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束赋形工作原理及对TD-LTE测试的影响

合集下载

TD—LTE系统中动态下行波束赋形算法性能分析

TD—LTE系统中动态下行波束赋形算法性能分析
u d ri e e tc a n le tmain a d u ln /d wn ik mimac n e mp r c h f n e si t n p i k o ln s th.Th h o eia ic sin a d smu ain o e t e rt ld s u so i lto c n r s lsp v d au bl ee n e frag rt e in i eu t r ie v a e rfr c o h d sg n TD 一【 o l e o l im 肌 s se . y tms
Ab t a t in ils o wo b a o mig a g rtms . ,p r—RB— MRT a d f l sr c :Pr cp e ft e mf r n l o h ,i e. e i n ul —BW —EBB, r n r— a e i to d e uc d.T rvd efr n e rfr n ef rp a t a 印 p iain ,a c mp ee u l k d wni k smu ain p a— 0 p o ie p ro ma c eee c o r cil c lc t s o lt pi — o ln i lto lt o n fr i u l a c r ig t GP 匝 s e i c to s h efr a c ft g rtmsu d ri e e tc a n l om Sb i c o dn o 3 P— t p cf ain .T e p ro i m n eo wo a o h n e l i mp r c h n e f e tmain a d c a n li fr ain deat e p r— RB —MRT a . si t h n e n o to ly i td e o n m ti h wn t a efr n e o h m e l rtm p r a h s te o tma e rtc e c mak wh n t e u ln ha n le tmain i c u ae a d u ln / i h a p o c e h p i l t o eia b n h r e pi k c n e si t Sa c rt p i k h l h o n

波束赋形作用

波束赋形作用

波束赋形作用波束赋形作用是指通过干涉和相位调控技术,将传输波束聚焦到特定区域,实现波束的形状控制的一种技术。

这种技术在通信、雷达、成像、医学和材料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波束赋形的原理和方法波束赋形的关键在于控制波束的相位和幅度。

通过改变传输波的相位分布,可以实现波束的聚焦、波束的偏转和波束的形状变化。

常用的波束赋形方法有以下几种:1. 相控阵技术:相控阵技术是指通过调节阵列天线上的每个阵元的相位和幅度,实现波束的控制。

相控阵技术广泛应用于雷达、通信和成像等领域。

2. 基于液晶光学的波束赋形:利用液晶光学元件的电光效应和光学调制特性,可以实现光波的相位调控。

通过改变液晶元件的电场分布,可以实现光波的干涉和衍射,从而实现波束赋形。

3. 基于声波的波束赋形:通过改变声波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实现声波的聚焦和偏转。

这种方法常用于医学超声成像和声纳领域。

二、波束赋形的应用1. 通信领域:波束赋形技术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效率和容量。

通过将发射波束聚焦到接收器上,可以减少信号的传播损耗和干扰,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

2. 雷达领域:波束赋形技术可以实现雷达波束的聚焦和偏转,提高雷达的探测和目标跟踪能力。

同时,波束赋形技术还可以减少雷达系统的功耗和成本。

3. 成像领域:波束赋形技术可以实现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和对比度的提高。

通过调整传输波的相位和幅度分布,可以实现对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

4. 医学领域:波束赋形技术在医学超声成像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节超声波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实现对人体组织的聚焦和成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5. 材料加工领域:波束赋形技术可以实现激光的聚焦和形状控制,用于材料的切割、焊接和打孔等加工过程。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三、波束赋形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微纳制造技术和光学材料的不断发展,波束赋形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未来的波束赋形技术可能会更加精确和高效,可以实现更复杂的波束形状控制和更高的分辨率。

TD—LTE系统中基于码本的快速波束赋形算法

TD—LTE系统中基于码本的快速波束赋形算法

C o d e b o o k s e l e c t e d b e a mf o r mi n g a l g o r i t h m f o r TD— — L T E s y s t e ms
Z e n g Z h a o h u a ,S h a o J i a n
s t r u c t i n g a w e i g h t s c o d e b o o k a n d s e a r c h i n g i t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h a n n e l e s t i ma t i o n i n or f ma t i o n.S i mu l a t i o n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a l g o it r h m
Commu n i c a t i o n a n d Ne t wo r k
T D— L T E系统 中基于码本 的快速 波束赋形算 法
曾 召 华 ,邵 健
( 西 安 科 技 大 学 通 信 与 信 息 工 程 学 院 ,
摘 要: 为 解 决 时分 双 工 长期 演进 ( T D— L T E) 系统 中下行 单 流 波束 赋 形 算 法计 算 复 杂 度 高的 问题 , 在 基 于 有 效功 率 最 大化 准 则 和 信 道 平 均 思 想 的基 础 上 ,提 出 了一种 基 于码 本 的 波 束赋 形 算 法 。该 算 法 通 过 构 建 下 行 波 束 赋 形 权 值 码 本 , 并 根 据 信 道 估 计 信 息 对 预 设 码 进 行 搜 索 ,从 而 实 现 快 速 单 流 波 束赋 形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 该 算 法使 单 流 波 束赋 形 的复 杂 度 大大 降低 , 并 且误 块 率性 能较 最优 的奇 异 值

LTE-TDD波束赋形

LTE-TDD波束赋形

波束赋形波束赋形原理波束赋形的目标是根据系统性能指标,形成对基带(中频)信号的最佳组合或者分配。

具体地说,其主要任务是补偿无线传播过程中由空间损耗、多径效应等因素引入的信号衰落与失真,同时降低同信道用户间的干扰。

因此,首先需要建立系统模型,描述系统中各处的信号,而后才可能根据系统性能要求,将信号的组合或分配表述为一个数学问题,寻求其最优解。

1.系统模型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一般可以将波束赋形算法分为上行链路应用以及下行链路应用。

无论是哪种情况,总可以用一个时变矢量(MIMO)信道来描述用户端与基站端的信号关系,如图2所示。

对于上行链路,多个发射信号实质上是K个用户设备同时发送的信号,基站则使用多个天线单元接收信号,对其进行处理和检测,这时发送端的信号分配仅在各个支路分别进行;对于下行链路,基站仍可能使用多个天线单元向特定用户发射信号,但用户设备使用单天线检测与其有关的信号,这时接收部分降为一维,信号组合也仅对于单路信号进行。

根据图2的系统模型,就可以描述发送端的原始信号与接收端实际接收信号之间的关系,通常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对于原始信号以及实际接收信号的位置会有不同的定义。

对于波束赋形技术,一般其研究的范围从发送端扩谱与调制单元的输出端,到接收端解扩与解调单元的输入端,而研究过程中又常将信号分配单元输出端到信号组合单元输入端之间的部分合并,统称为无线移动信道,由于无线移动通信环境的极度复杂,无法得到其输入输出关系的确切描述,一般采用大量测量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有限的参数描述该信道。

采用这种方法后,就可以得到受干扰有噪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关系,并据此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信号。

因此,波束赋形的一般过程为:⑴根据系统性能指标(如误码率、误帧率)的要求确定优化准则(代价函数),一般这是权重矢量与一些参数的函数;⑵采用一定的方法获得需要的参数;⑶选用一定的算法求解该优化准则下的最佳解,得到权重矢量的值。

可以发现,由于通信环境复杂,上述过程的每一阶段都可有不同的实现方案,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波束赋形算法,如何衡量和比较其性能也成为波束赋形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TD-SCDMA上行链路波束赋形算法研究与仿真

TD-SCDMA上行链路波束赋形算法研究与仿真
Al g o r i t h m i n TD- S CDM A S y s t e m
C h e n Mu j u n , Z o u J i a n j u a n , Y u We n l o n g
( J i a n g x i Mo d e m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N a n c h a n g 3 3 0 0 9 5 , C h i n a )
陈慕君 , 邹剑娟 , 余文 龙
(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 南昌 3 3 0 0 9 5 )

要: 研究 了T D — S C D MA 系统等距线形 智能天线 阵列 的原理 , 上 行链 路最 大输 出功率赋形 算法与线
性最小约束最小方差波束 赋形 。搭建上行链路仿真平 台 , 测试 了两种波束 赋形算法 的性 能。结果 表明 , 线性最小约束 最小方差算法 在保 证总功率不 变的前提下 , 使得本用 户信号 的功率最大 , 因而能够使得 干扰用户信号和噪声得到较好地抑制 , 可 以将该 波束 赋形算法应用于T D — S C D MA 系统上行链路 。 关键词 : 等距线形智 能天线 阵列; 最大输 出功率 ; 线性最小约束最小方差 ; 波束赋形
A b s t r a c t :P i r n c i p l e o f T D — S C D MA s y s t e m e q u i d i s t a n t l i n e a r i n t e l l i g e n t a n t e n n a a r r a y i s r e s e a r c h e d . U p l i n k ma x i m u m

波束赋形

波束赋形

TD-LTE双流波束赋形天线技术双流波束赋形技术是TD-LTE的多天线增强型技术,是TD-LTE建网的主流技术,结合了智能天线波束赋形技术与MIMO空间复用技术,是中国移动和大唐移动共同创新的成果,也是中国通信产业技术能力的体现。

一、8天线双流波束赋形技术引入需求分析多天线技术是天线技术发展趋势,现有TD-SCDMA已经引入了8天线,TD- LTE也引入了8发2收的天线配置,到LTE-A则将引入8发8收的天线配置。

考虑到提升覆盖能力和降低引入TD-LTE的CAPEX,TD-LTE系统中引入了8天线方案。

另外,引入8天线还可以使TD-SCDMA平滑演进到TD-LTE,同时继续沿用并充分发挥TDD 系统在赋形方面的优势。

1.系统平滑演进需求目前,TD-SCDMA网络正在全国迅速铺开。

与此同时,TD-SCDMA演进技术TD-LTE也被提上了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的日程。

如何在进行TD-SCDMA网络建设的同时保证能够向TD-LTE实现平滑演进已经成为了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出于系统平滑演进的考虑,大唐移动提出了产品设备共平台设计的解决方案,有效的保护网络建设现有投资,保证网络升级的快速便捷。

在主设备实现平滑演进的同时,从节约建网成本、降低建站难度等角度出发,需要尽可能保持TD-SCDMA网络已部署的天线系统不变,且可以在TD-LTE中继续使用。

为实现天线系统的平滑演进,TD-SCDMA网络中进行宏覆盖主要采用的8天线,需要在TD- LTE网络中继续使用。

2.技术演进需求波束赋形技术是一种基于小间距天线阵列的线性预处理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信道特性进行波束赋形,具有扩大覆盖、提高系统容量、降低干扰的能力。

作为TD-SCDMA的核心技术,波束赋形技术已在中国移动3G网络中广泛使用。

在LTE技术规范Release 8版本中,引入了单流波束赋形技术,对于提高小区平均吞吐量及边缘吞吐量、降低小区间干扰有着重要作用。

TD-LTE系统中动态下行波束赋形算法性能分析

TD-LTE系统中动态下行波束赋形算法性能分析

TD-LTE系统中动态下行波束赋形算法性能分析曹伟;樊迅;郭彬;李亚麟;蒋智宁【摘要】根据加权粒度的差别,介绍了per-RB-MRT算法和full-BW-EBB算法的原理,并对这两种算法的特点以及性能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符合3GPP规范定义的TD-LTE系统上下行仿真平台,对这两种算法在有信道估计误差(包括信道估计精准度和信道信息时延)的情况下的其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per-RB-MRT算法在上行信道估计值和下行信道实际值契合较好的情况下能够趋于最佳理论性能,而full-BW-EBB算法由于利用了相对稳定的信道空间相关特性,因而能够在较差的信道环境中保持较高的性能鲁棒性.这些仿真结果对于实际场景中的算法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期刊名称】《电讯技术》【年(卷),期】2010(050)008【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多入多出;TD-LTE;波束赋形算法;接收性能【作者】曹伟;樊迅;郭彬;李亚麟;蒋智宁【作者单位】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206;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206;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206;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206;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1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29.51 引言随着多媒体通信的日益普及,移动网络必须支持可靠的高速率数据传输。

在不增加传输功率和频率资源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传输速率和增强小区覆盖能力,多入多出(MIMO)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无线通信标准中,其中包括3GPP 长期演进(LTE)以及其高级版(LTE-Advanced)项目标准[1]。

在LTE标准中,被采纳的MIMO技术主要包括发送分集、空分复用、波束赋形等。

其中基于用户专用参考信号的下行波束赋形技术能够利用时分复用LTE(TD-LTE)系统中上下行信道的互易性,针对单个用户进行动态地波束赋形,从而有效提高传输速率和增强小区边缘覆盖性能[2-3]。

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赋形与波束跟踪研究

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赋形与波束跟踪研究

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赋形与波束跟踪研究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技术是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它们能够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覆盖范围。

本文将对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技术进行研究与探讨。

波束赋形是指通过调整天线的相位和振幅等参数,将信号能量集中在特定的方向上,从而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覆盖范围。

在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赋形技术可以使信号能量更加集中,降低传输功耗,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使用多天线系统,可以实现多个波束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信号覆盖范围。

波束跟踪是指根据接收信号的特征,自动追踪发射信号的方向,从而确保信号的稳定和可靠的传输。

在LTE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波束跟踪技术能够在行驶过程中自动调整波束的方向,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移动态势的影响,实现准确的通信连接。

通过波束跟踪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减少干扰和衰落,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需求设计合适的算法和方法。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反馈的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技术。

该方法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反馈通道,通过接收端对接收信号进行反馈,发送端根据接收端的反馈信息进行波束调整。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动态的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适应不同的信道条件和移动态势。

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预测的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技术。

该方法通过预测行驶过程中的信道变化和移动态势,提前调整波束的方向和参数,以提高波束的捕获能力和跟踪性能。

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车辆移动模型和信道模型,利用预测算法来实现。

在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技术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其中之一是多路径干扰的问题。

在车地无线通信中,由于车辆行驶速度较快,信号会经历多次反射和散射,从而产生多个路径的信号。

这些多路径信号会导致干扰和衰落,对波束赋形和波束跟踪的性能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研究者需要针对多路径干扰进行建模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束赋形⼯工作原理及对TD-LTE测试的影响 !
1 波束赋形基础知识"
ハ ハ “波束赋形”⼀一词有时会被滥⽤用,从⽽而引起混淆。

从技术上来说,波束赋形和波束导向⼀一样简单,即
两个或更多的天线以受控的延迟或相位偏移来发射信号,从⽽而创造出定向的建设性⼲干涉波瓣(见图1)。

!
!
图1 简单波束导向创建的波瓣
ハ ハTD-LTE系统中所⽤用的波束赋形是⼀一个相对更加复杂的命题,部分原因是终端设备具有移动的特性。

⼀一种称为Eigen波束赋形的技术会使⽤用关于RF信道的信息从统计上对发射天线组件的幅度和相位参数进⾏行加权判断。

虽然 Eigen波束赋形并⾮非计算最密集的波束赋形类型(还有⼀一种称为最⼤大⽐比率发送的⽅方法也会执⾏行相同类型的权重判断,但只针对每个⼦子载波),但当它被⽤用于组件数较⾼高的8 × n MIMO
系统时,⽆无论是在实施中,还是在系统开发的验证阶段中,都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命题。

!
2 TD-LTE与8×n MIMO"
ハ ハ 多数计划中的TD-LTE部署都是围绕8个天线组件的发射天线⽽而设计的(见图2)。

在这些系统中,4个有⼀一定距离间隔的天线组件被物理指向某个⾓角度。

另外,4个组件的布置⽅方式是,每个都分别与前4个天线组件同轴,⽽而且后4个天线组件中每⼀一个都指向其各⾃自的配对组件。

图2 ⼀一个8×2波束赋形系统创造出的垂直极化波束
ハ ハ 由4个⽅方向类似的组件组成的每⼀一组都形成了⼀一个可以瞄准某个特定⽅方向的波束。

这4个⽆无线电链路之间的关联程度很⾼高,⽽而两个垂直极化波束则显⽰示出较低程度的相互关联,形成类似2×n MIMO 的系统,因此也就可以发射多层或多个数据流。

因此,这样的系统在实现MIMO系统数据速率最⼤大化优势的同时,还可充分发挥波束赋形优化特定⽅方向信号强度。

这种系统通常被称为双层波束赋形系统,其中的每⼀一层都可以代表⼀一个独⽴立的数据流。

ハ ハ 双层MIMO波束赋形系统既可⽤用作单⽤用户MIMO系统(SU-MIMO),即两个数据流都被分配给单个⽤用户终端,也可以⽤用作多⽤用户(MU-MIMO)系统,即个数据流均被分配给不同的⽤用户终端。

这样为⽹网络运营商提供巨⼤大的灵活性,使之能够选择性地部署覆盖能⼒力最⼤大的系统,或者是单个⽤用户数据吞吐量最⼤大的系统。

!
3 波束赋形⼯工作原理"
ハ ハ 在任何⼀一种波束赋形系统中,系统都必须能够估计⽬目标⽤用户终端的⽅方向。

在FDD系统中,这是⽤用户终端 以预编码矩阵指标(PMI)的形式进⾏行反馈的功能,⽽而TD-LTE的信道互易性取消了这⼀一要求。

在TD-LTE系统中,⽤用户终端会向基站发送⼀一个信道报告信号,基站通过检查相同极化天线之间的相对相位差,能估计出⽤用户终端的到达⽅方向(DoA)。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种估计是在上⾏行链路中执⾏行的,基站仍可利⽤用信道互易性,根据对上⾏行链路的估计在下⾏行链路中执⾏行发送任务。

ハ ハ接下来,根据估计出的DoA,基站会动态调整天线阵列中每个组件的“天线权重”(相对幅度和相位),将波束引向所期望的⽤用户,并且/或者将零信号引导⾄至不需要⼲干涉所在的⽅方向。

图 1显⽰示的便是这⼀一基本概念。

ハ ハ 上⾯面的场景事实上只是简单的波束导向。

Eigen波束赋形会加⼊入⼀一些智能处理,但其期望的基本效果是相同的:系统会利⽤用互易性对下⾏行信道的参数做出估计并据此调整天线权重(见图3)。

图3 ⾃自适应式波束赋形系统
!
4 测试波束赋形"
ハ ハ 在实验室中创建真实MIMO测试平台时可能遇到各种挑战,⽽而其中很多都已在过去被⼈人们发现并得到了解决。

由于波束和MIMO链路组件的空间特性,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测试必须实施正确的极化和真实的天线⽅方向图才能创造出有效的测试环境。

ハ ハ TD-LTE则增加了超出简单MIMO测试的更多要求:上⾏行和下⾏行链路必须在衰退和传输功能特性⽅方⾯面表现出互易性。

在测试实验室中,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现代信道仿真器必须由单向RF信道组成。

要想精确仿真互易信道,就需要在产⽣生同步的、精确重复衰退⽅方⾯面下⼤大量的功夫。

在多数测试中表现良好的信道仿真器并不⼀一定适⽤用于TD-LTE测试,除⾮非它能够在上⾏行和下⾏行链路中⽣生成⼏几乎完全相同的信道条件。

ハ ハ 另外⼀一个关键的关注领域就是相位精度和校准。

近⼏几个⽉月中,⼈人们在这个看似神秘的话题⽅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在基于实验室的最新型RF信道仿真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实践中,相位校准会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ハ ハ **调整信道功率⽔水平。

ハ ハ ** 调整信噪⽐比 。

ハ ハ ** 改变信道模型。

ハ ハ ** 调整频率。

ハ ハ ** 断电重启。

ハ ハ 尽管SISO和⾮非波束赋形MIMO系统对于这些过程造成的轻微相位偏移并不敏感 ,但MIMO波束赋形对与相位有关的精度不良现象尤为敏感。

ハ ハ 图4显⽰示的是⼀一个DoA错误为&epSILon;度的典型8天线统⼀一线性阵列的辐射模式。

8度的错误会导致波束赋形增益出现10 dB的损失,⽽而当错误达到14度时,整个链路都将损失殆尽。

图4 相位错误及其对波束赋形增益的影响(8天线线性阵列)
ハ ハ 因此,要想对MIMO波束赋形进⾏行精确的测试,就必须对系统执⾏行定期的相位校准。

虽然也可对⽤用于测试MIMO波束赋形的信道仿真系统进⾏行⼿手动相位校准,但⽤用户在这种校准中所花的时间可能为测试所需时间的5~8倍。

更重要的是,⼿手动相位校准需要断开并重新连接多个RF连接器,这将会对系统的长期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解决的办法就是⾃自动化相位校准,将该能⼒力和动态环境以及⼏几何信道模型作为现代信道仿真器的“必备”能⼒力。

先进的信道仿真系统现在已经能够提供⾃自动化的相位校准⽽而⽆无需⼿手动⼲干预,这在很⼤大程度
应归功于原型8×n MIMO波束赋形系统基础研究⽅方⾯面的进步。

在⼀一个⾃自动化相位校准系统中,只需⼀一个按键或轻点⿏鼠标,就可以准确地调整系统所⽤用每个⽆无线电链路的相位精度,⽽而且⽆无需断开电缆。

更重要的是,这种作法将有效确保测试结果的有效性和精确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