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集体备课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了气候的基本概念、气候的分类、气候的形成因素以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系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其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因素,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气候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基本概念2.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因素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气候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掌握气候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2.教学课件3.案例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气候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分析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因素。

4.巩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案例资料,讨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教案(表格式)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探究与实践 板块运动与地震》教案(表格式)
展示: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学生标注地震位置的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板块分布图
认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通过对比读图,尝试解释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PPT、
脚本动画
6分钟
探究活动三
地震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确实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轻这种威胁,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
教师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1分钟
板书设计
板块运动与地震
板块——六大板块——地震: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应急措施及逃生方法
课题名称:探究与实践板块运动与地震
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式
教学目标:
1.结合探究活动任务一,根据经纬度位置在地图上找到2013—2022年,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生里氏 7.0 级及以上大地震的位置并标注出来。
2.结合探究活动任务二,通过观察、查阅图文等资料,描述这些地震发生地的分布特点,尝试分析该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进一步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尝试解释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提高探究板块运动与地震之间关系的能力。
教师提供应急科普《漫画教你正确应对地震》仅供学生参考。
小结:学习地震逃生方法有助于提高逃生能力,可以降低伤亡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地震来临时,我们需要迅速采取正确的逃生措施,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学生查阅资料、走访同学老师等,收集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小组合作创作情景剧。
各小组表演情景剧
17分钟
总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
PPT
2分钟
探究活动一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多地出现了火山爆发和地震活动增多的情况。2013—2022年,印度尼西亚及其附近地区发生里氏7.0级及以上的大地震就多达15次。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教案4.1 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2)学生识别卫星云图,常用天气符号,能收看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2)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天气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区分天气和气候。

【教学难点】识记天气符号,掌握预报天气的技能【教学方法】读图、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提问:我们外出旅游一般要做哪些准备?(学生回答)师:除了必要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那里的天气状况。

二、新课学习(一)天气展示不同天气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分别是什么天气(学生看图回答)提问:什么是天气?一般用哪些语言来描述天气?天气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明确: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描述天气可以用:晴、雨、气温高低、风力大小等;天气的突出特点是多变。

展示图片:提问:你能根据图片描述当时的天气状况吗?(学生回答:晴、下雨、刮风、下雪)提问:什么是气候?气候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明确: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气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展示图片,提问:你能据图片描述那里的气候特点吗?(学生回答:沙漠地区炎热干燥;极地地区严寒)总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练习: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天气)2.海南长夏无冬(气候)3.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气候)4.昆明四季如春(气候)5.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气)6.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气候)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8.“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天气)过渡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天气?(学生回答)明确:手机、电脑、报纸、收音机、气象观测等播放视频:天气预报展示卫星云图,提问:在卫星云图上,白色代表什么?蓝色代表什么?绿色和黄色代表什么?(学生回答)明确:白色代表云雨区;蓝色代表海洋;绿色和黄色代表陆地。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
七年级地理学科上册第四单元
单元名称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属于自然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天气、气候、气温、降水、影响气候的注意因素主要等降水类型,让学生了解世界气候的基本状况,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气温的分布规律及景观、生活的影响。降水的类型及对农业的影响及工业的布局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对今后大洲、地区、国家所处纬度、海陆位置对该洲、该国家气候的影响。






知识与
能力
1、了解天气、气候的含义与区别。
2、掌握世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习世界气候,学会分析世界气候的分布,对工农业分布的影响,通过学习提高读图分析问题的能方面加以指导,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
时间
划分
4.1天气与气候1课时
4.2气温和降水2课时
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3课时
4.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2课时
单元
质量
检测
见测试卷。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认识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态度,正确分析、理解各自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单元教学重点
世界气候类型、影响因素及分布;气候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单元教学难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的分布、的工农业的影响。




1、注重直观教学,多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热会热点,引导学生多讨论、多操作、多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四五章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四五章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四五章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第四、五章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气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

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生产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

本节主要讲诉了天气和气候两个相同的概念及其区别,以“当你清晨腰起至书包踏进家门最先体会的就是什么?”为切入点,用身边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培育学生联系实际的自学习惯,彰显课改中自学身边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概括出来天气的概念。

之后又附有天气符号、卫星云图以及有关图片,可以协助学生随心所欲掌控天气预报的科学知识,更能够培育学生读图Arracourt的能力。

“大活动”题目的设计也就是结合实际,使学生介绍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充分反映了当前课改的倡导的“自学有价值的地理”。

教材的最后还提供了大气环境检测的阅读材料,这种贴近生活的知识,对于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大气环境质量、关注健康、增强环保意识都有重要作用。

教法指导:1、使学生辨认出问题、师生探究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查找资料,培养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并通过学生播报天气预报,让学生体验做天气预报员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学生介绍的当地素材和电视新闻中的实事,引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情景设计: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1、晓得“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够在生活中恰当采用这个词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够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融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粗略地推论近期可能将出现的天气情况。

4、能够收听相同地方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相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5、能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表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学会调查和分析资料,在欣赏、快乐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渗透。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与实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与实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探究与实践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探究与实践活动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探究,将地理学科与文化、历史等多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社会实践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探究与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

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

(三)教材特点实践性强:通过探究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方法。

综合性强:涉及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学科领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时代性强:关注当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知识,如长城、故宫等。

在地理学习中,也对世界的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次探究与实践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学生认知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但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地理学习方法,如观察地图、分析图表、收集资料等。

但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和价值。

掌握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措施。

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鄌郚镇中学地理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
名称
第二单元地球的面貌主备人于德岗
参加备
课人员
秦国华刘军为刘立芝备课时间2017.10
教材分析内容共分四节。

第一节认识地球,主要介绍了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和地球的运动等知识;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主要介绍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了陆地形的五种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点,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的判读。

第四节海陆的变迁,主要介绍了地表形态的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知识。

学情分析初一新生理解力差,本章内容难度比较大,知识量多,理解的内容多,特别是经纬网知识学生难以掌握。

所以本章要循序渐进,采用小步子,慢节奏,充分利用读图分析,课件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掌握。

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运用地球仪,所处经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目点的经纬度。

3.运用地图和数据,说明地球的海陆分布,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4.知道地形的变化,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假说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经纬度的划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五种基本地形的判读、和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经纬网上判读一点的位置、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重难点突破措施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充分利用地图、地球仪和课件从身边的事物入手,加强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的预习和小组学习探究的指导。

教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分析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强小组学习的指导。

教学
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学案、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预习资料、图册、图片等。

单元教学措施1.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
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
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2.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
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
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

3.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建议安排学生读图探究、回
顾知识的活动较多。

建议老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要注
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特别要多鼓励学困生的学习积
极性,注意分层教学,难度大的问题给优秀生回答,
比较简单的内容给中下层次的学生做,做对了及时肯
定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
趣。

4.对讲评课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好详讲、
略讲、不讲;先讲、后讲的关系;该讲的一定要讲懂、
讲透、扩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应预留给学生消
化整理的时间。

补充修改
课时安排第一节4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3课时第四节2课时
单元作业设计1.《行之天下》p98—113
2.填写地理图表
3.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