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价值取向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陶渊明是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小说家。
他的田园诗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特色。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陶渊明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他的诗歌描写了他在乡间度过的和平宁静的生活,描绘了乡村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感悟。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注重内心的感受。
他的诗歌不仅描写了外在的景物,还深入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生道路的追求,对自然界的敬畏。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哲理性。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写,还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智慧。
四、陶渊明的田园诗注重形式的优美。
他的诗歌注重押韵、平仄的和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韵味,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种充满浪漫情怀、注重内心感受、充满哲理性、注重形式优美的。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人格美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田园风光、生活场景为素材,充满了浓厚的人格美。
他的田园诗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情感共鸣力,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展现着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文精神。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爱和敬畏自然的人格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然如水。
” 他认为自然是最值得崇敬的存在,人应该像水一样自然流淌,与自然融为一体,不受世俗之累。
在他的田园诗中,他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大自然,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和追求理想的人格美。
他认为人生最为重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追求理想的人生”,这在他的田园诗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寻找灵感,创作了《归园田居》等经典作品,表达了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也通过田园诗传达出他对于官场腐败和暴政的不满,以及关于人心的思考。
在《归去来兮辞》中他写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摆脱心灵的羁绊,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了作者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意志。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充满了善良、友爱与人情味的人格美。
他在田园诗中总是将自然与人文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耕读、乐道与天地万物相结合。
诗中的人物不以外在的财富和权力为重,而是追求内心深处的真正的快乐和自由,而这种快乐和自由来自于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之间的友爱。
在《饮酒》中,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种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的精神反映出作者的博爱和普渡之心,代表着我们人类的精神向度和思想境界。
总而言之,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自然,生命,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真理和良知的探究,展现出了高尚的人格与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作为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其田园诗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诗歌以浓郁的自然情趣、深厚的感受力以及朴实的行文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陶渊明的田园诗。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非常鲜明。
他的田园诗以自然为主题,以展现自然的美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
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不仅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也是陶渊明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和追求。
诗歌中的清新脱俗、虚静恬淡的田园风光和真挚感情,都是源自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把握。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的诗中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映照,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
但同时,诗人也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表达了人们追求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再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色彩。
他的诗作品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田园诗,陶渊明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自然,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例如《饮酒》诗中所表达的“遣兴归山半,萍心结庐心”的情感,以及《归去来兮辞》中表现的对人生归宿的思虑,都是陶渊明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他的诗展现了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追求清高和以人为本的立场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和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凝聚了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人生审视,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审美价值。
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及田园诗的审美价值

严的社会 中,陶渊明的思想与言论不可谓不 突出。本文主要 对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及 田 园诗 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 。 关键词 :陶渊明 ;审 美理想 ;田园诗 ;审美价值
陶渊 明是晋宋交界时期著名 的文学家与思想家 ,其 自号 下 , 又 以何处 为家呢?而 《 桃 花源记 》中一句 “ 率妻子邑人 五柳先生 ,虽 曾入仕 ,但是 因其性 属 自然 ,所 以后来始终过 来此绝境 ” ,当是 以现实为依 据进 行构架整个世外桃源 ,但 着采菊东篱 下的怡然 生活 。陶渊明至今 已有存诗 1 2 5 首 ,可 是在 当时的社会 上 ,那些 四处 流亡的百姓要 怎么才能找到这 以说 是魏晋南北朝的八百年 间最杰 出的诗人 。他 的诗文清新 样一个美好 的家 园来 趋吉避祸呢?而在陶渊明的 田园诗 中同
・
文 学 研 究
・
青年时代
Y O U T H T I M E S
2 0 1 5 年 第l 8 期
陶渊 明的审美理想及 田园诗 的审 美价值
唐学谦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附 属 中学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6
摘
要 :陶渊明的诗 中不仅表 明了作者苦 中作 乐的 高尚情操 ,同时也批 判 了当朝仕途上的污浊混沌 ,而且在这个等级森
叠 的 时 刻 ,而 在 此 时 的 也 正 是 整 个 社 会 的大 动 乱 时期 ,而 当
朝皇政荒诞无道 ,帝 王软弱无能 ,奸佞小人 当权号令 天下 , 所 以 陶渊 明为 了躲 避 仕 人 之 祸 ,而 避 居 田园 ,相 比 于更 迭 交
替 的朝堂来 讲 ,田园之 间的无 限风光 才是 陶 渊明 的理想 之
讲 ,陶渊明视 田园为 品性 的乐 园 ,同时也是其价值情操 的发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构思内涵丰富,素以其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旷达,及其对自然的深沉感受表现精湛之外,也承载了诸多内在的思想价值。
一、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主题,以乡土景物、流动山河、乡野山水、耕翁、文人客等意象抒发了对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忧与革命理想之美的追求;他以愤懑书耕、厉行节俭、无私奉献、谦虚信任等理念来象征他远离政治无聊、务实从事的苍生情怀;他将社会改革的权利主义思潮反哺到田园诗中,表达了他崇尚自由民主与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观。
二、推动伦理学和实践发展。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出他所推崇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唤起人们学习提高的伦理学和实践发展的意识。
他把坚守信用、爱惜家园、尊重劳动、勤俭持家、拥护社会正义等观念融入到诗歌情趣中,努力运用古老的文化符号以及富有当下意义的正面思想来满足人们的伦理学需求。
三、崇尚和谐社会。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以乡村景物描写,丰富了他对于和谐社会相关理念的表达。
他用和煦婉转的语调来描述田园人家之间的友爱情谊,抒发了他关于家庭朋友忠孝情深、农家人安居乐业、民众和睦相处、公私交往团结同舟等理念,指明了他所期望实现的一个和谐社会。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不仅展现了他强
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实用价值,推动伦理学和实践发展;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推崇的理想状态。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观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观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璀璨的一朵奇葩,他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人生观在文坛独树一帜。
他的田园诗给人以宁静与慰藉,也带给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深思。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以农田、农耕为题材,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乡村自然环境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以叙事诗的形式,细腻地描绘了农民的劳作场景、晨曦时分的田野、青山绿水、花草树木等美好的自然景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陶渊明所展现的自然景色常常给人一种深沉的情感,描绘了大自然壮丽和谐的景象,传递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认为自然是人们心灵归宿的地方,诗中也常常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表达了他对农民的悲悯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农民是一直处于贫困和辛苦中的劳动者,但他们依然积极向上,忍受着艰苦的劳作,耕种着他们的土地。
陶渊明赞美农民们的辛勤劳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们的精神力量让人钦佩。
同时,诗人也反思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农民的辛劳和贫困状况让人感到心痛。
他的田园诗中透露出对社会的思考,他希望人们能更关注和关怀农民,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帮助。
陶渊明的田园诗极富人生哲理。
他以农民的日常生活为蓝本,通过描绘他们的劳作与生活,传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
在他的田园诗中,他以农民的人生观来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通过艰辛努力来实现内心的愿望和追求。
他的诗作中对农民的赞美和抒发自然的景色相得益彰,使其诗作更加深入人心,让人在阅读和欣赏中,思考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反映了他对人生悲剧的认识。
他认为人生充满了无常和变化,任何事物都是无法彻底掌控的。
他强调了人生的脆弱和短暂,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思考生命的真实意义。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喜爱。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农民生活的赞美,将个人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其中。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1000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田园诗影响了几代文人墨客,为后人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人生背景、田园诗的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出生在东汉末年,浙江山阴(现富阳)人。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家族冲突等原因,一直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直到39岁才辗转重归故里。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官场、权贵、战乱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
同时,陶渊明也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段充满哲理和文艺气息的诗句,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风光和人生自由的向往。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田园诗的情感表现方式清新脱俗,描绘的是无忧无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着鲜明的田园特色,其中描述了一个人们无法触及和侵犯的桃花园,这个桃花园里充满了和平、自由和快乐。
其次,田园诗的题材主要以描绘美景、描写动物、抒发感慨等为主,这些题材都有着强烈的现实社会关联性。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山水、野花、小鸟等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对自然本质的深刻认识。
最后,田园诗的语言表达简练清新,色彩丰富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诗意。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诗句:“阳春白雪,草木知春,路无车马,人有闲心。
”将自然景观和人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作者高妙的语言功底和洞察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它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史上,田园诗派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里凝结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传承和思考。
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

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专业汉语言文学作者姓名廉学龙班级 08专升本学号 2008062109指导教师杜莹提交日期 2010年5月10日自然、真淳、和谐——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追求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以个性化手法展示了田园生活的风风层面,是个通过描绘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展示了田园诗歌的崭新的艺术境界。
自然、真淳、和谐是陶诗的审美追求。
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的艺术美和自然和谐的真淳美,及古朴典雅的语言美和清新别致的画面美。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审美追求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诗作以田园诗居多,他的田园诗也最能体现诗人的审美特征,故历代史论家称他为“田园诗”人。
萌芽于《诗经》时代的田园诗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到陶渊明时代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境界,这不能不说是源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审美的个性化开创。
陶渊明以其独有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方式来看待田园生活的,又以其特有的审美风格来展现其田园生活心态。
“只有陶渊明才真正将田园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并从中发掘出不同与壮丽山川的美感。
”因此,本文重点论述陶渊明田园诗在内容上呈现出质性的自然和情韵的真淳,在形式上表现出语言的古朴典雅和清新别致的画面美特征。
一.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陶渊明被称为“自然之子”。
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自然是陶渊明一贯的追求,也是他个性气质使然。
清人方东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
”四个“真”字,可见陶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
纵而观之,其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自躬自耕式的生活虽苦且累,然而却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
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
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淡永”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价值取向江夏二中任志英内容摘要: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本文对陶渊明田园诗所蕴含的美学内涵以及造成这一内涵原因的分析,旨在说明陶渊明田园诗何以成为古典田园诗的典范。
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的本质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何能对后来的田园诗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审美价值取向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具有丰富内涵。
他的田园诗表面看来虽然写的多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家生活,以及他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但正是在这样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切而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即对生活美和自然美的热爱,而且这两种美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生活之美和自然之美和谐统一亦即田园之美,也只有这种宁静质朴的田园美才能表达其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
在陶渊明眼里,乡村生活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反之亦然: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就是一种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
诗歌就是田园,就是生活,都是真、善、美的体现。
因而文学也就是人学,诗品即人品。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他的人生境界:对真、善、美的热爱和无限向往,充分体现了他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这正是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的本质所在。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抒发了生活中的真善美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采用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
从那白描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现实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层》第一首: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乡村生活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入喧嚣终日,尔虞我诈的官场是多么不同。
难怪诗人象“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
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深深地被其中悠悠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类似的赞美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很多。
在这些诗篇中,都洋溢着一种和平、宁静的气氛。
陶渊明扫复地歌咏田园风光的纯洁和田园生活的淳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第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第二)。
陶渊明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实际生活的痛切体验和老庄崇尚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使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理想:主张返璞归真,鄙视功名利禄,视官场、仕途为“尘网”、“樊笼”;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世风淳朴、笃厚的和谐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史弟,何必骨肉亲”(《杂诗》);拒斥浮虚放纵,认为“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和刘柴桑》),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
总之,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
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
在长期简朴、淡泊的耕读生活中,诗人更是不断地从自己切实的感受中去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质朴的美,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就像他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中领会到“真意”一样,诗人在弄琴读书、斟酒自酌、灌园种蔬这种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仿佛走入了理想境界。
所以他说:“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和郭主薄》其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
陶渊明大约是士大夫中最早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他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
《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
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然含有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对比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草稻》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恬淡的自足的人生境界。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是空谈。
诗里写到的劳动虽然也很艰辛,但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所得到的快慰,却是那么真切。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凡是杰出的诗人,对其时代社会生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
而且也真实地写出了乡村生活淳朴富有情趣的一面,写出了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乡民们质朴的心灵。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寄托着理想中的真善美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
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
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
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
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
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当时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
也就是说,他不是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
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的审美理想所定的。
陶渊明善于运用神思遐想以意造境,构筑理想的境界,他喜欢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勾勒和睦舒畅、淳朴可亲的社会环境。
这里没有明争暗斗、没有尔虞我诈。
情趣清雅、境界高尚。
如诗人等下的《桃花源诗》。
诗人对桃花林奇异、优美之景的描述,已是引人入胜:桃源不可再寻,更增添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
这更是令人向往。
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其融洽,这正是农村淳朴的人际关系的升华。
这是陶渊明对现实世界不满的反映,也是他对农民理想和愿望的描画。
尽管也有局限,但在他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中,完全再现了他高尚的人格。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真善美内涵是由其率真本性决定的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习见。
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地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
同时他又能与读者真诚相见,不虚夸,不掩饰。
自己的生活困难、思想矛盾,都能坦率的和盘托出不避丑拙,毫无娇柔做作之态,诗中处处有诗人在,有真情在,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
如《和郭主薄二首》其一就是这样的名篇。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琴书。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春秋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
全篇似乎只随意牛了几个极平常的生活情景:堂前有树可以乘凉,闲暇之际读书弹琴、蔬菜粮仓小有盈余,新酿美酒自斟自饭和学语稚子戏嬉身边。
妙就妙在诗人紧扣一个“乐”字将它们组合起来,整个生活的淳真之趣就跃然纸上。
如:首两句写景只一个“贮”字,仿佛仲夏清幽凉爽的林荫下贮存了一瓮清泉,伸手可掬一般,平淡中醇味,朴素中见奇趣。
又如:“卧起弄琴书”的一个“弄”字,用在此处微妙地表现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逍遥无拘的乐趣。
全诗“无夸张,无虚浮”任以淳朴真情动人。
读来仿佛可以真切地和诗人一起走进了那宁静、清幽的村庄。
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悠的琴韵,看到了小康和谐的家庭,自斟自酌的酒翁和父子嬉戏的乐趣。
全诗平淡冲和,意境浑成。
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娇柔做作的痕迹,固而使人倍感亲切。
从不难体会诗人返朴归真陶然自得的心志。
率真之人写率真之文。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
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
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
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
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
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
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
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各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处处都显示了他对质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看法。
众所周知,历来统治者都鄙视劳动,魏晋以来的士大夫更是“耻涉农商”(《颜氏家训·勉学》)。
陶渊明在《劝农》诗中,委婉地批评孔子不问耕耘,董仲舒不理园事的态度,说:“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如我之辈,怎能“曳裾供手”呢?在他看来:“民生在勤,勤则不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