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史讲解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中国广播电视史

1993年,九仓有线电视台(有线台)
电视——
1991年,默多克新闻集团收购
Star TV
1993年,华侨娱乐电视公司
1996年,凤凰卫视中文台
公共电视:香港电台
六、台湾广播电视
广播——
1928年,台湾广播电台
1949年,中国广播公司 1954年,民营广播电台联合会
1991年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92年,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
1996年
五、香港广播电视
广播——
1928年,香港电台
1959年,商业电台 1991年,新城电台
电视——
1957年,丽都电视台,有线播出 1982年更名亚视ATV
1967年,无线电视台(无线TVB), 1971,彩色。 1983年香港电视有限公司(港视)
电视——NTSC
1962年,教育电视广播电台,1971 年改组为中华电视台(华视CTS) 1962年,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台视TTV),1969年,彩色 1969年,中国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 司(中视CTV)
电视——
1997年,全民电视台 FTV,无线
公共电视:《大家来读<三字经>》 1998年,公共电视台(公视PTS)
2003年
2002年,《南京零距离》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 1997年,
1998年,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83年,25集纪录片 1991年,《望长城》 1993年《纪录片编辑室》 1981年,海外引进节目
四、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990年
二、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
1986年,珠江经济广播电台—— “珠江模式”,中国第一个专业经 济广播电台。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广播电台主要通过无线电波向公众传播音乐、新闻和其他娱乐节目。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播公司”,它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起步。
二、战乱时期的停滞与复兴然而,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战乱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发展进程暂时停滞。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才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新中国政府重建了广播电视系统,并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统一管理和运营广播电视事业。
三、改革开放与媒体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和节目,丰富了国内的广播电视内容。
同时,中国还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技术,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和观众群体。
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从2000年开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启动了数字化转播工程,逐步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处理。
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了广播电视的画质和音质,还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广播电视面临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音视频内容,而不再依赖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开展了互联网电视和移动电视的建设和运营。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广播电视的传输和接收将变得更加快速和稳定。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推广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广播电视产业将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改革开放、数字化和互联网冲击等不同阶段。
中国广电史(1)讲解学习

二、开办了一批当时有重大影响的《社 会科学讲座》节目以及其他对象性节 目。
三、开办对少数民族广播节目。 四、开办对台湾广播
五、在努力办好国内广播的各类节目的同时, 又加强了对国外的广播。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广播宣传
1、围绕着生产建设的中心,各地电台开办 了《工人节目》、《农民节目》等节目; 有的还开设了职工台、经济台、工商台、 广告台等。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2、人民广播在建国初期配合政治报道是相 当出色的。
3、人民广播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十分突 出。
4、人民广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很重视,成效 显著。
5、在对外广播方面,国际台及时报道了中国政府 的声明、前线战报和世界各地反对美国侵略朝鲜 的战争行径。
6、各人民广播电台重视举办文艺节目,积极组织 和培养自己的文艺广播队伍。
中国广忽视节目质量
(2)片面强调所谓的政治宣传,不重视对其他方 面的报道。
(3)广播内容上片面要求“以我为主”,不看对象, 不考虑国外听众的多种需要,使对外广播失去 了各自的特点。
(4)对外广播宣传一般化。
“十七年间” 中央人民广播的发展:
讲讲中国广播电视史

讲讲中国广播电视史旧中国是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有外国人办的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由外国人办的,像所有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广播电视是在国际潮流中产生,在外国示范下出现的,在中国广播电视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外来的影响,还受到特殊的中国国情的制约,所有我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广播体制之路。
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1940年至1948年的雏形期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50年至1981年的形成期是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方针体制。
三是1982至1990年的探索发展期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针体制,四是1991年至今的事业体制化企业化。
在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别对广播史有着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谈谈。
首先从政治方面来谈,典型的是文化大革命对广播电视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也出现了广播学院的学生冲进广播大楼进行“革命的打砸抢烧”。
面对如此混乱时序的状况,中共中央要求地方台只转播中央台的节目。
“文革”开始后,广播电视政治内容急趋增加,知识性内容大幅度减少,文艺节目几近消失,栏目纷纷变脸,《每周一歌》改为《每周一首革命歌曲》《讲故事》改为《讲革命故事》。
在这样的洗劫下,许多文艺节目被停播,被视为“资产阶级文艺”的外国音乐首当其冲。
广播电台每天播送的都是毛主席语录等反应世界人民热爱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不过在这个妖魔化的时代,农村有线广播进入大发展时期,而中国的彩色电视化进程在全国展开了。
在拨乱反正时期,广播电视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基本的指导思想没有变,这一时期为后来的改革和转型奠定的基础,准备了条件。
经济方面我们来谈谈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广播电视的影响。
加入WTO对中国广播电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进口关税与贸易壁垒的降低,对我国电视传媒业有直接的推动作用,直接影响就是电视业运营成本的下降。
将为我们进一步开拓视野,广泛借鉴吸纳国际文明成果提供机遇。
中国的广播电视史

中国广播电视史一、中国广播电视史大致概况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近代中国早期的报刊由外国人办一样,最早的广播电台也是外国人创办的。
中国在1905年由袁世凯(清)在天津开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同时购买了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京,天津,保定及北洋水师的军舰上。
1906年建电政司,规划中国的无线电,电报,电话,邮政等事业。
1915年4月袁世凯(中华民国)颁布《电信条例》,也是中国第一部无线电电信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外国人不许在中国境内私设无线电台;无线电器材属于军事用品,未经许可,不得进口。
从1923年至1929年,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但这三座电台都是由外商建立起来的。
随着外国人在中国办电台,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传入中国,使中国发展广播事业走出了第一步。
这批电台除了经商需要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进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和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
直到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创办人是无线电专家刘瀚。
随后,又出现了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和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
这是中国最早的四家无线电广播电台,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中国早期的文学家,翻译家)强烈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比照日本叫“放送”,同时与许多文人商讨,对比“Broadcasting”应该称为【广播】——这也是广播一词的历史典故。
随后在北洋政府时期有10多座电台,但规模都很小,还没有中央规模的电台,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电台才慢慢地多了起来可最多不过20多座。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播电台成为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工具。
1939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政府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宣传抗日,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1940年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成立了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
第二章广播电视发展史略PPT课件

❖ 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威尔发表了《电磁论》 在理论上确立了电磁学,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在实验室内产 生了电波,证实了电波理论。
电视荧光屏的雏形。 18
二、电视诞生
❖ 1、发明电视 ❖ 1923—1929年间,英国人贝尔德(1888—1946)和
❖ 1839年,埃德蒙·贝克莱(EDMOND BECQUEREL)发现了电化学效应,使光现象 与电现象联系在一起。
15
❖ 在1865年铺设大西洋海底电缆工程中,英国人约 瑟夫·梅在对电缆进行测试时,意外发现了光线照 射在含有硒的物体上能产生电子放射现象。
❖ 1873年,他正式发表硒的光电效应报告,证实硒 具有将光能变成电能的特性。这说明任何物体影 像,在理论上可用电子讯号予以传播,为电视的 发明提供了理论依据。
❖ 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分配给它一个商业海岸 电台呼号:KDKA。据记载,这是第一个向政 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
❖ 1920年11月2日,KDKA电台开始播音。这标志 着广播事业的诞生。
6
7
❖ 电台开播当晚的第一条新闻就是总统大选开 票消息:共和党候选人、俄亥俄州参议员哈 定击败考克斯当选。
13
5、数字广播
❖ 80年代,出现了数字广播。 ❖ 90年代出现网络广播。NJ (Net Jockey)
14
第二节 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一、电视的前发明期
1、解决光电转换
❖ 电视首先需找到光电转换的桥梁。
❖ 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J.J.BERZELIUS) 在一次化学试验中生成的碱金属里,偶然 发现了“硒”。但他并没有做进一步研究。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资料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迄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20 世
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在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为
国家开创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0 年,我国在西安发射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节目,开始了国家广播电视的历史,并于 1962 年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家广播电视发展的机构。
1969 年 7
月份,中央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在西安正式开播,拉开了我国电视台的开播序幕,中央
电视台后来发展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卫星电视台。
1973 年,中央电视台开播全国联播,使
中国电视节目覆盖了全国。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
1987 年,第一套教育台中国
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1991 年,新世纪九一一视频技术及联播卫星电视技术于中国首次
使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此外,随着直播技术、网络技术的成熟,国家有线电
视事业也开始蓬勃发展,收视者的数量持续增长,2016 年有线电视收视率已达到 98.7%。
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媒体,推进电子媒体的生产、出版和播放的规范化
管理,积极推广多媒体应用,形成了以网络电视为核心的新型媒体传播体系,让公众更多
的有效获取社会资讯。
近两十年来,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完整的电视发
射覆盖网络,给全社会带来全新的信息次元。
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还
将继续加快发展,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为改善人民的生活、加快社会发展作
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级办电视” :
消极作用: (1)发展中,大量的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导致了 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
(2)由于各级电视台之间的无序竞争,相互瓜分观众群,致 使覆盖效益降低,个别小台为维持生计,从音像市场购买廉价 的海外影视剧,乱播滥放,对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主频道 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散”、“乱”成为该阶段电视事业发展 的 一个严重障碍。
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
国外: ●1906年12月24日,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广播。 (有记载的、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市第一家领取政府执照 的KDKA电台正式开播,是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开端。
中国
一、外国人电台 ●《大陆报》暨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通称奥斯邦电台) 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办起第一座广播电台。
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二、电视剧 我国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在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 《新观察》杂志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一口 菜饼子》。 1958年9月4日,在报刊报道上海广慈医院抢救严重烧伤 的工人邱财康的真实事迹的第二天,北京电视台据此以最快 的速度编写了《党救活了他》一剧。 “新闻性” 直播电视剧
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首先开办英语新闻节目。 (198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面向北京的英语综合节目; 1987年2月面向全国。)
新闻评述类: 1980年开办新闻评述类的电视专题栏目《观察与思考》, 成为“焦点”节目的先驱。 1994年4月1日,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创办了 《焦点访谈》。 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 改革的第一步; 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 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 《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 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栏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 国际大台迈进。
3、国民党抗日对外广播:
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 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 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 语 播音。(中国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 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五、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红中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简称,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 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主要为 临时中央政府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红色中华 报》。 1937年1月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即“新华社”。
一、1978—1979年:复苏 1978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彩色电视剧《三家亲》,这是 新时期第一部电视剧,也是我国第一部完全在实景中录制的 电视剧。 1979年,上海、湖南、山东、天津、广东、黑龙江、河北 等省市电视台都开始生产电视剧。 此时的中国电视剧,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 建者,在主题表达上简单直接,且自觉配合主流话语需要。
文革结束后:
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正式开办。 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座谈会: 将国内新闻片、国内口播新闻、国际新闻录像、国际口 播新闻混合编排,取消了新闻配乐。
来自地方的尝试:
1982年1月,上海电视台首先开办晚间的第二次新闻。 (1985年3月——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 1982年7月,广东电视台增设了午间新闻。 (1984年元旦——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
四、1990—1993年:进入市场 在这个阶段,电视剧开始了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电视剧创 作向着世俗化、娱乐化方向全面推进。
五、1994—1999年:消费狂欢 1995年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管理规 定》,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电视剧制作领域。 六、2000—2008年:趋向理性 进入新世纪,在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的合力作用下,电视 剧创作趋于理性,电视剧市场趋于成熟,电视剧整体稳步向前 发展。
二、1980—1986年:启蒙思潮 集中指向了人道主义,在人道主义文艺思潮主导下,文学 创作开始关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 需要”、 “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欲望”等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命 三、 题。1987—1989年:走向通俗 为解决国产电视剧供不应求的问题,电视台引进 并播出了一批国外和港台电视剧。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
一、广播电视新闻 1940年12月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 延安正式开播。 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实况转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对此进行了实况转播。 1949年12月,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由中国共产党主办,于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 1943 年停播,1945年抗战胜利恢复。1947年3月更名为陕北新华广 播电台,建立了解放区最大的短波发射台。1949年3月在北平 播音,使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呼号。1949年12月正式定名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49年10月1日现场直播开国大典,中国第一次。
中国
三、民办电台
民营电台就有“专业台”的划分: 教育电台、商业性电台和宗教性电台; 但大多数播送广告与低级庸俗的娱乐节目。 第一类:教育性广播电台 由一些地方民众教育馆和大中学校开办; 播音内容大都限于文化教育方面; 发射功率不大,收听范围也仅限于当地;
国民政府的广播事业 1、官办中央广播电台的成立: 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电台”。宣传内容是 由中宣部交办,确立了其“为党喉舌”的属性。 1932年11月12日建成新台,发射功率扩至7500千瓦,为全 亚洲之冠。 2、中国广播史上的特殊现象: 慢报新闻: 国民党要求各地党部负责收听夜间新闻及演讲,加以纪录、 缮写,再送给报馆刊登;有的民营报也利用这种广播收录新闻 。为配合这种制度,该台开辟“慢报新闻”的时段,播音话语 缓 慢,并且反复讲解供收音抄收。
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58年,北京电视台建立。
1958年6月1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第一条 电视新闻,内容是《红旗》杂志创刊。
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首次转播天安门 广场的国庆游行。(实况转播) 1958年11月2日,北京电视台《简明新闻》开播, 每次5分钟。 1960年元旦,设立固定专栏《电视新闻》,每周3次, 每次10分钟。
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1979年1月28日,由上海电视台播出。 中国最早的电视节庆联欢晚会: 196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 1983年,黄一鹤导演了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从此开启 了除夕夜看“春晚”的传统。
“四级办电视” : 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为加速电视事业的发展提出 “四级办电视”的口号,即除了中央和省一级办电视台,在 具备条件的地方,允许省辖市、县两级办电视。 促进作用: (1)“四级办电视”调动了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班广播电视的 积极性,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级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打破了过于集中的僵化体制和千部一腔的统一模式, 体现了分散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
二、官办电台
1924年,北洋政府交通部公布《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 行规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广播法令。
●哈尔滨广播电台 1926年10月,无线电专家刘瀚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建立了中 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天津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5月1日) 北京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10月1日) 1927年,奉系军阀又于北京、天津建立了两座广播电台。
●沈阳广播无线电台 1928年1月1日奉政府成立了沈阳广播电台。
中国
三、民办电台
●新新广播电台 1927年3月18日,新新广播电台正式播音。这是中国第一座 民办广播电台。 ●上海(亚美)广播电台 1929年12月23日,亚美无线电公司自办的电台正式播音。
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前,民办电台一度繁荣,大约有70多座, 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四五十座)。
六、新中国广播业
管理: 1949年6月5日新华广播电台脱离新华社, 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 1、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增加了发射电力,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全国广播网初具规模; 2、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全国建立了23721个收音站;
3、完成对民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2年至1966年,我国召开了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 对广播事业的发展作了宏观全面部署,加快了从中央 到地方广播事业的发展 。 如,第一次会议中: 集中力量建设中央台; 推广“爱憎分明”的播音风格。 代表人物:齐越、夏青
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在该台播出,反应强烈。
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
中国
一、外国人电台 ●新孚洋行广播电台 民国12年(1923年)5月30日,上海国际无线电学会秘书长、 美商新孚洋行主人戴维斯试办一座学术试验广播电台。 ●开洛广播电台 早期外商在中国开办的电台中时间很长、影响较大的电 台,由美商开洛电话材料公司于1924年5月开办,联合了《申 报》等新闻机构播报当天新闻。开洛广播电台吸引了不少中外 听众,组织了几个团体,付费点播音乐戏曲节目。一直广播了 5年,到1929年10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