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课件1ppt
合集下载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形:表现 何以:怎么 异:区分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 挟:挟着 超:跃过 语:告诉 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 折枝:按摩肢体
(孟子)说:“用胳膊夹着泰山去跃过渤海,告诉别 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 行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 不是不能做。
是以:所以 远:远离 庖厨:厨房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 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到它 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 心吃它的肉。会把厨房建的远远的。”
文本探究1: 这部分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的例子来证明齐 宣王的善心。
《齐桓晋文之诗事卷章》打记门录孟惊子节和序齐宣,王满的盘一次角谈黍话。正齐累国累在威。王(宣王之父)
时曾经两次打败魏军,宣王时又破燕国的国都,雄踞东方,威震诸侯。齐宣王早 就有以战求霸,君临天下之志。因此,当孟子到齐国后,他就请孟子谈谈齐桓公 晋文公在春秋时候建立霸业的事迹。孟子就利用这一机会,巧妙地阐述了行仁政 而王天下的主张和具体措施。
御:治理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榜样 寡妻:正妻 至于:推广到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 推:推广 保:安抚 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
无道:没有谈论,道:谈论 是以:因此
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无传:没有流传 无以:不得已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说给我 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 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 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桓晋文之事》PPT教学课件(第1课时)

语言素养目标
壹 掌握重要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
习
思维素养目标
目
贰 能够理清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思路,领会孟
标
子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文化素养目标
叁 了解孟子及《孟子》的相关知识,体会孟子“保民而王”的
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沉情怀。
肆 审美素养目标 鉴赏本文出十三经之一,到 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 《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 了解《孟子》 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时代背景
(1)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答案
自主积累之一词多义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
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 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通_____________
答案
自主积累之通假字
(7)赴愬于王 (8)刑于寡妻 (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是罔民也
通_______“_诉__”_,_ 读sù 通_______“_型__”_,__读_ xínɡ
通_“_矣__”_,__读__y_ǐ__ 通_______“_斑__”_,__读_ bān 通_______“_网__”_,__读_ wǎnɡ
·
贰
课 文 内 容 研 读
自主积累之字音篇
胡龁(hé) 则王(wàng)乎 彼恶(wū)知之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

25段、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
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
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26段、曰:“否,吾不为是也。”
第二十页,共52页。
27段:“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 木而求鱼也。”
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
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
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
孰能御之?”
第二十二页,共52页。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 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28段王曰:“若是其甚与?”
29段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30段曰:“可得闻与?”
31段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32段曰:“楚人胜。”
第二十一页,共52页。
33段:“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
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
第十一页,共52页。
翻译第一部分
2段、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3段、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4段、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5段、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第十二页,共52页。
7段、何由知吾可也?
8段、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
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
(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 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1.ppt

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
石的。
孟子故里
检查预习情况:
1、龁( ) 2、衅( ) 3、觳觫( )( ) 4、褊( ) 5、庖( ) 6、忖度( )( ) 7、挟( ) 8、莅( )9、便嬖( )( ) 10、愬( ) 11、惛( ) 12、放辟( ) 13、罔( ) 14、庠序( ) 15、孝悌( )
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
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
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
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
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
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
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
孟
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
子
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 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
像
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
4、刑于寡妻
“刑”通“型”
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
2、莫之能御也
宾语前置
3、牛何之
宾语前置
4、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5、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主语后置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保 民 而 王
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
1.2《齐桓晋文之事》(共46张ppt)优秀公开课获奖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课件(统编版)

曰:“无伤也,是 乃仁术也,
见牛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原因在于王)看到
未见
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 生 , 不忍
了牛没有看见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见 其 死;闻 其
声, 不忍 食其
心看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的哀鸣惨叫,就不忍心吃它们
肉。 是以 君子 远 庖厨也。” 是:这。指以羊易牛。 的肉。因此,君子总是远离厨房。”仁术:仁道,行仁政的
焉。 故 王之不王
,
不为也,非 不能也。”
恩惠。所以王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只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见,表示被动。
曰:“不 为者 与不能 者 之 形何以 (齐宣王)说:“不肯做的人和不能做的人的表现怎样
异?” 形:表现。何以异:怎么区 区分?”分?何以,怎么、用什么。
王笑 曰:“
是诚何
齐宣王笑着说:“(用小的替换大的)这到底是什么想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心哉?我非爱其 财 而 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 法呢?我不是吝惜那牛值钱才用羊替换它啊,百姓(不明白
之
谓我爱
也。” 宜乎百姓之谓
我的用心)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我爱也:百姓
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当、应该。乎,表感叹。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齐宣王问 曰:“齐 桓、晋 文
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迹
可 得 闻 乎?”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田氏,名 (我)可以听到吗?” 辟疆。齐桓:即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
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晋文: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重耳。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
第一部分第2层(3-14)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
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
4.性善论: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
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
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
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指绚丽的色彩。
采同”彩“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形容词做名词,
又轻又暖的衣服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
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揣测,估量 宾语前置句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
疏远,不接近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
厨也。”
第一部分第2层(3-14)
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
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
4.性善论: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
级的差别,但他们的人性却是统一的。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和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
说孟子和弟子)所编著,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
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 。
《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指绚丽的色彩。
采同”彩“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形容词做名词,
又轻又暖的衣服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
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揣测,估量 宾语前置句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的原因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课件ppt

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晋文公的军事改革
重甲步兵的兴起
晋文公致力于壮大重甲步兵,提升军队的装备水平和战斗能力。
战车的改进
晋文公改进战车设计,加强了军队的机动性和突击能力。
军事战略的革新
晋文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军事战略,提升了晋国的军事实力。
齐桓晋文之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分封制的确立
宫廷政治与权力争夺
齐桓晋文之事反映了宫廷政治与 权力争夺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的重 要地位。
古代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
齐桓晋文之事反映了古代中国文 化的多元融合和交流。
《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课程设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政治改革 晋文公的军事改革 齐桓晋文之事的影响与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基础,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2 社会秩序的稳定
政治和军事改革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3 文化艺术的繁荣
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时代是中国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
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战国时期的动荡
齐桓晋文之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充满了政治争斗和战争 冲突。
《齐桓晋文之事》公开课 课件ppt
探索《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揭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政治和军事方面 的重大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齐桓公的政治改革
1
平均地籍制度
推行平均土地分配制度,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2
聚族与宗法
通过推行聚族制度和宗法制度,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3
法律制度的完善
通过课程设计,深入探讨《齐桓晋文之事》,提升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结语和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

绚丽的颜色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还是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
是哉?”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曰:“否,吾不为是也。”
“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 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 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 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背景相关·齐桓公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 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 小白,终年73岁。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 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 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齐
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 并,最终统一天下。
孟
宣 王
子
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
过“仁”பைடு நூலகம்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读准字音
胡龁 (hé) 忖度 (cǔn duó) 庠序 (xiáng)
觳觫 (húsù) 便嬖 褊小 (biǎn) 邪侈
(pián bì) 孝悌 (tì) (chǐ) 颁白 (bān)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临,这里指统治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开拓 使....朝见 指中原地区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这样
王曰:“若是其甚与?”
像,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
中心
保 民 而 王
思路
不忍之心 不为与不能 仁政蓝图 具体措施
艺术特色
迂回曲折 气势磅礴 朴素真诚 比喻贴切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 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孟子》是 《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 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 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 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 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重点实词:明
❖ 1、举头望明月
明亮
❖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 3、明以教我
明白地
❖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贤明
❖ 5、力尚足以登,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 6、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 公开
重点实词:形
❖ 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情形
❖ 2、视之,形若土狗 形状
❖ 3、无案牍之劳形
形体,身形
道:谈论 ❖ 2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句 ❖ 3、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这个话题) 王:名词活用动词,行王道。
道:名词
①道路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②途径,方法
此五者,致胜之道也。
③风尚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思想,学说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⑤道理,道义、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重点实词:舍
❖ 1、舍南舍北皆春水
房屋
❖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建房
❖ 3、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放下
❖ 4、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停止
重点实词:爱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护 、疼爱 ②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吝啬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爱惜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慕,欣赏 ⑤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
重点己,天涯若比邻 ②动词,及,比得上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③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
译为“你的”“你们的”。 ❖ 若入前为寿 ❖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④代词,他,他的 ❖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
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⑥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 ⑦连词,至,至于。(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 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至于说到---”的 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⑧复合词 若何 怎么办,怎么样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思考
❖ 1、齐宣王之“所大欲”是什么? ❖ 2、孟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了什么? ❖ 3、孟子为齐国未来描绘的社会蓝图是怎样的? ❖ 4、怎样才能实现这一蓝图呢?
❖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 “尊敬”,后两个是“老刑人:”“型”及,,做推榜
及
所样以:表原因
❖ 1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重点实词:乃
❖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这样
❖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是
❖ 3、家祭勿忘告乃翁
你的
❖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
❖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
❖ 6、屠乃奔倚其下 于是
❖ 集:会集
服:征服
❖ 10、盖亦反其本矣
❖ 盖:通“盍”,何不
❖ 11、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疾:憎恨
愬:控诉
❖ 12、其若是,孰能御之
❖ 其:假如 御:抵挡
重点实词:于
❖ 1、构怨于诸侯 和
❖ 2、然后快于心与 在
❖ 3、吾何快于是 对
❖ 4、不拘于时,学于余 “被”
“向”
❖ 5、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比
❖ 4、不与,归而形诸梦 显示
第二部分(1)
❖ 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构怨于诸侯
❖ 抑:还是/难道 危:使动用法
❖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 为:因为
肥甘、轻暖:形容词作名词
❖ 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已:同“矣”,了。
❖ 4、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辟:开拓 朝:使……朝见。
《孟子》的散文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先纵后擒,很有说服力。
齐
桓
晋
文
《 孟
之
子 》
事
觳觫 húsù
便嬖pián bì
放辟 fàng pì 畜妻x子ù
庠序 xiáng
孝悌tì
颁
白 bān
褊小 biǎn
邪侈chǐ 则王wàng 胡龁hé 彼恶知之 wū 忖度cǔn duó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 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 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 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 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有人统计, 《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 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 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 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
⑥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通“薆”,隐蔽,躲 藏
重点实词:与
❖ 1、然则废衅钟与 同“欤”,吗 ❖ 2、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 ❖ 3、孰与君少长 和 ❖ 4、蹇叔之子与师 参与 ❖ 5、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交好
第三层(1)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夫子之谓也
宾语前置
❖ 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这样
❖ 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所以:表原因
合:符合
❖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作名,视力 末:尖端
❖ 5、则王许之乎 许:相信,认可
第三层(2)
❖ 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独: ❖ 7、舆薪之不见……百姓之不见保jiujing
❖ 宾语前置(之,提宾 ) 第二个“见”:
被
宾语前置
❖ 8、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异:形容词做动词,感到奇怪。
第二层(3)
❖ 11、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小、大:形作名 恶:何,怎么
❖ 1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隐:恻隐,哀怜
❖ 13、是诚何心哉 诚:真的
❖ 1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应当
主谓倒装句
❖ 1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伤:伤害
❖ 1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作动,远离
道:动词
①取道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
何可胜道也哉?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 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第二层(1)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 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 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 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 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一部分
❖ 第一层(从开头到“则王乎”),提出并明确 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
第三部分(1)
❖ 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 惛:糊涂 是:代上文提及的这种理想境界
❖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恒心:一贯(向善)的思想
❖ “为能”即“能为”,能做到
❖ 3、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 及:等到
从而:接着就
❖ 刑:名作动 罔:同“网”,陷害
第三部分(2)
❖ 4、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制:规定 ❖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 ❖ 惟:只是 赡:足 治:讲求 ❖ 6、无失其时/无夺其时 ❖ 无:通“毋” 失,夺:错过,耽误 ❖ 7、申之以孝悌之义 ❖ 申:反复陈述 ❖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颁白:同“斑白”,须发花白
❖ 莅:临,统治 中国:古今异义,中原地区
第二部分(2)
❖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若:如此 ❖ 6、犹缘木而求鱼也 ❖ 缘:攀爬 ❖ 7、若是其甚与?殆有甚焉 ❖ 其:难道 殆:恐怕,可能 ❖ 8、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 小、大(寡少弱强):形作名
敌:抵抗
第二部分(3)
❖ 9、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
❖ 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 2、莫之能御也
❖ 宾语前置句
❖ 3、何由知吾可也
❖ 宾语前置
❖ 4、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觳觫:恐惧而战栗 ❖ 就:走向
第二层(2)
❖ 5、然则废衅钟与 与:同“欤”,吗 ❖ 6、不识有诸 识:知道 诸:兼词“之乎” ❖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爱:吝啬 ❖ 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固:本来 ❖ 9、然,诚有百姓者 然:是;诚:的确。 ❖ 10、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到“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提出“保民而王” 的中心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
❖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剖析 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 “不能”,而是“不为”。
第一层
❖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 人之幼。
3、 民 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4、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与《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