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年龄阶段儿童预防保健的重点
第三章儿童保健详解

学龄前期保健
学龄前期特点 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体格生长速度较缓慢
学龄前期保健
一、加强入学前期教育
二、保证充足营养 三、预防感染与事故
四、体格检查
五、视力、口腔保健
学龄期及青春期保健
体格生长 学龄儿童体格生长稳定增长 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时期 心理发育逐渐成熟ຫໍສະໝຸດ 学龄期及青春期保健
6月的小儿就能互相接触,互相注视。 2岁内的小儿彼此之间往往不能友好相处,如互 相抢玩具、揪头发、抓脸。 2岁后才开始出现互相合作。
5.创造能力 通过游戏、讲故事等培养 小儿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著名的印度“狼孩”卡玛拉,当他被人发现时已 有7岁多,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 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际。重 返人类社会后经过长达6年的专业人员的护理, 才学会走路;即使专家们花费很多精力去帮助 其恢复语言和人性,仍然收效甚微,直到17岁 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仍然只有4岁儿童 的水平。
研究内容:儿童的体格生长和社会心理发育、儿 童营养、儿童健康促进和儿科疾病的预防及管 理等。 儿童保健的对象:从胎儿期一直到青春期。
最新全球统计资料: 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70-90%
急性呼吸道感染(绝大部分肺炎)19% 腹泻病 18% 疟疾 8% 麻疹 4% HIV/AIDS 3% 新生儿有关疾病:早产、窒息、感染(占新生儿期死 亡37%)
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项目是WHO和联合国儿 童基金会共同开发的,针对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常 见病诊治和预防保健的适宜技术。 IMCI不需要花费大量资金添置设备,而是通过规范医 生的诊疗活动、促进预防保健以及加强危急重症转诊 等软件建设,就可以显著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水 平,投入小,成效显著,特别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
儿科护理学(第四章)

第一节 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重点
三、婴儿期保健
4个月以内, 鼓励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婴儿应选配方奶粉。4个月后开始给婴儿添加辅助食品, 由一种到多种, 由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添加辅助食品时应注意观察婴儿的食欲及消化功能, 防止发生消化不良和腹泻。
(一)合理喂养
(1)卫生: 每日早晚应给婴儿部分擦洗。(2)衣着: 婴儿衣服应简单、宽松,以便于穿脱和四肢活动,且应少接缝,以避免摩擦皮肤。衣服不宜用纽扣,宜用带子代替,以免婴儿误食或误吸。(3)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婴儿健康的先决条件之一。婴儿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6个月前每天睡15~20小时,1岁时每天睡15~16小时。睡觉时,通常侧卧是最安全和舒适的。侧卧时要注意两侧经常更换,以免面部或头部变形。
第一节 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重点
六、学龄期保健
做好智力开发与思想品德教育, 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展心理、生理卫生教育, 避免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一节 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重点
六、学龄期保健
学龄儿童不适应上学是此期的常见问题, 表现为焦虑、恐惧或拒绝上学。家长一定要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措施。同时, 需要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配合, 帮助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二)日常护理
第一节 不同年龄期小儿的保健重点
三、婴儿期保健
婴儿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 为保证婴儿健康成长, 必须切实按照计划免疫程序, 为婴儿完成预防接种的基础免疫, 预防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同时, 要对婴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及时纠正, 以预防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症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疾病的发生。意外事故是婴儿最常见的死因之一, 包括异物吸入、窒息、中毒、烧伤和烫伤、溺水、跌伤等, 应注意防护。
儿童年龄分期和保健

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
(二)喂养方法
1.喂奶次数
2.喂奶时间 3.断奶
(三)代乳品及其调配方法 1.应用原则
2.代乳品
3.参考用量 人工喂养
<1月 50~120ml/kg.d
1~2月 120~150ml/kg.d 3~4月 150~180ml/kg.d 5~6月 200ml/kg.d
混合喂养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着床开始一直到出生断脐,约280天 (40 周)。 保健重点:重视 孕母的保健,尤其是在妊娠早期 (胚胎期,受孕的前3个月),尽量避免感染、放射 线、营养不良、药物等致病因素。
围生期:孕期28周~生后7天,又称“围产期”。 早产儿:胎龄未满 37 周,体重 <2500g ,身长 <46cm 。
五、学龄前期(幼童期) 从3周岁到7周岁。 生理特点和保健重点:①加强教育,思想 品德和生活习惯教育;②防止意外伤害; ③预防传儿童期、小学学龄期)
从7周岁到青春期来临以前。
生理特点和保健重点:①保护牙齿防止 龋齿;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近视 与脊柱弯曲;③此期发病率明显下降。
二、新生儿期 从出生断脐到满28天。
有些特殊的生理现象,不可误认为病态: 保健重点:①做好新生儿出生时的处理;② 加强保暖、护理;③重视喂养;④预防感染。
三、婴儿期 从出生后28天到满1周岁。 保健重点:①重视合理喂养,最主要; ②搞好预防接种。
附:乳婴儿的喂养
(一)喂养方式
七、青春期(少年期,相当于中学学龄期) 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 14岁到18~20岁。 生理特点和保健重点: ①第二性征出现, 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容易出现功能紊乱; ②加强教育和引导,保证身心健康。
儿科护理学重点(2017)

★★第一章绪论儿童年龄的分期及保健重点: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止。
保健重点: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28天。
保健重点:强调护理,如保暖、喂养、消毒隔离、清洁卫生等。
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
保健重点:①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②有计划地接受预防接种,完成基础免疫;③重视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
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满3周岁之前。
保健重点:①注意智力开发;②注意饮食习惯的培养;③注意防病治病,防止意外。
5、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
保健重点:①继续生长监测;②重视早期教育;③加强体格锻炼,注意防病治病。
6、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始到进入青春期前。
保健重点:①加强教育,促使全面发展;②注意安排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避免思想过度紧张;③注意预防近视眼和龋齿。
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为10-20岁。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
保健重点:①保证足够营养、休息;②因神经内分泌对内脏调节不稳定,可出现良性甲状腺肿、贫血、女孩有月经不规则、痛经等,注意防治。
③并根据心理精神特点注意教育和引导,保证身心健康。
儿童免疫特点:新生儿血清IgM浓度低,易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婴幼儿期SIgA缺乏,易患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
儿科护理的一般原则:1、以儿童及其家庭为中心;2、实施身心整体护理;3、减少创伤和疼痛;4、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5、多学科协同护理。
★★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淋巴系统先快后慢。
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有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一般规律。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潜力)和环境因素(营养、疾病和孕母情况)。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重点笔记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重点笔记
在学前阶段,儿童的健康和保健尤为重要。
良好的卫生与
保健习惯不仅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也对其未来的整体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下面列举了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重点内容:
1. 饮食与营养
儿童的饮食与营养是健康成长的基础。
学前儿童需要摄入各种各样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合理搭配三餐,保证摄入膳食纤维、钙等关键营养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2. 疾病预防
学前儿童易感染各类疾病,如感冒、腹泻等。
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3. 睡眠与休息
足够的睡眠对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足够的休息有助于维持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平衡。
4. 日常卫生
保持儿童个人卫生是卫生与保健的基础。
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勤洗澡、保持口腔清洁等良好卫生习惯,有助于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5. 思想情感健康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父母和老师应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自尊心。
6. 定期体检
定期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建议学前儿
童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包括生长发育、听力视力等方面的检测。
总的来说,学前阶段的卫生与保健对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应共同关注儿童的卫生与保健情况,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小儿各年龄期保健重点(ppt 46页)

史,发育史,预防接种,家庭环境,保护 及教养,疾病史。
5、接种反应
1一般反应:接种实际上是一次人为的轻度感
染,会出现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发热,全 身不适,这些反应较轻,可自然缓解,不需做 特殊处理,一般三至五天自愈。
异常反应:主要与个体差异及生物制品质
量有关,仅占极少数。如:
1)昏厥;因精神过度紧张,晕针而致的脑缺血。 如心慌、恶心、无力、手足发麻,轻症平卧数分 钟即可。重症如面白、冷汗、失去知觉,应平卧, 喂开水,五分钟不恢复用肾上腺素。 2)休克:速发变态反应所致过敏性休克,发生 在注射10-20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和血压 下降,四肢冰冷,烦躁,抽搐,应按过敏性休克 急救。
3、防护:应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交通拥挤的地方,
防止感染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促进合理营养
A、 指 导 喂 养 ( 宣 传 教 育 ) )
1、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 2、人工喂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辅食添加原则、顺序及注意事项; 4、幼儿期正确的进食行为的培养; 5、小儿合理的膳食安排。
B、营养状况调查及其评价
(1)膳食调查:是从每日摄入的食物中,计
算摄入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参照相应年龄 小儿营养推荐摄入量标准(RNI),分析其膳 食平衡情况。有三种方法:
1)称重法:是较准确而又复杂的方法,
具体步骤:三称两算 :称调查对象一日各餐食物的 “生 重”; 称调查对象一日各餐食物的“熟 重称”调;查对象一日各餐食物的“剩 重”; 算调查对象一日各餐食物的实际摄入量;
各种疫苗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方法,如P27。
(四 )定期体检
儿童保健儿科护理学

四、小儿计划免疫
一)、基本概念
1.计划免疫: 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情况制
定的免疫过程。预防接种是计划免疫的核心。 免疫方式有两种: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2.主动免疫: 是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主动免疫力,预防相应的传染病。
婴儿死亡率:在国际上是反映一个国家 或地区妇幼卫生和经济水平的指标。
1984年联合国大会确定以50‰的儿童死亡率为 第三世界到2000年达到的指标。
据WHO统计1980-1984年全世界婴儿死亡率为
80.8 ‰ 。
非洲 拉丁美洲 东亚 南亚 欧洲 日本 中国
(‰) 116.4 62.9 38.1 108.7 16.2 7.4 41
2.异常反应
(2)晕针 ① 出现时间:接种时或几分钟内
② 表现:
③ 处理: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者,可针刺人中穴,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
五)、预防接种后的反应及处理
2.异常反应
(3)过敏性皮疹 ① 类型:荨麻疹最为多见
② 出现时间: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 ③ 处理:服抗组胺药物后可痊愈
小儿计划免疫
意外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儿童保健学的范围和任务
(一)儿童保健学的范围 是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期生长 发育,营养保健,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和生命统
计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实质上属于预防医学范畴
(二)儿童保健学的任务
1.促进小儿身心健康成长
2.防治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减少发病率 3. 降低小儿死亡率
四)教育
0到6岁儿童健康要点

0到6岁儿童健康要点
儿童的健康是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重点。
在0到6岁的关键期,
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0到6岁儿童健康的要点:
1.营养:儿童在这个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身体和大脑的
发展。
应确保他们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
母乳喂养是
最佳的喂养方式,如果母乳不可行,应选择适宜的配方奶粉。
2.生长与发育:规律的生长与发育是儿童健康的重要指标。
监测孩
子的身高、体重和头围,并确保他们在正常范围内。
及时发现和解决
任何异常情况。
3.接种疫苗:按照国家疫苗接种计划,儿童应接种所需的疫苗。
疫
苗可以预防多种传染病,保护儿童免受疾病的侵害。
4.安全和预防伤害: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对周围环境还不太了解,他
们需要得到适当的保护和监督。
家长和监护人应确保儿童居住环境的
安全,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使用安全座椅和防护设备等。
5.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和
行为,并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和与孩子的情
感互动,有助于促进良好的心理健康。
6.早期教育和社交发展:提供适当的早期教育和社交经验对儿童的
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应有机会参与各种活动,如游戏、互动和参观等,以促进他们的认知、语言和社交技能的发展。
通过提供良好的营养、监测生长发育、接种疫苗、保障安全、关注心理健康和提供适当的教育和社交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在0到6岁的关键期间获得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建立和加强新生儿家庭访视制度,定时进行访视(一般对从出院到满月的正常新生儿进行2-4次访视,对早产儿及其他高危新生儿需增加访视次数)
2.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体重、身长,体温、头围、面色、皮肤等
3.了解新生儿出生后的健康、喂养、疾病等方面的情况
4.指导母亲做好新生儿脐带、皮肤及其它方面的护理
5.指导并鼓励母乳喂养
6.做好预防接种及定期体格检查的安排
7.预防各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二)婴幼儿期保健 1. 指导合理喂养,包括鼓励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指导断奶,并帮助安排断奶后的饮食 2. 生长发育监测及体格检查,及时发现异常,进行处理 3. 完成基础计划免疫 4. 合理安排婴幼儿的生活并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如饮食、睡眠、排便、沐浴、游戏、体格锻炼、户外活动、教育等 5. 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及感染性疾病(三)学龄前期保健 1. 注意早期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心理素质 2. 以游戏的方式促进智力发育 3. 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的监测,及时矫正问题 4. 加强体格锻炼,通过各种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5. 加强传染病的防治 6. 预防外伤、烫伤,意外吸入、溺水、中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四)学龄期保健 1.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生活卫生习惯、道德品质及学习习惯 2. 预防各种常见病如近视、龋齿、肠道寄生虫病等 3. 保证营养,加强体格锻炼 4. 保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 5.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五)青春期保健 1. 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指导 2. 保证体格快速增长所需的营养 3. 预防滥用毒品、酗酒、吸烟等不良嗜好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