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对比实验以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素材 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素材     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班级姓名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蜡烛的特点是:受压时易变形、容易破碎。

(有点软,容易弄碎)(括号里未课本上)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包括: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游离碳,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

4、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钢锭属于形态变化,其他的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中,有的表现为性质改变,如生鸡蛋加热为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有的是颜色发生变化,如树叶颜色由绿变黄或变红;有的出现了发光发热的现象,如点燃火柴;有的产生了气泡,如盐酸滴在石灰石上,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5、生鸡蛋放入白醋中,我们会发现鸡蛋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物质;将饮料罐压扁,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在碱块中加入少量白醋,碱块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别的物质;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会看见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将白糖加热融化时,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虽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将熔化的白糖继续加热,白糖会变成褐色或黑色,说明白糖已经生成了别的物质。

6、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答:蜡块加热时,由固体变成能流动的液体,冷却后,熔化的蜡烛没有变少,又慢慢变回了固体。

7、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片),观察它的底部。

实验现象:(1)杯壁上蒙上了一层小水滴。

(2)烧杯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白瓷碗(片)底部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游离碳等新物质。

做蜡烛燃烧实验时,火焰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要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答案

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复习资料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生长有(向地性)、(向水性)、(向阳性)。

2.爬山虎的叶子全部散开且互不遮盖,有利于(每片叶子都能获取阳光)。

3.“南橘北枳”的故事说明:植物的生存是有(条件)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而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

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长)将会受到影响。

4.(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

在同一片树林里,(高大)的树木能照射到更多的阳光;(灌木)则适于荫;(苔藓)等植物则更适于潮湿阴暗的环境。

5.(荔枝)、(榴莲)、(香蕉)等南方植物更适宜在温暖多雨的地方生活;(苹果)、(梨)、(针叶松)等北方植物不怕寒冷。

6.植物的这些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

各地区的(特定环境)也决定了该环境条件下(种类)分布。

7.动物的生存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肥厚的脂肪层)和(密集的体毛)帮助北极地区的动物们抵御严寒;(纺锤形体型)、(鳍)、(背部颜色深)和(腹部颜色浅)都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强劲的四肢)有利于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捕食和逃跑;(自由关闭的鼻孔)、(储存脂肪的驼峰)、(粗大而且可以开叉的脚趾)都是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秘密武器”。

8.动物们还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

9.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总是从(绿色植物)开始,以(凶猛肉食动物)结束。

10.“池塘”中除了生活着动物、植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11.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当某一种类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的时候,势必也会影响到许多与之有关的生物种类。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问答题简答题汇总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问答题简答题汇总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简答题汇总(含实验问答题)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问答题总结1.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答: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

2.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答:不同放大倍数镜片的凸度不同。

3.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4.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蒙蒙de雨科学课堂)答:两个放大镜需要平行放置,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和放大倍数,要观察到较大且清晰的图像需要找到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

5.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1)目镜:放大;(2)调节旋钮:调节物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3)物镜:放大;(4)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物体;(5)反光镜:增强光线。

6.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答:上边的相当于显微镜的目镜,下册的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

7.我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让你最惊奇的是什么?答:以蝴蝶的翅膀为例,蝴蝶的翅膀图像较小,只能看到整体的形状、颜色等,看不清细节;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大,能看到不规则的网格状翅脉;在显微镜下,蝴蝶的翅膀图像变得更大更清晰,能看到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鳞片。

最惊奇的是鳞片的数量很多,排布整齐,每个鳞片的形状大致相同。

8.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同一物体,图像的大小和视野(看到的范围大小)有什么不同?答:观察工具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越小。

9.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结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答:①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像一个个小房子;②洋葱表皮细胞内有小黑点——细胞核;③洋葱表皮细胞的数量很多。

10.我们看到的洋葱表皮细胞跟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都像很多个小房间;不同:我们观察到的细胞更清晰,罗伯特·胡克观察到的细胞没那么清楚。

11.我们观察到了哪些生物体的细胞?有什么新发现?答: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人体细胞。

(2023版)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2023版)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2023版)湘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态系统(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可以将二氧化碳与水合成养料(淀粉),同时放出氧气。

这个过程叫作光合作用。

(2)二歧分类法是选择一对明显不同且具有可比性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然后在每类中又根据相对应明显不同的特征再区分为两类,如此下去,直至把所有植物分完。

(3)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叫作食物链。

(4)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够自己制造营养物质,称为生产者。

像兔子和狼这样的生物,要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而获得食物,称为消费者。

微生物能把动植物尸体分解,称为分解者。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肉动物为止。

(5)许多食物链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叫作食物网。

(6)像草原这样,能够满足生物的生存繁衍需要,能够提供食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的场所,叫作栖息地。

(7)生物与其栖息地环境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我们把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栖息地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叫作生态平衡。

在生态平衡下,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9)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大量繁殖,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我国已知的外来植物超过600种,动物约40种。

危害较大的生物有紫茎泽兰、水葫芦、美国白蛾、桉树等。

(10)生态平衡的破坏会带来肆虐的沙尘暴、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日益扩大的沙漠、“死亡”的珊瑚礁等危害。

(11)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水灾、旱灾、地震、台风等)和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12)人类保护生态平衡的例子:①人们积极帮助椋鸟安家筑巢。

②青藏铁路全线留有多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

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

④建立自然保护区。

(13)“月宫一号”是我国研制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

第二单元水的循环(1)云和雾都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2021—2023学年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学案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基础知识。

(填空)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有三个重要的位置,即:支点、力点、阻力点。

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

3、杆秤、钳子、剪刀、开瓶器等是省力的杠杆,镊子、筷子等是费力杠杆。

订书机、天平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4、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5、在轮轴的轮上用力省力,轴大小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扳手、起子、钥匙、方向盘、门把手、辘轳等都利用了轮轴在轮上用力省力的原理。

6、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能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7、定滑轮不能省力,能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能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有省力的作用,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螺丝钉、盘山公路、电锤的钻花等都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

9、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小齿轮转动比大齿轮快,但用力最多;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大齿轮转动比小齿轮慢,但用力最小。

10、自行车应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

11、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和滑轮的使用原理和浮力定律。

他曾经夸口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二、选择题。

1、下列工具属于杠杆的是( D )A、钻孔的锥子B、擀面的木棍D、镊子2、订书机是( C )的杠杆。

A、省力B、费力C、不省力不费力3、支点与用力点和阻力点明显的区别是( D )A、在中间的位置B、翘起物体C、可以用力D、杠杆可围绕这个点旋转4、下面的工具中,费力的工具是( A )A、筷子B、剪刀C、订书机5、自行车的车把利用了( A )原理。

最新大象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最新大象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

大象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麦蚜、蝗虫、鼠等生物因素的影响.2、(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验方法有(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制定实验方案时,根据(研究内容),找出实验所涉及的因素.3、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根系向着有水的一面伸展的原因是(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4、植物是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叶片)蒸发到空气中.5、(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在阳光、水等的刺激下,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这些都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6、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竹、松、柏、云杉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生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 10℃以下就会被冻伤.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就会枯死,这些植物的不同喜好,是它们世世代代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我们了解和掌握各种植物的喜好,对农业、林业的发展以及花卉的种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7、引起植物倾斜生长的原因是光源方向、水分供应方向和距离.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1、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从光源发出后沿直线传播,人类最早记录光的直线传播的, 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都做了完整的记载.2、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3、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4、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到一个点上.人们利用这个属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有时装满水的圆形瓶子也能产生与放大镜类似的作用.5、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多试几次,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6、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普通的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不同的物体会对不同的色光产生(吸收和反射)作用,比如:红花只反射红色的光,而其他光则被吸收了.7、五彩玻璃具有变色效果、调光玻璃根据需要调节透明程度,从而改变透进光的强度.8、(红、绿、蓝)是最基本的三种颜色,称为光的三原色.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由这三种色光组成的,彩色电视机正是运用了这个原理.9、自动调控房间采光的(传导器)是由(接收器、光导纤维、散射器)等三部分组成.传动器由电脑控制,接收器安装在屋顶,并且能全天自动跟踪太阳.这种装置不但能解决高层建筑群中背阴房间的采光问题,还能应用于日光浴及花卉栽培等.10、美国研制开发的“太阳能窗”,是由嵌入两个大玻璃天窗的多个透明塑料板构成的.每个小塑料板都有几十个小金字塔的模块.11、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和光明,乐观开朗的心情有利于病人康复.12、1870 年,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人们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光导纤维.光导纤维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等行业.13、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没有光源,我们就看不到周围的物体.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1、音乐是流动的诗篇,编钟是中国古代的打击乐器,古琴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乐器.2、我国古典《流水》被录在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 1977 年8 月 22 日发射到外太空.3、常见的管弦乐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弦乐器) ,如小提琴;(管乐器) ,如小号;(打击乐器),如木琴.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有规则的、有准确高度的声音叫乐音;振动无规则的、无固定音高或音高听起来不明显的声音称为噪声.5、一件乐器仅仅能发出声音是不够的,还必须能使声音的大小和高低发生变化,这样才能演奏音乐.6、乐音有三个要素:响度(或音量)、音高(或音调)和音色. (乐音的强弱叫响度)(乐音的高低叫音高) .不同的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7、弦乐器是通过弹拨琴弦、击打琴弦或用琴弓拉琴弦,使之振动发声的.8、用手指弹拨琴弦,琴弦的振动会引起琴弦下盒内的空气产生振动,同时空气的振动又引起盒本身的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鸣.共鸣使得声音变大.所以,弦乐器都有一个共鸣箱.9、什么叫音乐疗法?就是利用音乐的特殊功能,针对不同的病情,采用相应的音乐,使其产生治疗的作用.如:悠扬欢快的旋律,可以使人全身心投入于乐曲之中,增强肺的呼吸功能,使肌肉放松,消除神经紧张,帮助驱散烦闷,减轻人们工作、生活上的压力.10、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测量声音的响度(音量)0分贝是人能听见的左微弱的声音.落叶声10 分贝,耳语声 30 分贝,图书馆中 40 分贝,正常谈话 65 分贝,吸尘器工作 80 分贝,摩托车发动 95 分贝,耳机的最大音量 100 分贝,民用喷气式飞机起飞 120 分贝,军用喷气式飞机起飞 140 分贝.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 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 分贝.11、人能听到声音需要三个条件: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传递声音的物质(介质)和能够接收声音的听觉系统.1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 米,在水中时每秒 1400 米,在钢铁中是每秒 5000 米.真空不能传递声音.13、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源产生的声音,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里,耳朵通过听觉系统把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人就听到声音了.14、什么叫噪声?指嘈杂、刺耳的声音.15、噪声有什么危害?噪声使人感到厌烦,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比较强的噪声,使人难受,时间久了,会引起耳聋.极强的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假如一个人突然置身于极强的噪声中,听觉器官就会发生急性外伤,并且整个肌体会受到严重损害,双耳变聋,语言混乱,神志不清,甚至会造成脑震荡、休克或死亡.16、如何控制噪声?(一、在声源处控制:如禁止鸣笛,给汽车、摩托车安装消声器,二、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如在路边植树形成“绿色音屏”、或安装隔音板,三、在接收处控制:如人佩戴耳塞或者耳机状消声器.)17、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快,声音高,物体振动频率慢,声音低.)第四单元登上健康快车1、在人体内担负指挥和协调工作的是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神经.脊髓在人体的背部中央、藏在脊柱里,与脑相连.从脑和脊髓发出许多条神经,遍布全身各处.2、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脑掌管着人体的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3、人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心脏的作用类似于“水泵”,使血液在血管内循环流动.4、我国青少年一般从10~12 岁开始进入青春期.5、青春期的第一个生理变化是身高和体重的迅速增长;第二个生理变化是第二性征的出现.6、青春期的心理有哪些变化?进入青春期的少年,个人考虑问题、自我感觉以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开始有所变化.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经历的一些变化有许多复杂的感受.有时自我感觉良好.有时又感到害羞和困惑.有的青少年会提出存在心中已久的问题,比如“我是谁”.有的青少年开始尝试新的体验,如无偿地帮助他人、交朋友或打扮自己,穿一些时髦的衣服等.7、青春期应补充哪些营养?1、蛋白质,2、糖类和脂肪,3、维生素,4、矿物质和微量元素,5、水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的基础身体的细胞主要由蛋白质组成.维生素不仅可以预防某些疾病,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8、什么叫做亚健康状态?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不适症状,但医学检查并无明确的疾病,这种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状态, 医学上称为亚健康状态.第五单元1、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2、我们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分析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验题:一、“人工彩虹”实验实验目的:验证制造人工彩虹的设想实验器材:(三棱镜)、手电筒实验设计:(1)把三棱镜放在阳光下,探索三棱镜怎样分解白光. (2)比较一下自己设计的“人工彩虹”实验结论:设计说明:在长通道中间天花板上,安装一个带有弧度的反光板,用平面镜把一束光反射到反光板上,光就可以分散射到长道里……设计优点:取材简单,改装方便;设计缺点:改进的光线不是非常充足,平面镜的位置和角度需要手动才能调整;设想:运用“阳光跟踪器”.五、实验探究题.实验目的:探究尺子振动时的音高变化.问题:改变尺子伸出长度,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会改变吗?我的预测:我的理由:我的结论:六、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是什么?七、现代健康的含义是什么?八、光反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系?九、说一说令你难忘的科学探究经历.。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最全整理)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最全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6.常见的杠杆有压水井的压杆、翘翘板、老虎钳、剪刀、撬棍、羊角锤、开瓶器、镊子、核桃夹、筷子、裁纸刀、订书机、园林剪。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修订精华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修订精华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修订精华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复资料姓名: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在工作时,能够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例如螺丝刀、钉锤、剪刀等机械构造很简单,也被称为简单机械。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做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做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其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做支点。

当杠杆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使自行车运动。

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斜面省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杠杆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不省力。

省力,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

应用机械的类型杠杆轮轴杠杆应用旗杆顶上的滑轮车轮和车轴跷跷板、天平应用机械的位置车上的螺丝钉后架上的弹簧夹筷子、镊子、火钳、钓鱼竿举例开瓶器、切刀、核桃夹、订书机、羊角锤、老虎钳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辘轳盘山公路、大桥引桥、螺丝钉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车把手杠杆刹车杠杆大齿轮和小齿轮轮轴车铃的按钮杠杆脚蹬轮轴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1、建筑中使用的柱子和横梁通常是直立的材料和横放的材料。

然而,当受到压力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期末对比实验复习资料
一、实验:斜面是否省力
研究问题:斜面是否省力?
假设: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重物、木板、木块、测力计
变量:是否利用斜面
如何改变:直接提升重物,使用斜面提升重物
不变量:提升同样的高度、提升同一个的重物、使用同一个测力计
实验方法:
①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②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高度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两次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二、实验:斜面的坡度对省力是否有影响
研究问题:斜面的坡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吗?
假设: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器材:重物、木板、木块、测力计
变量:斜面的坡度大小(木块的高低)
如何改变:30度坡度、60度坡度、80度坡度
不变量:同一个重物,同一块木板,提升重物的速度
实验方法:
(1)把一块木板分别搭在高低不同的木块上,做成几个坡度不同的斜面;(2)用测力计勾住重物,用同样的速度沿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重物;
(3)记录下在每种斜面上用力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重复实验。

实验结论: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省力程度越小。

三、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哪一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研究的问题:报纸和普通白纸,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实验材料:报纸、白纸、小木块、大头针
变量:纸张的不同(白纸和报纸)
不变的量:纸张的大小、小木块之间的距离(桥墩的距离)、大头针的规格实验过程:
①用两块小木块做成桥墩,把报纸放在上面做桥面,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②把普通白纸放在桥墩上,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③比较哪一种纸放的大头针多,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就更强。

实验结论:普通白纸抗弯曲能力更强。

(具体实验具体分析)
四、拱形的承重能力与拱足的牢固程度
研究的问题:拱形的承重能力与拱足的牢固程度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有关,拱足越牢固,拱形的承重能力就越强。

实验的材料:拱形纸、垫圈若干、两叠书
改变的条件:抵住拱足的书的数量
不变的条件:垫圈的大小、摆放的位置、弯曲的标准等。

实验的过程
1、用4本书抵住拱足,测试拱能承受垫圈的数量并记录。

2、使用同规格的拱形纸,用8本书抵住拱足,测试拱能承受垫圈的数量并记录。

3、使用同规格的拱形纸,用16本书抵住拱足,测试拱能承受垫圈的数量并记录。

4、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拱足越牢固,拱形的承重能力就越强。

五、实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是否有关
研究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
假设: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大。

实验器材:两叠书、三张不同宽度的纸、若干个垫圈
变量:纸的宽度
不变量:“桥墩”的高度、宽度,纸的材质、厚度,垫圈的大小、重量、摆放位置,。

实验方法:
①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5厘米宽的纸,以纸梁接触地面为准,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②放一张10厘米宽的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③放一张20厘米宽的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增加纸的宽度,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六.实验:纸的厚度度与抗弯曲能力是否有关
研究问题: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
假设:增加纸的厚度,能增强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两叠书、三张A4纸、若干个垫圈
变量:纸的厚度
不变量:“桥墩”的高度间距,纸的规格,垫圈的规格、摆放位置,。

实验方法
①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纸,以纸梁接触地面为准,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②放两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③放三张纸,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④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增加纸的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

七.实验: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是否有关
研究问题: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关吗?
假设: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
实验器材:两叠书、用同样的纸折成的不同形状的纸梁、若干个垫圈
变量:纸的形状
不变量:“桥墩”的高度、间距,纸的规格,垫圈的规格、摆放位置。

实验方法
1.把两叠书当作桥墩,放上一张不做任何改变的纸,以纸梁接触地面为准,测能承受几个垫圈;
②放上一张折成W型的纸,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③放上一张折U型的纸,测最多能承受几个垫圈;
④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改变纸的形状,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

八、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的关系
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
我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变量:线圈的圈数。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①20圈;②40圈;③80圈。

不变的常量:铁芯的大小、电池数量、导线、大头针。

实验过程:
①把导线在铁芯上绕2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重复三次,并记录;
②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重复三次,并记录
③把导线在铁芯上绕8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重复三次,并记录
④比较三次电磁铁吸的大头针的数量,得出结论。

结论:电磁铁线圈的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九、电磁铁磁力与电流强度(电池数量)关系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流的强度大小有关系吗?
我的假设:电流越强,磁力越大;电流越弱,磁力越小。

改变的条件:电流的强度(电池的数量)。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①一节电池;②两节电池;③三节电池。

哪些条件不变(常量):铁芯的大小、线圈的圈数、导线、大头针。

实验过程:
①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一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重复三次,并记录。

②接上两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重复三次,并记录。

③接上三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重复三次,并记录
④比较三次电磁铁吸的大头针的数量,得出结论。

结论:电磁铁的电流越强,磁力越大,电流越弱,磁力越小。

(检测其他因素,列如:铁芯的长短、粗细,导线的粗细,都可使用这种模板去做)
十、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池的接法、线圈缠绕方向)
实验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电池的接法有关吗?
猜测:有关,改变电池接法,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

变量:电池正负极的接法。

不变的量:线圈缠绕方向、指南针、铁钉
实验过程:
①把线圈缠绕在铁钉上,接上电池后,利用指南针检测出钉尖的磁极;
②交换电池的正负极方向,再利用指南针观察钉尖的磁极方向;
③比较两次实验中钉尖的磁极方向,得出结论。

结论:改变电池接法,能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简答题(部分)
把白纸等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等形状,实际上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减少宽度虽然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三、正常人比平足的人走路较轻松的原因是什么?
正常人的足部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结构——足弓,能更好地承载人的重量。

四、国家大剧院的结构优点是什么?
国家大剧院是圆顶形。

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五、鸡蛋为什么不容易捏碎?
鸡蛋是个球形,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要坚固。

六、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空气阻力小。

七、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有什么优缺点?
优点: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强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缺点:桥板离水面距离近,不利于大型船只通过。

八、电磁铁与磁铁相比较都有哪些特性?
电磁铁要能电后才能产生磁性;南北极可以改变。

九、煤是如何形成的?
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的森林,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地区,植物生生死死,大量堆积,渐渐被泥沙掩埋。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泥土沙石堆积,植物被埋得越来越深,与空气隔绝,在长时期的压力、高温共同作用下,植物慢慢变成了煤。

十、植物对人类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作用?
1、提供给人类做食物;
2、供人类欣赏;
3、提供给人类做药材;
4、人类可以用植物做成生活及学习用品;
5、可以净化空气;
6、提供给动物做食物。

十一、田野中的绿色青蛙对其生存和物种延续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田野中,绿色青蛙因为有好的伪装而被保留下来,其他颜色的青蛙因为过于显眼而被猎食者吃掉,所以田野中的绿色青蛙对其生存和物种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十二、简述金鱼与鸽子的身体结构特点以及其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