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基础知识点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知识)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知识)1.互换性的基本要求:满足装配互换和功能互换2.机械加工误差的分类:尺寸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和理想尺寸的偏离程度。
形状误差: 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表面形状对于其理想形状的差异(如直线度和圆度)位置误差:相互位置对于其理想位置的偏差。
(如同轴度、位置度)表面微观不平度:加工后的零件表面上由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3.互换性的种类: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完全互换:零件加工完之后不需要任何辅助处理直接可以装配。
不完全互换:零件加工完之后需要进行挑选、分组、调整、修配等辅助处理。
4.尺寸: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的数值。
5.公称尺寸:由图样规范确定的理想形状要素。
公称尺寸D孔的上、下极限尺寸D max和D min轴的上、下极限尺寸d max和d min公称尺寸+上极限偏差=上极限尺寸公称尺寸-下极限偏差=下极限尺寸6.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公称尺寸孔Ea 轴ea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公称尺寸孔EI 轴ei基本偏差: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7.尺寸公差:上极限尺寸-下极限尺寸或者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8.配合:间隙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过盈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过渡配合:孔的公差带和轴的公差带相重合。
9.配合制:基轴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
基孔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
10.几何公差的项目、符号及分类11.几何公差带的4个要素: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12.按结构特征、要素分为组成要素:由一个或几个表面形成的要素称为组成要素。
导出要素:对称要素的中心点、线、面或回转表面的轴线13.独立原则:是指给定的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相互独立14.最大实体状态(MMC):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最多时的那个状态,称为最大实体状态。
在此状态下的尺寸,称为最大实体尺寸。
◆对于孔:是最小极限尺寸D min◆对于轴:是最大极限尺寸D max15.最小实体状态(LMC):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最少时的那个状态,称为最小实体状态。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1. 引言在工程领域中,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互换性指的是一个零件或组件的能力,能够无差别地在不同的系统或设备中相互替代。
测量技术是用于确定一个物理量值的方法和工具。
本文将介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其定义、原理和应用。
2. 互换性2.1 互换性的定义互换性是指一个零件或组件能够在不同设备或系统中无缝替代的能力。
它是现代工程设计和制造的一个基本要求。
互换性的实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并简化维修和维护过程。
2.2 互换性的原理互换性的实现依赖于标准化和规范化。
通过定义统一的尺寸、形状和材料要求,确保零件或组件的互换性。
标准零件的制造可以通过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
此外,互换性还需要考虑工艺和装配过程的一致性。
2.3 互换性的应用互换性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汽车制造中,互换性使得不同汽车品牌之间的零件能够相互替换。
在电子设备制造中,互换性使得不同供应商的元件可以在同一个电路板上使用。
互换性还在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
3. 测量技术3.1 测量技术的定义测量技术是用于确定一个物理量值的方法和工具。
它在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生产制造中起着关键作用。
测量技术的准确性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确保工程安全非常重要。
3.2 测量技术的原理测量技术基于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的选择。
有许多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是指通过直接观察或使用测量仪器来获得物理量值。
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物理量的其他相关参数来获得物理量值。
3.3 测量技术的应用测量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制造业中,测量技术被用于检测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在科学研究中,测量技术用于获得实验数据并验证理论模型。
在建筑和工程中,测量技术用于测量地形和结构参数。
4. 总结互换性和测量技术是现代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互换性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零件和组件的无差别替代,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复习与练习及答案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复习与练习洛阳理工学院《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统设课程,它适用于2006级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为3学分,54学时。
课程选用由周文玲主编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作为教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零件的设计、制造精度与测量方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公差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末考试由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统一命题,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
第一部分复习要求课程的有关内容主要按“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如下:第一章绪论1、掌握互换性的概念。
2、了解互换性生产的特点、意义。
3、了解标准化的意义4、明确互换性与公差、标准化、检测的关系。
5、了解优先数系的概念及实质第二章尺寸极限与配合1、熟练掌握极限与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掌握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与特点:公差等级、公差因子、标准公差的计算及规律、尺寸分段、基本偏差系列、基准制、公差和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3、掌握正确地查用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常用表格:标准公差数值表、基本偏差数值表。
4、了解一般公差的概念。
5、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1、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以及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
2、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种类、定义及其标注方法。
3、熟悉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特性----形状、大小和方位。
4、掌握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概念、形位误差的评定及测量方法。
5、熟练掌握有关公差原则的基本概念,熟悉独立原则、包容原则、最大实体要求等形位误差不同控制方法的概念及其正确标注。
6、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选择的原则及方法。
第四章测量技术基础1、掌握测量的概念、测量过程四要素和基本测量原则。
2、了解长度量值传递系统及其重要的量值传递媒介----量块。
《互换性》基础知识点

《互换性》基础知识点一、绪论1.互换性: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修配就能装到机器上,达到规定的要求,这样的零件就具有互换性。
2.机械和一起制造中的互换性通常包括几何参数和机械性能的呼唤。
3.互换性的意义:1)在制造上,为重要零件制造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经济上,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3)在设计上,能缩短机器设计时间,促进产品的开发。
4)在维修上,可减少修理机器的时间和费用。
4.互换性按互换程度分为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
厂际协作,应采用完全互换法;而厂内生产的零部件的装配,可以采用不完全互换法。
在单件生产的机器中,零、部件的互换性往往采用不完全互换。
5.优选数系:是一种科学的数值制度,它适用于各种数值的分级。
6.优选数系中,若首位数是1.00,则其余位数是1.6,2.5,4,6.3,10等。
二、公差与配合1.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的尺寸。
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3.最大实体尺寸: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量最多的状态。
4.最大实体尺寸: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的尺寸。
孔的最大实体尺寸为孔的最小极限尺寸,轴的最大实体尺寸为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5.最小实体尺寸: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量最少的状态。
6.最小实体尺寸: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的尺寸。
孔的最小实体尺寸为孔的最大极限尺寸,轴的最小实体尺寸为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7.尺寸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8.尺寸公差:是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即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
9.公差带:在公差带图解中,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两条线所限定的区域,成为公差带。
10.在国家标准中,尺寸公差带包括公差带的大小和位置两个参数。
11.基本偏差:是用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
当公差带在零线以上时,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当公差带在零线以下时,其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互换性》基础知识点

互换性》基础知识点《互换性》基础知识点一、绪论1.互换性: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修配就能装到机器上,达到规定的要求,这样的零件就具有互换性。
2.机械和一起制造中的互换性通常包括几何参数和机械性能的呼唤。
3.互换性的意义:1)在制造上,为重要零件制造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经济上,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3)在设计上,能缩短机器设计时间,促进产品的开发。
4)在维修上,可减少修理机器的时间和费用。
4.互换性按互换程度分为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
厂际协作,应采用完全互换法;而厂内生产的零部件的装配,可以采用不完全互换法。
在单件生产的机器中,零、部件的互换性往往采用不完全互换。
5.优选数系:是一种科学的数值制度,它适用于各种数值的分级。
6.优选数系中,若首位数是 1.00,则其余位数是 1.6,2.5,4,6.3,10 等。
二、公差与配合1.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的尺寸。
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3.最大实体尺寸: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量最多的状态。
4.最大实体尺寸: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的尺寸。
孔的最大实体尺寸为孔的最小极限尺寸,轴的最大实体尺寸为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5.最小实体尺寸: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量最少的状态。
6.最小实体尺寸: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的尺寸。
孔的最小实体尺寸为孔的最大极限尺寸,轴的最小实体尺寸为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7.尺寸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8.尺寸公差:是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即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
9.公差带:在公差带图解中,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两条线所限定的区域,成为公差带。
10.在国家标准中,尺寸公差带包括公差带的大小和位置两个参数。
11.基本偏差:是用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
当公差带在零线以上时,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当公差带在零线以下时,其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修订版课程设计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修订版课程设计课程背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现代制造工业中必备的技术和知识,涉及到机械零件、电子元器件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互换性的具体内容,涉及了基础的公差计算、测量技术和合理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互换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公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3.熟练掌握测量技术,包括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4.掌握合理设计的方法,能够制定合理的工艺方案。
课程内容第一章互换性概论1.互换性的定义和概念;2.互换性的分类;3.互换性与标准化的关系;4.明确互换性的重要性。
第二章公差计算1.公差的定义及分类;2.公差计算的方法;3.公差的一般原则;4.公差的设计示例。
第三章基本测量技术1.常用量具的分类和用途;2.测量精度的概念和表示;3.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处理;4.常见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合理设计1.数字化设计的概念和特点;2.数字化设计的方法和流程;3.CAD/CAM技术的应用;4.合理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课程教学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课与实验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质量与实用性的结合,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电子演示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考核本课程以考试和实验报告两种方式进行评分。
其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
考试时间为2小时,每次考试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考试大纲1.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2.公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3.常见量具的使用方法;4.测量精度的表示及误差的处理方法;5.数字化设计的方法和流程。
实验内容实验1:测量误差的分析实验目的:1.掌握误差的分类和处理方法;2.熟悉误差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1.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2.熟练使用误差指示器和千分尺等误差测量仪器;3.对比测量结果并分析误差的大小和来源。
互换性及其意义

绪论0.1 互换性及其意义1.互换性的含义在机械制造业中,零件的互换性是指在同一规格的一批零部件中,可以不经选择、修配或调整,任取一件都能装配在机器上,并能达到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零部件具有的能够彼此互相替换的性能称为“互换性”。
能够保证产品具有互换性的生产,称为遵守互换性原则的生产。
互换性是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军品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并且能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汽车行业就是运用互换性原理,形成规模经济,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益的。
2.互换性的分类互换性按其互换程度可分为完全互换与不完全互换。
(1)完全互换性完全互换是指一批零、部件装配前不经选择,装配时也不需修配和调整,装配后即可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
如螺栓、圆柱销等标准件的装配大都属此类情况。
(2)不完全互换性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时,若采用完全互换将使零件的尺寸公差很小,加工困难,成本很高,甚至无法加工,则可采用不完全互换法进行生产。
将其制造公差适当放大,以便于加工。
在完工后,再用量仪将零件按实际尺寸大小分组,按组进行装配。
如此,既保证装配精度与使用要求,又降低成本。
此时,仅是组内零件可以互换,组与组之间不可互换,因此,叫分组互换法。
在装配时允许用补充机械加工或钳工修刮办法来获得所需的精度,称为修配法。
用移动或更换某些零件以改变其位置和尺寸的办法来达到所需的精度,称为调整法。
不完全互换只限于部件或机构在制造厂内装配时使用。
对厂外协作,则往往要求完全互换。
究竟采用哪种方式为宜,要由产品精度、产品复杂程度、生产规模、设备条件及技术水平等一系列因素决定。
一般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如汽车、拖拉机厂大都采用完全互换法生产。
精度要求很高,如轴承工业,常采用分组装配,即不完全互换法生产。
而小批和单件生产,如矿山、冶金等重型机器业,则常采用修配法或调整法生产。
3.互换性的技术经济意义互换性原则被广泛采用,因为它不仅仅对生产过程发生影响,而且还涉及产品的设计、使用、维修等各个方面。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知识)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知识)1.互换性的基本要求:满足装配互换和功能互换2.机械加工误差的分类:尺寸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和理想尺寸的偏离程度。
形状误差: 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表面形状对于其理想形状的差异(如直线度和圆度)位置误差:相互位置对于其理想位置的偏差。
(如同轴度、位置度)表面微观不平度:加工后的零件表面上由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3.互换性的种类: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完全互换:零件加工完之后不需要任何辅助处理直接可以装配。
不完全互换:零件加工完之后需要进行挑选、分组、调整、修配等辅助处理。
4.尺寸: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的数值。
5.公称尺寸:由图样规范确定的理想形状要素。
公称尺寸D孔的上、下极限尺寸D max和D min轴的上、下极限尺寸d max和d min公称尺寸+上极限偏差=上极限尺寸公称尺寸-下极限偏差=下极限尺寸6.偏差:某一尺寸减去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公称尺寸孔Ea 轴ea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公称尺寸孔EI 轴ei基本偏差:公差带相对零线位置的那个极限偏差7.尺寸公差:上极限尺寸-下极限尺寸或者上极限偏差-下极限偏差8.配合:间隙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过盈配合:孔的公差带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过渡配合:孔的公差带和轴的公差带相重合。
9.配合制:基轴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
基孔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
10.几何公差的项目、符号及分类11.几何公差带的4个要素: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12.按结构特征、要素分为组成要素:由一个或几个表面形成的要素称为组成要素。
导出要素:对称要素的中心点、线、面或回转表面的轴线13.独立原则:是指给定的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相互独立14.最大实体状态(MMC):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最多时的那个状态,称为最大实体状态。
在此状态下的尺寸,称为最大实体尺寸。
◆对于孔:是最小极限尺寸D min◆对于轴:是最大极限尺寸D max15.最小实体状态(LMC):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最少时的那个状态,称为最小实体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换性》基础知识点一、绪论1.互换性: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中,任取其一,不需修配就能装到机器上,达到规定的要求,这样的零件就具有互换性。
2.机械和一起制造中的互换性通常包括几何参数和机械性能的呼唤。
3.互换性的意义:1)在制造上,为重要零件制造的专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经济上,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3)在设计上,能缩短机器设计时间,促进产品的开发。
4)在维修上,可减少修理机器的时间和费用。
4.互换性按互换程度分为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
厂际协作,应采用完全互换法;而厂内生产的零部件的装配,可以采用不完全互换法。
在单件生产的机器中,零、部件的互换性往往采用不完全互换。
5.优选数系:是一种科学的数值制度,它适用于各种数值的分级。
6.优选数系中,若首位数是1.00,则其余位数是1.6,2.5,4,6.3,10等。
二、公差与配合1.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的尺寸。
2.实际尺寸: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
3.最大实体尺寸: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量最多的状态。
4.最大实体尺寸:在最大实体状态下的尺寸。
孔的最大实体尺寸为孔的最小极限尺寸,轴的最大实体尺寸为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5.最小实体尺寸:孔或轴在尺寸极限范围内,具有材料量最少的状态。
6.最小实体尺寸:在最小实体状态下的尺寸。
孔的最小实体尺寸为孔的最大极限尺寸,轴的最小实体尺寸为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7.尺寸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8.尺寸公差:是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即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差,或上偏差与下偏差之差。
9.公差带:在公差带图解中,由代表上偏差和下偏差或最大极限尺寸和最小极限尺寸两条线所限定的区域,成为公差带。
10.在国家标准中,尺寸公差带包括公差带的大小和位置两个参数。
11.基本偏差:是用来确定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上偏差或下偏差。
当公差带在零线以上时,其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当公差带在零线以下时,其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12.配合:基本尺寸相同的结合的孔或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称为配合。
按照相互配合的孔、轴公差带相对位置的不同,配合可分为间隙配合、过盈配合、过度配合三类。
13.国家标准对配合规定有两种基准:基孔制和基轴制。
14.基孔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公差带成形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其基准孔的基本偏差(下偏差)为零。
15.基轴制配合:基本偏差为一定轴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公差带成形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其基准轴的基本偏差(下偏差)为零。
16.配合公差(间隙公差、过盈公差):是允许间隙(或过盈)的变动量。
它等于最大间隙(过盈)和最小间隙(过盈)之差,也等于相互配合的孔、轴公差之和。
1.标准公差:是国家标准规定的用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任一公差值。
由公差等级系数和标准公差因子来决定。
2.在国家标准中,标准公差的等级为20级。
3.在基准偏差系列图中,对于孔,的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其绝对值一次减小,(除外)的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对于轴,的基本偏差为(下偏差),其绝对值一次减小,(j、除外)的基本偏差为(上偏差)。
1.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20个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28个基本偏差,可得到孔的公差带543种,轴的公差带544种2.基孔制常用配合有59种,优先配合有13种;基轴制常用配合有47种,优先配合有13种。
1.公差与耦合的选用包括:确定基准制、公差等级与配合种类等。
2.基孔制、基轴制的选择:1 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用基控制。
因为加工孔比加工轴要难,可大大减少定值刀具、量具的规格好数量。
2 同一基本尺寸的轴上要装配几个不同配合的零件,应采用基轴制。
用冷拉刚作轴,不必对轴加工,也要用基轴制。
3 与标准件配合时,基轴制的选择通常依标准件而定。
24 为满足特殊需要,允许采用任一孔、轴公差带组成配合。
3.公差等级的合理选择:1 合理选择公差等级时,要考虑零件的使用要求和制造工艺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2 基本尺寸小于或等于500的较高等级配合,标准公差小于或等于8,孔比轴低一级配合;标准公差大于或等于8或基本尺寸大于或等于500的配合,孔与轴采用同级配合.3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选用较低的公差等级,即尽量扩大公差值二、形状公差1、形位公差:是指单一实际要素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2、形状公差包括:直线度、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等。
3、圆度公差带:是垂直于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半径差为公差值的俩面同心圆的区域。
4、圆柱度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的两轴圆柱面之间区域。
5、平面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年、的两面平行之间的区域。
6、线轮廓度公差带:是包括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的圆的两包络线之间的区域。
7、面轮廓度带公差带:是包括一系列直径为公差值的球的两包络面之间的区域。
三、位置公差1、位置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的方向或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2、根据关联要素对基准的功能要求,位置公差为定向公差、定位公差和跳动公差三类。
3、定向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对准在方向允许的变动全量,公差带的方向是固定的,由基准确定,而基准位置则可在尺寸公差带内浮动。
主要包括:平行度、垂直度与倾斜度三种。
4、定位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位置上允许的变动全量。
定位公差包括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等。
5、定位公差既控制被测要素的位置误差,又控制被测要素的方向和形状误差。
定位公差控制被测要素的方向误差和形状误差。
而形状公差只控制被测要素的形状误差。
6、同轴度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且基准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7、对称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且相对于基准中心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区域。
8、在位置公差中,跳动公差分为圆跳动和全跳动。
圆跳动又分为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与斜向圆跳动。
全跳动又分为径向全跳动和端面全跳动。
9、径向圆跳动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公差值,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径向圆跳动误差与圆度误差不同,但有关系,二者的公差带形状相同,都是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但前者的圆心是固定的,在基准轴线;而后者的圆心是浮动的。
径向圆跳动误差包含圆度误差,即同一要素是圆度误差不大于其径向圆跳动误差。
10、径向全跳动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值,且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径向全跳动误差与圆柱度误差不同,但有关系。
二者的公差带形状不同,但径向全跳动公差带的轴线与基准轴线同轴,而圆柱度公差带的轴线是浮动的,随圆柱度误差的形状而定。
径向全跳动是被测圆柱度误差和同轴度误差的综合反映。
11、圆柱度公差与径向圆跳动的比较:圆度公差带:为垂直于轴线的任一正截面上的两同心圆的区域。
径向圆跳动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公差值,且圆心杂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圆柱形零件的径向跳动误差包含圆度误差。
同一要素的圆度误差不大于起径向圆跳动12、圆柱度公差与径向全跳动公差的比较:圆柱度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的两同轴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径向圆跳动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且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
二者的公差带形状相同,但径向全跳动公差带的轴线与基准轴线同轴,而圆柱度公差带的轴线是浮动的,随圆柱度误差的形状而定。
径向全跳动是被测圆柱度误差和同轴度误差的综合反映。
四、公差原则1、公差原则:确定尺寸公差和行位公差之间相互关系所遵循的原则称为公差原则。
2、体外作用尺寸:指被测要素在指定长度上,与实际孔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轴或与实际轴体外相接的最小理想孔的直径或宽度。
3、体内作用尺寸:指被测要素在指定长度上,与实际孔体内相接的最大理想轴或与实际轴体内相接的最小理想孔的直径或宽度。
4、最大实体实效边界:是指在给定长度上,实际要素处于最大实体状态,且其中心要素的形脱下误差等于给定公差值时的综合极限状态5、最小实体实效边界:是指在给定长度上,实际要素处于最小实体状态,且其中心要素的形脱下误差等于给定公差值时的综合极限状态6、理想边界:是指具有一定尺寸大小和正确几何形状的理想包容面,用于综合控制实际要素的尺寸偏差和形位误差。
7.独立原则:是指图样上给定的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是彼此独立相互无关的,并应分别满足要求8.包容要求:应用于有配合要求,且其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必须严格得到保证的场合。
仅用于形状公差9.最大实体要求:1)要求实际要素遵守最大实体实效边界2)当实际尺寸偏离最大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位公差超出图样上给定得公差值3)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应在最大实体尺寸与最小实体尺寸之间应用:仅用于中心要素,保证装配互换。
10.最小实体要求:1) 要求实际要素遵守最小实体实效边界2) 当实际尺寸偏离最小实体尺寸时允许其形位误差超出图样上给定得公差值。
3) 其局部尺寸必须在最大实体尺寸与最小实体尺寸之间。
应用:用于中心要素,其目的是保证零件得最小壁厚和设计强度。
11.可逆要求:是一种反补偿要求,当形位诶误差值小于其他给定公差值时,允许其实际尺寸超出极限尺寸。
五、形位公差得选择检测1.确定形位公差值得方法:主要有类比法和计算法。
2.确定形位公差值总的原则: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得前提下选取最经济的公差值。
3.形位公差值的选择:(类比法)1)在同一要素上给定的形状公差值要小于位置公差值。
如同一平面上,平面度得公差值应小于该平面对基准的平行度公差。
2)圆柱形零件的形位公差值(轴线得直线度除外)一般情况下应小于其尺寸公差值。
3)平行度公差值应小于其相应得距离公差值。
4)考虑加工难易程度的影响,在满足零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其公差等级1~2级。
5)形状误差检测原则: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测量坐标值原则、测量特征参数原则、测量跳动原则、控制实效边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