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的15个会写字,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字和理解。
“金碧辉煌”这个词可结合文中句子以及相关图片来理解;注意区分同音字“臂”“壁”“璧”的不同用法。
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境”与“镜”的区别,“陵”与“凌”的区别。
2、阅读理解。
本课讲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文中呈现了两幅画面,“不可估量”呈现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化为灰烬”展现的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惨景。
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感情,这样就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了。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用词的准确,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句子。
能用相似的表达来说一说看到名胜古迹时自己的感受,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2)初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4)三读课文,走出圆明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写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绘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历史事物也有一定的认知。
但他们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了解这段历史。
同时,学生可能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词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生词生字,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生词卡片:准备生词生字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讨论问题:提前准备与文章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圆明园的了解。
然后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引出本文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然后集体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作者说圆明园是“园林建筑的典范”?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篇【一】《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教学效果1、题眼入手,激情朗读。
首先板书课题,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质疑:哪个词语你非常不愿意看到?对,毁灭。
这意味着什么?损失惨痛,非常悲伤。
好。
带着作者的情感再读课题,读来作者命题的内涵。
2、披文入境,感悟内涵。
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内涵,此环节分两步走:第一步,出示课件——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标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进一步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第二步,出示课件——圆明园之前是什么样的呢?标画相关的语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用两个词语简单概括它的地位。
学生在读书交流时发现了“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引导通过抓住描写圆明园的布局,园内构建的重点句子去理解,去感悟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在对比中去熏陶感染学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从课堂交流中和他们的眼神中这一情感目标都得到了实现,对八国联军的强盗行径可谓是义愤填膺!3、启发想象,绘制蓝图。
圆明园可谓是会聚了中国园林特色的举世闻名的有着不成估量价值的名园。
历史不会再现,如果今天让你重新勾画,你会做哪些设想呢?此问题一抛,全班立刻沸腾起来,在一声声出策划策中将本文的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将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勾画出来,家国情怀得到很好的诠释!4、熟读成诵,厚实语感。
学生积累的优美句段越多,感受会越深,到达一定量时表达会更得心应手。
以是我指导学生积累背诵描写光辉的句段,先自己练背诵,最后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谁背得又快又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的经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的悲痛。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引导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讨论教学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作业:提前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圆明园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同时,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例如:“你认为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会怎么做?”学生通过讨论,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明白历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运用文中的语言描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2.难点:把握史实,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2.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课件3.教学环境:教室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出话题,通过抛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20分钟)1.教师讲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介绍圆明园的建筑及其特点。
2.学生跟随教材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要表达的内容。
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中描述的圆明园毁灭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语组织成段落。
3. 练习(15分钟)1.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完成课文中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进一步探讨圆明园被毁的原因和影响,并展开讨论。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明园毁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并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意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通过引入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毁灭过程,旨在唤起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然而,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加强对历史概念和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讲解,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仅限于对文字的理解,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和思考水平。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写我国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侵略者破坏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绘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圆明园的了解可能有限,对侵略者破坏祖国文化遗产的行为可能缺乏深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认识侵略者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破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认识侵略者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破坏。
2.难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刻体会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明园的历史。
2.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圆明园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的历史,互相交流感受。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的辉煌景象,感受侵略者破坏祖国文化遗产的罪行,激发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圆明园的毁灭辉煌过去——> 遭受毁灭性打击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圆明园历史地位和遭受的毁灭性打击的了解程度。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教学反思【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将“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要素,编排了3首古诗和3篇课文,向我们展现出了中国人世代相传的爱国情怀。
其中,《圆明园的毁灭》描写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破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
学习本文,意在使学生不仅能够受到启发,产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能学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反复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借助资料表达自己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表达自己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情境法、任务引导法、结合资料法、活动法、朗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了解古迹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今天我们要开展“我是古迹见证人”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去见证圆明园的兴衰,留下自己的独特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驱动课堂学习任务。
)二、任务一:见证辉煌,领悟表达特点,丰富文化内涵1.活动一:观看视频,见证建筑景观(1)请学生观看圆明园3D复原图视频,谈感受,感受昔日的辉煌。
(2)默读第3段,梳理表达特点,结合资料进行运用,体会圆明园景观的丰富与绝美。
2.活动二:关注时间,见证园中文物(1)学习第4段,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结合资料,体会文物之丰富,进一步感受昔日的辉煌。
(2)体会3、4段表达的情感,读出赞叹、自豪之情。
(设计意图:以任务为引导,利用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视频资料、文字资料、反复感受,使学生置身于圆明园的绝美意境中,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惊叹、自豪,为后文的学习埋下伏笔。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与反思第1篇】《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课题导入1、读题,体会题目有什么感觉2、指导“毁”字书写,与第10课“嫂”字书写联系。
二、认读词语,了解主要内容1、认读词语(1)两字词语:辉煌、宏伟、殿堂、饱览;毁灭、销毁、闯进、灰烬(2)地名:绮春园、安澜园、蓬岛瑶台、武陵春色(3)四字词语:不可估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三、分段学习,以读促理解1、学习第二段(1)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面积(2)用示意图理解圆明园的布局2、学习第三段:(1)分析从哪些方面写圆明园的建筑: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分别从民族建筑和西洋建筑进行介绍,民族建筑介绍了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
(2)学习对举:①分角色朗读体会:②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对举:分别出示金碧辉煌殿堂的、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买卖街”、山乡村野③对举概念介绍:相对的事物同时出现④片段训练:正月十五赏花灯,有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
3、学习第四段(1)“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这句话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
(2)“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从红色词语体会到什么。
4、学习第五段(1)自读体会侵略者残暴:“ 1860年10月6日,10月18日和19日,三天三夜”(2)补充“八国联军侵华”背景资料。
四、有感情朗读全文,阅读链接1、有感情朗读全文2、读阅读链接,体会表达感情【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圆明园的毁灭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难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的15个会写字,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字和理解。
“金碧辉煌”这个词可结合文中句子以及相关图片来理解;注意区分同音字“臂”“壁”“璧”的不同用法。
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境”与“镜”的区别,“陵”与“凌”的区别。
2.阅读理解。
本课讲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文中呈现了两幅画面,“不可估量”呈现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化为灰烬”展现的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惨景。
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感情,这样就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了。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用词的准确,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句子。
能用相似的表达来说一说看到名胜古迹时自己的感受,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1.预习提纲(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2)初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3)再读课文,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4)三读课文,走出圆明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殿、珑”等10个会认字,会写“毁、估”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23个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第1、3、4自然段,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圆明园断垣残壁的幻灯片。
师:孩子们,请静静地观赏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两名学生作答。
师:从1860年开始,这些断壁残垣就默默地伫立在北京西北郊圆明园遗址,历经150余年岿然不倒,它们,是在诉说一段历史。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2.师生齐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释题:“圆”是“圆融完美”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
“毁”字书写时应注意“工”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几”的最后一笔变成竖弯。
“毁灭”的意思是销毁灭亡,彻底消失。
合起来的意思是:一座意喻圆融完美、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走向销毁灭亡。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从课题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想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知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吧。
快速浏览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读完课文,同学们了解到了什么?3.以“不可估量”为切入点,引领下文。
刚才同学读课文不但读得通顺流利,而且有的同学还读得很有感情。
老师相信你们同样能有感情地读好下面的词语。
自己先练习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1)老师检查词语的朗读:(开火车读)不可估量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山乡村野田园风光平湖秋月蓬岛瑶台西洋景观风景名胜天南海北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2)这些词语里,老师有一个词语想请教大家,“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不可估量”呢?(学生交流)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3)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价值可以被称为“不可估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
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评价圆明园的价值的?(指名汇报)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教师归纳出示三个句子。
(学生齐读)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以理解“不可估量”这个词语为切入点,引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请大家仔细地品读第3自然段。
我们来交流交流。
1.初读“美”。
圆明园中著名的景观有哪些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引导学生说出园内景观的奇异。
)课件出示: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还有结合语境的方式理解词语,进而大概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在此基础上大胆质疑,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
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
既有民族建筑,又有西洋景观。
圆明园中的建筑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美不胜收。
(全班读)2.品读“美”。
同学们想不想到这个著名的皇家园林游览一番呢?那就跟随老师一起来吧!(播放园中图片视频)看完之后,大家觉得怎么样?什么地方是优美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美”,让我们美美地来读读这段话。
(配乐)3.想象、引读“美”。
是啊!圆明园中的景色真美,园中的殿堂是那么……亭台楼阁是那么……4.创设情境,表达“美”。
(1)园林里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处呢?它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闻到了什么?现在你们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观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配乐,课件出示:A.来到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B.来到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街上有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打扮各异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C.来到如梦如幻的蓬岛瑶台,这里……D.来到……(2)汇报交流。
(3)同学们说得这么美,难怪作者说(生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那里收藏着哪些东西呢?老师这里有份更详细的资料,大家读一读。
看了这份资料,我们终于明白课文说的: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就是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是这样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却被两个强盗毁灭了。
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交流探究、朗读等方式,聚焦昔日圆明园的景观,通过初读了解园内景观,品读感悟,想象园内景观之美,创设情境,表达“美”。
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情感的变化;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一、走近圆明园。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让我们一起写下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
齐读“圆明园”。
打开课本,看这一幅废墟图,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一个词——毁灭(板书,指导学生注意笔顺)。
从题目看,重点写的是“毁灭”。
再读课题2.从最后一段课文引入:这片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一百五十多年。
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圆明园损失的程度?(提示连接词“是……也是……”和“文化”)3.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让人说毁灭的是“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圆明园”。
再次从题目入手,打开学生情感的入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走近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会激起我们这么大的愤恨,这么大的怒火?2.一边读,一边思考,要静心、专心读书。
3.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4.这就是第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
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会激起每一个中国人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读一读,想想圆明园到底有什么“不可估量的价值”?(生读第2、3自然段)(板书:昔日的辉煌)5.指名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1)这句话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位置和结构)(2)如果让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这段话,你会强调哪些词语?(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举世闻名:举,全。
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名望极大。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
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出示课件:圆明园的分布构成)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哪个是“星”,哪个是“月”,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宏伟。
(3)哪位同学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出示资料: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
课件出示:圆明园的总面积350公顷,占地约5200亩。
(最新制定的方案显示,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东至圆明园东路,南到清华西路,西至圆明园西路,北到规划公路一环,占地面积458.9公顷。
)(4)我们的学校大约占地十亩,同学们大体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师: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500多个我们学校那么大。
各个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齐读第2自然段)6.在气势如此恢宏的圆明园里,有多少让我们啧啧称赞、流连忘返的美景呢?快速浏览课文第3自然段,你能从中找到几个“有”?(8个)7.指名读带有“有”的句子,相机板书:“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有如……”(1)这些句子让你体会到什么?预设:圆明园的建筑各具风格,千姿百态,既有殿堂的宏伟之美,又有亭台楼阁的秀巧之美;既有热闹的街市风光,又有幽静的自然风光,所以说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
(2)你能自己朗读有关圆明园中宏伟的殿堂、小巧的亭台楼阁、热闹的街市与幽静的自然风光的句子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就会读进去,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