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合集下载

苏轼(一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苏轼(一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

茶艺高手
苏东坡饮茶十分考究,不 仅讲究新茶、泉水,还讲究美 器,他设计了一种美观实用的 提梁壶,由于他曾在江苏宜兴 小住,当地有着制壶传统,苏 东坡的这个设计很快就被当地 的能工巧匠所运用,再次流行 全国,这种茶壶当然又被人们 称作了‚东坡提梁壶壶‛,又 称‚提苏‛。
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 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 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 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 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 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 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 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 了。
不日栌罗 辞啖橘浮 长荔杨山 做枝梅下 岭三次四 南百第时 人颗新春 。,,,
第二节
苏轼的才华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 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 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 千古。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术 全
——《嫁给苏轼还是李白》
五千年来活得最精彩的人
深度阅读
《东坡志林》 《东坡杂记》 《东坡乐府》 《苏东坡传》(林语堂) 《苏东坡的千年人生智慧》(叶飞) 《东坡常州奇缘》(包立本 邵玉健) 《西湖太守苏东坡》(赵遵生) 《天才诗人:苏东坡传记》(日· 横田辉俊) 《苏东坡大传》(台湾· 李一冰) 《解读苏东坡:女性情感卷》(东方龙吟)
(四)被贬海南 1093年,哲宗亲政,苏轼被贬广东英 州,还未到达英州,就又被贬到广东惠 州,后又被贬到海南儋州。《荔枝叹》 等作写于此时。1100年哲宗病逝,徽宗 继位,在儋州生活三年的已经65岁的苏 轼,渡海而回, 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 病逝于常州。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原创版】目录一、苏轼人生的四个阶段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3.流放时期4.晚年时期二、苏轼各阶段代表诗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和子由渑池怀旧》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水调歌头》3.流放时期:《念奴娇·赤壁怀古》4.晚年时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正文苏轼,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流放时期和晚年时期。

每个阶段,苏轼都留下了许多代表性的诗作。

在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苏轼致力于读书学习,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未来的期望和豪情壮志。

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苏轼因与朝廷意见不合,请求离朝,担任地方官员。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水调歌头》,诗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政治现实的无奈。

流放时期,苏轼因涉及“乌台诗案”被流放至海南。

在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怀念。

晚年时期,苏轼重返政坛,但已年老体衰。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在晚年依然怀揣着少年时的豪情壮志,对生活充满热情。

总结来说,苏轼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每个阶段的诗作都展现了他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

不知更百年,方有此人物
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一位通才,在诗、词、文、书画方面都是开派的人物,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除此之外,苏轼在思想上、政治上、哲学上、社会伦理学上、博物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故王安石在《西清诗话》中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第三阶段:被贬黄州到两次诏还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很低,并无实权。公余,他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哲宗即位,苏轼被召还朝。但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至此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于是便再度自求外调,做杭州太守。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
2.孤独寂寞。苏轼一生宦海起伏,多次遭贬谪,看清了官场上的蝇营狗苟,内心也难免会生出落寞悲凉。这种悲凉落寞苏轼常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这是作者被贬黄州当年中秋所作,起句便是沉重悲凉之音,既有对人生多舛的牢骚,又有对年华逝水的悲惋。作者把愁绪赋予江月,借山水化解,然而这种化解,是凄然,是无奈。特别是乌台诗案后,苏轼作品中有许多都充斥着这种心绪。“眼看时事力难胜,贪恋君恩退未能”(《初到杭州寄子由》),道出了产生这种心绪的矛盾之情。
第四阶段:远谪惠、儋
回京后的苏轼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州。而后,苏轼又被贬至更远的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65岁。

中国古代文学:苏轼专题

中国古代文学:苏轼专题

叙》
——苏轼《六一居士集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 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2020/7/30
学佛老者本期於静而达,静以懒,达似放; 学者或未 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 苏轼《答毕仲举书》 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 《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 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 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2020/7/30
三、苏轼的性情
(一)耿介率直、认真执着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 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 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苏轼《前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 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 ,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 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 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苏轼《后赤壁赋 》
2020/7/30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 末而以体用为本。
——苏轼《答乔舍人启》
2020/7/30
某平生无快意事, 惟作文章, 意之所到, 则笔 力曲折, 无不尽意, 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苏轼语
2020/7/30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 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 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宋词之苏轼简介

宋词之苏轼简介

总之,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 始终处在党争的夹缝中。
二、苏轼的思想
1、苏轼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 士大夫,一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 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 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 的精神。 2、另一方面,经历宦海风波,感受 到人生的无奈。从老庄哲学、佛禅 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以“平常 心”对待一切变故,一种旷达的宏 观心理来对待。如 “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神宗元 丰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有黄庭坚、秦
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 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出一个 新的局面。
(4)远谪惠、儋时期(哲宗绍圣元年至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哲宗亲政时期)。
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省儋县(儋州)。宋徽宗 即位,大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 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病逝。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 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 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 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 的代表作。
1、第一次尝试将诗言志与词缘情 结合起来。
2、词的地位空前提高。
3、词的题材重大突破。“无意不 可入,无事不可言”。开拓了词 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3、苏轼巧妙解决了进取与退隐、 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的矛盾, 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 现。 4、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 由个性的人物。创作中所表现出 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 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反映了知识 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 内心苦闷。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 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 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 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苏轼人生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苏轼人生各个阶段的代表作

苏轼人生四个阶段及代表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读书、应举、入仕等几个阶段。

苏轼读书很有自己的特色,一是受其父影响,不拘于经书而广涉群览,博闻强记;并且,有一套“八面受敌”即每次从不同角度去读书的科学方法;二是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代表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

这一时期苏轼主要经历了出离中央、历任四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杭州是他诗歌创作热情高涨期;密州是他词的创作步入繁盛期)、乌台受审、贬谪黄州等事件。

从此,苏轼的生活、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文学创作进入全盛期。

一方面诗词文赋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写下了不少代表作;同时创作个性更加成熟,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变得更超脱、更旷达。

代表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

苏轼这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为国家振兴擢拔人才,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云集京师,一时文坛兴盛,为北宋后期的文学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代表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远谪惠、儋时期。

这期间,哲宗重新起用新党,把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作为旧党处置,致使苏轼经历了一贬再贬的打击,一直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省儋县(儋州)。

代表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简介,生平年表

苏轼简介,生平年表

苏轼简介,生平年表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同时,也是着名的美食家。

他和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与陆游并称“苏陆”。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1057年(嘉佑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在立新法中与王安石发生不快,被罢免官职。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生平年表:1036年景佑三年十一月十九苏轼降生1054年娶王弗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任职史馆1065年妻丧1066年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年往常州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

苏轼生平事迹研究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

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

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在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

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诗人。

然而,这样一位人人敬仰的大文豪,却在着一生中倍受排挤,屡遭贬谪。

那么,苏轼这位“天下之奇才”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坎坷的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他在文学上又有何成就呢?就让我们走进苏轼,去体味他那传奇的一生,去了解他那不平凡的事迹吧!苏轼的一生,大概可分为五个阶段:一.少年学识积累阶段;苏轼21岁前可谓处在学识的积累阶段。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少年时的大量积累为苏轼日后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二.全盛高官时期;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元枯六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京都。

入朝后本拟有所建树,不料又为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又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

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

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擢拔后进,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

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主,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远谪惠、儋时期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又恢复神—票薪荏;于幂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

但这时的新党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枯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

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

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

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

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每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

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忧患,积棋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才,一直朴朴工作到最后赦还。

远贬惠、儋时期,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并没被困难压倒,反而出现了刀次的创作丰收。

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和陶诗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

元符三年,鞭宗继位,苏轼获赦北还,海南父老“执手涕泣”(《遁斋闲览)。

剪杜过大庾岭时,有“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躺慨,还胆回朝再竭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结束了他宦海升沉的卜生。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迫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骼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

他关心国计民生,揭露时弊,曾氍出巩固中央、改革官制、解除边患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他在幂州领导军民防洪救城.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开设瘸坊,抗策减税。

直到远贬惠州,仍“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富。

皋率众靶桥以济病涉者”(苏辙《墓志铭》)。

苏轼一生积极人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

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奉响,喜敢《庄子》。

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佛、道思想影响加深,井成为他寻求解脱政治苦闷的工具。

他通判杭州时,经常出入佛司,拜访名僧。

黄州五年,他的佛老思想更加急剧发展。

但是直到远贬惠、儋时期,他仍然有用世之心。

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进退行藏,禾施不可,这就是苏轼一生的思想状态。

这种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

苏轼作品内容的复杂性.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表现。

苏轼反对新法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

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

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

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
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

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

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