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最全版

合集下载

2023年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2023年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企业信息化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目录概述 (4)一、企业信息化业数据预测与分析 (5)(一)、企业信息化业时间序列预测与分析 (5)(二)、企业信息化业时间曲线预测模型分析 (6)(三)、企业信息化行业差分方程预测模型分析 (6)(四)、未来5-10年企业信息化业预测结论 (7)二、企业信息化行业(2023-2028)发展趋势预测 (8)(一)、企业信息化行业当下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8)(二)、企业信息化行业经营理念快速转变的意义 (9)(三)、整合企业信息化行业的技术服务 (9)(四)、迅速转变企业信息化企业的增长动力 (9)三、企业信息化行业政策环境 (10)(一)、政策持续利好企业信息化行业发展 (10)(二)、行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10)(三)、一级市场火热,国内专利不断攀升 (11)(四)、宏观环境下企业信息化行业定位 (11)(五)、“十三五”期间企业信息化业绩显著 (12)四、企业信息化产业未来发展前景 (13)(一)、我国企业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前景预测 (13)(二)、企业信息化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 (13)(三)、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的市场增长点 (14)(四)、细分企业信息化产品将具有最大优势 (14)(五)、企业信息化行业与互联网等行业融合发展机遇 (15)(六)、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市场广阔,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16)(七)、企业信息化行业发展需要突破创新瓶颈 (17)五、企业信息化企业战略目标 (17)六、企业信息化行业企业转型思考(2023-2028) (17)(一)、企业信息化业的内生延伸——选择与定位 (18)(二)、企业信息化跨行业转型延伸 (18)(三)、企业信息化企业资本计划分析 (19)(四)、企业信息化业的融资问题 (19)(五)、加强企业信息化行业人才引进,优化人才结构 (19)七、企业信息化行业竞争分析 (20)(一)、企业信息化行业国内外对比分析 (20)(二)、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21)(三)、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竞争强度分析 (22)1、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现有企业竞争情况 (22)2、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上游议价能力分析 (22)3、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下游议价能力分析 (22)4、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新进入者威胁分析 (22)5、中国企业信息化行业替代品威胁分析 (23)(四)、初创公司大独角兽领衔 (23)(五)、上市公司双雄深耕多年 (24)(六)、企业信息化巨头综合优势明显 (24)八、关于未来5-10年企业信息化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建议 (25)(一)、2023-2028年企业信息化业发展趋势展望 (25)(二)、2023-2028年企业信息化业宏观政策指导的机遇 (25)(三)、2023-2028年企业信息化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25)(四)、2023-2028年企业信息化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6)九、未来企业信息化企业发展的战略保障措施 (27)(一)、根据公司发展阶段及时调整组织结构 (27)(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28)1、制定总体人才引进计划 (28)2、渠道人才引进 (29)3、内部员工竞聘 (29)(三)、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29)概述近年来,企业信息化行业市场火爆,其应用场景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安全和多样性的创新。

中国纺织行业信息化产业现状分析,纺织工业信息化转型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中国纺织行业信息化产业现状分析,纺织工业信息化转型进入深度融合阶段

中国纺织行业信息化产业现状分析,纺织工业信息化转型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内容概况:国内纺织信息化建设相较其他行业较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进入到两化深度融合阶段,行业信息化转型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拉动行业增量的重要变革方式。

纺织行业信息化是以纺织工业发展为基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达到3.6万户,较2021年3.34万家,同比增长7.78%;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为5.26万亿元,同比增长0.9%。

2022年,纺织行业在“高成本、弱需求”的供需环境下,纺织行业销售及盈利压力持续加大。

随着纺织企业信息化投入增加,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信息化保持逐年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约为236.54亿元,同比增长10.64%,其中硬件规模占比达到57%,其次为软件规模和服务规模,分别为30%、13%。

关键词:纺织工业、纺织信息化、纺织数字化一、国内纺织信息化建设较早,目前行业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纺织行业主要是将初级的棉、毛、丝绸等原材料经过一定的加工手段后形成服装等日用品原料的工业行业。

纺织业的分类非常广泛,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纺织业属于制造业门类的第十七大类,主要包括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毛纺织及染整精加工、麻纺织及染整精加工、丝绢纺织及印染精加工、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等八个子行业。

另外,纺织行业按用途可分为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三大类,按照产品加工方式不同,产业用纺织品可进一步分为非织造、针织、梭织、多层复合纺织等细分品类,其中非织造工艺生产产业用纺织品即为非织造布。

另外,纺织行业按用途可分为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品三大类,按照产品加工方式不同,产业用纺织品可进一步分为非织造、针织、梭织、多层复合纺织等细分品类,其中非织造工艺生产产业用纺织品即为非织造布。

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一)

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一)

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概况分析 (一)智能制造是随着科技创新而兴起的新型制造方式,其集成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模块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而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发展就是伴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而不断壮大。

一、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状况当前,欧洲、美洲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制造业,正在发生着由传统工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巨变。

从国际市场看,全球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总体表现强劲。

在欧美市场以及中国市场等新兴市场中,企业利用新型技术和高端智能装备,迅速提升市场占有率。

据市场调查机构分析,预计到2025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场规模将超过4万亿美元。

其中,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将会成为整个智能制造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亟需加强技术创新目前,全球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但其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虽然国内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在部分领域已经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整体水平仍不够优秀。

与国际大品牌相比还存在技术差距,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加速与国际领先企业的接轨。

三、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未来,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将逐渐从过去的“制造型”向“服务型”转变。

随着全球物流网络的完善,产品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生产过程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会越来越强。

此外,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发展趋势的另一重要标志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渗透。

在未来,机器人、自动化、智能控制等技术将更多应用于制造业内,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在全球智能制造的潮流下,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正在经历着一次浩大的革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实力,实现智能化制造、智能化运营和智能化服务,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政府也应更加重视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抢占智能制造市场的发展制高点。

工业制造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实施方案

工业制造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实施方案

工业制造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实施方案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意义 (2)1.2 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3)第二章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4)2.1 智能制造技术框架 (4)2.2 关键技术分析 (4)2.3 技术融合与发展 (5)第三章设备智能化升级 (5)3.1 设备智能化改造 (5)3.1.1 概述 (5)3.1.2 设备智能化改造内容 (5)3.1.3 设备智能化改造方法 (6)3.2 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 (6)3.2.1 概述 (6)3.2.2 智能传感技术 (6)3.2.3 智能控制技术 (6)3.2.4 系统集成与优化 (6)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7)4.1 数据采集技术 (7)4.2 数据存储与处理 (7)4.3 数据分析与挖掘 (8)第五章网络与通信技术 (8)5.1 工业以太网技术 (8)5.2 无线通信技术 (9)5.3 网络安全与防护 (9)第六章信息化系统集成 (10)6.1 生产管理系统 (10)6.1.1 系统概述 (10)6.1.2 实施方案 (10)6.2 质量管理系统 (10)6.2.1 系统概述 (11)6.2.2 实施方案 (11)6.3 设备管理系统 (11)6.3.1 系统概述 (11)6.3.2 实施方案 (11)第七章智能制造平台建设 (11)7.1 平台架构设计 (11)7.1.1 设计原则 (11)7.1.2 架构设计 (12)7.2 平台功能模块 (12)7.2.1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 (12)7.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12)7.2.3 应用模块 (13)7.3 平台运行维护 (13)7.3.1 运行监控 (13)7.3.2 维护管理 (13)7.3.3 优化与升级 (13)第八章智能制造应用案例 (14)8.1 制造流程优化 (14)8.1.1 项目背景 (14)8.1.2 实施方案 (14)8.1.3 应用效果 (14)8.2 产品质量提升 (14)8.2.1 项目背景 (14)8.2.2 实施方案 (14)8.2.3 应用效果 (15)8.3 设备维护与预测性维修 (15)8.3.1 项目背景 (15)8.3.2 实施方案 (15)8.3.3 应用效果 (15)第九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培训 (15)9.1 人才培养体系 (15)9.2 培训课程设置 (16)9.3 培训方式与方法 (16)第十章智能制造项目实施与评估 (17)10.1 项目实施流程 (17)10.1.1 项目启动 (17)10.1.2 项目规划 (17)10.1.3 项目执行 (17)10.1.4 项目监控 (18)10.2 项目评估方法 (18)10.2.1 经济效益评估 (18)10.2.2 技术功能评估 (18)10.2.3 社会效益评估 (18)10.3 项目风险管理 (19)10.3.1 风险识别 (19)10.3.2 风险评估 (19)10.3.3 风险应对策略 (19)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 智能制造的定义与意义智能制造是指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制造模式进行改造与升级,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2024年造纸工业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2024年造纸工业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2024年造纸工业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在纸浆与造纸行业中,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提高效益、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2023年造纸工业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一、制造执行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是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系统,用于实施生产计划、控制生产过程和监控生产状态。

2023年的纸浆与造纸行业,MES系统将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

首先,MES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高度的生产调度和工单管理。

通过与ERP系统的集成,MES系统可以实时更新生产计划、分配工单,并根据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生产计划的准时完成。

此外,MES系统还能够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时反馈设备故障和异常,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对生产进度的影响。

二、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

通过在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和MES系统进行连接,可以实现对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例如温度、湿度、振动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至MES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样的做法可以使企业实现对设备的远程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生产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三、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纸浆与造纸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采集到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生产状态、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产品质量。

例如,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优化纸浆配方和造纸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成纸率。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

四、移动应用移动应用可以使企业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2023年的纸浆与造纸企业可以通过开发移动应用,将MES系统和协同办公工具等功能集成到移动终端上,方便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和交流。

2016-2022年中国制造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2016-2022年中国制造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2016-2022年中国制造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2016-2022年中国制造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出版日期】2016年【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资料来源】/report/R13/R1304/201608/27-212156.html 报告摘要及目录报告目录:第一章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分析20第一节制造业信息化界定20一、制造业信息化定义20二、制造业信息化分类20三、制造业信息化产业链21第二节制造业信息化政策环境21一、行业主管部门分析21二、行业监管体制分析22三、行业主要产业政策22第三节制造业信息化经济环境24一、行业与经济的关联性24二、国内外经济运行情况241、宏观经济242、工业形势263、固定资产投资284、人民币汇率变化30三、国内外经济走势预测321、中国经济走势预测322、国际经济走势预测43第四节2015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大趋势49一、智能制造成为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49二、智能机器人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爆发式增长49三、工业互联网发展拉开序幕49四、传统企业加快拥抱互联网新模式50五、工业大数据应用初步发展50六、制造业服务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50七、多地探索协同高效制造业创新平台51八、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将涉足跨境电子商务51九、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日趋增强51十、宽带网络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51第二章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行业运营情况分析52第一节制造业信息化行业总体发展状况52一、行业发展历程概述52二、行业发展特点分析56三、行业商业模式57四、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分析59第二节制造业信息化市场消费需求分析60一、制造业信息化市场的消费需求变化60二、制造业信息化行业的需求情况分析62三、2015年制造业信息化品牌市场消费需求分析62 第三节国内外制造业信息化市场企业分析64一、国内外主要企业竞争分析64二、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重点企业分析65三、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5第四节2015年制造业信息化行业运行分析66一、2015年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利润情况分析66二、2015年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发展周期分析66三、2016-2022年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发展机遇分析69 第五节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的分析及思考69一、制造业信息化市场特点69二、制造业信息化市场变化的方向70三、中国制造业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71第三章2013-2016年1季度制造业发展概况分析80第一节2013-2016年1季度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80一、2013-2016年1季度制造业产业政策分析80二、2013-2016年1季度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82三、2013-2016年1季度制造业重点企业分析84四、2013-2016年1季度制造业市场规模分析88第二节我国制造业前景分析92一、制造业发展机遇分析92二、制造业市场发展预测93三、制造业发展前景分析100第四章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应用市场分析103第一节制造业信息化市场深度分析103一、制造业转型需要信息化支撑1031、影响全球制造业转型的七大力量1032、中国制造业转型趋势1043、信息消费带来新的机遇1114、制造企业应对大数据挑战115二、两化深度融合的难点与对策117三、CIO在制造业转型中的使命121第二节信息化对制造业影响分析124一、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制造业优化转型124二、信息化有利于节约制造企业生产成本126三、信息化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管理水平127第三节制造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情况研究129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情况129二、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存在的问题130三、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对策分析131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思路、工作重点、工作目标137第五章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战略研究分析138第一节工业4.0基本概述与时代大背景138一、工业4.0基本概述1381、工业4.0概念的提出1382、工业4.0的核心特征1393、工业4.0与工业互联网的比较1404、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142二、工业4.0时代大背景1521、工业4.0政策背景1522、工业4.0经济背景153三、工业4.0技术背景1721、万物互联时代到来1722、人工智能技术成熟1773、一切皆为大数据179第二节发达国家工业4.0战略规划与经验借鉴187一、德国工业4.0战略1871、德国工业4.0发展原因1872、德国工业4.0发展战略1893、德国工业4.0成功案例190二、美国工业4.0战略1941、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原因1942、美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1953、美国工业互联网成功案例198第三节中国工业4.0战略规划与发展路径分析200一、工业4.0助力中国制造业重塑产业链200二、中国工业4.0战略发展规划与发展路径分析2031、中国工业4.0战略主攻方向2032、中国工业4.0战略发展阶段2073、中国工业4.0战略发展路径210三、中国工业4.0与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创新分析2151、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基本概述2152、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布局2213、中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基本路径223四、中国工业4.0与制造业服务化先驱案例分析2241、海尔智能工厂:国内工业4.0战略先驱2242、沈阳机床i5系列产品:制造业服务型转型先驱226第四节工业4.0下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颠覆与创新231一、工业互联网重构制造业价值链231二、制造业研发环节的发展模式创新233三、制造业生产环节的发展模式创新2341、智能制造2342、智能工厂236四、制造业流通环节的发展模式创新2371、营销手段数字化2372、分销渠道扁平化2383、物流配送智能化241五、制造业终端环节的发展模式创新2421、制造业服务化为全球大趋势2422、制造业服务化实现路径及优秀案例2443、制造业服务化可能存在的问题246第六章互联网+环境下制造业的机会与挑战248第一节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248一、互联网+制造业市场规模与渗透率2481、互联网+制造业总体开展情况2482、互联网+制造业交易规模分析2483、互联网+制造业渠道渗透率分析250二、互联网+制造业盈利能力分析2531、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有利因素2532、互联网+制造业发展制约因素2583、互联网+制造业经营成本分析2694、互联网+制造业盈利模式分析2755、互联网+制造业盈利水平分析277第二节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特点分析277一、制造业“互联网+”时代已拉开序幕277二、“互联网+制造业”勃兴六大特点280三、“互联网+”是实践智能制造的重要支撑282第三节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热点分析285一、互联网+制造业,要起“化学反应”285二、“互联网+工业”开创制造业新思维287三、互联网+和工业制造业结合将带来重大机遇290四、制造业再成为经济竞争制高点“互联网+”渗入其中291五、“互联网+”在延伸制造业渠道293六、互联网+制造业:地方政府切莫热情过度295七、利用互联网从制造业变身“智造业”297八、互联网+融合工业4.0传统行业的突围之术302九、中国制造业谋变互联网+是未来305十、“互联网+”制造强国的新引擎310第四节2016-2022年互联网+制造业未来前景及趋势预测316一、2016-2022年互联网+制造业市场空间测算316二、2016-2022年互联网+制造业市场规模预测分析317三、2016-2022年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趋势预测分析318第七章制造业重点企业信息化发展分析323第一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323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323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24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330第二节宝钢集团有限公司332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332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33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339第三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344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344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45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352第四节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353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353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53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360第五节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362一、企业发展简况分析362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363三、企业经营优劣势分析369第八章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行业产业链分析372第一节上游产业分析372一、发展现状372二、发展趋势预测373三、行业对制造业信息化行业的意义378第二节下游产业分析381一、发展现状381二、发展趋势预测383三、行业新动态384四、下游产业对制造业信息化行业的影响388第九章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投资战略与客户策略分析394第一节制造业信息化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背景意义394一、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394二、企业强做大做的需要397三、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400第二节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依据406一、国家产业政策406二、行业发展规律406三、企业资源与能力407四、可预期的战略定位407第三节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战略规划策略分析409一、战略综合规划409二、技术开发战略410三、区域战略规划413四、产业战略规划414五、营销品牌战略415六、竞争战略规划415第四节制造业信息化企业重点客户战略实施416一、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416二、重点客户的鉴别与确定418三、重点客户的开发与培育418四、重点客户市场营销策略419第十章制造业信息化行业投资战略规划与建议421第一节制造业信息化行业主要投资机会分析421一、制造业信息化行业重点技术投资机会分析421二、制造业信息化行业重点产品投资机会分析421三、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投资机会422四、制造业信息化行业其他领域投资机会423第二节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投资风险分析424一、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投资壁垒分析424二、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投资风险分析424三、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盈利能力分析425第三节关于制造业信息化行业的投资建议425一、投资方向浅析425二、投资机会把握的建议427部分图表目录:图表12006年Ⅰ季度—2016年Ⅰ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季度累计同比增长率(%)25 图表22006年3月—2016年3月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26图表32006年1-3月—2016年1-3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长率(%)28图表4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规模变化趋势60图表5中国大型企业业务系统建设状况70图表6近一年制造业PMI指数88图表7近年各主要行业的发展状况89图表82006-2016年1-5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93图表92006-2016年1-5月固定资产分类增速93图表102006-2016年1-5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4图表112013-2016年1-5月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95图表12国内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96图表13制造业按照消费属性分类96图表14消费品制造业PMI97图表15医药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98图表16食品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99图表17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99图表182011-2015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增长情况(单位:亿元,%)179 图表192016-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市场规模及预测(单位:亿元,%)180 图表202014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投资分布情况(单位:%)181图表21大数据产业日趋成熟183图表22大数据技术在工业4.0中的应用184图表23近3年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324更多图表见正文......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铝合金精密压铸造业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概况

铝合金精密压铸造业行业分析报告一、行业概况

铝合金精密压铸造业行业分析报告作者:单衍明一、行业概况1、行业与细分市场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根据中国证监会201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以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属于C32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

细分行业为C3250有色金属铸造业,指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铸造的各种成品、半成品的制造。

2、行业基本情况(1)压铸的概述压铸(亦称“压力铸造”)是指在高压作用下,使液态或半液态金属以较高的速度充填压铸模具型腔,并在压力下成型和凝固而获得铸件的方法,是铸造工艺中应用最广、发展速度最快的金属热加工成形工艺方法之一,在有色金属铸造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前景好。

压铸作为面向多行业的通用成型工艺,具有以下特点:1)设备通用性强,产品面向多个行业。

由于压铸件的成形在模具内完成,其大小和形状取决于所选用的模具,因此压铸件生产所用的压铸机和加工所用的加工中心均具备很强的通用性。

利用这些设备可以生产和加工出适合不同行业所需要的零部件。

目前,各类合金压铸件产品广泛应用于兵器、汽车与摩托车、通讯、自动扶梯、机电、航空航天、仪器仪表、家电、计算机、日用五金、机械和建筑装饰等多个行业。

2)压铸产品的基材广泛,性能良好。

压铸作为一种先进的有色合金精密零部件成形技术,适应了现代制造业中产品复杂化、精密化、轻量化、节能化、绿色化的要求,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压铸件所具有的优良综合性能,是基于所使用轻质合金材料的优异性能。

目前压铸行业所使用的基材主要是铝合金、锌合金、铜合金、镁合金等合金材料,其中铝合金占的比例最高(约73%),锌合金次之(约占25%),镁合金约占1%。

随着压铸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提高,铝合金压铸件产品应用范围在现有基础上将不断扩大,而镁合金压铸产品将成为未来压铸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3)有竞争优势的压铸企业可成为直接面向多个客户的专业化零部件供应商。

压铸既是制造业的一种重要的基础工艺,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产业。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分析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分析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分析一行业概况(一)行业名称我所选取的是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其进行行业分析。

(二)行业概述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通信设备中的各种制成品零部件的生产就是制造。

通讯设备包括无线产品、网络产品、终端产品三大产品系列,但在通信设备制造工地,把主要部件组装成线路、网络设备等组装活动,均列为通讯设备制造活动,从事这个活动的行业就是通信设备制造行业。

(三)行业现状1 中国信息产品在国内的现状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各行业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高速发展,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6%~10%之间,平均为同期世界GDP 增长率的2倍。

2007-2012年1-3月中国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企业数量增长趋势监测如图.图1-1:企业数量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

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80%,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消费电子产业销售收入规模达7.8万亿元,增长29.5%。

消费电子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据工信部发布的2012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显示,2012年中国通信设备出口额达1493亿美元,增长14.8%;进口额为403亿美元,增长26.3%。

数据显示,2012年手机出口额达810亿美元,增长29.1%,在电子信息产品中,其出口额排在第二位。

排在第一位的是笔记本电脑,其出口额达1138亿美元,增长7.5%。

总的来说,201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呈小幅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增长5.1%,增速比上年回落6.4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分析)制造行业信息化分析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能够见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

从之上数据中都能够见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壹半的投资比例。

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壹定成效且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壹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

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俩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

其中壹个重要原因在于之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

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之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未来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平均每家投入)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

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

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之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之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之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77.6%。

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管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台湾省中钢X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

武钢的信息化思路和宝钢相似,但它的运营模式的变化过程和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因而更具代表性。

武钢总投资俩亿的信息化壹期工程整体产销资讯管理系统于2003年1月成功上线,取得显著效益,已于年底启动二期工程。

这俩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另壹个共性特点是,都已经孵化出专业的信息化软件及服务企业。

另外,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X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X公司、杭州钢铁集团有限X公司和首钢集团开始全面实施ERP,冶钢集团也全面完成企业主干网络建设等,标志着钢铁行业信息化处于大干快上的格局。

2003年至2005年,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总投资将达到40-45亿元。

汽车行业:其迅速发展为企业行业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在汽车行业中,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整车生产企业则优于改装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

壹汽大众、东风、长安、柳州五菱等汽车企业普遍应用了ERP、CRM系统;壹汽集团全面采用了网上采购系统;神龙汽车X公司在大规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在2003年投资1亿多元全面升级企业信息化系统。

同时,汽车行业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方面也开始应用。

石化行业:在2002年中石化4家试点企业——镇海炼化、仪征化纤、江苏省石油X公司、天津市石油X公司ERP项目成功上线的基础上,2003年中石化又选择了7家试点企业,且首次进行了油田的试点,仍有管道X公司和壹家炼油/化工壹体化的企业。

除了ERP系统,中石化在2003年信息化的热点仍包括电子商务建设、IC卡加油站建设和网络建设等。

中型制造业企业:上万家中型制造业企业是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国内的信息化厂商主要瞄准的是该市场,政府扶持的各类示范企业中,大多数也属于中型制造业企业。

2003年,SAP推出的mySAPAllinOne和OracleX公司推出的电子商务套件特别版(OracleE-BusinessSuiteSpecialEdition)实际上是针对中型制造业信息化市场的套件产品,也说明了这些X公司对中型企业市场的重视。

根据e-works对200多家中型企业的抽样调查,大多数中型制造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初具规模,92%之上的企业应用了二维CAD、财务等单元软件,54%的企业建立了独立的信息化部门,实施ERP、PDM、三维CAD、CAPP等软件的比例则达到了34%之上。

相对大型国有企业而言,中型制造业企业缺乏信息化高级人才,信息化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主要仍是完成网络建设和电脑设备采购、维护等工作,仍没有成为壹个战略管理部门,发挥信息资源规划和管理的作用。

小型制造企业:从2003年开始,小型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为各厂商关注的热点。

过去角逐该市场的产品主要是用友、金蝶等国内厂商的低端财务软件,以及速达、管家婆等套装的进销存软件。

2003年,SAP推出专门针对小企业市场的SAPBusinessOne(B1),基本模块报价8万元,加上可选模块和实施费10多万元。

该产品是SAP收购的壹家以色列软件X公司的产品,SAP在推出中文版的基础上,联合其合作伙伴推出了若干行业解决方案。

到2003年12月底,SAP的B1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量已经达到200多套。

而国内ERP实力厂商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X公司(DCMS)也推出了专门针对小型制造业企业的易助ERP产品,基本模块价格在6万元。

从SAP和DCMS这俩家以往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厂商的举措来见,小企业信息化已经颇受重视。

这些X公司进入该市场的主要目的,且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出于占领市场的战略考虑。

壹方面是见中了小型企业的快速成长性,为自己的高端产品培育目标客户;另壹方面,是要抢占其它厂商,尤其是国内中小制造业信息化厂商的领地。

在小企业信息化的市场上,速达、任我行等软件X公司已经驰骋多年。

尤其是速达多次获得风险投资,已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小企业管理软件厂商。

该X公司的S-ERP生产管理软件价格仅为几千元到俩三万元。

小型制造业企业非常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信息化预算也非常有限。

可是,小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是组织结构简单、决策迅速,且且容易修改自身的管理流程来适应软件的功能,因而有可能通过运用信息化迅速获得效益。

国际制造业信息化厂商,加快整合力度,见好中国市场在国际上,兼且成为2003年ERP领域的主题词之壹。

PeopleSoft就完成了对J.D.Edwards的全部股票收购。

合且后的PeopleSoft有可能在200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的企业应用软件厂商。

2003年5月,SSAGTX公司再度变换X公司标识,名字回到了SSA,投资主体和管理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SSAX公司收购了和自己旗鼓相当的荷兰BAANX公司。

2003年,从IBM脱胎出来的老牌制造业ERP厂商MapicsX公司完成了对Frontstep(原Symix)X公司的整合。

2003年11月,UGS从EDS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则是技术信息化领域加速进行资源整合的典型案例。

这些举措无疑将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市场产生广泛影响。

各大国际信息化厂商都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

AutodeskX公司在上海建立了应用开发中心。

2003年11月20日,SAP在上海成立其全球第八家研究院,这也是SAP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之壹。

OracleX公司则在北京和深圳设立了俩个研发机构。

目前,这些厂商已形成较稳定的竞争格局。

在管理信息化领域,SAP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ORACLE也占领了相当的市场,而PeopleSOFT收购了JDE以后,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三。

在面向中型制造业企业的厂商中,QAD、思博(四班)、SSA、IFS、MAPICS在中国市场实现了稳定增长,尤其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在外资和合资企业中,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INTENTIA在其专注的服装行业也有所建树,面向中型和小型制造业企业的GrapeCITY则增长迅速。

在技术信息化领域,IBMPLM事业部旗下有CATIA、ENOVIA、Smarteam等产品,无疑综合实力最强;UGS的UG-NX、SolidEdge、Teamcenter实力也相当不俗;PTCX公司的Windchill2003年在中国市场也有所作为,PRO/E野火版的销售有所增长;而AutodeskX 公司由于拥有Inventor、Autocad等产品,在中低端市场仍然独占鳌头。

在管理信息化领域,用友、金蝶等主流厂商保持了稳定增长;北京和佳2003年的销售额达到8000万元,同比增长21%;管理信息化领域的新锐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X公司(DCMS)的销售额为1.81亿元,较去年增长81%,新签约客户248家,其中59%成功上线;北京且捷X公司的销售收入、签约项目数、完成项目数相较去年的增长比例分别是100%、60%、40%;明基逐鹿2003年签约数量增长了80%;而CRM领域的主流厂商联成互动的销售额增长了40%。

在技术信息化领域,开目、CAXA、山大华特等X公司实现稳定增长;天喻软件销售额增长30%;艾克斯特增长较快,自主产品增长了200%之上,加上代理的PRO/E等产品,合同额达到了1亿,整体上增长45%;专注于三维CAD的新洲X公司销售收入则增长200%。

北京华铁海兴X公司则是2003年涌现出的新秀,该X公司联合有关专家开发了MES系统,签约达到2000多万元。

管理信息化领域的国产厂商2003年已开始进行整合,没有太多新的厂商进入,部分中小厂商在2003年开始淡出或转型。

大型软件X公司如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管理系统X公司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体系,且形成了面向小企业的财务软件或ERP,到面向中型企业的ERP 产品线(用友U8、金蝶K3、易飞ERP),到面向大型企业的ERP解决方案(用友NC、金蝶EAS、易拓ERP);同时,浪潮通软、和佳、博科、东软金算盘等大中型的软件X公司也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珠海通软、珠海宏桥、泛微、神州精益、金思维、明基逐鹿、且捷、博通、利玛、天剑等软件X公司则面向特定的行业或区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目前,国内管理信息化厂商在大型企业中主要仍是集中在集团财务和物流方面的应用,而ERP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仍不够成熟。

2003年,Siebel等国际CRM软件厂商X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反应不像ERP厂商那样活跃,这给国内CRM厂商壹个不错的发展机遇。

TurboCRM、MyCRM、PowerCRM、AllEasy 等国内CRM厂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完善了自己的产品开发体系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客户群体,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