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
最新部编版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集体备课 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
所选的4篇课文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传统节日中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还向我们介绍了各地独特的艺术样式。
《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民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腊八粥》向我们展示了人们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时的情形;《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藏戏》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要点 北京的春节2 1. 会写35个字,正确读写28个词语。
2.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氛围;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4.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受古诗表达的情感;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5.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腊八粥2 小青蛙 3藏戏 1 习作 2 借鉴本单元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1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蒜、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饺子、鞭炮”等18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3.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感受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策略1.字词学习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结合词语和具体的语段展开教学,把本课的字和词语分类识记,如“拌、眨”都是动词,“饺子、鞭炮”都是名词。
“拌、眨”这两个动词可利用形旁表意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同时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
2、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
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__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1、默读课文,标画出__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填表格:手指名称优点缺点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023年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6篇)

2023年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6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1、把握__的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2、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故事,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
二、读课文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
请大家先看看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告诉老师你们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三、默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1、__主要讲了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
A、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写少年表演的过程的`?(3-7自然段)B、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勾画并作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C、全班交流。
(既可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极大,也可以从少年顶碗并要作很复杂的表演--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来体会。
D、指导有感情朗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一天的变化》中的生词和词语搭配。
2.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变化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和集体备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2. 重点培养学生的细节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一天的变化》。
2. 相关课件、图片或实物,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练册、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 教师复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 教师呈现今天的教学目标,并与学生讨论目标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导入新课- 教师向学生引入《一天的变化》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 教师呈现课文标题和短小的段落,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3. 教授课文- 教师逐段教授课文,重点解释生词和重要词语。
-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人思考和讨论。
4. 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事物的变化过程。
- 学生分成小组,从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事物的变化例子,并在小组内分享。
5. 小结与巩固-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
- 学生完成针对课文的相关练题,并进行批改和讨论。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事物,写一篇短文描述它的变化过程。
-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扩大对事物变化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2. 教师批改学生的练册和写作作业,评价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评价,鼓励互相研究和帮助。
以上是本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草原》一课,主要章节为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内容包括: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介绍草原上的民族风情、表达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提取信息、概括归纳、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草原的美丽和民族风情的独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民族风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取关键信息,提高概括归纳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哪里吗?引发学生对草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重点词汇。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2)讲解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4.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草原美丽景色和民族风情。
(2)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填空、选择、简答题,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2)教师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疑惑。
(2)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我国的大草原?它们有什么特点?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草原》2. 内容:草原美丽景色:蓝天、白云、碧草、骏马、羊群民族风情:蒙古族、摔跤、射箭、那达慕大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
(2)请你介绍一下我国其他大草原的特点。
2. 答案:(1)略(2)示例: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草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精编教案1 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1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2.学习本课抓住重点描写、突出中心、有详有略地写作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北京过春节的热闹与隆重,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萌生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之心。
教学重点了解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北京过春节的热闹与隆重,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萌生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保护之心。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播放音乐《新年好》。
2.导入新课:同学们,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年时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一说你家过春节的事。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然后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是祥和的,是一个象征着美好团圆的节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北京的春节》,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初旬、翡翠、榛子、蜜饯、掺和、正月、骡马、娴熟”等词语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蒜、醋、饺、宵、燃、贩、摊、轿、骆、驼”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拌、眨”这两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3)归类识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1)标好自然段,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明确:本文共14个自然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单元备课目录第一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1)第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4)第三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7)第四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10)第五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13)第一单元备课(集体备课)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组成。
这样编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了解不同地方的特色与风俗,感受不同地方的风采,体会不同的趣味。
2.本单元重点:(1) 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并能在习作时,能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北京春节的热闹非凡,腊八节的香味袭人,藏戏的生动有趣都需要仔细阅读才能体会到不同节日的快乐与享受。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3)体会作者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利用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这4篇文章都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利用不同的手法,体验到节日带来的不同感受。
第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外国文学名著”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体会人物的心态变化,感知人物的形象;培养学生阅读和想象的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2.本单元重点:(1)反复理解阅读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节选于外国文学名著,篇幅较长,情节起伏,引人入胜,只有反复阅读才能逐渐感受到外国文学的精华。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阅读节选片段的方法,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教案(表格式打印版)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5】“(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
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
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羞涩:有点难为情的样子。
(9)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10)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后写产生的感想。
)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PPT课件,有关春节的歌曲、年画、礼花图片等。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老舍爷爷,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老北京独特的民族风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北京的春节)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那老师就先检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况。(出示生字词)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师: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师: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开始。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如果说有谁没画下来的话,你可以在下面偷偷地把它画上去。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这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那是不是有一颗善于感受的心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味这热闹、忙乱、喜庆又团圆的春节,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语句,把我们过年的习俗与他们比较一下,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师:这真是一个团团圆圆的热闹之夜呀。接着读。
读出热闹了吗?
(2)大年初一
师:还有谁来交流?
生交流
师:你来看一下,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呢?
找到了吗?找到了你来读一下。
师: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谁想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来打擂台。
师: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然后分小组比赛读。
(4)腊八、小年
师:除了这些,从哪里可以看出春节的喜庆与热闹?
生交流
师:空竹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说,师出示图片。
师: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这么多农产品放在你面前,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你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幽默风趣)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咱们班的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交流,教师板书:腊八 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彭阳县第五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科 目
语文
年 级
六年级
单 元
第一单元
课 题
1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
课 时
2
主备教师
梁小莲
使用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解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出现的新词。范读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师:谁能来读读?(指生读) 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看来大家课前预习的不错,下面我们就跟随老舍爷爷一起去看看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老师请你们认真地朗读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非常高兴。
学生读。
六、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师: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师:老师来读一下,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
师范读。
师:听了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来吗?试试。
(5)忙乱
师:除了热闹,春节还是忙乱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交流
五、再读课文,加深体会
师: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1、生默读课文
2、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1)除夕
生交流。
师:“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生回答
师:“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两人分别读课文除夕与正月初一两个自然段。
师:谁读得好?
学生评价。
师小结。大年初一过完了,同学们可别撇下脚步,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更精彩的是……
(3)元宵节
师: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画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生:讨论(教师下巡视)
师:好,哪个小组起来说一说,你们研究的结果是怎样的。
师:元宵节除了灯还有什么?
生:还有月光
师:刚才同学说除夕是热闹的,但没有月光,而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月光是很好的。元宵节到处是灯,太美了,怎能不说春节的高潮是元宵节呢?老北京的灯会我们是看不到了,但我们这里也有灯会,来,看看去。(放花灯图片:宫灯花灯冰灯龙灯)
师:你能读出这热闹的除夕之夜吗?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评价
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想象自己过春节的情景,再来读读。过年喽,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听着这喜庆的爆竹,你似乎看见了什么样的场景?
师:是啊,这真是色香味声齐全的除夕之夜啊,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请同学们读“家家赶……”学生生接读。
2.通过多媒体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一些民俗习惯.学生听范读后有感情的朗读。细读重点语句,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来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联系自己对春节的感受来了解北京春节风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