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上课讲义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

伤寒论讲义总论1、《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经王叔和整理,比较通行的为宋版本2、全书共十卷,《伤寒论》的撰写体例,基本以条文形式撰写3、伤寒: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伤寒的总称;狭义伤寒,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

伤寒论指广义的伤寒4、《伤寒论》的学术价值:⑴主要体现在临床⑵确立治法治则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凡由于风寒外邪侵袭,先中皮毛肌表,出现一系列营卫失调的脉证,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之分2、脉阴阳俱紧:阴阳指寸尺而言,即寸关尺均现浮紧之象3、行其经尽:经,指阶段、过程,即六天为一经,古人以此作为观察外感病发展变化的依据,行其经尽,指第六天终了4、再经:病情进入第二个过程5、外证:相对里证而言,此指表证6、酒客:平素嗜好饮酒的人7、合病:即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8、淋家:淋,指小便淋漓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证。

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9、疮家:指久患疮疡的患者10、清便欲自可:清,作动词,即排便之意.欲,如常之意。

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11、项背强几几:几几,有拘谨,不柔和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谨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12、喘家:素有气喘之人13、微寒:做脉微而恶寒解14、筋惕肉瞤:指筋肉跳动15、噎:指咽喉部位有气逆阻塞感16、坏病:即变证。

指因失治误治而致病症发生变化,以病情复杂,疑似难辨而得名17、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18、虚烦:指无形邪热郁扰胸膈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是与有形实邪相对而言19、叉手自冒心:冒,覆盖。

叉手自冒心,指患者双手交叉覆盖按捺在自己的心胸部位20、甘澜水:又名劳水21、头眩:头晕目眩22、身瞤动:身体筋肉跳动23、振振欲擗地:振振,动摇貌。

擗,通僻,扑倒。

振振欲擗地,形容身体站立不稳,摇摇欲倒的样子24、脚挛急:脚,小腿。

指小腿筋肉痉挛拘急,伸展不利25、消渴:指口渴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26、白饮:即米汤水27、烦渴:指口渴难忍28、水逆:指宿水内停,拒纳新水,水入即吐。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伤寒论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数更衣:大便次数多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坼:裂开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论》以伤寒命名而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无先后次第之分称为合病。

如太阳少阳合病。

3,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有先后次第之分,谓之并病。

如太阳少阳并病。

4,头项强痛:颈项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言头痛而兼项强。

5,脉缓:指脉象柔缓而不紧急,非怠慢之意。

6,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是由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病,属太阳病的范畴。

与中风和伤寒相比,突出特点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或恶寒轻微,这反映了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失和的病理特点。

故作为温病的提纲。

7,桂枝汤证的兼证——a,桂枝加葛根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c,桂枝加附子汤d,桂枝去芍药汤d,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e,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8,项背强几几——几几是南阳方言,有拘谨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9,麻黄汤证的兼证_a,葛根汤证b,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c,大青龙汤证d,小青龙汤证10,发汗重剂大青龙汤用麻黄六两11,炙甘草汤中生地黄用量最大一斤(30g)12,清酒:米酒酿酒未曾蒸馏的自然澄清液。

即青春上好的米酒。

(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这两个方子要加清酒)。

——通阳复脉13,结胸:病证名。

其病机为痰水等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原文“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

”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15、胃家实:胃家泛指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亢盛。

胃家实,指胃肠燥热亢盛之意。

16,四逆辈:辈做类字解,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17,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18,黄连阿胶汤方中鸡子黄的作用——交通心肾,养血润燥。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

伤寒论名词解释大全《伤寒论》是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疾病过程中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其有各自不同的病理变化和证候特性,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八卦天干等相互联系对应,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体系,所以称为六经。

2. 脉浮:脉象轻按即得,主表,亦主虚。

脉浮而紧者为弦,古人称紧脉。

3. 脉沉:脉象重按始得,主里,亦主实。

4. 阳证:凡热性、实性等类型的病证,皆属于阳证范畴。

5. 阴证:凡寒性、虚性等类型的病证,皆属于阴证范畴。

6. 伤寒:外感寒邪引起的热性病,统称伤寒。

7. 温病:外感温热邪气引起的热性病,统称温病。

8. 热入营分:温热病邪内传营分后,症见高热、口渴、心烦不寐、舌绛苔黄燥等。

9. 气分:温热病邪内传气分后,症见高热、汗出、口渴饮冷、舌红苔黄等。

10. 卫分:温热病邪侵犯卫分后,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淡苔白等。

11. 湿温:湿温病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症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等。

12. 风湿:风湿病是感受风湿之邪所致的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3. 表证:疾病初起,病位在肌表,临床表现以头身疼痛、发热恶寒为主。

14. 里证:疾病深入,病位在脏腑,临床表现以大便或小便异常、饮食减少、心胸满闷等为主。

15. 半表半里证:疾病发展至中期,病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介于表里之间,临床表现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为主。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精髓和理论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医打下基础。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名词解释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撰写的一部针对伤寒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的医学著作。

伤寒病是指由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点是高热、重度头痛和出血,病程为数周,疾病严重程度较高,病情恶化速度快。

《伤寒论》对这种疾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伤寒病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一些《伤寒论》中的重要名词解释:
1. 伤寒:本质为人体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症状特点是高热、重度头痛和出血等。

2. 伤寒杆菌:也叫志贺氏菌,是导致伤寒病的病原体,属于革兰阴性菌。

3. 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如伤寒病。

4.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因素,例如感染伤寒杆菌等。

5. 病机: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和规律。

6. 诊断:通过对患者的询问、观察、体格检查等手段,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7. 治疗:通过采取中医药治疗的手段,纠正病机,促进病情好转并最终康复。

8. 激转法: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治疗方法,即通过用药来刺激疾病转化,达到治疗目的。

9. 重剂法:即治疗伤寒病时使用较大剂量的药物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0. 重汗法:即采用较强的药物或方法来诱导患者出大量的汗液以达到治疗目的。

以上是对《伤寒论》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的理解对于理解《伤寒论》的内容和中医诊断与治疗伤寒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经典著作,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运用中医学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伤寒病。

《伤寒论》讲义课件

《伤寒论》讲义课件

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郭雍
(著《伤寒补亡论》二十卷)等。他们与王叔和、 孙思邈被称为宋及宋以前研究《伤寒论》八大家。
●二是形成二个版本:即宋版本(公元1065年)和 成注本(公元1144年)。
宋版本在其《校定伤寒论序》中云:“百病之急,
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
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复方,定有
(二)主要学术成就
1.实现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一体化。 2.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 3.保存了大量有效方药。有四个特点: 疗效确切; 配伍严谨; 剂型多样; 煎服独到。 4.寓含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与方法。
桂枝汤煎服法
• 上五味,(口父)咀⑤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 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歠 ⑥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 身漐漐⑦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 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 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 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 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 五辛⑧、酒酪⑨、臭惡⑩等物。
煎服法
• ①浓煎1次,分3次温服。 • ②一服汗出病解,停后服,不必尽剂。 • ③若不汗,可再服。并缩短服药时间,半 天左右将一剂药服完。 • ④若不出汗者,可服至二三剂。
调护法
• ①药后喝热稀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②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③微 汗,以全身湿润,汗出极微为度,切不可 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④病情较重者, 昼夜服药,故当24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 药。⑤药后忌口,凡生冷、粘滑、肉面、 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当禁用,以防 损伤胃气,降低抗病能力,或发生其它变 化。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讲义的名词解释

伤寒论讲义的名词解释

伤寒论讲义的名词解释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它是中医学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论著之一,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系统阐述并治疗伤寒病的著作之一。

伤寒论以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资料,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伤寒伤寒是指古代流行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多见。

伤寒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或污染的物品传播,其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头痛等,常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二、伤寒论伤寒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文献,旨在阐述伤寒病的发病原因、病机、病情演变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学中对伤寒病最早、最详细的论述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伤寒论的研究对于加深对传染病疾病学的认识,提高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三、六经在中医学中,六经是指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的纵横交错的脉络,贯穿于全身各部,起到输送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

六经又分为三阴三阳,三阴指手太阴、足太阴和手少阴,三阳指手阳明、足阳明和手太阳。

六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机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规律。

在中医学中,病机分为寒邪、热邪、虚邪、实邪等不同类型。

寒邪指寒气入侵人体引起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寒冷感、寒战、无汗等;热邪指热气侵袭人体引发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口干、舌红等;虚邪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而引发的疾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实邪指体内湿气化生的病理变化,症状主要表现为浮肿、尿少等。

五、证候证候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

根据遵照整体观念,中医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每种证候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症状。

常见的证候类型包括:邪实证、邪虚证、虚实夹杂证等。

邪实证指邪气比较强烈,病情重的证候,症状表现为热、痛、肿等;邪虚证指邪气比较弱,正气较强,病情较轻,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虚实夹杂证指同时具有虚证和实证的病情,症状表现为虚症和实症共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饮:又作白米汤,即米汤麻沸汤:滚烫的水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而致病情变化,已无六经病症候可循的病症温针:即烧针,是针灸与艾灸合用的一种方法。

操作时,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燃以使热气透入穴位不了了:指病证绝大部分已经消除,但仍留有不舒适的感觉,了:完结,清楚伤寒: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一种发病方式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即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第之分者并病: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并病”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脏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蛔厥:蛔虫内扰,疼痛剧烈,气机逆乱而致四肢逆冷。

脏厥:指肾脏真阳极虚而致四肢逆冷除中:症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郁冒:头晕目眩如雾覆蒙振振欲擗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筋惕肉瞤:肌肉跳动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目瞑:指闭幕懒睁,有畏光感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汗出漐漐:形容微微汗出,皮肤潮热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数更衣:大便次数多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苦酒:即米醋圻:裂开泻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和令相得:即把药调和均匀噫气:即暧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声响,其声长而缓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心中懊侬: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项背强几几:形容(太阳病)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欲作再经:指将传经至阳明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脏部位时瘈疭:痉病的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其中汗出多者为柔痉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指病人昏迷时,两手无意识地反复触摸衣被床沿。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肠燥便结者 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绝的意思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谷道:肛门转气:即腹中有矢气转动郑声:语言重复,声音低微,见于虚证 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胸胁苦满: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嘿嘿:即表情沉默,不欲言语 心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蒸蒸而振:高热寒战 跗阳脉:为足背动脉在冲阳穴处,属足阳明胃经 过经:邪离本经,传入他经脾加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劳复:指大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损谷:即减少饮食脐上筑: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捶捣 睛不和:眼球转动不灵活客气:即邪气,因从外来,故称客气通脉四逆汤证和当归四逆汤证的区别、主证、病机、治法 通脉四逆汤 主证:由阳气极虚的真寒和虚阳外浮的假热两组症状组成, 辩证要点 是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有游走性。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当归四逆汤主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或见四肢关节疼痛,身疼腰痛,或见月 经衍喘冒:气喘而头目眩晕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怵惕:即恐惧不安之状期,量少色暗,痛经等。

病机:营血不足,寒凝经脉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351条和352条的区别352条承351条阐述血虚寒凝兼“内有久寒”的证治。

“内”指内脏,从加用吴茱萸,生姜分析,内脏主要是肝、胃等脏器。

“久寒”指沉寒痼疾,当包括与肝胃有关的如呕吐脘痛,舌卷囊缩,寒疝痛经,少腹冷痛等病证。

这类病人不仅有血虚寒凝经脉,且寒邪沉积脏腑,故用吴茱萸,生姜暖肝温胃,通阳降浊,并以清酒扶助药力,温经暖脏, 以驱在内之久寒。

吴茱萸汤243、309、378条的区别是什么。

各自病机,主证,治法, 方药。

243主证:不能食,食即呕吐,呕吐物无酸腐之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或伴有胃脘疼痛不适,喜温喜按,甚则手足厥冷。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309主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病机:中阳虚衰,寒浊中阻治法:温胃降浊378主证:头痛,呕吐或干呕涎沫,或少腹冷痛,或腹满寒疝,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病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治法:暖肝温胃降浊桃花汤和白头翁汤的鉴别。

症状、病机和治法白头翁汤证与少阴病桃花汤证皆可见下利便脓血,但二者病机有寒热之异,虚实之别。

桃花汤证下利则滑泄失禁,脓血则颜色晦暗,口不渴或可喜热饮,乃中焦虚寒下焦不固所致,故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的桃花汤。

白头翁汤下利则里急后重,脓血颜色鲜艳,口渴喜冷饮, 乃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故治宜清热燥湿,凉肝止血的白头翁汤。

少阴寒化证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附子汤、桃花汤C 前四方的侧重点。

通脉四逆汤是阴寒盛于内,逼迫阳浮越于外,其表现为于阴寒之中以身热反不恶寒。

白通汤是阴盛于下,逼迫虚阳浮越于上,其表现于阴寒之中见有面赤。

白通加猪胆汁汤是白通汤证兼见寒甚格拒热药之证。

附子汤主治的是少阴病寒湿身痛。

附子汤和真武汤的区别。

主证,病机,治法区别:附子汤与真武汤药味大部分相同,所不同之处附子汤术附倍用,并配伍人参,重在温补原阳;真武汤术附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散水气。

附子汤主证: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脉沉。

病机:肾阳虚衰,寒湿内盛治法:温阳化湿,镇痛祛寒真武汤主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

病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化气行水少阴证下利的鉴别四逆汤类和白通汤的下利为下利清谷,桃花汤下利脓血,其血赤暗不泽,味腥不臭,白多红少,甚则下白冻。

猪苓汤和真武汤的鉴别。

主证、病机、治法猪苓汤与真武汤的下利,咳,呕均为水气所致。

真武汤是少阴寒化,阳虚水泛。

猪苓汤为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病机不同。

真武汤主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或呕。

病机:肾阳亏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化气行水猪苓汤主证:心烦不得眠,小便不利,或见下利,咳,呕,渴等。

病机: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治法:清热育阴利水四逆散与通脉四逆汤的鉴别,主证,病机,治法。

四逆散与通脉四逆汤均见四逆一证,但四逆散证为阳育属实;四逆汤证是阳虚属虚;前者用散宣阳导滞,后者用汤回阳救逆。

四逆散主证:四肢厥逆,或见腹痛,泄利下重,咳嗽,心下悸,小便不利。

病机:阳气内郁,气机不畅治法:舒畅气机,透达郁阳。

通脉四逆汤主证:由阳气极虚的真寒和虚阳外浮的假热两组症状组成,辩证要点是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有游走性。

病机: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太阳中风主证病机治法方药主证:发热汗出,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风寒外袭,騰理疏松,营卫不和。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为。

方药:桂枝汤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的区别葛根汤:无汗桂枝加葛根汤:有汗葛根汤和葛根苓连汤治疗下利的区别葛根汤证之下利以太阳为主,其利多为水粪杂下,而无恶臭及肛门灼痛感,并见与太阳寒证中。

葛根苓连汤以下利为主,可兼有表证,利下臭恶稠粘,肛门灼热,小便黄赤。

大小青龙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大青龙汤主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小青龙汤主证:寒热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苓桂术甘汤与真武汤的区别。

主证、病机、治法、方药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之证,苓桂术甘汤证重点在脾,病情较轻,为脾阳虚而水停心下,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重在健脾利水;真武汤证重点在肾,病情较重,肾阳虚而水泛全身,证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重在温肾利水。

苓桂术甘汤主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真武汤主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利水黄连汤和梔子干姜汤的区别黄连汤和梔子干姜汤同为上热下寒,但病位稍异,轻重有别,症状各有特点。

黄连汤证病位涉及胸膈、胃肠,以腹中痛,欲呕吐为审证要点。

梔子干姜汤病位涉及胸,肠,以心烦下利为审证要点。

黄连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区别黄连汤主治寒热分居,上下相阻,腹中痛,欲呕吐之症,重用黄连为主药,清在上之热,用桂枝取其宣通上下阴阳之气。

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痞结心下,以痞满,呕逆,肠鸣等为主症,故姜夏苓连并用,重在解寒热互结之势。

两方均属辛开苦降甘补,寒温并用之法,但黄连汤侧重于辛开,半夏泻心汤侧重于苦降。

黄连汤昼三夜二服,意在少量频服,使药力持久,交通阴阳,调理脾胃。

半夏泻心汤要求“去滓再煎”意在使寒热药性和合,以利于调中和胃。

大陷胸丸的适应证、治法、方药适应证:胸膈心下硬满疼痛,身热,头汗出,颈项强,断气,脉沉紧病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治法:泻热逐水,破结缓下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的区别。

主证,病机,治法大黄黄连泻心汤主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

病机:胃热气滞附子泻心汤主证: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病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治法:泄热消痞,扶阳固表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呕逆较为显著,故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生姜泻心汤证因兼有水饮食滞,以干噫食臭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为二两,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增炙甘草至四两为君,重在补中和胃。

大黄黄连泻心汤和梔子豉汤的区别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为无形邪热壅滞于中,结于心下,故以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为症候特点,治宜泻热消痞。

梔子豉汤证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扰动心神,故以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胸中窒或心中结痛为症候特点,治当清宣郁热,解郁除烦。

大小陷胸汤的区别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势重,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心下,证清而势缓。

从药物组成上看,二方泻热,大陷胸汤用大黄且量大,小陷胸汤用黄连且量小,二方同有泄热但强弱有不同;针对痰水之邪,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

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可破结,小陷胸汤用栝蒌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分。

大陷胸汤属于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当属化痰涤痰之方。

欲作奔豚和已发奔豚治法的区别欲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已发:桂枝加桂汤猪苓汤和五苓散主证病机治法猪苓汤由于阳明余热尚存,津伤而水气不利,故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证,其治在利水的基础上加阿胶,滑石育阴清热,五苓散由于太阳表不解,循经入里,邪与水结,气不化津所致,故见恶寒发热,舌苔白等表寒证,其治在利水的基础上加桂枝、白术,通阳化气,兼以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