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春节的习俗
青岛过年习俗

青岛过年“讲究”盘点初四祭财神初五赶五穷(图)阅读:4284 回复: 24楼主青岛过年“讲究”盘点初一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只看楼主回复发表于 15-02-22 08:46:34狐观青岛的签名档青岛狐法王送礼物留言关注加好友初三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发表于 15-02-22 08:46:34只看此用户回复狐观青岛的签名档狐观青岛狐法送礼物留言关注加好友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发表于 15-02-22 08:46:34只看此用户 回复狐观青岛的签名档狐观青岛狐法王送礼物留言关注加好4楼初五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发表于 15-02-22 08:46:34只看此用户回复狐观青岛的签名档狐观青岛狐法王送礼物关注加好友初六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山东青岛除夕风俗作文

山东青岛除夕风俗作文
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前一天,在山东省青岛市,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俗。
腊八起彩
在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青岛人会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
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购置年画和门神画,将它们贴在房门上、窗户上。
年画和门神画绚丽多彩,寓意吉利美好,旨在辟邪纳福,迎接新的一年。
杀年猪
在农村,每户人家都会在除夕当天早晨宰杀一头大年猪,精心制作成各种腌腊熟食,用以过年。
宰年猪不仅为过年储备食物,更蕴含着殿实祥和的寓意。
有些家庭会在杀猪时撒些米粮,希望来年五谷丰登。
压岁钱
在除夕夜,孩子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收到长辈亲戚们发的压岁钱。
长辈们会将钱压在书本或砧板下面,让小孩子们用嘴咬钱币或书本。
这有培养勤奋好学的寓意,也预示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取得好成绩。
团年饭
过年的高潮莫过于全家人团聚共进除夕夜的"团年饭"。
饭菜之丰盛
程度,往往也反映了这一家一年的收成和经济状况。
剩下的菜肴会放到第二天,寓意"年年有余"。
用过年夜饭后,家人们通常会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在青岛,每个家庭过除夕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饱含着人们对美好新年的祝福与期盼,传承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瑰宝。
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习俗正在逐渐演变,但它们的精神内核将永远流传下去。
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

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二、除夕的风俗习惯*三、除夕要注意的饮食方式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1、青岛除夕的注意事项1.1、灯长开不关除夕晚上睡觉的时候,是不能关灯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关灯。
除夕夜的灯火,通宵不熄,俗称“光年”。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1.2、忌吃药正在服药的病人,如果可能,最好是暂时停药,家里年前煎过的药渣也倒掉,不要留下;据说这样才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
1.3、不汲水过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黄昏前“封井”,给水井加上木盖,供奉糕点以后焚香拜祭,三日后方可开盖复用。
2、除夕要给压岁钱的原因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
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3、除夕放鞭炮的由来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
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
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
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
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
“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
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
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
“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青岛春节民俗

青岛春节民俗
青岛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文化的城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青岛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青岛的春节庆祝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习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青岛的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就是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在青岛的街头巷尾,人们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龙和狮子在舞动,象征着吉祥和祝福。
除了舞龙舞狮,青岛的春节还有传统的祭灶活动。
在元旦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内的灶头上放置各种供品,以祭拜灶神。
在祭灶过程中,人们会燃放鞭炮和放飞孔明灯,以驱逐邪灵和祈求平安。
在青岛的春节期间,还有一种叫做“逛庙会”的活动。
庙会是传统的集市,人们可以在庙会上品尝到各种美食、购买到各种商品,还可以观看到各种文艺表演。
庙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此外,在青岛的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海祭。
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海祭是青岛特有的一种庆祝方式。
在春节期间,许多人会前往海滩,举行祭海仪式,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和丰收。
青岛的春节民俗活动丰富多样,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
丰富文化。
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每年的春节,青岛都会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吸引着游人和当地居民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青岛过年习俗

青岛过年习俗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
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小年青岛农村也叫“辞灶”,是腊月二十三。
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
晚饭时供奉“糖瓜”,据说能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青岛过小年,包饺子、放鞭炮、烧纸之俗尚存。
忙年一进腊月门到小年前后,多在忙年,主要分为收拾卫生、洗浆晾晒、购置新衣、置办年货、单位分年货。
扫墙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鱼、炸麻花、蒸枣饽、灌肉肠、炒花生瓜子、洗澡理发、窗户用粉红色纸糊上,家家忙年。
岛城“每逢年,必灌肠”习俗尤在。
如今,不少市民春节买一两盆鲜花摆设,如水仙、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门上贴“福”字,有的张灯结彩,阳台悬挂一对夜间带闪光的红灯笼。
青岛农村忙年,较有特色的如《崂山县志》所记: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
年货置办年货,分为早期年货、分发年货、自选年货。
早期年货,青岛以前过年凭票供应年货,每家每户,半个猪头、五瓶啤酒、五盒前门(香烟)。
孩子们最喜欢的年货即 20世纪 70年代前后青岛最流行的几种老式烟花爆竹:滴答纸、二踢脚、刺花子、刚鞭。
20世纪 90年代更加讲究烟花爆竹的色彩性、玩具性、美观造型性、多功能性,出现大批新品种,像魔术弹、蹿天猴、坦克车……近年,街头出现大型礼炮焰火。
分发年货,单位分发给职工成箱的新鲜蔬菜和彩盒包装的熟肉等食品。
青岛老字号“万香斋”的五香扒鸡、酱猪头肉、五香包肚、熏鱼,驰名岛城,曾为青岛百姓必备的年货。
自选年货,有的人愿到超市、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李村大集选购一些年货。
年除日即大年除夕年三十。
青岛农村有的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在正屋挂宗谱,摆好供品,炒花生、煎鱼、煮肉。
青岛市区和农村,下午做饺子馅、包饺子,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红枣。
青岛小年的风俗

青岛小年是青岛传统的节日,也叫青岛礼拜,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传
统节日,通常在正月十五晚上开始,到伏月初八凌晨结束。
当晚,青岛市民会聚在街头,穿戴上红色的新衣服,携带大量的新糖果,喜庆地陪伴著家人和朋友。
不少家庭也会把新的家电、家具等放置在
家里,以增强家中的欢乐气氛。
晚上,青岛的街道上灯火通明,联唱队伍唱响着夜晚的歌曲,很多热
心的青岛人会主动赠送新糖果和向街头的表演者捐款。
青岛文化中心也会
举办新年节庆,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让大家度过一个开
心的新年。
小年这天,不少人会聚集在青岛的山海关,体验端午和端午节的环境。
游客们可以在青岛最著名的地标景点里饱览山海关古乐园。
在整个小年期间,游客们可以放松身心,了解及体验青岛的文化,称颂青岛的历史古迹
及人文环境。
青岛春节时的风俗

青岛春节时的风俗青岛春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一、拜年过春节期间,青岛人家家户户都要参加拜年活动,表达间接、衷心的祝福。
尤其是大年初一,到客家、朋友家作客拜年,表达对客户及朋友们新春美好祝愿。
二、放鞭炮过春节的时候,可以看到各个街巷中都少不了放鞭炮的声音。
当放鞭炮的时候,青岛人会传统的拍手并大声喊着“新年快乐。
” 在青岛,放鞭炮除了赶走旧运,还带着祝福意义,那欢乐的气氛和期盼新的美好使人深受感染;三、吃团年饭青岛人为了仪式感和欢聚的气氛,往往都点到家人朋友齐聚一堂,吃团年饭。
此时,房间里弥漫着欢腾的歌声和欢笑声,大家团聚开怀畅谈,大家一起聊天,吃饭玩耍,让大家体验到了家庭温馨的真谛。
四、添置新衣按照传统习俗,过春节给家人添置新衣,能带来新年新气象。
一般情况下,穿新衣要跟家人一起拍照留念,有些戴新帽也是传统习惯。
另外,有些乡下人家也有让孩子们在春节穿比基尼服装、蹦床等活动。
五、分糖过年期间,往往拿起一小袋糖放入口袋,走出家门,去乡下拜访祖祖辈辈,也入城市拜访亲朋好友,以示尊重,想要表达心意。
最重要的是,分糖的意思也代表着希望能够把新年的祝福带给大家,让祝福洋溢新年气氛。
六、贴春联贴春联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青岛传统习俗,在青岛,现在贴春联依旧很流行,人们一般会在门口,窗口,摆放物品都会贴上春联,表达出自己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把好运聚集到家中,祝福家人平安顺遂。
七、缅怀先贤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家庭,很多传统的家庭,他们都会在春节期间,把真正的祭奠放在家里,表示对过去的祖先们的尊敬和缅怀。
他们会在春节期间烧纸金,祭祀面轴,这些都有古老的传统意义,不仅让家里的孩子们体验到传统文化,也更加坚定他们对祖先们的尊敬和敬意。
总之,青岛春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一些古老传统习俗和新的风格使春节更加多姿多彩。
青岛崂山风俗介绍

官家腊月二十三日辞灶,民家二十四日辞灶,唱戏的、当鸨儿的人家二十五日辞灶。天落黑 时辞灶,于锅灶上方张贴“灶码”以代“灶王”,并特意供奉“糖瓜”(麦芽糖),说能粘住 其嘴,使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渐泯。
亲友送“寿礼”祝寿,主人宴请亲友吃“长寿面”。新中国成立后,一般群众都达到旧时富 有水平。
十六、盖新房 旧时,盖房有邻帮友助之风。现时此俗更兴,新房落成,在新房设宴答谢亲友邻里。
十七、乔迁 迁居,亲友带礼品祝贺,名“烧炕”。城乡都兴此俗。
十八、渔民忌 渔民忌说“翻”及其谐音字,怕行船遇险。
十四、生子养女 妇女产后,丈夫先到岳父家“报喜”,男孩称“大喜”,女孩称“小喜”,再告知其他亲
友,亲友邻居随即“送汤米”(鸡蛋、猪蹄、点心、红糖等)。三日,设宴请亲友“吃面汤”。 到 100 天,亲友赠送礼品(糕点、小儿衣物、“长命锁”首饰等)祝贺,称“过百岁”。此俗 沿袭至今。
十五、祝寿 一般吃面条以示祝贺,求“福寿绵长”。旧时,富有人家 60 岁,“生日”叫“寿辰”,
一、过年 过年是古老重大的传统节日。“腊八”过后,家家“扫灰”(大扫除),粉饰墙壁,洗澡
理发,做新衣,做馒头,蒸豆包(谐“都饱”音),做豆腐(谐“都福”音),蒸年糕(取意 “年年高”),蒸米面(发糕,含意“发家”),割肉买鱼(象征“年年有余”),购置筷(寓增 添人口)。
除夕挂宗谱,摆供品,贴门对,把水缸挑满水。中午全家吃“隔年饭”。 太阳落山后,男人们先提灯笼,端供品,到祖茔请先辈亡灵回家过年,然后在大门外 放鞭炮,点香烧纸“接灶”,回家后大门内撒谷草(喂祖先之马),放拦门棍(防马跑失或强 神恶鬼进入),通宵不眠,称“守岁”。午夜,家家焚香燃烛,祭祖先,放鞭炮,吃饺子(饺 子内间或包入铜钱或枣,吃着铜钱意为有福,吃着枣意为日子甜美);饭后即意味辞去旧岁, 迎来新的一年,然后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分“压腰钱”。 次日凌晨,街坊进行互拜,先近族,后邻居,互问“过年好”、“恭喜发财”等,不扫 地不泼水。 初二走姑家、姨家拜年,傍晚吃饺子,供祖先,焚烧天地牌位,撤去谷草及拦门棍, 谓之“送年”,即可以扫地,准许泼水。 初三、初五到岳父家拜年,其他日子亲友互访,可直到正月十五。 二、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旧时,一般农家吃不上元宵,多数只吃饺子。家家做象征 12 个月的和 12 属相的面灯,不做面灯则代以小蜡烛。傍晚,先到祖茔送灯,1 坟 1 盏,回家 后,将面灯点燃,照射各处,灯光所及,预兆洁净。是夕,小孩子手提彩灯,放着滴滴金, 村社组织高跷、龙灯等民间舞蹈,锣鼓响,鞭炮鸣,热闹气氛甚浓。 三、二月二 二月二,旧时富人家的“觅汉”(雇工)上任,一般农家在黎明时用草木灰在院内、胡 同、场院撒些圆圈,名曰“打囤”,囤内划十字,放少许豆、谷、麦粒,寓粮食满囤之意。 吃高梁煎饼、小豆腐、炒豆;新中国成立后,“觅汉”不再上任,不打囤,仍吃炒豆、煎饼。 四、清明节 清明节前一日是“寒食”节,旧时,多冷食不动炊。“寒食”的前一日,家家到祖坟祭 祀,添土。清明节早饭吃鸡蛋、大葱(使人聪明),穿新衣,头上插柏树、杨柳等枝条,青 年妇女盛妆于凌晨到村外“踏青”(三五成群于野外进行简单冷餐),男女老幼汇聚街头整日 嬉游秋千。1958 年平除坟墓,逐步实行火葬,不再祭扫坟墓,但到存放先辈骨灰处进行奠 祭、嬉乐秋千等仍盛行不衰。 五、谷雨节 谷雨民间无什活动,仅倡以“贬蝎”。晨 3 时许,将以黄表纸印就的太上老君“贬蝎敕 令”贴于门后,令曰:“谷雨三月中,贬蝎永无踪。”现此俗绝迹。 六、端午节 端午节,家家门窗上屋檐下插艾枝(意是辟邪),小孩戴“五索线”(用五色线配成, 意是驱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毒”),吃粽子。新中国成立后,戴“五索线”渐少, 吃粽之风益盛。 七、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过半年”,多于是日吃饺子。此俗到今尚沿。 八、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夜,旧俗谓“织女”会“牛郎”。农村普遍吃“馎花”(制花样奇巧的小 面饼),青年妇女有各拿自己的精工针线凑一起过“七巧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春节的习俗
文章目录*一、青岛春节的习俗*二、春节贴春联的传说*三、春节的传统饮食文化
青岛春节的习俗1、青岛走亲戚的春节习俗
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
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以前是需要给长辈磕头的,现在不怎么讲究了,一般就是作揖问“过年好”而已,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
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姥姥不在了给舅舅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是走动姑姨表亲的日子了。
2、青岛的各地春节习俗
崂山。
春节期间,崂山村村镇镇扭秧歌、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热闹非凡。
元宵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灯节。
崂山沿海的渔村里,鞭炮齐鸣,渔民在船老大的带领下来到各自的渔船上送灯,预祝新的一年渔业丰收。
即墨。
年夜饭要吃豆腐和鱼,叫做“福有余”,要吃芋头,叫做“粘合”(意思是团结和睦),要吃黍糕,叫做“年年登高”。
3、青岛的传统春节习俗
3.1、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
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3.2、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春节贴春联的传说春联的历史。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就符。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在我国有着优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
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连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付对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春节的传统饮食文化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
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举凡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
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
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
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