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读后感
《归来》观后感

归来观后感最近和朋友一起在网上看了一部电影《归来》,这是一部讲述七十年代末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片,一位在文革期间被迫离开家乡参加军队的老书记,在30多年后回到家乡探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颇有感触,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归来》观后感。
影片讲述的时间背景《归来》这部电影讲述了197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和2008年的两个不同时代。
那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严密封闭的社会,特别是文艺、文化方面的封锁,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失去了发展的基础,那时的中国社会尽管比前几十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是偏向封闭和落后的。
这个时期,影片中反映出来的画面生动而真实,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不同寻常。
而电影中2008年的场景则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场景。
这个时期的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产业的国家,不仅有自己的电影产业、音乐产业,甚至还有自己的科技产业。
这个新时代的中国给人以希望的印象,让人感到人们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功。
影片中的情感抒发电影用细腻的画面和情感真挚的表演,通过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追求自由与生活的渴望。
故事讲述了在文革中被迫参军去了解放军的大中小农村书记某海奎,当时他只有19岁。
离开家乡后,他的父亲、母亲和妻子都相继去世,他始终在外漂泊,一直没有机会回到家乡。
多年过去了,2010年的某一天,某海奎终于返回了家乡,对着已故父母的墓碑感慨万千,同时也见到了他的儿子和孙子。
电影中强调了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情感,在多次闪回中,某海奎通过自己的过去经历,感受到时间的不可挽回,这种思维带领我们体会到了人性的深度。
同时,影片给出了积极正面的结局,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与力量。
影片中的社会情感《归来》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情感的影片,这部电影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和正义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过的残酷与苦难,这种情感向我们阐明了汲取历史教训的重要性。
《归来》读后感

《归来》读后感《归来》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4年。
这部作品以一个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夫妻在文革期间被迫分离,直到文革结束后的故事。
故事情节感人至深,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苦难。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吸引,同时也对作者所描绘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产生了深刻的兴趣。
一、故事背景与情节小说以中国西北的一个小村庄为背景,主要讲述了夫妻陆焉识和冯婉喻之间的故事。
陆焉识是一个知识分子,因为种种原因在文革期间被关进了监狱。
他的妻子冯婉喻为了寻找他,历经千辛万苦,但最终却因为种种阻碍无法与他相见。
直到文革结束,陆焉识平反回家,夫妻俩才得以团聚。
二、感悟与启示在阅读《归来》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所感动。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夫妻俩经历的磨难和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
首先,我认识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人们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小说中,陆焉识和冯婉喻之间的夫妻情深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即使在苦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用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支撑着彼此。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我认识到了人性的光辉。
在小说中,即使面对苦难和困境,人们依然保持着善良和正义的品质。
陆焉识和冯婉喻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关爱和理解的精神让人感动。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这让我更加坚信,在困境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善是我们走向光明未来的重要力量。
最后,我认识到了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传承。
小说中通过讲述夫妻俩的经历,展示了中国文革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风貌,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
同时,作者也通过夫妻俩的故事展示了人类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重视。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历史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三、对比和反思在阅读《归来》的过程中,我也对比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
归来以后读后感

归来以后读后感《归来》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陈凯歌监制的电影,讲述了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位从战场上归来的中国士兵在家乡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现实剖析,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战争背后隐藏的人性光辉和黑暗。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害。
主人公小兵回到家乡,却发现家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家人也早已不在人世。
这种对比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奈。
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家园的眷恋,让小兵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这种情感的表达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对和平珍惜和向往。
影片中还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和困惑。
小兵在战场上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见证了太多的血与泪。
回到家乡后,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迷茫。
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重新融入社会,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们对战争的伤害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对战争中的战士有了更加深刻的同情和理解。
影片中还展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和挑战。
战争让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小兵回到家乡后,发现家乡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贫困和疾病无处不在。
他决定帮助家乡的人们重建家园,但却面临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这种社会现实的描写让观众对战争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归来》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现实剖析,让观众对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和向往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影片,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力作。
希望观众在观影的同时,能够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和平有更加珍惜的心情。
归来读后感

归来读后感《归来》是杨显惠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白石归来故乡的经历和思想变化,展现了人在外漂泊的同时对家乡的深情怀念与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读后,我感到深受触动。
小说以白石离开城市回到故乡为开篇,他在外地奋斗多年,积攒了不少的财富,但内心却越来越迷茫。
回到故乡后,他感到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对曾经熟悉的人和事产生了浓厚的情感。
在和家人的交流中,他明白了家人是自己坚实的后盾和依托,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群。
然而,当他回到城市后,面对的是钱杂世态,熟悉的陌生,他不禁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通过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外漂泊回归的个人矛盾与思考。
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社会变迁的思考,小说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眼睛看到了农村的贫穷落后,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土地的依赖。
与此同时,作者也通过主人公的感受,表达了对城市的不满、对虚伪的生活方式的反思。
这些现象的描写使我思考了社会发展中弊端的存在和对人性的影响。
小说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反映出白石对家的渴望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归来》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的个人矛盾和思考,还通过其他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多元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
如白石的妻子虽然理解他回归故乡的心情,但她始终希望白石能够回到城市继续追求事业。
这种家庭观念与白石内心的冲突,既是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体现了文化和时代的碰撞。
读完《归来》,我深感人在外漂泊时,家乡和社会的纷扰往往使人迷失自己,但回归故乡可以让人找回内心的宁静与真我。
家庭的力量是我们在外面奋斗的最坚实依靠,回归故乡也是对家庭的一种表达。
同时,小说也让我反思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人性的扭曲和对美好的渴望。
作为现代人,我们要更加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不要被功利和追求虚幻的幸福所迷惑。
总之,《归来》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归来故乡的经历和思想变化,让我思考了许多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
它揭示了人们对家的向往和对社会变迁的不满,让我更加珍惜平凡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
归来读后感

归来读后感归来读后感(一)大晚上的还是睡不着,我想,我还是写点东西吧。
昨晚上和妈妈看的归来,然后一直到现在,精神都有点恍惚的感觉。
脑海里还不时回响着郎朗弹的那首跟着你到天边的钢琴曲,那首歌的谱子虽然简单,也太太太洗脑了吧!其实归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催泪,我在刚开始的时候掉了几滴眼泪,因为那个女孩挺好看的。
后来一直猜测着剧情。
有一幕我最喜欢,男主角在钢琴前弹着女主角最熟悉的钢琴曲,清瘦的背影,旁边坐着烧水壶,窗边,阳光照进来,照在绿植上面。
女主角渐渐认出他来,将手搭在男主的肩上。
男主一震,停了弹奏,头一低,颤抖着抽泣,眼泪簌簌地往下掉。
随后,男女主顺理成章地拥在一起,女主将头靠在男主颈里。
轻轻闭上眼。
这一幕我哭的最多,因为我认为这次是真的好了,男主终于可以回家了。
结果还不是这样,女主又精神不对了。
陆焉识,冯婉喻。
爱情就是长久的陪伴吧,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盼君归来,一诉衷肠。
一个在等待,另一个在陪伴中等待。
其实,我对这里最感触的并不是爱情,而是父辈的归来。
我觉得,这部电影也代表着父辈文化的归来吧。
我们这一代人,往往就像片中的女儿那样,试图否定,否定父亲,否定传统保守的父辈文化。
其实,正是这样的父辈文化撑起来一片天,所以,当我们试图全盘否认父辈文化的时候,其实自己反而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了。
妈妈说这个电影的结局太真实了,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苦,她说,一旦大团圆结局了,反而是一种虚构的美化。
我不置可否,却还是想要是电影是个大团圆结局该多好,笑着哭泣,这是开始看电影的时候就在期待的一刻,却一直等到影片结束。
我知道,我肤浅,我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可我真的太想看到两位老人含泪相拥。
人总会期待苦后甘甜的吧。
我想,以后就要多看看喜剧片了,快乐一些,不要老看这样的发人深省的悲情片。
明天我要笑着面对众人,今天,让我流尽泪水,今夜,让我心里着实痛一回。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每次最难过的时候,都会先想起你来呢?归来读后感(二)5月20日,原本一个非常平凡,就只是日子的一天而已,可是被现代人喧嚣到底,生生硬译成“我爱你”!网络上信息铺天盖地的那么提醒着你,到处叫嚣着“我爱你”难道真的就是爱吗?抑或只是疯狂的泛爱、滥爱导致爱无能,到处探头探脑的嘟囔着:世界已经没有真爱!所以需要用艺术来安慰自己那么无能和空虚的心。
回国读后感(精选7篇)

回国读后感(精选7篇)9月25日,被加拿大非法扣押1028天的华为公司副董事长孟晚舟平安归国,她重获自由,正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中国人民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大国的自信与力量让孟晚舟重归祖国怀抱。
显而易见,孟晚舟事件是一场美加打着法律幌子进行的政治构陷事件,是美国企图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构陷行为。
他们低估了中国力量,今天的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饱受欺凌,我们已经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能力,反对任何捏造事实、危害公民安全的行为。
孟晚舟归国航班上发言说,感谢亲爱的祖国,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强大的中国是每个中国人的坚强靠山,因为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只有祖国强盛我们才能在国际上不被欺凌,我们的公民才能有自由和安全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必然之路,任何阻挠和构陷都无法阻止中国的日渐强大。
孟晚舟事件让我们更加清楚西方反华势力的险恶,也更加清楚祖国强大,人民才有尊严、安全感和幸福感,个人与国家是存亡与共的紧密关系。
由此,我们更应该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岗位用微薄之力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国家的强大始终是中国人民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前一阵随着薛之谦的爆红,他的愿望:“世界和平”成了粉丝都明白的一件事情,(有些人,可能更喜欢追星,而忽略我们的国事)这不是他的愿望,而是我们大家的愿望。
如今和平年代,哪有黑暗,如今和谐社会,哪里会有战争。
然而7月10日,驻南苏丹维和部队突传噩耗,步兵营战士在当地装甲车内执行任务时被炮弹击中,当场造成战士李磊牺牲,杨树朋,陈英、霍亚会负重伤,姚道祥、吴乐、宋晓辉负轻伤。
7月11日杨树朋战士失血过多光荣牺牲。
听到消息时,我们的情绪是沉痛的,李磊还是个孩子,他才22岁。
他还没享受过青春,还没结婚生子,还没给父母养老送终,杨树朋还有5个月就要退伍了,他还答应了他的儿子要去看海,如今却再也做不到了。
归来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归来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归来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冲着陈道明和巩俐这两位老戏骨,昨天看了《归来》。
之前看到《南方周末》对张艺谋和陈道明的专访,对于他们所表露出的历史观甚是困惑,因为满篇是“和解”与“愈合”,似乎立志要在“伤痕”之后,重新打造关于那个年代的叙述模式,主题却是“忘记”和“和解”。
在我看来,这只是简单的“活着”——恰如老谋子二十年前拍的那部无法公映的电影所讲述的麻木状态,于是想当然的对老谋子的“归来”不抱太大希望。
然而,看过电影后,我却读出了更多的东西。
有朋友和我讨论说,相比小说,影片的故事太过简单,失了很多内涵的表达,并且对影片后半部分漫长而又平淡的讲述甚是不满。
但在我看来,他们似乎歪打正着地拍出了意外的厚重感和浓重的批判性。
是的,《归来》相对于小说《陆犯焉识》的删繁就简,其实反而增加了故事的厚度和广度。
在接受采访时,张艺谋说:“一个人对一个人矢志不渝的等待,和矢志不渝的归来,是人类最重要的情感。
绝不是简单的温情化可以解释的,恰巧是在这个等待、期待和归来当中,暗流涌动一个大时代的痕迹。
“暗流涌动”四个字特别好说,特别难做到。
我相信它不是简单的庸俗化的温情,它其实是更高层次的复杂。
”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离别和归来,是人类共通的母题。
这个谜母在《诗经》里是“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在荷马史诗里是奥德赛;在唐朝是“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宋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美国是《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恋恋笔记本》……越是简单的母题,越具有全球性,也越难拍出新意。
应该说,老谋子这一份答卷,在合格线以上。
当离别充满荒谬和无奈时,归来无疑是对漫长等待的最好回馈。
然而,由于冯婉瑜的失忆,陆焉识的归来又漫长到令人绝望,这是两个向度的绝望——月复一月火车站接爱人的婉瑜,和日复一日想尽办法唤醒妻子记忆的焉识。
影片最后,他们在雪地中站成大大的惊叹号,一个在等待着永远等不到的他,一个在陪伴着永远唤不醒的她。
《归来》观后感

《归来》观后感《归来》观后感15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归来》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归来》观后感1在暑假这一册照相集中,我以看电影《大圣归来》,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
《大圣归来》这一部是由田晓鹏导演创作了八年才“丰收”的大电影,主要记叙了:大闹天宫四百多年后,齐天大圣孙悟空变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
在山妖随处可见的长安城,孤儿江流儿与偶遇的行脚僧法明相依为命,小小少年常常神往着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有一天,妖王为了增强自己的法力,便派出了山妖来劫持长安城里所有的男童女童,江流儿解救了一个小女孩,可惹得山妖追杀。
他一路逃跑,不知不觉中,跑进了压着孙悟空的五行山,解除了孙悟空的封印。
孙悟空自由了之后,本想回花果山做回他的齐天大圣,却无奈着腕上未解的封印,还欠江流儿一个人情,便勉强地将他送回了长安城。
一路上,八戒和白龙马也陆续地现身了,可再也失去了以往的英雄气概。
妖王想尽了办法,却发现孙悟空法力全失,便轻而易举地抓走了女童。
.孙悟空不愿意再次去救女童,江流儿决定自己去救。
日全食之日,在悬空寺,妖王准备将童男童女投进丹炉中,江流儿却冲进了道场,并与师傅相遇,解救出了幼小的儿童们。
妖王大怒,这时,孙悟空来了,打败了妖王,与妖坚持打斗,取得了胜利。
影中的孙悟空令我敬佩不已。
他为了拯救长安城里的童男童女,与可恶的妖坚持不懈地打斗,还打败了妖王,用自己的坚持的精神换来了胜利!让我情不自禁的联想到了朱德元帅挖泉水的故事。
朱德元帅出生的四川仪陇,在当时还是一个很平穷的地方,朱德家也是一个世代佃农的成分。
但是朱德他从小就热爱劳动人民,乐于为乡亲们做好事。
也爱动脑动手,富有爱心。
有一年,四川大旱,朱德的家乡一连数月,滴雨未下。
土地龟裂了,禾苗干枯了,连饮水也发生了困难。
乡亲们只好翻山越岭,跑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排成长龙担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来读后感
大晚上的还是睡不着,我想,我还是写点东西吧。
昨晚上和妈妈看的归来,然后一直到现在,精神都有点恍惚的感觉。
脑海里还不时回响着郎朗弹的那首跟着你到天边的钢琴曲,那首歌的谱子虽然简单,也太太太洗脑了吧!
其实归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催泪,我在刚开始的时候掉了几滴眼泪,因为那个女孩挺好看的。
后来一直猜测着剧情。
有一幕我最喜欢,男主角在钢琴前弹着女主角最熟悉的钢琴曲,清瘦的背影,旁边坐着烧水壶,窗边,阳光照进来,照在绿植上面。
女主角渐渐认出他来,将手搭在男主的肩上。
男主一震,停了弹奏,头一低,颤抖着抽泣,眼泪簌簌地往下掉。
随后,男女主顺理成章地拥在一起,女主将头靠在男主颈里。
轻轻闭上眼。
这一幕我哭的最多,因为我认为这次是真的好了,男主终于可以回家了。
结果还不是这样,女主又精神不对了。
陆焉识,冯婉喻。
爱情就是长久的陪伴吧,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盼君归来,一诉衷肠。
一个在等待,另一个在陪伴中等待。
其实,我对这里最感触的并不是爱情,而是父辈的归来。
我觉得,这部电影也代表着父辈文化的归来吧。
我们这一代人,往往就像片中的女儿那样,试图否定,否定父亲,否定
传统保守的父辈文化。
其实,正是这样的父辈文化撑起来一片天,所以,当我们试图全盘否认父辈文化的时候,其实自己反而被这个时代所抛弃了。
妈妈说这个电影的结局太真实了,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苦,她说,一旦大团圆结局了,反而是一种虚构的美化。
我不置可否,却还是想要是电影是个大团圆结局该多好,笑着哭泣,这是开始看电影的时候就在期待的一刻,却一直等到影片结束。
我知道,我肤浅,我没经历过那个时代,可我真的太想看到两位老人含泪相拥。
人总会期待苦后甘甜的吧。
我想,以后就要多看看喜剧片了,快乐一些,不要老看这样的发人深省的悲情片。
明天我要笑着面对众人,今天,让我流尽泪水,今夜,让我心里着实痛一回。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每次最难过的时候,都会先想起你来呢?
5月20日,原本一个非常平凡,就只是日子的一天而已,可是被现代人喧嚣到底,生生硬译成“我爱你”!网络上信息铺天盖地的那么提醒着你,到处叫嚣着“我爱你”难道真的就是爱吗?抑或只是疯狂的泛爱、滥爱导致爱无能,到处探头探脑的嘟囔着:世界已经没有真爱!所以需要用艺术来安慰自己那么无能和空虚的心。
《归来》是陈道明和巩俐主演的一部关于爱的主题的电
影。
选择这个只是因为很喜欢陈道明精湛的演技,的确没让我失望。
电影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对爱人。
跟这个日子一样,原本应该是很平凡的一对爱侣,被时代打烂了他们平凡的生活和爱情。
男主人公陆焉识打成了右派被关押,在转押途中逃离监控,偷偷跑回家,家被监视,他从天井攀到家门口,冒着被逮的巨大风险,可是当轻敲门的那么一瞬间女主人公却怀着极端痛苦、矛盾、犹豫了,因为就在那一瞬间她同时听到楼道下女儿的脚步声,女儿因为想跳《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要和父亲划清界限,她也犹豫过要不要举报父亲,可是父亲走时在她三岁的记忆里几乎没有印象,加上那些革委会成员的“成功教育”,她终于还是到楼下举报了自己的父亲。
门外是那个多年没见面的丈夫,楼下是女儿气势凶凶领着的革委会成员,那扇门终究被门里女主人公的泪水给阻挡了。
男主人公只能再次从那个天井逃离,走时给女主人公塞了纸条到门里,约在次日八点在火车站天桥底下见面。
可是终究没有逃过革委会再次逮着,那个撕心裂肺的场面让我泪流满面,从那一刻开始到结束我都沉浸在悲伤和感动的情绪里。
在火车站女主人公看着焉识再次被带走,那种绝望让她挣脱人群而摔倒在地,也就因为那一摔和痛苦的思念,一年多以后她患上了心由性失忆,对刚发生的事情转头就会忘记,三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焉识平反归家,故事进入高潮,女
主人公面对那个自己用生命在惦记和思念的爱人时她却已经不认识他了,唯一还能记得的就是剩下的生命里每一天都到火车站去接焉识,焉识能做的也就是住在自己家对面的屋子里,以一个念信的、修钢琴的、陪着她每天到火车站去接“自己”的那一个多功能的好心的邻居!而女主人公余生的生活就是每天到火车站去等焉识,这件事融入她的血液,凝固成她活着的信念与唯一的期盼!
爱情是什么,不就是一个生命陪着另一个生命,用所有的时间来验证两条生命的河流最终凝聚吗?现代人为什么做不到呢,欲望太多,支流太杂,无道德责任感可言!生命显得那么稀薄,爱情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叫嚣太多“520”“1314520”……又有何用?
《归来》里丹丹对父亲说,“你在她身边不就是为了照顾她,别的重要吗?”。
当然不重要,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所有的人物性格、角色背景、生活环境都是不重要的,只有两个人的情感才是重要的。
陆焉识回来之后不断地想要让妻子想起自己的身份,他是什么身份?从电影中我们知道他是个教授,又会法语,原本有机会回原单位工作,但是为了妻子都“暂缓”了——然后一切都暂缓了。
多年之后的时代变换,每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一切的一切,都被导演不知是刻意还是人为的“暂缓”了——因为这些都不是重点,情才是电影放出的终极催泪弹。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不少外国人都看不下去《红楼梦》,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有情是不说的,小心思千回百转的藏起来,生怕别人知道。
《归来》里也有类似的设计,比如冯婉瑜和陆焉识一门之隔的内心震撼,没有转开的门把手和那些寄不出去的信,她们的情感就在这些小而不言的细节中最终成为了未爆发的烟花,藏在了两个人心中,从此再没有绽放的机会。
任何电影的卖座都必然配合着时代的需要,对于如今这个满城尽是大钞票的时代来说,相濡以沫、纯爱隐忍就成为了表达爱情最热销的品牌。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爱情的绚烂比不过生活的平淡坚守,也是为什么所有的怀旧电影都一定要搭上一段青涩初恋的末班车的原因。
张艺谋很聪明,只选取了《陆犯焉识》最后一部分两人重逢之后的故事,所有的背景都被弱化,剩下的只有平凡的男女——一个忘了,一个还记得;一个永远在等,一个就永远陪伴。
相视不识眼前人,你说是幸福,我说是难熬,感情的事谁也说不清。
巩俐和陈道明演得也不错,莫说是台词,就连嘴唇的抽搐都自己拿捏着频率。
陆焉识“弹钢琴”时冯婉瑜把手搭在他的肩上,两人都没有说话,眼泪就流下来了。
那一瞬间观众会以为她想起来了,至少在那个瞬间她想起来了——当然最终现实会把观众的幻想碾碎,深情和冷漠、希望和失望交
杂在一起,不需要任何的台词就足以让人泪崩,也根本就奠定了这是个情感片的事实。
因此若以历史片的角度去看《归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有意或无意,小人物的情感变成了电影的主流。
平庸的电影都在讲故事,最好情节千回百转才引得观众不至于瞌睡;好电影就在讲感情,一根鸡毛在你的心窝随意地撩拨;最好的电影当然有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属于自己的价值,属于自己的饱满。
当然《归来》达不到第三种境界,因为张艺谋将所有的视角都聚焦在了“我的失忆老婆”上。
巩俐演得好,虽然塑造的冯婉瑜直接从失忆要跳到老年痴呆前期了。
她以为陆焉识是方师傅,每次陆焉识靠近就将他推在千里之外,她在执着的为陆焉识守护着自己;而陆焉识写信,也还是坐在炉子边上借着一点小光写,被子叠成豆腐块,大概也是下放养成的习惯。
这就是时代造就的“生离”,别死别更重。
因为这些小人物的感情是没有时代背景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由具体的情感牵引着。
时代粗暴地决定了个人的命运,造成了苦难。
主任轻飘飘的“革命结束了”,却有多少小人物的命运就此逆转?蝼蚁的无意义就在于此。
而这些小人物,他们的世界中也许并没有什么理想与抱负,仅仅希望平实生活,像是冯婉瑜也仅仅希望“为陆焉识考虑一次”,但即使这样也会被时代的大潮所打翻,被动地迎接属于自己的苦难。
我们一直觉得苦难这东西很重要,因为我们太苦了,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苦,苦多了只能自己从生活中找些理由搪塞——苦难磨练人、淬炼出精神等等,好像苦一点的爱情就更加纯粹,苦一点的生活就更加纯真。
但苦难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它所谓的可以磨练出的品质,不过是人们为了活下去而不得不寻找出来的“意义”。
丹丹想要母亲原谅自己、冯婉瑜想要和丈夫在一起、陆焉识想要陪伴在妻子身边。
当所有的苦难过去,我们发现褪掉冠冕堂皇之后每个人真实的愿望。
别的重要吗?不重要的,你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