet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在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拉开序幕。

来自180多个国家的600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开幕式上,公约执行秘书朱格拉夫发表报告说,目前正处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危机关头,其规模与史上前五次生物大灭绝相当。

同时,人类也可能位列此次灭绝之中。

他说,造成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自身。

地球人口多达65亿,而且还在增长。

人类制造了危及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因素,诸如环境污染、城市扩张、乱砍滥伐、滥捕乱猎、外来物种入侵和全球变暖等。

现在,地球生物灭绝速度,比历史平均水平快1000倍。

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

2、每年生态系统创造价值33万亿美元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它包含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近年来,有些学者还提出了景观多样性。

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描述了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及其形成的自然格局。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

没有生物多样性,人类就不可能在这个行星上生存。

就算可以生存下来,也不可能喜欢这个无生气的、光秃秃的世界;也感受不到树林带来的绿意,海洋带来的蓝色;也不会有我们呼吸的空气、吃的食物、喝的水和穿的衣服。

1997年,美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和功能进行了数据评估。

每年全球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折合成经济价值是33万亿美元(当时1美元约合8元人民币);而每年全球各国GDP加起来大约仅为18万亿美元。

1998年,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团,做了一个名为《与生命为伍》的报告。

该报告提出一个概念,即:生物多样性是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资本。

3、近百年物种灭绝速度大大加快在人类出现以前,物种的灭绝与形成一样,是一个自然过程,两者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据估计,物种自然灭绝速度,大约为每100年仅有90个物种灭绝。

在人类出现以后,尤其是近百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地加快了。

以哺乳动物为例:在17世纪时,每5年灭绝一个物种;而到了20世纪则每两年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就鸟类而言,在第四纪更新世(更新世,亦称洪积世。

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相似。

人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早期,平均每83.3年有一个物种绝灭;而在现代每2.6年就有一种鸟类从地球上消亡。

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估计,在未来的20~30年,地球总生物多样性的25%将有灭绝的危险。

1990~2020年,因砍伐森林而损失的物种,将占世界物种总数的5%~25%,即每年将损失15000~50000个物种,或每天损失40~140个物种。

由于未对生物物种进行大量彻底研究和翔实记录,因而科学家们很难计算出物种灭绝的确切速度。

世界保护联盟(IUCN)的统计显示,只有175万个物种经过科学鉴别和记录,1200多万个物种尚待研究。

据IUCN的科学家估计,截至2004年底,实际上约有23%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61%的爬行动物、31%的两栖动物和46%的鱼类,濒临灭绝。

其中,还未包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角色的100万种植物和昆虫物种。

4、人类在最后一秒能否按下停止键据认为,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地球面貌。

但是问题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并非“刀枪不入”。

根据计算机模拟,近代物种的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快100万倍,地球生物最快将于25世纪末完全灭绝,误差不超过100年。

这也就是说,在400年后,我们的子孙有机会亲眼看见地狱来临。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犹如已经开启的定时炸弹,人类需要和时间赛跑。

至于人类是否能够在这颗定时炸弹起爆的最后1秒按下停止键,没有人知道。

但是,如果人们还是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那么死亡要比生存更加容易得多。

链接: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

1992年6月1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内罗毕通过;1992年6月5日,由签约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

该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其常设秘书处,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是全球履行该公约的最高决策机构。

一切有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大决定,都要经过缔约国大会的通过。

该公约的签字国大约有188个。

七、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人类会灭亡吗?据有关资料(20061009),人们不尽要问: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人类会灭亡吗?答案是:有可能。

1、关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部分资料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

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博士也认为,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如果把调查到的英国蝴蝶减少的情况,推及英国其它昆虫,以及整个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那么显然地球人类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

已经灭绝的物种,是指在过去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

“大灭绝不单是一个物种灭绝,而是很多物种在相对比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即几十万年,或者是几百万年里灭绝了。

”蒋志刚博士说。

托马斯说:“昆虫物种量占全球物种量的50%以上,因此它们的大规模灭绝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是个噩耗。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已有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物种不复存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世界上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2、前五次生物大灭绝是自然而为自从距今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生物大灭绝事件已经发生过五次。

在地球历史上,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 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大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生物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而发生在距今大约 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生物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 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据认为,前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害和气候变化而造成的。

例如,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而造成的;而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生物大灭绝,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等原因,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崩溃而造成的。

3、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是祸首现在正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

专家认为,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

蒋志刚博士也不否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例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

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界的干扰越来越广泛而严重。

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居住区、公路、农田、水库等等。

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

“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

”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

”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那么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仅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才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因而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那么到2050年,现今的1/4到1/2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4、新物种难以产生专家指出,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而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

根据化石记录,在每次生物大灭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级生物类群。

在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但是,蒋志刚博士认为,生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之中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

所以,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

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那么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

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再进化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

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

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

当它被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体系崩溃。

如果人类由于自身的行为而造成灭顶之灾,那么最终时刻的来临,人类会成为幸存者吗?5、2050年地球100万物种灭绝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1/4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