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理论基础:肺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概念

合集下载

肺泡通气量及其相关概念

肺泡通气量及其相关概念

肺泡通气量及其相关概念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内用于气体交换的气量,是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介绍了肺泡通气量的概念、测定方法、影响因素、临床意义和相关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肺泡通气量的相关知识。

一、肺泡通气量的概念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VA)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内用于气体交换的气量。

它是由潮气量(tidal volume,VT)和无效腔气量(dead space volume,VD)决定的,公式为:V A=(V T−V D)×f其中,f为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即每分钟呼吸次数。

二、肺泡通气量的测定方法肺泡通气量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通过间接方法推算。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改良Bohr法改良Bohr法是利用呼出末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ECO2)和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无效腔通气比值(VD/VT),从而推算出肺泡通气量。

其原理是:呼出末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等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而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等于毛细血管血中的二继续回答:二氧化碳分压(PvCO2),因此PECO2/PaCO2=PACO2/PvCO2。

由于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按照二氧化碳分压的梯度进行的,因此PACO2和PvCO2是相等的,即PECO2/PaCO2=1。

但是,由于无效腔中的气体不参与气体交换,而呼出气中包含了无效腔中的气体,因此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ECO2)会低于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PECO2/PaCO2<1。

根据稀释原理,可以得到以下公式:V D V T =PaCO2−PECO2PaCO2其中,VD/VT为无效腔通气比值,PaCO2为动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ECO2为呼出末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

由此可推算出肺泡通气量:V A=(V T−V D)×f=V T×f×(1−V DV T)=V T×f×(1−PaCO2−PECO2PaCO2)改良Bohr法的测定步骤如下:(1)受检者取坐位,休息15分钟,加鼻夹,含咬口器,待呼吸平稳后,收集呼出气,测定呼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压(PECO2)。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

生理学II 名词解释免责声明:本资料仅供临床医学10级学习交流使用,基本覆盖上课重点。

凡应只使用本资料应试而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均由使用者承担,本人不承担任何责任。

Fei2012年5月6日第5章:肺通气:是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结构是呼吸道、肺泡、胸廓、胸膜腔和呼吸机等。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肺顺应性C L:是指肺容积变化与跨肺压变化的比值,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顺应性约为0.2L/cmH2O。

潮气量TV: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平均潮气量约为500ml。

补吸气量IRV: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1500~2000ml。

补呼气量ERV:是指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为900~1200ml。

残气量/余气量RV:是指最大呼气末仍存留于肺内的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1000~1500ml。

深吸气量IC:是指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功能余气量FRC:是指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体量,等于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约为2500ml。

肺活量VC:是指尽力吸气后,从肺中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肺总容量TLC:是指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人男性约为5000ml,女性约为3500ml。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地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并分别测定第1秒末、第2 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称为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正常成人各为80%、96%、99%。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终末细支气管气道内的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气道的容积称为~。

通气/血流比值V A/Q: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0.84。

肺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概念

肺通气量、每分钟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概念

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呼出或吸入肺的气体总量。

它与肺容量相比,能更全面地反映肺通气功能。

2.每分钟通气量:
每分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进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3.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人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它是与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构成解剖无效腔。

其计算公式为: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学名词解释4

生理学名词解释4

第一章绪论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2.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气体分压.电解质及营养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反馈(feedback):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4.正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5.负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7.远距分泌:体内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8.旁分泌:体内一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9.自分泌:体内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分泌后再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10.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11.生物节律:是指生物机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规律性的出现节律变化。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单纯扩散: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脂溶性的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细胞代谢供能并在膜蛋白帮助下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5.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6.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4、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安静状态)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3、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膜的超极化。

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阈或阈上刺激时,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5、“全或无”现象: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既可触发动作电位,其幅度立即达到最大值,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6、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3、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用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6、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7、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和胶原等)接触而启动。

8、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

9、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0、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再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

用以判断血型是否相合。

第四章血液循环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中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生理学课后总结

生理学课后总结

呼吸一、名词解释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变形性,是指单位跨壁压的变化所导致的肺容积的变化;跨肺压指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在肺内的气体量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出入肺的气体总量,反应肺的通气功能,呼吸频率(12-18/min) ×潮气量(500ml)肺泡通气量:每分钟通过能够发生气体交换的肺泡的容量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易于测量、重复性好,是肺通气功能测定的常用指标)时间肺活量:是指一次做大吸气后尽力快呼气时,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VA/Q :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0.84)氧离曲线:反映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CO2解离曲线:表示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与二氧化碳分压关系的曲线。

波尔效应:酸度对Hb氧亲和力的影响,酸度增加,亲和力降低氧饱和度:Hb氧含量(实际)与氧容量(能)的百分比为Hb的氧饱和度何尔登效应:氧气与Hb结合可促使二氧化碳释放,而去氧Hb更容易与二氧化碳结合。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萎陷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中枢化学感受器: 延髓存在的不同于呼吸中枢但可以影响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器二、填空题1.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部分。

2.肺和胸壁之间的胸膜腔含有少量浆液,其作用是润滑和使两层胸膜贴附。

3.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内呼吸,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和外呼吸三个环节。

4.人工呼吸的原理是造成大气压和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来推动肺通气。

5.参与平静吸气的主要呼吸肌为肋间外肌和膈肌。

6.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即可能是吸气的阻力也可能是吸气的动力,而肺的弹性回缩力总是吸气的阻力。

7.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相当于67%左右的肺总容量,此时胸廓的弹性回缩力零。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重点知识总结

第五章呼吸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其它功能活动所必需的生理过程之一。

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肺的可扩张性,肺顺应性二肺容积的变化/跨壁压的变化。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二型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脂蛋白,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它能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稳定性及保持肺泡干燥作用。

肺活量(vc):尽力吸气后我会内所能呼出的最大剂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不补呼气量之和。

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段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测定1,2,3S末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用力呼气量)FEV1=83%,FEV2=96%,FEV3=99%。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和解剖无效腔的总量,无效腔中的气体未进行气体交换,健康人平卧时,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解剖无效腔。

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称为呼吸膜.由外向内:肺泡液体层,肺泡上皮,基膜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吸气后再用力最快的速度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胸内负压: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中,因其比大气压低,故称为胸内负压,主要由肺回缩力所形成。

肺牵张反射: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称为肺牵张反射,肺牵张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肺牵张反射可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Hb的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有效滤过压: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心房钠尿肽: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具有强烈的利尿和利尿钠的作用,并能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降低。

另外还可使肾素血管紧张素2和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血管升压素合成和释放也受抑制。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部分所实现的调节。

体液调节:一般主要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或某一器官组织所进行的调节作用。

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反馈调节:由受控部分发生信息而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使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正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加强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负反馈:指受控部分发生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于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的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为种族共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2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

胞吐: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的过程。

兴奋性:活的组织细胞在接受外界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的能力。

刺激:能被细胞、组织或机体所感受到而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

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以及外表活动的改变称为反应。

兴奋: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反应时,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有弱活动变为强活动,这种反应称兴奋。

抑制:指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反应时,由活动变为安静,或由活动较强变为活动较弱的反应。

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通气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呼出或吸入肺的气体总量。

它与肺容量相比,能更全面地反映肺通气功能。

2.每分钟通气量:
每分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进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它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3.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人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它是与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构成解剖无效腔。

其计算公式为: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