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卷(全国卷)

合集下载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三调考试- 历史试卷*命题人: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共48小题,每题1分。

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尚书》栽:“臣不匡,其刑墨•”《礼记》软:“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 《物原》栽:“周宣王时的史籀始墨书于丝绸•”这些记载表明A.古代制墨技术高超B.墨的用途较为单一C.我国用墨历史久远D.周代书写材料广泛2.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郐、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这一做法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3.下图是秦靑铜半两钱母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厲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 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罱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4.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某一简的内容是:(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丑,迁陵掾讯捽(刑讯)蛮衿……(背面)鞠(审讯犯人)之,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14页)越人以城邑反*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5.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 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

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6.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 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A.旨在防范中央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7.有学者在评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足德上,从而将全 国精英吸到了国家管理网络中,煅大限度地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徳的可能• ”这一制度 应是•A.郡国并行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最后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题1.关于宗法制的行用范围,传统看法认为宗法制只行于大夫、士阶层,近来学者又多认为天子、诸侯亦行宗法制。

以李学勤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进而认为,庶人亦不能被拒于宗法制门外,宗法制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奴婢除外)普遍存在。

据此可知宗法制的行用范围A. 需要进一步进行史料实证B. 拓展研究视角定能得出真相C. 传统看法更接近历史真相D. 需要进行考古挖掘才能印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学者对于宗法制的实行范围有分歧,因此需要进一步史料的实证,选项A正确;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根据现有资料无法认定传统说法更接近历史真相,选项C排除;考古资料是历史研究中所依据的资料之一,还要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选项D排除。

2.下图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

西汉政府通过设立盐铁官,组成了全国盐铁的煮治和经营网络。

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西汉盐铁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B. 西汉盐铁官营推动民营商业活跃C. 盐铁产地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D. 盐铁官的分布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分布图可知汉代盐铁官分布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而盐铁属于手工业,说明当时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较快,选项D正确;材料未涉及盐铁生产分工,选项A排除;材料只反映出盐铁官分布情况,无法由此得出当时民营商业发展情况,选项B排除;材料反映出当时在长江流域也存在盐铁官,因此选项C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准确解读,除了图片中表象内容,还需要挖掘出盐铁官分布同样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情况。

3.唐初中书省下设六名中书舍人。

凡百司表章,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提出“商量状”,拟出各种方案。

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

由此可见,唐初A. 君相矛盾得到了缓解B. 宰相权力遭到削弱C. 中书省决策较科学D. 中枢权力机构完备【答案】C【解析】【详解】唐初中书省,先由一名中书舍人批阅,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其余五名舍人再根据自己的意见,拟出各种方案,最后由中书省宰相选择最优方案并略陈己见,交皇帝裁决。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这说明,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A. 形成“天下共主”格局B. 出现“家天下”的局面C. 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D. 实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格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儿子启即位从此公天下就已经变为家天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地方直接行使管理权始于秦朝郡县制度的确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西周尚未实现王权的至高无上,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封制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

2.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

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 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B. 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 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D. 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了先秦儒学不能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即由于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而不受统治者的重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先秦儒学并非复辟西周贵族政治,选项A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道德水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先秦儒学有自己的主张,主张仁、仁政,并非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河北省衡水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有答案

河北省衡水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有答案

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4.秦始皇灭六国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而西汉前期亦“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zi,钱财)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

上述做法A.表现出政权对权贵的依仗B.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创建C.是其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D.无益于封建经济的恢复25.南宋思想家叶适曾说:“吾祖宗(指宋初诸君)之治天下也,事无小大,一听于法,虽杰异之能(指某些官员),不得白有所为,徒借其人之重以行吾法耳。

”材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皇位世袭的牢固B.依法治国的推行C.专制主义的强化D.中央集权的完善26.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白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A.“知行合一”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D.“T商皆本”27.融人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28.“今日翊(yi)赞宏图,有不当置西人之事为而弗取也。

是道德纲常者,体也;兼及西人事为者,用也。

必体用皆备,而后可备国家器使,此尤今之所不可不知者也。

”材料意在说明A.“中体西用”是治国之策B.向西方学习要结合本国国情C.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及中国D.选择性引进西方科技很重要29.以下是1841~1927年中国开设的通商口岸统计表。

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列强侵华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C.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D.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起点30.有学者说:“辛亥革命的失败不是让权,不是妥协,而是在民元之后重建的新国家新制度,基本上没有按照南京临时政府的规范往下走。

河北衡水中学2019届全国高三第一次摸底联考历史试题【答案见同名文件】

河北衡水中学2019届全国高三第一次摸底联考历史试题【答案见同名文件】

河北衡水中学2019届全国高三第一次摸底联考历史本试卷8页,26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 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时期,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秦穆公并国十二;到战国初期,西周初年的将近一百个国家仅余十几个。

由此可知,诸侯争霸A.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C.促进了国家局部统一D.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2. 战国时代存在一种分封体制,其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但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

这表明战国时期A.传统分封体制基本延续B.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C.封建割据经济基础强化D.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3.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

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

据此可知,均田制A.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C.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4. 史载,唐代的公主中改嫁者即有27人,其中有2人甚至3嫁。

皇室如此,民间更为普遍,如大儒生韩愈的女儿就曾改嫁。

这一现象说明该时期A.打破儒家的伦理规范B.封建统治思想得不到认可C.儒家思想受佛道冲击D.社会风气开放和民族融合5. 宋代,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宠物市场。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开封府的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2019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9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文科综合历史试卷(解析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注章亊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超时,选出每小超符案后,用2B铅笮把答题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在答题卡上与题号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写在试卷、草稿纸上或答翅卡非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不得用规定以外的笔和纸答题,不得在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毎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下表内容是春秋时期关于君主的几段记述。

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春秋时期A. 君民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B. 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C. 以民为本的意识日益浓厚D. 忠君爱国的观念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三则材料都强调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众对君主的臣服和敬畏,表明春秋时期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故B选项正确;第三则材料强调君民之间的相互关爱,不能说明君民关系日益紧张,故A选项错误;前两则材料都着重突出君主的地位,不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意识,故C选项错误;“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两则材料强调了君主的地位,无法体现忠君爱国的观念,故D选项错误。

2.《汉书·货殖传》载:“吴楚兵之起,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ji)黄(同贷)子钱家(中国古代商业银行雏形),子钱家以为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予。

唯毋盐氏出捐千金贷,其息十之。

三月,吴楚平。

一岁之中,则毋盐氏息十倍,用此富关中。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 金融活动比较活跃B. 政府财政比较困难C. 民间普遍支持平叛D. 关中地区经济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出汉朝初期存在从事货币借贷的金融活动,毋盐氏以此致富,说明当时金融活动比较活跃,故 A 项正确。

从事借贷的是列侯封君,不是政府,不能说明当时政府财政比较困难,故B选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借贷者通过权衡平叛结果来决定是否借贷,不能说明民间普遍支持平叛,C错误;材料显示的是毋盐氏因放贷获利成为关中富户,不能说明关中地区经济是否繁荣,D 项错误。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原创精准押题考试(十)历史试卷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原创精准押题考试(十)历史试卷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原创精准押题考试(十)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24.周代法律规定士以下的人犯死罪处死刑时,要暴尸于闹市,贵族犯死罪时,则秘密处决。

王族犯罪用刑时不得使用使其丧失生殖能力的刑罚。

这反映了当时A.法律限制贵族特权B.法外特权的普遍化C.宗法伦理的法律化D.量刑定罪随意性大25. 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东汉157年西晋280年下降比例户数10677960 2459840 77%口数56486856 16163863 71.4%A. 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B. 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C. 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D. 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26.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有以下特点:字体歪斜、有个别字排倒;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墨色浓淡不均;有隔行线的痕迹。

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

据此可确证的是A.西夏已经出现活字印刷术B.活字印刷术在西夏得到普及C.佛经的雕版印刷始于宋代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27.传统科举落第文士,大多做教书先生或回家种地。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六模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 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C. 坊市制度已经崩溃D.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坊市制度已经崩溃,故C正确。

街鼓废除不能说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作用问题,故B排除。

材料反映宋代坊市制度已经崩溃,不是城市管理更加严格,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2.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

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

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A. 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B. 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C. 《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 《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衡水中学2019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全国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商人之所以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相信成为鬼神的祖先是他们与至上神上帝之间的纽带,仍然有赏罚的能力。

而周人祭祀祖先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在宗族文明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功列于民”者。

由此可见,与商代相比,周代政治文化A.突出宗法等级秩序B.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C.彰显人文理性因素D.神权与王权结合更为紧密2.晋文公即位之初,就下令“通商宽农,懋穑劝分”;卫文公则制定了“务材、训农、通商、惠工”等政策;诸侯会盟也都把维护正常商业交往作为重要的内容写入盟约。

这些做法A.迟滞了小农经济的发展B.推动了民间市场的形成和完善C.降低了商人的政治地位D.提供了商业发展必要的政治保障3.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

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

这说明荀子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4.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

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冶铁技术的提高B.绘画艺术的进步C.佛教文化的影响D.思想观念的变迁5.西汉时君主习经以强调“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的《春秋》为五经之首,东汉时期则将记录尧舜禹和三代政事事典、圣王治国嘉言懿行的《尚书》上升到五经之首。

这一变化说明东汉君主更加注重A.调和礼法以完备统治方略B.独尊儒术以实现社会稳定C.学习古圣先贤治国治民之道D.倡导定名分以实现“大一统”6.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

……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7.据统计,唐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

北宋有宰相72人,进士出身的有63人,南宋有宰相63人,进士出身的有48人。

唐宋时期的这一变化A.确保了官员廉洁从政B.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C.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D.构建了平等政治体系8.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这一思想A.助推了土地兼并B.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使流民问题严重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9.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兼相印,真宗征求参知政事李沆的意见。

李沆认为石保吉没有攻城作战之功,恐怕招致众人的非议,后来真宗又再三问起石保吉的事,李沆像当初那样坚持原议,此事即停止。

由此反映出宋代A.朝政混乱导致君权弱化B.君权受到文官体制制约C.强化了谏官的监察权力D.相权与君权的矛盾尖锐10.明清时期,以城隍、关帝、碧霞元君、妈祖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广泛流传,甚至还得到了官方的认可,民间信仰中行业神崇拜发展最为兴旺。

这反映了当时A.民众社会生活的多样化B.中央集权统治面临危机C.政府与民众信仰一体化D.男尊女卑观念有所减轻11.清朝明确规定:人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

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

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D.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12. 1843年,上海县城和近郊人口仅20万,但是在五十年代后,大量杭州、苏州、扬州士绅移民上海,到1862年,上海仅市区人口就已达到300万,一跃而成特大城市。

上海人口迅速增加的直接因素是A.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C.洋务运动的广泛开展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3.《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刊行后,不仅招致了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反对,维新人士黄遵宪、严复等也曾通过不同方式表示过他们的反对意见,帝师翁同稣在读过《孔子改制考》后,向光绪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表示已不与康往来了。

这表明康有为的变法理论A.成为维新派的思想共识B.动摇了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干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14.上表是1901-1911年商办工矿企业统计表。

表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B.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清末新政推行奖励实业的政策D.辛亥革命扫清了民族工业发展障碍15.上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立宪派的政治活动。

由此可见,立宪派A.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B.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C.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D.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16. 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

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喧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

这反映出当时A.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白话文运动已被大众普遍接受C.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D.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17. 1926年,陈独秀强调,在国民革命阶段,共产党“应该彻头彻尾表示独立的在野党态度”,要“严厉取缔党中机会主义做官热的倾向”,限令已担任县长的共产党员立即辞职,否则开除党籍。

这说明陈独秀A.主张独立领导工农群众运动B.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忽视了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D.坚持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18. 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将上海、华阴、开封、德州、大沽等兵工厂停办,机器分运巩县、济南和汉阳兵工厂。

1935年6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地,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

”这一做法A.加速了日本侵华步伐B.意在全力“围剿”红军C.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D.旨在为持久抗战做准备19.史学界在抗战时期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差不多都集中在宋金、宋元之际及明清之交等民族矛盾尖锐的特殊时期,这些著作或以民族气节鼓励人民,或总结历史教训警示当今。

这反映出史学著作A.修撰的时代性B.历史解释的客观性C.叙事的阶级性D.历史评价的全面性20. 2004年,在一次研讨会上,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说: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

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认为,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它”的提出A.是“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成熟运用B.着眼于反对美苏争霸和两极格局C.淡化了我国与邻国的意识形态分歧D.标志着新中国开始步人世界外交舞台21. 1961年6月,中央决定城镇人口三年内在1960年底的基数上减少2000万人以上,1961年内争取至少减少1000万人,1962年至少减少800万人。

这一措施A.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B.推动了人民公社化的开展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D.公开否定了“大跃进”运动22.我国现行宪法通过于1982年,至今已经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五次修正案,对其进行修改。

下列内容属于1988年的《宪法修正案》的是A.“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D.“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23.亚里士多德曾经评论道:“当演说者的话令人信服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因为我们在任何事情上一般都更相信好人,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对于那些不精确的、可疑的演说,也完全相信。

”这表明当时雅典A.公民缺乏足够的政治理性B.注重发挥精英的主导作用C.关注全体居民的参政热情D.公民内部的政治分工模糊24.公元前2世纪,罗马制定了《艾布体亚法》,授予最高裁判官自行决定诉讼程式的权力,最高裁判官根据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创制了许多以前法律中没有依据、甚至是违背相关规定的诉权、抗辩权和救济手段。

这说明当时罗马法A.立法过程随意B.追求务实灵活C.注重形式规则D.出现公权滥用25.”商业革命”激起了欧洲国家之间商业竞争和对海洋的控制权,引发了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七年战争等大国之间战争,促进了西欧各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意在说明A.传统商路变更激化欧洲国家间矛盾B.“商业革命”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C.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D.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已初步建立26.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 01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 属于古典书籍。

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

上述变化表明A.人文主义思想传播迅速B.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C.古典作品受到高度重视D.印刷术引入促进文化繁荣27.威廉三世时期(1689-1702年),内阁成员遴选权属于国王,也只需对国王负责。

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议会出台一项规定,规定只有两种身份的才能出任内阁大臣:其一是拥有贵族头衔并且是上院议员,其二是下院议员。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英国A.工业资产阶级开始争取自身权利B.国王已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C.完善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机制D.建立了议会与政府间的有机联系28. 18世纪前,德国工人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收入必须用来购买食物。

到20世纪初,德国工人的工资中平均支出25% 来缴房租,25% -30% 为饭费。

这表明德国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B.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C.国内外各种矛盾相对缓和D.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29.下图是1933年刊登在《底特律新闻》上的一幅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飞奔的蜗牛》(Congressional action:国会法案;FDR: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NEW DEAL PROGRAM: 新政计划)。

该漫画表明新政中A.经济颓势迅速得到扭转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C.总统的权力得到了扩张D.国会拖延了新政措施的推行30. 1922年8月,苏联(俄)工业品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为0.85,1923年10月上升为1. 24;同时期内,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与总商品指数的比例,却从1.03下降到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