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三讲解析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
中国新闻事业史是指中国从古代到现代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活动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古代传统媒体:从古代开始,中国以官方报纸和手抄本等形式传播新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的《通志》、清代的《北京日报》等。
2. 《民国时报刊法》:该法规定了新闻机构的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中国的新闻传媒业管理打下基础。
3.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办了多家新闻刊物,如《新青年》、《时事新报》等。
4. 中国共产党与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创办了《红星报》等刊物,通过新闻报道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5. 建国后的新闻事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
新闻事业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建立了新闻机构,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闻传媒成为国家宣传政策的重要工具。
6. 改革开放与媒体多样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
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有媒体逐渐向市场化转型,新闻市场逐渐多元化,出现了大量商业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等。
7. 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媒体融合、新闻虚假传播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传媒机构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报导方式。
这些知识点展示了中国新闻事业从传统媒体到现代媒体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政治、经济和技术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唐朝邸报:中国最早的报纸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进奏院状(邸报)————最早的官报是指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材料。
进奏院状的基本特征:1、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流行于唐末2、唐人称之为进奏院状、状报、邸吏报、朝报、杂报等。
3、由各地驻京进奏院的官员制作并传发给各自的长官。
4、内容多为朝廷信息:皇帝的活动、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以及军政信息等新闻一词的来源:“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中,这本书是宋代欧阳修等所撰的纪传体唐代史,另据说,唐代的尉迟枢写过一本叫做《南楚新闻》的书宋代的小报制度小报:1、定义: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出版的非官方报纸2、时间:“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人及消息来源包括邸吏(进奏官)、使臣(地方各州府军郡临时派驻首都的官员)、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有所谓的“内探”、“省探”、“衙探”4、内容“今日某人被召”“某人罢去,某人迁除”“朝廷大臣之奏章,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等政治性材料5、出版方式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了6、读者范围广,有京官,也有地方官和一般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
7、小报产生的原因:1、政治上:2、商业驱使3、社会需求:朝廷未报之事4、技术的支持:雕版印刷8、“小报”命运——统治者的查禁一是加强消息来源的管理,对进奏官实行五人联保的监督机制;二是量刑日益升级,从一般的“听人告捉”、“密切跟捉”,发展为“流二千五百里”9、对“小报”的评价小报的出现,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
其时效性、新闻性较强。
小报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重要进展,但是,小报的内容仍然限于朝廷政事,读者也仍属统治阶层,只是官报的一个补充。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9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976
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3
大兴研 究之风
在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之时,毛泽东于1961年前后 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联系 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得到恢复与发扬,新闻工作者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采写了雷锋、大 庆和焦裕禄等一大批有血有肉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人 物与集体的典型报道。同时,新闻媒体还积极发挥传 承文化、传递知识和提供娱乐等多种功能。1960年底, 《人民日报》决定部分改版,增强报纸的知识性、艺 术性和趣味性。《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 杂志的“三家村札记”、《人民日报》的“长短录”等一批 高质量的杂文专栏应运而生。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笔记和课后解答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这些报纸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步。
此后,新闻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政府的控制和限制。
1.2 发展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最显著的一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新闻传媒立即被国家掌控,成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
1.3 当代新闻事业的现状中国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建立了众多的新闻机构,包括报纸、电视台、广播等。
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并为全球提供了大量新闻内容。
二、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特点2.1 政府控制中国的新闻事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机构逐渐市场化,但政府仍对内容和报道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
2.2 媒体与娱乐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追求商业化和娱乐化。
许多新闻节目和报纸更注重娱乐性,迎合公众的需求。
2.3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社交媒体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使个人用户能够快速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对新闻传媒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1 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言论自由受到了限制,新闻媒体的报道受到政府的审查。
其次,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给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带来困扰。
此外,新闻媒体面临着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平衡问题。
3.2 机遇尽管面临挑战,中国的新闻事业也存在一些机遇。
首先,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方式。
其次,中国的媒体市场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课后解答1.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如何的?中国的新闻事业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纸质媒体,如《京报》和《深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案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2 教学内容1. 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3. 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和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新闻事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掌握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分析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
2.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文献研究法:学生研究相关古代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具体情况。
2.4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和机构的理解。
2. 小组报告:学生对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三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2.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3. 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新闻史考研知识点总结

中国新闻史考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中国新闻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国新闻史的定义与特征中国新闻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新闻发展的历史,包括新闻传播、新闻制度、新闻组织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新闻史的特征是悠久、丰富、多元。
2. 中国新闻史的发展阶段中国新闻史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新闻、近现代新闻和当代新闻三个阶段。
古代新闻以官方新闻和民间新闻为主,近现代新闻以西方传媒的引入和中国新闻现代化的为主,当代新闻以传媒市场化和多元化为主。
3. 中国新闻史的基本特征中国新闻史的基本特征包括载体多元、内容丰富、传播方式多样、制度多元等。
4. 中国新闻史的主要传播载体中国新闻史的主要传播载体包括文字、口头、画图、雕刻、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5. 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制度形式中国新闻史的主要制度形式包括皇家旨意、官方新闻、宣传机构、新闻组织、新闻自由、新闻监管等。
第二章中国新闻史的古代新闻时期1. 中国古代新闻的文字记载古代新闻的文字记载包括《春秋》、《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史书。
2. 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古代新闻的传播方式包括文字、口头、书信、壁画、石刻等。
3. 中国古代新闻的宣传机构古代新闻的宣传机构包括史官、书吏、佐史官、宣传使等。
4. 中国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古代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
第三章中国新闻史的近现代新闻时期1.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传入与发展近现代中国的新闻传入主要包括西方传媒、新闻学理论、新闻制度等,进而促进了中国新闻的现代化。
2.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传播工具近现代中国的主要传播工具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3.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刊物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新闻刊物包括《申报》、《京报》、《新民报》、《大公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
4. 中国近现代新闻的主要新闻机构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新闻机构包括官方机构、民间机构、外国机构等。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了解)一、名词解释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它是进行宣传鼓励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
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2、开元杂报:指唐代开元年间一些朝廷消息的汇集,而不是一家报纸的名称;它是手抄的,传播范围很小;无固定刊期和刊头;主要记载盛世景象和政务琐事。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
(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
(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
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
据此发抄。
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
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5、邸报:是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由都进奏院负责发布。
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官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刑罚等。
它从宫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宫方的新闻传播工具,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6、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是一种未经官方审查。
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
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
官吏任免消息。
皇帝谕旨诏令等。
小报的信息灵通。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一、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业(一)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需要的消息传播。
原始社会的口头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言记事活动和新闻采集活动。
《春秋》曾认为是一种“断烂朝报”,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时事性政治材料,但并不是报纸。
汉朝的首都开始设置“邸”,作为封建王朝的地方和中央之间传播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还没有形成正式的官报──邸报。
(二)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三)宋朝的“邸报”和“小报”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
“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
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新闻检查制度。
公元999年。
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
“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4)国家通讯社的建成
1950 年3 月28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 示》。1950年4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 工作的决定》。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 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 年3 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 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同年 12 月,新华社第三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重 点讨论如何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认真研究贯彻“消息总汇”方面的重要 措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 化建设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5)中国新闻社的成立
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 国,国家决定组建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 的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 闻社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该 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 起组织,由33人组成理事会,金仲华任社 长。其编辑机构最初附设在新华社内,名 华侨广播组(后改为部)。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黄 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概述
第四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 (1949)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十四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十五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 第十六讲 1949年后港澳台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 二、对私营新闻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
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也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1953年,全国各大城 市的私营广播电台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当地的国营广播电台。 私营电台的改造工作,数上海最具有代表性。上海解放后,经过登记、 清理,允许继续播音的私营电台有 22 座,其中有 6 座因违犯军管会和人民 政府法令于1951年被勒令停业。1952年,其余16座电台因经营不善、长期 亏损而向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同年10月,这16家私营电台合并为上 海联合广播电台,实行公私合营。 1953 年 9 月,根据上海联合电台私方代 表提出的自愿将私方财产实行转让的要求,人民政府以 9 亿人民币(旧币) 收购了属于私方的资产,将该台并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 针的确立
二、新闻工作方针的探索与改进
(1)新闻工作方针的确立
1950 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16 日,中央人 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建国后的第 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改 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的问 题。在这次会议上,新闻总署署长胡乔 木明确指出,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有以 下三个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 评与自我批评。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7)有线广播收音网的建立
根据中国的国情,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遍 建立。
“九台式”是建国初期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1951年,吉林省九台 县县委书记张凤岐偶然听到县城的有线广播线和电话串音,并从中得到启 发。 1952 年4 月 1 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 成。同年 12 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后,“九 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 至1954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1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 播喇叭49854个。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 一、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初步实践
(3)新闻法制的建设
新闻总署成立后,为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做了大量 的工作。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制订与颁布有关新闻事业管理 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以保证新闻事业正确发挥其社会功能。 作为国家的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还根据上述有关法规的精神, 加以贯彻、落实。 一是主持了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1950年间,新闻总署对 于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划定了公、私营报纸 面向的不同读者对象以及报道内容的不同侧重面。 二是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新办法。
开国大典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 化建设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2)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一成立,中共中央迅即 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 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 这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 《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 体的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 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 电台网。
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如《新湖南报》关于“李四喜思想”的
讨论等。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 方针的确立
二、新闻工作方针的探索与改进
(3)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
1950 年 1 月 4 日,《人民日报》开 辟《新闻工作》专刊,其创刊号《编 者的话》称:在创建我国人民新闻事 业中,有一个便利的条件,这就是可 以“大量地利用”苏联的“丰富经 验”。 进入 1954 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 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对口学 习蔚然成风。报刊还大量转载苏联报 刊的文章。
中国新闻社社长 金仲华Fra bibliotek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
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
(6)人民广播网的建成
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以解 放区广播干部为骨干,在没收利用国民党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也迅速建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人民广播电台网的中心。 1949 年 12 月 5 日,北京新 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服务对象也扩展为全国人民。 各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也纷纷创建。东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 5 个大行政区在建国前后均建立了本大区的广播电台,后于1954年随大行政区 一起撤销。 各省级广播电台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全国行政区的划定而逐步建立, 至1954年,全国各省除西藏、台湾两地外,均建立起本省的人民广播电台。 许多有条件的地(市)也创建起本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
北京新闻学校 校长范长江
华东新闻学院 院长恽逸群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 一、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初步实践 (1)新闻法制管理模式的初步尝试
由于建国初期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政策,新闻事业既 有公营的也有私营的,因而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由革命战 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改变为人民政府通过法 律手段实施管理,比较适合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实际情况。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
三、新闻教育机构的调整与发展
(1)对旧新闻教育机构的改造 凡国民党直属的新闻教育单位,如南京的国民党政治大学新闻系等, 实行一律停办的政策;对其他新闻教育单位,如北京的燕京大学新闻系、 上海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暨南大学新闻系、民治新闻 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苏州的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广州的国民 大学新闻研究班等,实行改造与整顿的政策。 在人事管理上,改变和加强领导力量,调配党的新闻工作者担任教职, 并组织原有教师进行学习和思想改造。 在教学上,对新闻学专业课程逐步进行内容改革,取消原有的政治上 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并组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 一、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初步实践
(2)新闻总署的建立
1949 年 10月 19 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置了新闻总署,作为领导与 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新闻总署由胡乔木 任署长,范长江、萨空了任副署长。 新闻总署下属机构与单位有:办公厅、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国 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北京新闻学校。 与之相应,各大区设新闻出版局,各省、市设置新闻出版处。
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
二、新闻工作方针的探索与改进 (2)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其具体举措
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采编合一制与总编负责制。各新闻机构还建立起 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重视读者来信工作,开辟读者来信专 栏。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在报 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 第二版
第四编 第十三讲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
第一节 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 化建设 三、新闻教育机构的调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