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带上她的眼睛》教学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带上她的眼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

通过讲述一个年轻的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意外地带上了一个陌生女孩的眼睛,从而看到了女孩眼中充满孤独和渴望的世界,引发了他对生命、宇宙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篇课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科幻文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作品,对科幻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这篇课文中的陌生概念和深层次的哲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其中的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幻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幻概念,感悟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突破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分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理解课文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表演法:分组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情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2.教学资源:收集与课文相关的科幻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材料;3.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带上她的眼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听说过眼睛能带你走进一个未知的世界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一下这篇课文带来的震撼。

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介绍 及使用建议 FSL201707湖南

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介绍 及使用建议 FSL201707湖南

女娲的神性与人性
演绎与扩展 神话故事的拓展阅读

改造文本,产生新寓意
出雨的不同特点。
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课文
01.春
诵读揣摩,想象情景, 体会情味
02.济南的冬天
温晴(的特点)、温情(的 感觉)、温婉(的语言); 写景手法(统一基调、层次 性、虚实等)
03.雨的四季
细腻的感受,细致地描 摹(正面与侧面;多感 官调用),浓郁的情味, 诗化的语言
04.古代诗歌五首
巩固诵读能力,发展理解能
• 词句层面、理解层面、结构层面
• 理清作者思路 • 整体思路与局部思路 • 梳理一些文章思路展开的模式
理清思路
13.纪念白求恩
• • 纪念性文章 叙—论—颂 • •
14.植树的牧羊人
绘本故事 叙述前后相连的几件事(顺序、 衔接、详略) • 先叙后评
15.走一步,再走一步
• 完整叙述一件事情(顺序、时空转 换、伏笔与悬念) • • 事情演进与心理变化同步展开 由一般到普遍 • • 说理文
* 默读二: 圈 点勾画 * 理清作者的 思路
* 默读三: 摘 录积累 * 概括文章的 中心
* 默读四:快 速阅读 * 理解联想和 想象
* 略读: 确定 *比较阅读 * 浏览:提取 阅读重点 * 学习主要描 主要信息 * 对内容和表 写方法 * 对内容和表 达有自己的 达有所思考 心得 和质疑
1 2 3
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中是个“理想的境 界”,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跟同学做 一点儿探究。
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 又带有诗的味道, 清新, 活泼, 优美。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 并跟同学、 老师 分享你的体会。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太空一日》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太空一日》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太空一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读懂课文,理解太空一日的生活情形;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3. 学会用图表形式展现文本信息;4. 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热情,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人类在太空中的生活情况;2. 学习修辞手法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2. 能够通过图表展示文本信息。

四、教学步骤1. 温故知新请学生回忆以往看过的有关宇航员、太空等事物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在太空中,宇航员会面临哪些生活问题,如何度过一天的生活。

2. 导入新课【读图导入】将图片投影在屏幕上,请学生于课前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通过上课的方法介绍太空探索的历史及太空探索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导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并呈现出太空飞行员的日常工作、生活情况(如:起床、运动、饮食、工作、休息)引导学生了解太空中宇航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

3. 精讲核心文章【语言点讲解】1)比喻的运用通过比喻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拟人的运用引导学生感受拟人表达的神采和生动性。

3)排比的运用让学生注意排比所强调的一种程度感和动态景象。

4)图表展示介绍如何制作和展示图表,通过制定分组、编写图表和展示演示等多种手段,掌握如何准确地向他人传达信息的技能。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文章,注意读懂文章中的每一个语言点,学会如何使用修辞手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气息。

4. 课堂练习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或小组制作表格或图表,展示太空飞行员在太空中的日常工作。

5. 课堂总结1)再次强调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准确表达文本信息;2)督促学生自己制作图表,并参与讨论和展示,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太空一日的生活,包括饮食、休息、运动、工作等方面,并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本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第一单元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初一语文(第1讲)主讲教师:王宏(苏州中学)主审教师:周晓平(苏州中学)【教学内容】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第二课《繁星》作文训练:有感而发修改作文【目的要求】①欣赏名家美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②感受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

③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④懂得写作文要有感而发,主动观察并感受生活的变化。

⑤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

《为你打开一扇门》一、学习重点:1.作者简介赵丽宏,散文家,诗人。

1951年出生于上海。

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80年代初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等共40余部,有多种著作在台湾和国外出版。

2.写作背景课文是作者为语文出版社和天津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学生必读文库•文学卷》写的序文。

文学卷共分四卷(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戏剧卷),共200万字,由赵丽宏主编。

序文写于1997年春季。

这套文库2000年已出版。

文库中,除文学卷外,还有艺术卷、社会卷、科学卷。

3.词语提示音pái huái chōng mào quán dàng徘徊憧憬广袤诠释跌宕形崇高——鬼鬼祟祟斑斓——谰言真谛——啼哭义风俗画:用当时社会风俗以及日常生活作题材的绘画。

喜剧和悲剧:戏剧按照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喜剧的结局大多是圆满的,悲剧的结局大多是悲惨的。

4、题目含意。

题目“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字面意思是为你(指青少年)打开某一领域的入口,深层意思是让你由此登堂入室,尽情领略某一领域(指文学)的无限风光。

这个题目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题眼是“打开”二字。

围绕它,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逐层深入,使青少年读者渐入佳境。

5、中心意思:这是一篇书序,作者凭借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向读这部《文学卷》大书的青少年读者介绍文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群星闪耀1 邓稼先教学目标【知识与目标】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3.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找出文章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照片和相关的新闻报道。

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师提问:谁来说说原子弹、氢弹实验成功的重大意义。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回忆散文《邓稼先》,感受这位科学巨人无私的献身精神和“纯正”的人格魅力。

设计3:(激情导入)激情朗诵: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的诗──《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师问:谁读过这首诗?你知道是歌颂、悼念谁的吗?(邓稼先)第1课时学习目标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重点)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板书设计邓稼先杨振宁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总)鞠躬尽瘁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死而后已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分)我不能走————默默奉献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总)第2课时学习目标体会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特色。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集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集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设计集1 邓稼先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2.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视频。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邓稼先(1924.6.25-1986.7.9)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学情评估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学情评估附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学情评估一、积累与运用(25分)为增强文化自信,了解英雄事迹,班级开展“诵诗书话英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活动一】诵诗文,汲取营养1.下面是活动的开场白,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

(10分)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诵读诗文,我们领略到诗中的美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晚春》)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暮春之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有黄梅时节江南雨季的迷人景致。

诵读诗文,我们也感受到诗中的真情。

那巍巍泰山之巅,“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是壮志豪情;那曲院风荷之间,“出淤泥而不染,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是高洁雅情。

诵读诗文,我们也领悟到诗中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蕴含着人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之哲理;遇到困境也不能灰心,要坚信“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活动二】话英雄,仰望星空2.下面是小语同学撰写的英雄赞歌,请帮助他解决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9分)仰望星空,我看到“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祖国,忠孝两全传佳话;我看到“民主战士”闻一多,(),慷__①__(kǎi)淋漓,气冲斗牛震天地;我看到“‘两弹’元勋”邓稼先,以身作则,无私奉献,功__②__(xūn)惠泽人世间;我看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淡泊名利,不畏艰难,造福人类;我看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临危不惧,潜心贯注,()民族飞天梦……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的原因,是因为绽放出了独特的生命光彩。

23《太空一日》-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教案(统编版)

23《太空一日》-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教案(统编版)

23《太空一日》-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教案(统编版)一. 教材分析《太空一日》是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太空中度过的一天,展示了太空的美丽和神秘,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宇航员的生活。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此外,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太空探索精神也符合我国教育方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他们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太空的知识,对太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他们可能还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和工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和工作。

2.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太空科学知识的掌握,学生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和创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太空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作业设计:准备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太空有什么了解?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仰望星空”教学设计【单元主题学习内容】1.本单元教材共有四篇课文,其中《邓稼先》《说和做》《孙权劝学》是精读课文,分别用2课时精读;《回忆鲁迅先生》是阅读课文,共用1课时泛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共有48篇课文,计划用6课时自主阅读和汇报交流;写作训练2课时。

2.课型解读:本课型以课文为中心,向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课内大量阅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

沟通课堂内外,创立宽松、自主的听说读写的大语文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各课时教学设计】课次课型内容要求2课时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总起、定向2课时精读拓展课《邓稼先》+丛书三篇文章学习感悟人物精神2课时群文阅读课《说和做》+丛书三篇文章品华夏风骨,学民族脊梁1课时情感意蕴课《回忆鲁迅先生》+丛书多篇文章感悟名人,心怀天下2课时古文赏读课《孙权劝学》+丛书三篇文章朗读赏析背诵仰赤子之心,望灿烂星3课时自主阅读课自由选择阅读《仰望星空》其他文章空,提升品德修养2课时写作训练课单元写作训练《写出人物的精神》内容前置,任务驱动学基础文化,传词语瑰宝字词、文学常识积累第1-2课时2课时单元导读课单元导读+文学常识+浏览单元文章仰望历史的星空,流放生命的精彩 3-4第课时1.教学内容:精读《邓稼先》自主阅读《丛书1·仰望星空》第2页《“两弹”元勋邓稼先》、第136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161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1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邓稼先为祖国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3.课前准备:(1)阅读课文,理解、识记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地搜集邓稼先的轶事及图片。

4.教学设计:(一)初读感知:课前从2015感动中国人物“两弹元勋”于敏入手,导入新课。

然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并思考其中的联系。

(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最后师生总结)小标题1.展示背景──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小标题2.简介邓稼先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小标题3.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凸现邓稼先的人品,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小标题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地领导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巨大成就感到骄傲。

小标题5.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对所从事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小标题6.对邓稼先的总评价──赞歌、挽歌。

思考: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2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此种手法,超凡脱俗,别具匠心,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

)(二)精读赏析:在该环节中,教师抛出主问题:邓稼先具有怎样的品格?为什么把他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教师引导学生精读第3、5部分内容,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烘托作用。

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早有声望。

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好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三)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汇报“爱国”的名诗名句和名人名言,并联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读过的爱国篇目谈谈学习了《邓稼先》一文的感受。

2、自主阅读《丛书1·仰望星空》第2页《“两弹”元勋邓稼先》、第136页《天地苍茫一根骨》、第161页《流放出生命的光彩》,让学生找出文章运用对比的地方,品味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然后全班交流,并要求学生把本课的阅读感受写在日记上。

第5-6课时华夏风骨,民族脊梁1.教学内容:精读《说和做》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57页《最后一次讲演》、165页《沉船——为邓世昌而作》、173页《血祭——献给抗日战争的殉国者》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本文过渡自然、严谨条理的结构。

(2)品味精妙的语言,分析本文在叙述中插入形象描写的作用。

3(3)学习闻一多先生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教学设计:(一)导入: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

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

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起来缅怀闻一多这位伟大的民主战士。

2、简介闻一多。

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查阅的材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中间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2、闻一多先生恪守着怎样的“说”和“做”的原则?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3、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人物?(三)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把你最欣赏的句子划出来并简析。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

2、精炼含蓄: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4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

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

例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

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等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

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拓展延伸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57页《最后一次讲演》、165页《沉船——为邓世昌而作》、173页《血祭——献给抗日战争的殉国者》,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人物的伟大之处。

第7课时感悟名人,心怀天下51.教学内容:《回忆鲁迅先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仰望星空》122页《囚首垢面的鲁迅》、195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02页《金岳霖先生》2.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

(2)找出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品味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学习《回忆鲁迅先生》1、文章写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

2.画出对鲁迅先生进行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用“我从第()段的第()句这一()描写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三)拓展延伸自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仰望星空》122页《囚首垢面的鲁迅》、195页《我的一位国文老师》、202页《金岳霖先生》。

1、自读课文,划出描写人物的句子,指出描写类型,并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2、在描写人物上,你从文中得到哪些写作启示?第8-9课时伟人的精神,学习的榜样1.教学内容:精读《孙权劝学》《语文主题学习丛书1·仰望星空》183页《任末好学》、185页《邴原泣学》、190页《司马光好学》2.教学目标:6(1)识记本单元词语的音、形、义,积累掌握《孙权劝学》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对话,评说人物特点。

(4)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3.教学设计:(一)创设悬念,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关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终败在东吴的一位将军之手,可想而知这位将军定有非凡之处,他也是咱们安徽人,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他有关的一篇文章。

(板书文题:孙权劝学)(二)范读课文,正音断句1.师范读,生听读,注意正音断句。

2.生试读,生评议,师随机纠正。

3.指名读无标点课文,要读音准确,断句正确。

(投影无标点课文)(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

(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译课文,圈点勾画疑问之处,小组讨论解决或师生全班共同解决。

(投影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及示例)(四)演读课文,感知内容1.发问文题——孙权劝学的对象是谁?为什么要劝学?怎么劝学的?结果如何?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答案,理清课文思路。

(板书: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72.分角色演读课文,模仿并感受人物对话中的语气、神态、心理,完成课后练习二,评说人物形象特点。

(板书:对话善劝肯学敬才)(五)赛读课文,探究质疑1.师生赛读,尝试背诵。

2.从文中找出能够表现吕蒙就学前后鲜明对比的两个成语,并以此说一段话。

(板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对比)3与《伤仲永》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

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

(板书同:与学习有关;异:《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先叙后议《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4.本文主要人物是谁?用哪一个成语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题?小组合作探究,明确答案,完成课后练习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