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节日-春节

合集下载

过年 简介

过年 简介

过年简介
过年,也被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过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庆祝活动。

在过年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的活动,如贴年红、守岁、压岁钱、团年饭、拜年等,这些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寓意着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传统文化内涵。

此外,过年期间还有各种传统食品,如饺子、汤圆、年糕等,寓意着团圆、和谐和幸福。

过年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全世界华人和部分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庆祝的节日。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总的来说,过年是中国人民最为重视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

过年期间,人们回家团圆,尤其是那些在外工作或求学的人,都会在这个时间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欢度新春,这也是过年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年最盛大、最具有欢乐气氛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欢庆春节。

在春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通常会相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享受传统的汉族文化。

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一种祭祀祖先、辞旧迎新的传统文化。

据史书记载,春节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

在古代,春节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祖、放爆竹、舞狮、舞龙、贴春联、吃团圆饭等等。

这些活动都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幸福、欢乐、团聚的传统文化。

如今,春节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吃年夜饭、贴春联、放烟花、拜年、收红包等等。

这些活动都是中国人民对春节的独特诠释。

春节的庆祝活动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珍惜这个传统节日,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文化。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春节的文化内涵,让这个节日
不仅仅是一个吃喝玩乐的日子,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民族团结的象征。

总之,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最鲜明、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让我们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起欢庆春节,享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春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节日

春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节日

春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节日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节日,更是一个凝聚了千百年传统文化精髓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通过各种传统习俗和活动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传承并弘扬着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

一、春节的起源与历史据史书记载,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那时人们相信新年是一个吉祥富饶的开始,因此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演变成了家庭团聚、互相祝福和庆祝的民俗节日。

二、春节的传统习俗1. 守岁: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守岁。

守岁的习俗代表了对新年的尊重和期盼,同时也寓意着希望家庭幸福平安、事业顺利。

2.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据说可以驱除邪气、迎接吉祥的到来。

3. 贴年画、对联: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年画,以及在门框上贴对联,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和祝福。

4. 送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放红包,象征着祝福和压岁钱的传递。

5. 舞龙舞狮: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都是象征着吉祥和祥瑞的形象,因此人们会举行舞龙舞狮表演,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三、春节的美食文化春节期间,中国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比如,1. 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

家人团聚在一起,共进丰盛的美食,象征着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

2. 饺子:在北方地区,吃饺子是春节的传统习俗。

因其形状与元宝相似,寓意着财富的增长和吉祥如意。

3. 年糕:年糕在南方地区比较有名,象征着“年年高升”。

人们相信吃了年糕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事业有进步、学业有提高。

四、春节的传统活动除了传统习俗和美食文化,春节期间还有许多传统活动。

比如,1. 赏灯: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赏花灯、彩灯,热闹的灯展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关注。

2. 舞狮:舞狮表演是春节期间的一大特色,人们会邀请舞狮团队到家中或街头表演,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3. 庙会:在春节期间,各地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有赏花灯、人艺展览、民间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春节的文化意义

春节的文化意义

春节的文化意义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华人世界里最盛大、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之一。

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家庭团聚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春节的文化意义。

一、历史背景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活动。

按照中国传统农历,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天被称为春节,这一天也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开始。

春节是农作物结束休眠,开始萌发生长的时期,因此有着喜庆团圆的象征意义。

二、传统习俗春节是一个有着浓厚传统色彩的节日,伴随着一系列传统习俗。

比如,贴春联、赏花灯、放鞭炮等。

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人们会在自家门额上贴上一幅寓意吉祥、祈福的对联。

赏花灯是春节期间的另一项传统活动,各地都会在街头巷尾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观赏。

放鞭炮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之一,鞭炮声声,喜庆祥和。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快乐,也寄托了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期待和祝愿。

三、家庭团聚春节是中国家庭团圆的象征。

在这个传统佳节里,远离家乡的游子会踏足回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圆聚首,共度这个重要的时刻。

家人团聚时,会共同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这顿饭既是满足了肉体上的需求,更是满足了心灵上的温暖。

除夕之夜,家庭成员还会一起守岁,跟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倒数,迎接新年的到来。

家庭团聚不仅加深了亲情,更强化了家庭凝聚力,承载着传统文化和家族的情感传承。

四、文化传承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春节的各种传统习俗,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贴春联、绘制年画、包饺子等活动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和对家庭幸福的向往,都是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春节是人们传承家族传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让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良机。

总之,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中,历史的沉淀、传统的习俗、家庭的团聚和文化的传承,都构成了春节的文化意义。

汉族春节风俗传统文化

汉族春节风俗传统文化

汉族春节风俗传统文化有:
•发红包: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

•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或整个春节期间,人们都会燃放烟花爆竹,来庆祝春节。

•舞狮: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

•贴春联: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买年货: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玩的、送的礼物等,统名之曰“年货”。

中国春节的简介

中国春节的简介

中国春节的简介
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或“新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亦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的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距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

春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庆祝,一般包括除夕和正月初一两天。

然而,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实际上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这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这些活动均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过春节的习俗在中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形式,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各具特色。

无论如何庆祝,春节都是一个象征团结、兴旺,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一、春节(一)春节的起源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的腊祭。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二)春节的习俗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装饰。

春联的内容通常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美食。

守岁除夕夜,人们会熬夜守岁,寓意着辞旧迎新。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

二、元宵节(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汉代,与道教的上元节有关。

(二)元宵节的习俗赏花灯元宵节期间,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

花灯的造型各异,有动物、人物、建筑等各种形状。

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

元宵的口味多样,有芝麻、豆沙、花生等。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有趣活动。

灯谜通常写在纸条上,挂在花灯下,供人们猜测。

三、清明节(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最初是一个节气,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节日。

它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二)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人们缅怀祖先、祭祀先人的重要节日。

人们会到墓地扫墓、献花、烧纸等。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人们会到郊外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四、端午节(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各种活动。

(二)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粽子的口味多样,有红枣、豆沙、蛋黄等。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龙舟竞渡象征着人们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

挂菖蒲、艾叶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艾叶等,以驱邪避灾。

五、中秋节(一)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秋分祭月习俗。

(二)中秋节的习俗赏月中秋节晚上,人们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

月饼的种类繁多,有广式、苏式、京式等。

玩花灯中秋节期间,一些地方也会有玩花灯的习俗。

六、重阳节(一)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春节的由来与意义

春节的由来与意义

春节的由来与意义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全球华人共同狂欢的节日。

春节的来历深远而悠久,承载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为您介绍春节的由来和意义。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最为广泛的一种观点认为,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年"崇拜。

在古代,人们将农历正月称为"岁首",认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开始,于是便举行丰盛的庆祝活动来迎接新的一年。

另一种说法认为,春节源于远古时期的年兽传说。

相传,传说中有一种恶兽,每到年末它会降临村庄,伤害百姓。

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开始在除夕之夜放炮、点灯,以驱赶年兽的侵扰。

之后,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庆祝活动。

二、春节的意义1. 传统文化的传承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古至今,春节一直是家庭聚会、祭祖、祈福、互赠厚礼的日子。

人们通过春节的庆祝活动,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思想,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 丰收和希望的象征春节恰逢农历一年之始,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农民们通过辛勤劳作,迎来了辛勤一年的丰收,因此春节也被赋予了丰收和富饶的象征意义。

同时,春节也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生活更加美满的期盼和祝愿。

3. 团圆和温馨的时刻春节是一个休息和团圆的时刻。

每逢春节,人们通常会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美好的时光。

这是一个展示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时刻,人们共同分享快乐,尽情享受亲人团聚的温馨。

4. 新年的祝福和祈福春节是人们传递祝福和祈福的重要时刻。

人们会互相拜年、交换红包,并相互祝福健康、幸福和吉祥。

此外,春节期间还会拜神、烧香,祈求来年平安和顺遂。

这些传统仪式彰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幸福的期盼和追求。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由来源远流长,凝聚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春节不仅是家人团聚、互赠祝福的时刻,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示美好祝愿的重要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二年六班 主持人:宋文珊
蔡绫薇
我们的春节 一、春节的简介 二、春节的来源 三、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 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 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 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 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 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 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 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 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 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知识小问答
北方包饺子时,会在里面放( )。 为什么过年 要放鞭炮 。( ) 春节的习俗。 ( ) 年兽怕什么。( )
春节知识小问答
北方包饺子时,会在里面放( 钱币 )。 为什么过年 要放鞭炮 。(为了赶走年 ) 春节的习俗。 ( 拜年,吃饺子,贴春联… ) 年兽怕什么。( 红色,火光,响声 )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 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 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 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 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 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 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后来一些 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 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20
11、年画
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 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 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 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春节对联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上联:一干二净除旧习 来自联: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春节的名言
1、四序开新律,三阳应庆生。 2、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 3、客岁腊容随日换,新年春色逐风来。 4、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 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 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 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 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 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 赶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新年 【苏轼】
晓雨暗人日,春愁连上元。 水生挑菜渚,烟湿落梅村。 小市人归尽,孤舟鹤踏翻。 犹堪慰寂寞,渔火乱黄昏。
《除夜》
【高适】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8、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 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 称“扫房” ,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 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18
9、赏花灯
过年赏花灯 习俗自古由 来已久,到 了北宋发展 到了极致。 一直流传到 现在,南京 的夫子庙灯 会每年都洗 衣大量观众。
7、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 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 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 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 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 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 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 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 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 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16
还有
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 寿
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6、守岁,吃年夜饭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
年俗活动之一 。除夕
之夜,各相与赠送,
称为“馈岁”;酒食
除夕之夜,全家团 聚在一起,吃过年 夜饭,其中必须要 有鱼这道菜,象征 年年有余。
相邀,称为“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 称为“分岁”;大家 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称曰“守岁”。
5、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 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
上、门楣上贴上大大
小小的“福”字。春节
贴“福”字,是我国民
间由来已久的
风俗。“福”字指福气、
福运,
寄托了人们对幸福
生活
的向往,对美好
未来的祝愿。为了
更充
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
祝愿,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
来贴,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
本节班会你收货到了什么?
再见!
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 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 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 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 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 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 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 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 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 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 德。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
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 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 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 竟乖乖伏地不动了。
春节的传统习俗
·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 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 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 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 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野兽,比现在的大 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 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 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来了,有个年轻 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 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 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年”的对手,年轻 人都被“年”吃掉了。此后,“年”变得更凶恶了, 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21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 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 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 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 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平安、丰收。临近春节或者是春节时,人们见面 都会说上一句:新年好!
3、春 联
春联,是来源于桃符 的。“桃符”,周代悬挂在 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 板上书“神荼”、“郁垒” 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 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 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4、鞭 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 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 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 “鞭炮”。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 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 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 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 大发大利。
半夜,“年”兽闯进村,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 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 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 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 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 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 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 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 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 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 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 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 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 ”。
2、门 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 风俗。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 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 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 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 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 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 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 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 《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 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 宝和尉迟公所取代。
春节的来源
春节古称“正旦”、“岁 首”、“过年”等。1911年12月 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 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 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 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 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 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 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 “过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