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溉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摘要: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措施,农田工程的建设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直接影响到农业和农民的增收,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从总体上规划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本文主要是对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田灌溉;规划;设计前言: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一个涉及农业、农村地区和农民的项目。
灌溉计划是农田水利工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开展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促进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发展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一步。
通过灌溉计划选择适当的灌溉设计标准,正确确定灌溉项目的布局并设计灌溉项目,对于水土资源的最佳利用和灌溉区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1.农田水利工程及灌溉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其重要。
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生产迈向现代化,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这包括对农业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使种植更加的规范和标准,并且对我国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而言,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可以规避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中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而农田灌溉又是耗水大户,利用农田水利工程实现省水节水、循环用水,是农田水利工程又一重大作用。
而农田灌溉是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最下游项目,是衔接农田水利工程与农田之间使其有效结合的环节,关系到农田水利工程是否能达到目标,实现利用价值。
因此,其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
2.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2.1 全面适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应着眼于下游,并结合现状水利设施来考虑,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时要结合农田水利的现状结构、整体布局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尽可能保持其稳定性,使灌溉规划能符合农作物的需求,保证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每个地方的农田地质情况都不同,气候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农作物的需水量不同,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因地制宜的去规划设计。
灌区规划方案

灌区规划方案灌区规划旨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农田灌溉系统的高效运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本文将对灌区规划方案进行全面介绍,包括规划的目标、重点、步骤和实施方案等内容。
一、规划目标灌区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为农田提供充足的水量,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水量。
同时,规划还要考虑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田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重点1. 水资源调配:根据各地灌区的类型和特点,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增加农田用水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灌溉设施建设:对已建立的灌溉设施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其安全、高效运行。
对于老旧设施,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新换代,以提升灌溉效果。
3. 灌溉管理与技术创新:加强灌区管理能力,优化机构设置,实施灌溉定额并加强监测。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灌溉精度,降低水分浪费,减少土壤盐碱化和农药残留。
三、规划步骤1. 调研与评估:对目标灌区进行调研,了解其水资源状况、土地利用情况、农田面积等相关信息。
评估灌区现有的灌溉设施和管理状况,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
2. 规划设计:根据调研结果,确定合理的灌溉布局和灌溉制度。
制定合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技术指导措施,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 实施与监测: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灌区的改造和升级。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
四、实施方案1.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规划方案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保障。
鼓励农民参与农田灌溉管理,提供经济激励措施,推动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2. 资金投入:加大对灌区规划改造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
优先保障水源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3. 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规划方案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农民的水资源利用意识和技术水平。
总结灌区规划方案是为了保障农田用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制定的具体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一、引言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而灌溉规划设计则是农田水利工程的核心环节。
科学合理的灌溉规划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增加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一)保障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通过合理的灌溉规划设计,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及时、适量地提供水分,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我国水资源总量有限,且分布不均。
科学的灌溉规划设计能够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方法,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灌溉规划设计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原则(一)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农作物种类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和灌溉系统,使灌溉工程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相适应。
(二)节水高效原则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
(三)经济合理原则在满足灌溉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成本,选择经济实用的灌溉方案,确保工程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可靠性原则灌溉系统应具备稳定可靠的性能,能够在不同的气象条件和用水需求下正常运行,保证农作物的灌溉需求。
(五)生态环保原则在灌溉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因灌溉造成的土壤污染、水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内容(一)水源工程规划设计水源是灌溉工程的基础,常见的水源有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
在规划设计时,需要对水源的水量、水质、水位等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确定合适的取水方式和取水位置。
(二)灌溉渠道系统规划设计灌溉渠道系统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等各级渠道。
农田灌溉管理方案

农田灌溉管理方案1. 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优化农田灌溉管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最大产量。
2. 灌溉系统建设2.1 设计灌溉系统:根据农田的面积和土壤类型,制定合理的灌溉系统设计方案,包括水源选择、喷灌器(或滴灌器)的布局、支管和管网的规划等。
2.2 节水措施:采取节水措施,如使用节水型喷灌器(或滴灌器)、设定合理的灌溉时间和频率等,以减少浪费和提高灌溉效率。
2.3 自动化控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灌溉系统的智能监控和精确控制,以确保农田灌溉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灌溉管理措施3.1 灌溉计划制定: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土壤水分情况和气象预报等信息,制定灌溉计划,包括合理的灌溉时间和用水量等。
3.2 定期巡查:定期巡查农田灌溉系统,检查管道和喷灌器(或滴灌器)是否正常运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保证系统的正常工作。
3.3 水质管理:注意水质的监测和管理,确保供水质量符合灌溉要求,避免对作物和土壤造成不良影响。
3.4 数据分析和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优化灌溉方案,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需要,合理调整灌溉参数,以提高灌溉效果和作物产量。
4. 灌溉设备维护4.1 定期保养:定期对灌溉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的延长。
4.2 故障处理:及时处理灌溉设备的故障,修复或更换不正常工作的部件,以减少灌溉系统的停工时间和影响。
5. 培训和技术支持5.1 培训农户:为农户提供灌溉管理的培训,传授正确的灌溉知识和技能,提高农民对灌溉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5.2 技术支持: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解答农户在灌溉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助解决技术难题,确保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结论通过本管理方案的实施,可以优化农田灌溉管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和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需要农户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参与农田灌溉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总体规划布置的设计原则规划设计灌溉渠的过程中,应当密切的结合、j,地的路、山、水、林、田与国土整治,并且对其他用水部门诸如航运、发电及人畜饮水的迫切需求加以充分考虑,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真正的做到合理科学,便于管理,将水土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适当的拓展灌溉面积,尽可能的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通常其规划布置均需对以下基本原则加以遵循。
1.1安全为主的设计原则对于渠道工程,必须严格地保证可靠和安全,最大限度的在布置渠道时防止难工险段、高填方、深挖方。
在设计山丘区地形的渠道时,应当尽可能的防止与溪、河布置的靠近布置,以避免被LU洪所冲毁。
沿线干渠应当有着良好的地质条件,尽量将透水性强的土质地带、节理发育的破碎带以及风化岩层。
沿渠要具备合理的泄洪设施和排洪设施,比如泄水闸和溢洪堰等。
1.2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的原则应当在高处布置灌溉渠道,在低处布置与之相对应的排水沟道,尽可能的做到自流排水、自流灌溉,分开建成的灌排,构建相互独立的两套灌排系统对于局部的洼地或者高地,可应用小片的提灌处理措施,不必为了对局部的照顾而对全局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布置渠道线路方面应对各种经济因素综合性的加以考虑,尽可能在布置渠线时保证整齐、直顺,避免建筑物的交叉,防止更多民房及良田被占用。
1.3综合利用原则就山丘区的灌溉渠道而,要将集中落差利用起来,充分地将水力、水电和灌溉渠道结合起来,对集中落差加以充分利用,结合水力和水电进行加工,对多种经营进行开展,确保一水多用,实现水土资源的充分利用。
还应当并用渠、塘、库,考虑采用提、引、蓄相结合的灌溉系统。
对于平原地区,则应当结合井水和河水,联合运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灌溉系统。
2干、支渠布置的设计原则在对干、支渠的布置方案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应当始终立足于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具体的地貌和地形加以设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对于丘陵和山地型的灌区,由于该类灌区复杂多样、地形起伏,绝大多数的耕地均为梯田或者坡地,而修建的农田工程则具备着施工复杂、建筑物多和渠道弯长等诸多特点,因此,在对于渠沿等高线的布置进行设计时,应当切实的考虑到灌区分布于山溪与分水岭之间,并且呈现的是狭长状,大体上其等高线平行于河流方向,设计时力争“水不低头”,也就是水位少降低,对全部灌区的面积实现自流控制,在干渠一侧引出支渠。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原则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保障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时,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以确保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因地制宜。
例如,在干旱地区,应重点考虑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采用渠道灌溉等方式,但也要注意合理分配水资源,避免浪费。
同时,地形条件也会影响灌溉方式的选择。
在平原地区,可采用大规模的自流灌溉;而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则需要根据地形高差,采用提水灌溉或分区灌溉等方式。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水资源是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核心要素,必须进行优化配置。
首先,要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地表水、地下水、过境水等,掌握水资源的总量和时空分布规律。
然后,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和种植结构,合理确定灌溉用水量和灌溉时间。
在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优先保障粮食作物的灌溉需求,同时兼顾经济作物和生态用水。
此外,还应考虑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建设蓄水工程、污水处理回用等措施,增加可利用水资源的总量。
三、工程效益最大化原则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必须追求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这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经济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费用,提高灌溉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
在社会方面,要保障灌溉用水的公平分配,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在生态方面,要避免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保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一旦建成,将长期服务于农业生产,因此必须具备可靠的性能和稳定的运行状态。
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工程的抗灾能力,如抵御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农田灌溉系统设计方案

农田灌溉系统设计方案1.系统概述:2.供水系统:3.输水系统:输水系统负责将供水系统提供的水资源输送到各个灌溉区域。
主要包括灌溉管网和水泵站。
灌溉管网应根据农田的地形特点和农作物的需水量进行合理布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和能源消耗。
4.灌溉系统:灌溉系统是整个农田灌溉系统的核心部分。
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水旱、沟灌等。
灌溉系统应根据农田的土壤类型和水分含量,以及气象因素来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以提高灌溉效果。
5.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为了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而设计的。
主要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部分。
传感器可以监测土壤湿度、气温、光照等参数,控制器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自动调节灌溉时间和水量,执行器可以控制灌溉阀门和水泵的开启和关闭。
6.设计要点:(1)水资源合理利用: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合理规划供水系统和输水系统,减少水的浪费和能源消耗。
(2)土壤水分调控:根据农田的土壤类型和水分含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度灌溉或干旱情况的发生。
(3)自动化管理:利用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设备,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管理,提高灌溉效率和节约人力成本。
(4)人工干预:在自动化管理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人工巡查和维护,及时处理灌溉系统的故障和异常情况。
7.设计措施:(1)选择合适的喷灌、滴灌或水旱等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效率。
(2)设置土壤水分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含量,根据需求合理进行灌溉。
(3)设置气象传感器,实时监测气温、光照等参数,根据气象情况调整灌溉计划。
(4)设置流量计,准确测量和控制灌溉水量。
(5)设置定时器和自动控制器,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化管理。
(6)定期维护和检修设备,保证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农田灌溉系统设计方案需要考虑供水系统、输水系统、灌溉系统和控制系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壤水分的调控和灌溉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节约水资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方法

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方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仅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水平,也关系着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景。
而农田水利工程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尤其是灌溉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耕地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为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必须进行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既是一项科学技术活动,也是一项工程实践活动。
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原则灌溉规划设计的主要原则是合理利用水源,保障灌溉用水,降低建设成本,争取经济效益,确保灌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合理调配水资源,确保农田水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规划设计的对象要明确,包括坡耕地、平地、小流域等地质条件以及不同农作物的需要。
这样可以提高灌溉效率,减少难度和建设成本。
最后,规划设计必须考虑环境保护,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保证灌溉工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方法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水量计算、设计分配、计算数值和方案选择等。
水量计算是灌溉规划设计的第一步,它是灌溉工程设计的基础。
计算灌溉系统的水量,要考虑到土地性质、气候条件、水源状况、灌溉模式等因素,以此确定出合理的灌溉水量。
设计分配是为了保证各种作物灌溉水量的均衡和合理性,包括平整度、坡度、坡位等因素的考虑。
通过设计分配,避免因灌溉不当引起土地浸泡等问题,从而使农业生产有序进行。
计算数值是为了掌握灌溉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并从中得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计算数值方法包括模型法、统计法、试验法等。
方案选择是在灌溉规划设计的最后一步,目的是为灌溉项目选出合适、有效、经济的设计方案,达到规划设计的目的。
3. 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实现过程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课题选取、调查勘察、方案设计、比较评价等步骤。
首先是课题选取,确定规划设计的范围和任务目标。
其次是调查勘察,了解地理条件、行政区域、水利资源、农业生产等情况,以确定规划设计的基础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灌区农田灌溉规划设计目录第一章基本资料 (1)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 (1)一.地理位置及范围 (1)二.地形地貌 (1)三.水文 (1)四.气象 (1)五.土壤 (1)六.水文地质 (2)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 (2)一.工农业生产情况 (2)二.自然灾害 (2)三.现有水利工程情况 (3)四.灌区开发要求 (3)第三节灌溉排水设计依据的资料 (3)第四节灌水率设计资料 (4)第五节排水模数计算资料 (5)第六节田间水利用系数 (5)第二章农作物灌溉制度设计 (6)第一节作物需水量的计算 (6)第二节有效降雨量 (6)第三节计算定额 (6)第四节灌水率 (7)第三章设计面雨量的确定 (13)第四章灌溉渠道流量的计算 (14)一.计算农渠的设计流量 (14)二.计算斗渠的设计流量 (14)三.计算支渠的设计流量 (15)第五章干渠渠道断面设计 (17)第六章渠道纵断面设计 (22)第七章土方量计算 (23)附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基本资料第一节自然地理条件一.地理位置及范围M灌区位于我国北方某地。
灌区范围西起铁路,东至精深公路,南临c河,北连F河。
总面积82km2,约合12.3万亩。
M灌区地形图见附录Ⅰ。
二.地形地貌灌区属山前冲积扇平原,地形平坦。
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度一般在1/1500之间。
灌区东北部有一条古河床遗迹,地面上仅残留沙丘。
草桥关附近有一常年积水的湖泊——草泥洼。
三.水文C河及F河皆发源于西部山区,出山后向东穿过铁路即进入平原。
二河出山口处建有X水库及Y水库,并于C河沿岸修筑了堤防,基本上可控制一般洪水。
经二库调节后,除汛期外,河水位均低于地面,地表水及地下水皆可自流排入二河。
四.气象M灌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气温以7月份最高,在25℃以上;1月份最低,在-2℃左右。
无霜期220天。
春季常有旱风,尤以五六月份的干热风危害最大,风向偏南,风力可达六七级;冬季多西北风,风力最大可达八九级。
多年平均降水量517.2mm,多集中在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8%,冬春雨量极少,多年平均蒸发量1357mm。
干燥度2.62。
五.土壤灌区内土壤大部为中壤土,肥力中等,灌区东部有小部分盐渍化现象。
经测定:灌区土壤0~80cm平均容重1.51t/m3,空隙率41.3%(占土体的%),田间持水率为空隙体积的75%。
六.水文地质灌区不透水层顶板埋深为20m,含水层渗透系数K=3m/d,灌溉季节深层渗漏的灌溉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ε=lmm/d。
地下水等水位线大致与地面等高线平行,地下水流向大致为东北方向。
在古河床、九里牌与四十里铺以西,地下水埋深在2~3m之间,矿化度小于lg/L;以东埋深在1~2m之间,有时小于1m或接近地表,矿化度在1~3g/L之间。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在汛期是降雨,旱季是灌溉;地下水的消耗主要是蒸发。
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雨(灌溉)——蒸发型,主要是垂直运动。
第二节社会经济条件一.工农业生产情况灌区是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地区,主要作物有小麦(种植比占60%)、棉花(占20%)、春玉米(占20%)及夏玉米(占60%)。
复种指数1.6。
灌区内各村镇的乡镇企业比较发达,有纺织、成衣、粮油加工、陶瓷、酿酒、罐头等轻工业;铁路沿线及西部山区有机械制造、水泥、化肥、塑料制品、农药、冶炼和煤炭等重工业。
西部山区盛产石料,C河河滩盛产砂及卵石。
灌区内人口较稠密,劳动力充足,建筑业熟练的技术工人较多。
二.自然灾害本地区解放前为一多灾低产地区,洪、涝、旱、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贫苦农民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艰苦岁月。
解放后,特别是在全流域进行治理之后,由于y和X两座水库及堤防的作用,一般洪水得到了控制,不致成灾。
各地亦修建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旱涝灾害已趋缓和。
据解放后40年统计和调查,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如下:旱灾:在灌区内普遍存在,以春旱为主,秋旱次之,成灾率在50%~70%左右。
涝灾:在靠近铁路的灌区西部一带,极少发生;申部地区涝灾较轻,成灾率在30%~50%之间;东部古河床、九里牌至四十里铺一线以东,涝灾较重,成灾率在40%~70%左右。
盐渍化:灌区东部古河床、九里牌至四十里铺一线以东零星分布有1万亩轻盐渍土,表层土壤含盐量在0.226~0.4%,作物减产10%。
三.现有水利工程情况在C河及F河修建的y水库及X水库皆为防洪、灌溉、发电及水产等多目标综合利用水库,水库兴利调节按灌溉、发电要求计算,故水库下泄流量可以满足灌溉要求。
水库的水质良好,下泄之水无泥沙,水温适中,含盐量小于0.001%。
y水库放水洞最低水位(干渠渠首设计水位)为68m。
灌区内机井较多。
四.灌区开发要求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流域规划,拟将本灌区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粮棉生产基地。
按照流域规划的统一安排,灌溉水源的分配方案是:X水库提供F河以西以北的灌溉水源;y水库提供M灌区的灌溉水源。
地下水主要供各地国有工业、乡镇企业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铁路以西高地的农田灌溉用水。
灌区内的机井主要供人畜饮用及零星菜地的灌溉,除特殊情况外,不用来灌溉大田。
灌区开发以灌溉为主,同时解决涝渍问题;对于盐渍化土壤采取排水改良措施,不考虑冲洗改良。
表1-1冬小麦各生育阶段计划湿润层深度及需水模系数生育阶段起止日期计划湿润层深度(m)需水模系数的累计值(%)幼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黄熟期10.1~11.511.6~12.512.6~3.13.2~4.104.11~5.15.2~5.175.18~6.46.5~6.160.60.60.60.6~0.80.80.80.80.83.511.014.024.055.068.086.0100.0第三节灌溉排水设计依据的资料(1)典型年(中早年)冬小麦灌溉制度设计资料。
冬小麦生育期从10月1日至次年6月16日。
根据试验资料分析,当冬小麦计划产量为300kg/亩时,相应的需水系数K=1.0m 3/kg 。
各生育阶段计划湿润层及需水模系数如表设1-1。
土壤适宜含水率上限为田间持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播前灌(9月24日)以前天然土壤含水率为48%(占空隙体积%)。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土体,其土壤含水量按田间持水率的90%计。
设计降雨保证率采用75%,经分析设计年小麦生育期逐句有效降雨量如表1-2。
表1-2典型年(中旱年)冬小麦生育期逐句有效降雨量(单位:mm)月份101112123456上旬0.516.54.513.6中旬 1.32下旬22.525.031.524.0地下水利用量从偏于安全考虑,可以忽略不计。
在进行播前灌的情况下,播种时土骧含水率按田间持水率的90%计。
(2)典型年(中旱年)其它作物灌溉制度,可根据经验拟定,如表设3所示。
表1-3典型年(中旱年)棉花、玉米的灌溉制度第四节灌水率设计资料主要作物各次灌水的灌水延续时间大致如下(可供参考)。
小麦:播前灌10~20昼夜,拔节后灌水10~15昼夜。
棉花:苗期、花铃期灌8~12昼夜,吐絮期灌8~15昼夜。
玉米:拔节、抽穗期灌10~15昼夜,开花期灌8~13昼夜。
作物名称生育期灌水次序生育阶段灌水中间日灌水定额(m3/亩)棉花4月10日~10月30日1播前3月20日602现蕾期6月25日403开花结铃期7月13日45夏玉米6月17日~9月15日1拔节期7月2日402抽穗期7月20日403灌浆期8月8日30春玉米4月15日~8月10日1冬灌(储水)11月20日602拔节期5月17日453抽穗期6月24日454灌浆期7月25日45第五节排水模数计算资料按地区排模经验公式计算最大排模0.930.3332max 0.041/()Q R F m s km -=∙设计暴雨采用10年一遇最大1日暴雨147mm 。
从暴雨推求径流深R 的方法可参看[习题9-2]的附录。
按平均排除法计算地面平均排模时,耐淹历时取1昼夜。
地下排模取0.03m 3/(s ·km 2)。
第六节田间水利用系数η田,可取0.95。
第二章农作物灌溉制度设计第一节作物需水量的计算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量系数法进行直接计算:研究资料可知当冬小麦计划产量为300kg/亩,相应的需水系数K=1m 3/kg 则得ET=KY=1×300再根据表设1的冬小麦各生育期的需水模系数的累计值求出各生育期的需水量计算过程如下:ET i =K i ET幼苗期:ET 1=3.5%×300=10.5m 3/亩分蘖期:ET 2=(11%-3.5%)×300=22.5m 3/亩越冬期:ET 3=(14%-11%)×300=9m 3/亩返青期:ET 4=(24%-14%)×300=30m 3/亩拔节期:ET 5=(55%-24%)×300=93m 3/亩抽穗开花期:ET 6=(68%-55%)×300=39m 3/亩乳熟期:ET 7=(86%-68%)×300=54m 3/亩黄熟期:ET 8=(100%-86%)×300=42m 3/亩第二节有效降雨量由资料可知典型年(中旱年)冬小麦生育期逐句有效降雨量数据,即可按平均计算配到各个生育期。
例:幼苗期(10.1~11.5)的有效降雨量()230/5.2510105.0hm m P =⨯⨯=以此可计算其它时期的有效降雨量,计算结果见表2-1第三节计算定额根据资料可知灌区土壤的平均容重为1.51t/m 3,空隙率41.3%(占土体的%),田间持水率为空隙体积的75%,而土壤适宜含水率上限为田间持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60%,播前灌以前天然土壤含水率为48%。
根据旱作物灌溉制度的制定原理分别计算冬小麦播前灌水定额M 0和各生育期的灌溉定额M i ,计算过程如下:播前灌水定额()234max max 41/28.1010%)48%75(%3.416.051.110)(10hm m H M =-⨯⨯⨯⨯=-=ωωγ各生育期灌溉定额:)(002S k W W W P ET M ----=其中地下水利用量从偏安全考虑,忽略不计。
则,幼苗期:ωmax =75%×41.3%=30.98%ωs =75%×41.3%×95%=29.43%()234002/68.14%)]43.29%98.30(6.051.110[05.2155.10)(hm m W W W P ET M S k =-⨯⨯⨯---⨯=----=表2-1各生育期的灌溉定额计算表生育阶段计划湿润层深度(m)各生育阶段需水量)/(23hm m 各生育阶段有效降雨量)/(23hm m H 深度内土壤田间持水率土壤适宜含水率(占田间持水率)H 深度内播前土壤平均含水率各生育期灌溉定额)/(23hm m 幼苗期0.6157.5 2.530.98%95%29.43%14.68分蘖期0.6337.510.7529.43%95%27.96%119.3越冬期0.6135140.727.96%99%27.68%-31.07返青期0.6~0.845022527.68%90%24.91%-109.61拔节期0.8139525024.91%80%19.93%543.42抽穗开花期0.8585019.93%85%16.94%223.81乳熟期0.8810369.416.94%90%15.25%236.45黄熟期0.863081.615.25%90%13.73%364.78第四节灌水率根据公式ikiki ik T m q 864α=可计算各作物的各次灌水率,计算过程见表2-2、表2-3,而灌水率图见图2-1、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