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

皮肤科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门诊患者。

一、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TCD编码:BWP07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编码:L20.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临床常见证候:心脾积热证心火脾虚证脾虚蕴湿证血虚风燥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任一情况下不进入本路径(1)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脑等原发性疾病且病情不稳定,需首要接受内科治疗者。

(2)合并有其他皮肤病,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系统治疗的患者。

(3)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吸入物过敏原检测、食入物过敏原检测、肝功能、肾功能、分泌物培养+药敏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脾积热证:清心导赤。

(2)心火脾虚证:清心培土。

(3)脾虚蕴湿证:健脾渗湿。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关注共病管理
重视特应性皮炎与共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的关联,制定综 合管理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推动新兴技术和治疗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制剂的研发与应用
01
积极研发针对特应性皮炎的生物制剂,如靶向免疫细胞或炎症
因子的生物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法。
光疗和光动力疗法的优化
02
进一步探索光疗和光动力疗法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优
遗传因素
AD具有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研 究发现,多个基因位点的变异与AD易感性有关 。
免疫异常
AD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包括T细胞活化、细 胞因子释放等,导致皮肤炎症反应。
3
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A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皮肤屏障受损导致经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干燥 、瘙痒,进而诱发炎症反应。
定期随访
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及时了解 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为 患者提供持续的关怀和支持。
04
专家共识解读
诊断标准和流程优化
诊断标准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史,结合实 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特应性皮炎的 典型皮损为皮肤干燥、湿疹样皮炎和 剧烈瘙痒。
流程优化
强调早期诊断和干预的重要性,推荐 采用简洁高效的诊断流程,减少不必 要的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效率。
《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 路径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30
目录
• 引言 • 特应性皮炎概述 • 诊疗流程和路径 • 专家共识解读 • 临床实践和探索 • 未来展望和挑战
01
引言
共识背景和意义
填补诊疗空白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我国针对中重 度AD的诊疗路径尚不规范,缺乏统一的临床指南。《中国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诊疗临床路径专家共识》的制定填 补了这一空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诊疗参考。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20%。

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2002年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8.5 %,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剌激又可进-步加重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

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特应性皮炎(AD)研究进展(内容详细)

特应性皮炎(AD)研究进展(内容详细)

医学精制
15
B.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按上述部位评分,评分 标准0-3四级评分法。症状、体征包括;红斑、 丘疹/水肿、表皮剥脱、裂纹/皲裂、渗出结痂、 苔藓化、皮肤干燥(评价未受累皮肤)。 0-3四级 评分。 C.瘙痒和影响睡眠程度:按最近的3 昼夜平均评 分,0-10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AD患病率 0.46% 7~12岁 0.68% 13~18岁0.12%
顾恒等 1998年11~12月 我国南、中、北部的不同城
乡地区,11个省市 6~20岁年龄 AD患病率0.69% 男0.84% 女0.51%
顾恒等 2002年11-12月 上海、沈阳、北京、天津、
南京、广州等10城市 1~7岁儿童 AD标化患病率3.07% 男3.86% 女2.20%
变应原的特异性IgE。 (3)皮疹起病年龄比较早(大多数在儿童)。
医学精制
13
1996年Williams制定了一个最低诊断标准。 皮肤瘙痒加以下的其中3条或3条以上: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或
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
或一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屈侧有可见皮炎湿疹损害 (5)2岁前发病(适用于大于4岁者)
IL-2 IFN-γ
macrophage
Plasma extravasation
Infiltration activation
Infiltration activation
Bcells
IgE production
I PA R 速发 I 型 过敏反应
15-30 分钟
L PA R 迟发 I 型 过敏反应 6-2医4 学小精时制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特应性皮炎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特应性皮炎作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6期中图分类号:R27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6.001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y Committee of Dermatology of WFCMS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SCM 0001-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

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特应性湿疹、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等,中医学称为四弯风,也称奶癣、胎疮等,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病。

其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全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主要与遗传、环境、皮肤屏障功能异常、免疫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治疗AD有一定的优势,不但可以控制病情,减少或延缓复发,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生命质量。

本指南将吸纳和整合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借鉴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诊治AD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该标准对于促进临床医生、护理人员规范运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活动,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加强AD的管理,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属于推荐性标准。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将不断完善,标准也将不断得到修订。

临床实践中,不同患者的病情存在差异,本指南可作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参考,具体实践中应灵活运用。

在使用本指南时还要兼顾不同级别医院的客观条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诊疗措施。

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AD的疾病诊断、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日常防护与管理。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

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20%。

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2002年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8.5 %,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

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

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剌激又可进-步加重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

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

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表现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

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

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发病机制1、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

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

AD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

此外,AD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AD发生率为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

2、免疫学机制: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存在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尘螨等抗原可经皮肤进入机体,导致AD急性炎症反应。

失衡的免疫状态加剧皮肤炎症,诱发搔抓行为,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促使AD不断进展。

3、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通常表现为皮肤pH上升,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水含量下降以及皮脂含量降低。

4、病因和加重诱发因素:(1)免疫 - 变应性因素:①吸入变应原: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尘螨。

②食物变应原:食物过敏可能是婴儿期AD的诱因之一,但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则大多会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轻。

③接触性变应原:合成纤维、毛织品、洗涤剂、自来水、汗液、日光等均可加重AD,诱发炎症急性发作。

④感染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2)非免疫性因素:情绪因素如压力、焦虑(儿童期晚期和青少年期)等往往能加重病情。

临床分期根据年龄将AD分为:婴儿期(0 ~ 2岁)、儿童期(2 ~ 12岁)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1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
(2016版)
一、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ICD-10:L20.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47(7):511-514)。

根据国际公认的William‘s诊断标准。

满足一条主要标准,加上3条或者3条以上的次要标准即可确定诊断。

1.主要标准:皮肤瘙痒
2.次要标准: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②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4;③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可见湿疹(或疾病史).
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47(7):511-514)。

1.一般治疗:健康教育;皮肤管理;避免诱发和加重因素。

2.外用药物治疗:根据皮损部位、特点和患者年龄调整用药。

(1)糖皮质激素;
(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3)抗生素;
(4)止痒剂。

3.系统治疗:如果患者病情评估为中重度AD,或者局限性的重症皮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1)糖皮质激素;
2
(2)免疫抑制剂;
(3)抗生素;
(4)抗组胺药;
(5)其他:甘草酸苷、曲尼司特、复合维生素等;
(6)中医中药。

4.紫外线治疗:考虑患者年龄和皮损特点。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1日。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20.900特应性皮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和电解质、;
3
(3)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超声;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过敏原筛查;
(2)组织病理学检查;
(3)感染学指标:乙肝、丙肝、梅毒血清学、HIV、结核杆菌特异性抗体;
(4)免疫学指标:抗核抗体、抗ENA多肽抗体、补体、免疫球蛋白;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避免精神紧张、情绪疏导和缓解焦虑不安的情绪;避免致敏食物和/或吸入物等过敏原刺激、避免毛织物、出汗、热水烫洗和搔抓等不良刺激、指导正确洗浴和皮肤护理、修护皮肤屏障。

有活动性损害时,避免接触单纯疱疹患者,以免发生疱疹样湿疹。

2.外用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遵循外用药的基本原则选用合适药物及合适的剂型。

(1)糖皮质激素:应按照《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4
(2014版)》(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47(7):511-514)中提及的用药原则用药。

局部间断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AD的一线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一般初治时应选用强度足够的制剂,以求在数天内明显控制炎症。

但是,在面部、颈部及皱褶部位应选用相对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应避免使用强效含氟制剂。

具体时间视病情而定。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局部和系统不良反应。

(2)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包括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具有较强的选择性抗炎作用,且可相对较长时间地用于所有的发病部位,尤其是面颈部和褶皱部位。

可与糖皮质激素合并使用或者序贯使用。

不良反应主要是用药后局部短时间的烧灼和刺激感。

(3)抗生素:由于细菌或真菌可通过产生超抗原或作为变应原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故当皮损渗出明显或者有感染时选用。

具体时间视病情而定。

(5)止痒剂:可短期内使用以减轻瘙痒症状。

5
3.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根据病情和年龄选用一代或者二代抗组胺药。

有镇静作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瘙痒,优于第二代抗组胺药,尤其适用于伴有睡眠紊乱的患者。

具体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2)白三烯受体阻滞剂:主要稳定肥大细胞和拮抗介质与受体的结合,主要适用于伴有气道过敏症状的患者。

具体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

(3)抗感染药物有细菌感染时使用,应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用药时间7-10天,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4)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尽量不用或少用此类药物,尤其是儿童。

但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予中小剂量短期用药。

病情好转后应及时逐渐减量、停药,以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或停药过快而致病情反跳。

用药时间视病情而定,一般
7-14天。

(5)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病情严重且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者,或者糖皮质激素不适用的患者。

推荐使用环孢素,起始剂量2.5~3.5mg/kg·d,分两次口服,最大5mg/kg·d,病情控制后可渐减少至最小量维持;用药期间注意其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压和肾功能,应用期间建议不要同时
6
光疗。

环孢素无效或禁忌时可选用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

硫唑嘌呤用药前需测嘌呤甲基转移酶,此酶缺陷者禁用,推荐剂量1~3mg/kg·d,分1~2次口服,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应定期监测白细胞和肝功能。

霉酚酸酯治疗AD推荐剂量是每天2g口服,12小时一次,但要注意不良反应,常见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其次中性粒细胞减少。

(6)其他:甘草酸苷、复合维生素等;
(7)中医中药:需辩证施治。

中成药雷公藤、雷公藤多甙作为免疫抑制剂也可用于难治性AD。

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炎较常见,服用时需密切监测。

4. 物理疗法:主要以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UVA1为主。

视患者的年龄和皮损表现而定。

(八)入院后复查的检查项目。

根据患者情况复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

(九)出院标准。

1. 皮疹痊愈:无新发皮疹,原有皮损基本消退。

2. 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对常规治疗效果差,需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7
2.继发严重感染者(如败血症、疱疹病毒感染等)。

3.出现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引起的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治疗。

8
二、特应性皮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特应性皮炎的患者(ICD-10:L20.90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21日
日住院住院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上级医师查
□完成病历书根据检查结果完成病情评估并制订治疗□安排入院常规检□上级医师查房及病情评患者或其家属签“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签署“告知及授权委托书情同意书(必要时
患者或其家属签“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情同意书(必要时患者或其家属签“接受紫外线治疗知情意书(必要时
长期医嘱长期医
皮肤科护理常系统用糖皮质激素(视病情
饮食(根据病情免疫抑制剂(视病情
抗组胺紫外线治疗(视病情
临时医抗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必要时
组织病理学检查(必要时甘草酸苷(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必要时中医中药(必要时
局部药物治润肤临时医血、尿、大便常规及隐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胸片、心电过敏原筛查(必要时、补体、免疫球蛋白、感染性ENAN病筛查(必要时感染学指标(必要时创面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必要时
□观察患者病情变进行疾病和安全宣主□帮助病人完成辅助检查(需要时入院护理评护制订护理计工帮助病人完成辅助检
□□□有,原因□有,原因病1.1.变2.
2.
记护签名医师签名
9
天住院第14-21 住院第3–14天日期(出院日)上级医师查房,明确是否出院□上级医师
查通知患者及其家属今天出注意观察皮疹及瘙痒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完成出院记录、病案首页、出院证观察并处理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出院后注意事将出院小结及出院证明书交患者或家长期医长期医
调整抗生素(根据创面培养及药抗生素:根据创面培养及药敏结果用减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根据病情结果停系统用糖皮质激调整紫外线治疗剂量(根据病情
调整免疫抑制剂(根据病情临时医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调整紫外线治疗剂量(根据病情临时医要时出院带门诊随
观察患者病情变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
心理与生活护出院后疾病指主指导患者饮护工□有,原因病□□有,原因□
1.变1.
2.2记护签医签名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