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多种挑战。
受限于技术条件和制度体制,广播电视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和僵化。
这个时期,广播电视以政治宣传为主,其余节目相对较少,民众的娱乐需求几乎无法满足。
然而,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广播电视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
随着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广播电视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和创新。
1983年,中国广播电视总局成立,这标志着广播电视行业开始走向市场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广播电视开始引进国外节目,拓宽内容领域。
此外,广播电视的技术设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传统的模拟电视转向数字电视,提供更清晰、更丰富的观看体验。
到了21世纪初,中国广播电视进入了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
2002年,中国启动了地面数字电视的试点工作,为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视频观看,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格局。
在当前这个阶段,广播电视行业开始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清、超高清、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广播电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同时,广播电视行业也面临着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转变,需要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全媒体生态的构建。
总的来说,中国广播电视经历了起步阶段、单一发展阶段、创新阶段以及数字化网络化阶段,不断适应和引领技术发展的变化。
未来,广播电视行业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实现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内容,实现媒体的全方位发展。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1926年10月1日,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 无线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播音。官方 广播电台,每天播音2小时,内容为新闻、钱粮行市、音 乐、演艺等。
中国第一座由国人自办的私营性质的商业广播电台是上 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7年)每天播音6小时,
内容为时事新闻、商业信息和中国音乐。
新中国成立前的广播事业
一、民国时期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E.G.Osborn)以中国无线电 公司与《大陆报》合办的名义,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 座广播电台(呼号ECO,发射功率50瓦),并在1月23日开 始播音。 第二座外商所办的电台是在1923年,美商开孚洋行在上 海开设电台,维持了半年。 第三座就是1924年5月,美商开洛公司和申报合作开设开 洛广播电台,是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 一座,共维持了5年左右。
1949年6月,成立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和领导全 国广播事,。从此,广播电台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9 月27日,改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在战火中成长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这批电台除了经商的需要外,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 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宣传、渗透西方思想文化。但是我们也不 能对此完全否定,外国人将广播引入中国,从客观上讲,将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引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视 野,传播了无线电知识,揭开了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的第一 步,催生了中国人自办广播事业。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政府开办了第一家广播电台,在 南京建立,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 线电台”,简称“中央广播电台”。
广播发展史

广播新闻技术发展史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报道形式,也是广播记者、编辑甚至节目主持人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
但是,中国广播音响报道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它与社会发展及经济技术发展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历来关注和研究很少。
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点浅显的研究与考证。
本文认为,中国广播音响报道受社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兴盛期三个阶段,并且有其独特的内部发展规律。
广播音响使用萌芽期广播音响发展的这一时期自中国广播诞生始,约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结束。
那个时期,中国广播正处于发展的早期,相关的技术条件还不具备,特别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于延安窑洞,条件极其艰苦。
即使是建国后,条件也比较艰苦,因此当时广播的特点是:以简易直播为主(包括演讲),新闻以口播文字稿为主,音响的使用还处于萌芽状态。
音响在广播中的使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即直播;二是间接使用,即录播。
后者的关键是要具备录音设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考证一下人类使用录音技术的历史。
1877年秋,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
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轨迹行进时,便可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爱迪生用该装置录下他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像雪一样白。
”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87年,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 Berliner)研制成功平面式留声机和圆片形(也称碟形)唱片,从此,留声机逐步进入商用。
1898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森(Valdeman Poulsen)首先发明了以钢丝为磁性体的原始录音机,从此揭开了人类使用磁记录声音的历史。
1925年,唱片由外商经销到中国,并开始在中国建厂生产。
1930年,德国科学家弗劳伊玛提出用表面涂有铁粉的纸带或塑料带来代替钢丝录音带。
中国广播电视史讲解

“四级办电视” :
消极作用: (1)发展中,大量的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导致了 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
(2)由于各级电视台之间的无序竞争,相互瓜分观众群,致 使覆盖效益降低,个别小台为维持生计,从音像市场购买廉价 的海外影视剧,乱播滥放,对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主频道 的主导地位形成冲击,“散”、“乱”成为该阶段电视事业发展 的 一个严重障碍。
中国的广播电视发展
国外: ●1906年12月24日,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广播。 (有记载的、第一次无线电广播) ●1920年11月2日,美国匹兹堡市第一家领取政府执照 的KDKA电台正式开播,是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开端。
中国
一、外国人电台 ●《大陆报》暨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通称奥斯邦电台) 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办起第一座广播电台。
电视调查性报道有四个特点: 第一,独立的电视媒体调查。 第二,个性化的调查记者。
第三,深入的独家发现。
第四,完整的调查过程。
二、电视剧 我国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在演播室内直播了根据 《新观察》杂志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一口 菜饼子》。 1958年9月4日,在报刊报道上海广慈医院抢救严重烧伤 的工人邱财康的真实事迹的第二天,北京电视台据此以最快 的速度编写了《党救活了他》一剧。 “新闻性” 直播电视剧
1986年10月,上海电视台首先开办英语新闻节目。 (198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面向北京的英语综合节目; 1987年2月面向全国。)
新闻评述类: 1980年开办新闻评述类的电视专题栏目《观察与思考》, 成为“焦点”节目的先驱。 1994年4月1日,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创办了 《焦点访谈》。 1993年5月,《东方时空》的问世是中央电视台新闻 改革的第一步; 1994年4月1日推出《焦点访谈》,则是中央电视台进 行新闻改革的第二步。 《新闻调查》的创办则是第三步。 逐步走向深入的新闻栏目改革,标志着中央电视台正向 国际大台迈进。
中国广播电视史

3、国民党抗日对外广播:
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 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 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 语 播音。(中国第一个短波国际电台) 1940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五、中国共产党的广播事业: 红中社: “红色中华通讯社”的简称,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 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为CSR,主要为 临时中央政府通讯社英文稿,经编辑后油印为《红色中华 报》。 1937年1月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即“新华社”。
一、1978—1979年:复苏 1978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彩色电视剧《三家亲》,这是 新时期第一部电视剧,也是我国第一部完全在实景中录制的 电视剧。 1979年,上海、湖南、山东、天津、广东、黑龙江、河北 等省市电视台都开始生产电视剧。 此时的中国电视剧,仍习惯性地充当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共 建者,在主题表达上简单直接,且自觉配合主流话语需要。
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条商品广告: 1979年1月28日,由上海电视台播出。 中国最早的电视节庆联欢晚会: 1960年北京电视台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 1983年,黄一鹤导演了第一次春节联欢晚会,从此开启 了除夕夜看“春晚”的传统。
“四级办电视” : 1983年3月,广播电视部为加速电视事业的发展提出 “四级办电视”的口号,即除了中央和省一级办电视台,在 具备条件的地方,允许省辖市、县两级办电视。 促进作用: (1)“四级办电视”调动了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班广播电视的 积极性,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各级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打破了过于集中的僵化体制和千部一腔的统一模式, 体现了分散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四、1990—1993年:进入市场 在这个阶段,电视剧开始了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电视剧创 作向着世俗化、娱乐化方向全面推进。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

我国广播事业发展概况摘要:我国的广播事业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前有了初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发后我国的广播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对我国广播事业发展的概况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一、新中国成立前大陆的广播事业1.国民政府时期的广播事业1922年,美国记者奥斯邦在上海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发射台建在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
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月24日第一次播音,功率50瓦,呼号ECO,播送音乐和新闻(由《大陆报》提供)。
由于触犯了北洋政府的法律,被勒令停播,3个月后倒闭。
1924年美商开洛公司和申报合作开设开洛广播电台,是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共维持了5年左右。
之后中国人开始有自己官办和私营的广播电台。
广播事业也由此兴起。
1928年8月1日,国民党在南京建立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 开始播音,简称“中央广播电台”,功率500瓦,这是国民党所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
1932年11月,新广播大楼落成,功率75千瓦,成为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一座广播电台。
同年,成立中央无线电台管理处,积极从事全国广播网的建立,在全国建立了20多座电台。
1929年8月,国民党政府公布《电信条例》,允许民间经营广播事业,陆续出现了一批民办电台,类型主要有:教育性电台、商业性电台、宗教性电台。
1936年,国民党当局规定,全国各地广播电台均须转播中央台晚间一小时的新闻节目,这是中国广播史上新闻联播节目的开端。
截止1937年6月底,全国共有电台78座,总发射功率120多千瓦,其中民营电台55座,但发射功率却不及总发射功率的6%。
抗战期间,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斗争节节失败,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的广播事业受到严重摧残。
由于日寇逼近南京,1937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台停止播音,被迫迁往重庆。
1938年3月恢复了播音。
1939年2月,国民党政府在重庆利用英国提供的设备,开办了对外广播,英文名称“Voice of China”(VOC),意为“中国之声”,分别使用英、德、法、俄、日等外语和汉语播音。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广播电视作为现代传媒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当时,广播电台主要通过无线电波向公众传播音乐、新闻和其他娱乐节目。
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是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广播公司”,它的开播标志着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起步。
二、战乱时期的停滞与复兴然而,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在战乱时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发展进程暂时停滞。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播电视才得到了重视和恢复。
新中国政府重建了广播电视系统,并成立了中国广播电视总台,统一管理和运营广播电视事业。
三、改革开放与媒体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8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广播电视技术和节目,丰富了国内的广播电视内容。
同时,中国还积极发展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技术,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和观众群体。
四、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从2000年开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启动了数字化转播工程,逐步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和处理。
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了广播电视的画质和音质,还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广播电视面临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音视频内容,而不再依赖传统的广播电视平台。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也积极探索转型升级,开展了互联网电视和移动电视的建设和运营。
六、未来发展趋势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随着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广播电视的传输和接收将变得更加快速和稳定。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推广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广播电视产业将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停滞、复兴、改革开放、数字化和互联网冲击等不同阶段。
中国广播广告的发展简史

中国广播广告的发展简史一.中国广播媒介诞生伊始的广告经营1.外商广播电台的广告经营1922年12月奥斯邦(Osborn)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奥斯邦电台。
(图22212 某播音室场景)图22212 某播音室场景奥斯邦借上海中国无线电公司的名义与《大陆报》达成协议,通过报纸为电台大做宣传。
(图22213 老式收音机广告3)图22213 老式收音机广告3美商新孚洋行和开洛公司创办的开洛电台。
2.私营广播电台的广告经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私人广播电台是1927年3月19日正式播音的上海新新百货公司创办的新新无线电话台。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广告黄金时期,商业性的民营广播电台数量多,分布也比较广。
在天津,位于日租界的义昌洋行开设的首家小型电台。
在上海,亚美公司创办的亚美广播电台。
私营电台有迎合市民心理、消闲性、庸俗化的节目特征。
(图23020 某电台自身广告)图23020 某电台自身广告1930年上海天灵无线电广告公司播音台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式的付费代理制的广播广告出现。
抗日战争时期前后四十年代的广告黄金时期,广播广告中出现了一种相声广告。
3.旧中国官方广播电台的广告经营1926年10月1日中国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在哈尔滨正式播音,内容以新闻、音乐、演艺及钱粮行市等为主,没有广告。
1927年5月,隶属北洋政府的官办无线广播电台在天津正式对外播音,该台除曲艺、戏曲、新闻之外开办了工商广告。
国民党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后,于1933年开始播放广告。
1934年8月,筹设“中国电声广告社”,为“中央广播电台”及地方台承办、代理商业广告业务,并在娱乐节目中播出。
规定广告分“普通”和“特种”两类,时段价格分甲、乙、丙三种。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广播电台的广播广告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早期的广播电台很少有广告节目,抗战胜利后陆续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有些台如张家口、东北等台曾开办广告节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上的广播事业
发展需要新事物,而新事物的存在必然造就发展。
自然,中国的新闻事业也不例外。
广播电视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
19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理论,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关于电磁波理论的确证,以及1895年俄国的亚历山大、波波夫和意大利的马可尼的无线电接收装置的试验成功,为无限电传播奠定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
1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望:从天才的设想到活生生的现实;从实验室的阳春白雪到百姓家的寻常物件,在中国新闻历史的进程中,留下的是前辈们一串串凝重而坚实的足迹。
随着新闻事业最早的表现形态——报刊出现后,中国的新闻事业便开始萌芽。
邸报的诞生,外报的出现,这一切都增加了中国新闻史的阅读空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新闻史上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产物:《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史无前例;邵飘萍无限雄壮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民报》的在革命时代的空前意义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但社会始终在发展,新闻以纸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外界事物的需求。
信息来的那么迅猛,无论是社会改革、国家革命还是经济发展,无一不时刻有着新信息的出现。
而报纸,虽然有日报的每天出新,有大容量的可观版面,但毕竟需要撰稿、编辑、印刷、出售等一系列繁琐的流程。
在这种情况下,时代迫使人们接受一种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媒介,而广播则是这个时期欣欣向荣的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运用无线电通讯的国家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秋天,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无线电训练班,聘请意大利海军教官葛拉斯培养无线电报务人员。
同时购置无线电收发报机,分别安装在北洋海军的舰艇上,我国开始使用无线电报。
不久,这些军用设备就推广到了商务活动领域,但是无线电广播则是20世纪初北洋政府期间才出现并主播得以运用的。
2
1922年12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
电台主要报道美国、欧洲等国际新闻,中国内地地方新闻及娱乐。
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是1926年10月1日创办的哈尔滨官办无线电台。
播出的内容主要是钱粮行市以及新闻、音乐、演艺等。
1927年3月18日,我国第一座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主要播送商业行情、时事新闻及中国音乐。
以上三个广播电台都可称为是中国的“第一个”,虽然性质有所不同,但从内容上却都是新闻和娱乐。
我认为这是所有广播都无法背离的中心。
但新闻和娱乐似乎平分秋色,没有任何侧重点。
当国人发现外人创办广播电台时,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新奇地看着这些变化,熟知后便开始模仿,所以,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无法出新。
外国人播什么,他们便播什么,他们不知道人们(也就是听众)的内心想听什么。
再让我们来看看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广播:经济大萧条期间,许多家庭卖掉了家具也舍不得卖掉收音机,广播里的娱乐节目是民众在艰难困苦中的一贴良药。
3可见广播的娱乐性十分突出。
我们从中便可看出,美国人知道根据自己的现况播送听众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陈式化。
而那个时代,我们中国需要什么?难道仅仅是千篇一律的新闻、娱乐吗?我觉得更应该是开启人们思想的推动力吧!当然,美国广播的发展先于我们不可否认,这也就更加说明了成熟的广播可以跟随时代的步伐。
从以上两个中美同一时期的例子来看,广播内容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也可看出这个国家所处的社会背景。
中国在那个年代还是国家动荡、前途无落的状态。
当国家有了一些发展,人们不用再去担忧是否有战争,不用担忧衣食住行时,自然会想到娱乐。
于是广播的内容便会随着人们的要求而变化。
1摘自《外国广播电视史》P1
2摘自《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P317
3摘自《视听传播史论》P70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在延安创立,因为历史的不断推进,以时间为轴,人民广播事业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即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过度时期、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
这五个时期看似宏大,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只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广播事业才是飞速发展的,前四个发展阶段确切地说是在摸爬滚打,只为找到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线路。
1940年春,党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广播委员会。
他们着力于扩大广播的经营,由点到面,在数量上使广播电台覆盖整个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发布新闻、传达政令、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三项任务。
自此,中国的广播事业便有了初步的“专业化”。
随着广播分类的逐渐细化,可能某个时段的收听率不会再达到一个巅峰,但因为“职工台、经济台、工商台、广告台”的存在,会引来更多的人群收听广播,自然也就有节目深受听众喜爱。
在此期间,我国还学习了苏联广播工作的经验,对外合作与交流也有了初步的开展,我国与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播电台开始互相交换广播节目。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发展与挫折并存。
值得一提的是,“大跃进”期间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农村有线广播网得到空前发展。
一切都以“多、快、好、省”为原则,我们暂且先不提它给人们带来的“左”倾思想,它给广播事业带来的发展却是一定的。
文化大革命时期,刚刚有了眉目的“专业化”广播电台便受到严重挫折,节目中的政治内容急剧增加,知识性内容大幅减少。
广播事业停滞不前。
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改革开放后期。
第十次、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分别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新的方针。
这一时期的广播方针红红火火,而广播的专业化、商业化、数字化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趋势。
一、专业化。
我们可以根据内容把电台分成新闻台、音乐台、交通台、体育台等。
而广播的运营也有了相对明确的分工,一个专业的广播电台将被分为频道、节目、广告等不同部分,由不同的人去管理不同的部分,也可把广播电台形象地比作是一个企业。
但是,在我们国家,广播运作的各个环节目前基本上是由电台自身来完成的,不要说频道运营、节目制作,就连广告经营和市场调查,在许多地方也是完全由电台自己操作。
“制播分离”的事呼吁了很多年,但至今没有多少成效。
4二、商业化。
起初,我国国营广播的数量是偏多的,但随着广播的普及,各种各样的人有能力来创办广播电台,于是,商业广播便开始兴起。
任何一种现象都是有利有弊的。
当然,商业广播也是这样。
一方面,广播中广告的植入为电台带来巨大收益,使电台有资本去扩大自己的经营,从而提高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大量的广告植入必然影响到其他节目的数量。
当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寻找项目赚钱的时候,放在正当节目上的精力自然就少了。
丹尼·斯盖施特曾说:“传统的实事求是的中立的新闻的报道观念逐步被市场所需的娱乐节目所取代。
商业竞争的压力在改变媒体的结构,越来越多的媒体被大公司吞并。
结果,新闻记者像专家学者们一样,对出现所谓的‘后新闻时代’群起而攻之。
三、数字化。
数字型广播是广播业的未来,这不是是否参加的问题,而是何时参加的问题。
数字技术的来临对听众而言将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对广播业主而言则是更激烈的竞争、上升的成本和滚滚而来的商业利润。
5可能一些人觉得现在谈数字化在广播方面的应用未免有些早,其实不然。
迄今为止,中国的广播事业已有了巨大的发展,它同时也在向数字化靠拢。
数字化意味着频道的极大丰富,这一优点极大的吸引着人们。
因此,无论如何,这一趋势也将引领中国的广播商业发展。
纵观我国广播商业发展历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广播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实施、经济利益的诱惑、技术资源的支持……如今,我国的广播事业已有了宏伟的全貌。
但随着世界的发展,也早已有了电视、网络等更先进的媒体,它们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竞争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存在。
然而,我们应当指出,在本质上,因特网、手机等传播的图文并茂的新闻
4摘自《世界广播趋势》P21
5摘自《面向未来的世界广播》P22
仍然是电视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只是电视新闻传播平台的扩张与延伸。
但广播,作为一种媒介,仍然有它的生存优势与发展空间。
央视——索福瑞发布的2004年全国20个城市第一次收听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城市10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每天有56.1%的人接触广播媒体,人均每天收听时间为58分钟。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广播传播的高度敏捷性、高度广泛性、高度跨时空性,广播仍然是具有“世界硬通货”意义的传播媒介。
6撇开这些数据,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忙碌的一天,由多少时间可以坐下来欣赏电视节目。
反而,在去工作的路上,我们可以打开广播。
在路途中,我们可以听到外界的广播。
这些都是广播优于电视媒介的地方啊。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媒体时代和传播时代。
在新媒体、新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广播依然保持自己主流媒体、核心媒体的地位,这是由它独特的媒介特性、强大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所决定的。
人类的历史在很快地过去,也在很快地发展。
让我们期待中国广播事业的辉煌。
6摘自《新编广播电视新闻学》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