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古别离二首翻译赏析
古离别译文及注释

古离别译文及注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离别译文及注释》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描写离别的主题,这体现了古人对离别的深切思念和留恋之情。
其中一首代表作就是《古离别》这首诗,下面将对其进行翻译并加上注释。
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昼夜不离把君怨,无端嫁得金龟婿。
翻译:当两人相见的时候不舍难分,分离的时候也难以割舍情意。
东风渐渐衰弱,百花凋谢。
昼夜思念,对你的怨恨不曾离口。
明明无端受嫁,却娶了一个贵族。
注释:1. “相见时难别亦难”,此句表达了离别时的心情之难以言表。
在古代,男女之间的相见与别离都受到严格的道德规范约束,因此分别时的悲伤更是难以忍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表现出了诗人以自然现象来比拟心情的手法。
东风渐渐减弱,花朵纷纷凋谢,正如两心相离,感情逐渐变淡。
3. “昼夜不离把君怨”,描绘了诗人日夜思念心上人的场景,并因无法与其相聚而产生的怨恨之情。
4. “无端嫁得金龟婿”,这句表明了诗人对自己身不由己的嫁娶感到无奈和懊恼。
金龟在古代象征财富和权力,但嫁与金龟并不代表幸福,而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总结:这首《古离别》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离别的哀思和不舍之情。
通过古代诗人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离别的深切感情和对人生无奈的思考。
离别虽然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诗歌来抚慰心灵,珍惜眼前人,平凡的幸福。
第二篇示例:古离别译文及注释古离别是一种古代诗歌形式,常常表现出人们在分别时的深情与哀伤。
古代文人常以离别为主题,借助这种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感伤和思念。
古离别诗不仅在情感上表现出哀思,也在语言和结构上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古离别诗的翻译和注释。
《离别》迢迢牵掠初,缦缦将谁序。
离别经年伤,伤离何时止。
执手虽婉曲,犹胜琴上过。
相思不可道,怀念莫能许。
翻译:长久以来,牵手之初,纷纷扰扰,似乎要走向何方。
分别多年,伤痕累累,伤感之情又何时才能停歇。
纵然相拥的手势婉转曲折,却仍不如琴音一般动人。
古诗古别离·与君桂阳别翻译赏析

古诗古别离·与君桂阳别翻译赏析《古别离·与君桂阳别》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端。
其古诗全文如下: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赏析】第二首是男子回答之辞。
观“朝发能几里(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之典)和“下江帆势速”,知此首作于男主人公由川返湘时。
全诗分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中十句为第二层,后四句为第三层。
其特点是处处呼应前诗又处处加重笔墨。
第一层的“与君桂阳别”四句,呼应前首“此地”四句,桂阳,今湖南郴州,当时二人分手之地。
前首曰“后期”、“前路”,此首曰“后事”、“前期”,相互呼应,反复强调二人临别时有约在先,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后事忽差池”,自己未践前盟,遂酿成悲剧。
“木落雁嗷嗷”四句所写景物,与前首开头“水国”二句境界相近又加以浓墨重彩,并且均脱胎于《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李诗笔意较《楚辞》更为凄苦。
第二层叙述归途中情景,“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男子思归心切,嫌船行得太慢,故下文直接道出相思,“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由自己的愁,想到对方的愁,“孤舟”点明二人所处的特定环境,给人一种孤独悲凉和漂泊无定的感觉。
“昨夜”两句,境界阔大清朗,本应赏心悦目,这里却撩起了诗人的愁绪,表现出他为相思所苦而夜不能寐。
“菊花”二句,以景写情。
“菊花”秋末开放,“荠菜”春日开花生长,二者分别代指秋和春,此处只表明分别已久,并非实指,通过秋去春来的季节变换,形容出离别久,相思深。
“下江”两句言船行非常迅速,候风器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前面“朝发”两句说船行太慢,与此似乎矛盾,实际上船速并无大的变化,只是人的心情过于急切、复杂,故生出种种幻觉。
《古别离》孟郊唐诗鉴赏

《古别离》孟郊唐诗鉴赏【作品介绍】《古别离》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刻画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面,表现了她的挚爱和忧虑。
前两句写在情郎临行之际,女子询问他的去处,这里既有依依不舍之情,又体现了女性的温柔缠绵。
最后两句说不担心你回来迟了,就怕去临邛的嘱咐,更充满了期待和无奈。
全诗情真意切、质朴自然,耐人寻味。
【原文】古别离1欲别牵郎衣,郞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2。
【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白话译文】临近分别的时候牵着止夫的衣服问道:这次你到哪儿去?我不会责怪你回来迟了,你千万不要到临邛那里去。
【赏析】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
“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
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
“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
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
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莫向临邛去”。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古离别原文翻译及赏析1古离别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古诗简介《古离别》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杂体诗三十首》的第一首。
此诗首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接着二句在勾勒塞外荒凉中表现出思妇的愁绪,紧接着四句再指明时间的久远,之后二句写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最后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愿望和宣誓。
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翻译/译文我们相隔这样遥远,你竟到了边塞雁门关。
只见滚滚的黄尘无边,笼罩着千里荒原,什么时候你才能返回家园?依依惜别的那一幕,就如同发生在昨天,屋檐下不知不觉,已经秋露沾满。
不是悲伤蕙草将被严霜摧残,悲的是你在远方挨冻受寒。
你我天涯各一方,痛苦的离别太久远。
哪怕是仅仅见上一眼,也赛过得到玉树琼枝万千。
浮萍永远相依水面,兔丝总要寄身树间。
注释古离别:原是关于亲友(特别是夫妻)离别相送或别后相思的一类诗的总题目。
其来源是根据《楚辞·九歌·少司命》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及李陵赠苏武的“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等诗意拟订的一个题目。
又有人作“生别离”、“长别离”、“远别离”,都是相同的意思。
乃至:竟至。
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境内。
关址在代县西北雁门山上。
山岩峭拔,中路盘旋崎岖,大雁飞出于其间,故名之日雁门关。
是我国北方古代有名的军事重地。
黄云:指尘埃和云彩相连形成的景象。
蔽:遮盖,挡。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异乡的人,这里指思妇的丈夫。
团:圆。
蕙(huì)草:香草名,秋初开红花,很香,俗名佩兰。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

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郊《古别离》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的诗意: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离》。
《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
翻译: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古别离》这首小诗,描写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景,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女子的深情与忧虑。
全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处境——丈夫常年在外游荡,妻子整年空守闺房,好容易迟迟归来,没有多久,又要出门远走。
临行时,妻子依依不舍地牵着丈夫的衣服,问他要到哪儿去?我不怪你回来得迟,只希望你记着在家的妻子,不要变心另觅新欢。
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炼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
从这个矛盾中显示出她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牵郎衣”的举动,颇显小女儿娇羞的情态。
这个动作是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
“郎今到何处”句,作轻声发问,问的`重点在于深情,而非寻求回答,因为在临别之时,她怎么会还不知道丈夫要去哪里呢?结合最后两句来看,她是因为担心丈夫去临邛,才故意发问。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女主人公在这里作了让步,她不恨丈夫晚归,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临邛去。
李端《古别离二首》“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全诗赏析

李端《古别离二首》“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全诗赏析古别离二首李端【其一】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其二】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赏析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古别离》题辞说:“《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
”《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里余,各在天一涯。
”后苏武使匈奴,李陵与之诗曰: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
”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
”由“题辞”及《古别离》题下所录各诗看,此题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的悲苦之辞,李端的这两首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首为女子相思之辞。
全诗十六句,共分四层,每四句一层。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在一个黄叶飘飞的季节,洞庭湖上霜落之夜,女主人公与情人同舟而行,途中听到商贾的声音,二人在枫林之下住宿。
这四句描写的是秋景,我国文人本有悲秋的传统心理,秋天里恰逢离别,自然平添一份愁绪,为下一层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将情人送走之后,女主人公神思恍惚,如在梦中,虽然约定以后相会的日期,但这“后期”实在难以预料,而意中人前去蜀中,路上却是崎岖难行,这里写“她”离别时的痛苦、对后期的担忧,对“他”的关切心情,极为深婉动人。
如果说上一层以景胜,此层则以情胜。
第三层抒写别后相思之苦。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巫峡”两句写心随人去,湘浦,女主人公所留之地。
这两句说巫峡与湘浦,虽然水路相通,但路途遥遥,相见不易,暗用“巫山云雨”事,取其原义,言其虽愿为巫山云雨,长随君畔而不可得,意极凄婉。
古别离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古别离原文_翻译及赏析朝日上高台,离人怨秋草。
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君行本迢远,苦乐良难保。
宿昔梦同衾,忧心常倾倒。
含酸欲谁诉,展转伤怀抱。
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寒暄有时谢,憔悴难再好。
人皆算年寿,死者何曾老。
少壮无见期,水深风浩浩。
——唐代·孟云卿《古别离》古别离朝日上高台,离人怨秋草。
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君行本迢远,苦乐良难保。
宿昔梦同衾,忧心常倾倒。
含酸欲谁诉,展转伤怀抱。
结发年已迟,征行去何早。
寒暄有时谢,憔悴难再好。
人皆算年寿,死者何曾老。
少壮无见期,水深风浩浩。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商河县西北)人。
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
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
肃宗时为校书郎。
存诗17首。
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
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
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
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
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
孟云卿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
极知意气薄,不著去时衣。
故言如梦里,赖得雁书飞。
——唐代·萧妃《夜梦》夜梦昨日梦君归,贱妾下鸣机。
极知意气薄,不著去时衣。
故言如梦里,赖得雁书飞。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
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
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
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
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
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唐代·李世民《冬狩》冬狩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
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
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
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
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
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

《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10篇)《别离》原文、翻译及赏析1“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的诗意: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出自孟郊《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注释古别离:新乐府歌曲名。
临邛:唐代郡县名,蜀中商业重镇,今四川邛崃。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的富豪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心挑之,因私奔相如。
故古代诗文多以临邛为花花世界。
借喻男子觅得新欢之处。
翻译:我拉着将要离别的丈夫的衣服,你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怨恨你回来得迟了,只希望你不要到临邛去。
赏析《古别离》这首小诗,描写一个女子送别情郎的场景,通过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表现出女子的深情与忧虑。
全诗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处境——丈夫常年在外游荡,妻子整年空守闺房,好容易迟迟归来,没有多久,又要出门远走。
临行时,妻子依依不舍地牵着丈夫的衣服,问他要到哪儿去?我不怪你回来得迟,只希望你记着在家的妻子,不要变心另觅新欢。
诗人用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洗炼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
从这个矛盾中显示出她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言少意多,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首句“牵郎衣”的举动,颇显小女儿娇羞的情态。
这个动作是为了使将行的丈夫能稍作停留,体现出女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态。
“郎今到何处”句,作轻声发问,问的重点在于深情,而非寻求回答,因为在临别之时,她怎么会还不知道丈夫要去哪里呢?结合最后两句来看,她是因为担心丈夫去临邛,才故意发问。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女主人公在这里作了让步,她不恨丈夫晚归,最希望的就是丈夫不要到临邛去。
说是“不恨”其实是反语,盼郎早归是人之常情,如果丈夫迟迟不归,她哪里会不恨呢?然而,对丈夫的深情使她甘愿承受等待的煎熬,甘愿以苦苦的相思来慰藉彼此相恋的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古别离二首翻译赏析
《古别离二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益。
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其二与君桂阳别,令君岳阳待。
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
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
远山云似盖,极浦树如毫。
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昨夜天月明,长川寒且清。
菊花开欲尽,荠菜泊来生。
下江帆势速,五两遥相逐。
欲问去时人,知投何处宿。
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鉴赏】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古别离》题辞说:“《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
’《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里余,各在天一涯。
’后苏武使匈奴,李陵与之诗曰:‘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
’故后人拟之为古别离。
”由“题辞”及《古别离》题下所录各诗看,此题都是写男女离别相思的悲苦之辞,李端的这两首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首为女子相思之辞。
全诗十六句,共分四层,每四句一层。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
“水国叶黄时,洞庭霜落夜。
行舟闻商贾,宿在枫林下。
”在一个黄叶飘飞的季节,洞庭湖上霜落之夜,女主人公与情人同舟而行,途中听到商贾的声音,二人在枫林之下住宿。
这四句描写的是秋景,我国文人本有悲秋的传统心理,秋
天里恰逢离别,自然平添一份愁绪,为下一层送别作了很好的铺垫。
“此地送君还,茫茫似梦间。
后期知几日,前路转多山。
”将情人送走之后,女主人公神思恍惚,如在梦中,虽然约定以后相会的日期,但这“后期”实在难以预料,而意中人前去蜀中,路上却是崎岖难行,这里写“她”离别时的痛苦、对后期的担忧,对“他”的关切心情,极为深婉动人。
如果说上一层以景胜,此层则以情胜。
第三层抒写别后相思之苦。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天晴见海樯,月落闻津鼓。
”“巫峡”两句写心随人去,湘浦,女主人公所留之地。
这两句说巫峡与湘浦,虽然水路相通,但路途遥遥,相见不易,暗用“巫山云雨”事,取其原义,言其虽愿为巫山云雨,长随君畔而不可得,意极凄婉。
“天晴”二句写思妇伫望痴等的苦况,“天晴”、“月落”,言日夜盼望,“海樯”、“津鼓”,表明“他”将从水路回来,所以“望”、“听”都是盼远人早日归来。
“人老自多愁,水深难急流。
清宵歌一曲,白首对汀洲”。
这一层收束全诗,归结到眼前情景,可见前三层均为追念往事。
言“人老”、“白首”,说明等候漫长,“清宵”所“歌”,不外乎离别相思之情,亦即前三层的内容。
第二首是男子回答之辞。
观“朝发能几里(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之典)和“下江帆势速”,知此首作于男主人公由川返湘时。
全诗分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中十句为第二层,后四句为第三层。
其特点是处处呼应前诗又处处加重笔墨。
第一层的“与君桂阳别”四句,呼应前首“此地”四句,桂阳,今湖南郴州,当时二人分手之地。
前首曰“后期”、“前路”,此首曰“后事”、“前期”,相互呼应,反复强调二
人临别时有约在先,而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后事忽差池”,自己未践前盟,遂酿成悲剧。
“木落雁嗷嗷”四句所写景物,与前首开头“水国”二句境界相近又加以浓墨重彩,并且均脱胎于《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李诗笔意较《楚辞》更为凄苦。
第二层叙述归途中情景,“朝发能几里,暮来风又起。
”男子思归心切,嫌船行得太慢,故下文直接道出相思,“如何两处愁,皆在孤舟里。
”由自己的愁,想到对方的愁,“孤舟”点明二人所处的特定环境,给人一种孤独悲凉和漂泊无定的感觉。
“昨夜”两句,境界阔大清朗,本应赏心悦目,这里却撩起了诗人的愁绪,表现出他为相思所苦而夜不能寐。
“菊花”二句,以景写情。
“菊花”秋末开放,“荠菜”春日开花生长,二者分别代指秋和春,此处只表明分别已久,并非实指,通过秋去春来的季节变换,形容出离别久,相思深。
“下江”两句言船行非常迅速,候风器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前面“朝发”两句说船行太慢,与此似乎矛盾,实际上船速并无大的变化,只是人的心情过于急切、复杂,故生出种种幻觉。
这一层遥应上首“巫峡”四句,写景更为细腻工整。
第三层应上一首结尾四句,诗人回到洞庭,面对茫茫湖水,伊人已无踪迹,想要寻问她的去向,竟不知到何处投宿为好。
诗的结尾说“空令猿啸时,泣对湘潭竹”。
连用两个典故,上句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下句则用见于《述异记》的一个传说:相传舜崩于苍梧,二妃哭帝极哀,泪染竹上,成斑痕,故名斑竹,又名湘妃竹,湘竹。
此处借用这两个典故,表现了诗人因见不到情人的极度悲伤、绝望的心情。
读
完这两首诗,给人的强烈印象是笼罩全篇的哀怨缠绵的气氛。
它借鉴了《湘君》、《湘夫人》的意境与技巧,其相似之点有:所写情事,都发生在洞庭、湘水一带;结构上,都是前首为女子之词,后者为男子之词,二者同为悲剧结局;再从具体描写看,除上文提到的“木落”二句及“水国”二句,受到《湘夫人》“袅袅兮秋风”二句影响外,李诗中两首的结尾“消宵歌一曲”二句和“空令猿啸时”二句,是模仿《湘君》、《湘夫人》的结尾“时不可兮再得(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李诗显得更为凄婉。
在意象选择上,二者都用了“汀洲”、“极浦”、“洞庭”等等。
这组诗,是大历诗人学习《楚辞》作法的一个有力证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