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册辨析题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60—8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答案】题目: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内容: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析】【详解】题干给出的图片为王进喜、焦裕禄,他们都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据此我拟定的题目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楷模。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
焦裕禄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1)材料一中图1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2)在图2所反映的事件中,党和国家创造性地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3)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对这一事件应如何评价?【答案】(1)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2)政策:赎买政策。
作用: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事件:三大改造。
评价:积极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请回答:
(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
(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
【答案】(1)甲午战争。
(2)第一层:能从某一方面简述认识;第二层:能从某一方面围绕论点进行一定议论;第三层:既能围绕论点充分论述,又能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选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
材料二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选自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1)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的原因是1950年,全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2)图1反映的事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部法律文件的指导下进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一事件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可知,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全国发展水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省较早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使广东经济快速发展。
(3)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从图中你能概括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吗?
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

最新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材料二: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会作出的工作中心转移的新战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倾错误方针。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依据材料一,写出会议上确定的指导方针。
大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哪三条路线?(2)依据材料二,说明为什么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意义?【答案】(1)1978年12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看的指导方针;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2)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尊重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大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们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路的坚强决心。
(2)由材料二“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可知,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尊重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所以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八年级历史下册分析题专项材料(含答案)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
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含解析)

【历史】人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试卷(含解析)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一封沉痛的日本“劝降书”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享致书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
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
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你们选拔官吏要通过考试,考试必考文艺,文章写得好的就会升官,文艺优劣是你们升迁的依据,可是你们从来不看实际效果。
现在还在孤傲自大,怎么可以立足与当今世界呢?想想30年前,我们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可是最终我们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想必你是知道原因的?在危难之时,我们日本因时制宜,实施新政,变革旧法,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
今天你们国家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必然败亡呀!这次战争的胜败就决定于两国的立国精神之中了……——摘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请回答:(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2)谈谈对以上材料的感悟?【答案】(1)甲午战争。
(2)第一层:能从某一方面简述认识;第二层:能从某一方面围绕论点进行一定议论;第三层:既能围绕论点充分论述,又能联系现实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解析】【分析】【详解】(1)信中提到改变中日之命运的战争指的是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2)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以上材料的感悟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了我们沉痛的教训,我们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才能拥有国际地位,落后就要挨打,只有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强度大,才能让中国人有尊严,爱国的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试卷(含答案)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大转折”的标志性历史事件。
(2)你赞同材料中的“第一次大转折开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次制度的更替,即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开国大典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引自:熊向晖《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经过》
(1)材料一、二所述情形应发生在哪一年?其涉及到的新中国重大外交成就分别是什么?
(2)归纳上述成就的主要影响。
【答案】(1)1971年
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或中美建交)
(2)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空军一号 ”起飞不久,派驻机场的同志跑来报告说:外交部值班室来电话,说联大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决议”。
材料二 叶帅(叶剑英元帅)说:刚才基辛格在汽车里还对我讲,美国的两个提案肯定能得到半数以上的赞成票,中国进入联合国还得等一年。美国总统专机配备最先进的通讯器材,基辛格这时也一定会知道这个消息,不知他作何感想?
(2)依据材料二中所说的人物是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亩产量大幅度提高,被称为“东魔稻”。袁隆平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邓稼先甘做无名英雄,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斗了28年。袁隆平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所以他们身上具有的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爱国奉献等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八下历史判断题

八下历史判断题
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毛泽东和周恩来领导了新中国的改革开放运动。
2、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毛泽东宣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封建专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出了重要一步。
3、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大踏步推进工农业生产,改善民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目标。
4、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三大改造”政策,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生产力发展,增强中国综合国力。
5、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和平的方式开拓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6、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创了由繁荣富强的新纪元。
7、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8、21世纪以来,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为中国建设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母亲!——中国历史八年级教材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质,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
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歌词中的“MACAU”是指什么地方?“母亲”又是指什么?(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的知识说出“MACAU”是在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它的回归利益于什么方针?(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能够顺利回归,除了上述提到方针的指导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答案】(1)指澳门;指中国。
(2)在1999年12月20日;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歌词出自近代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歌词中的“MACAU”是指澳门,“母亲”是指中国。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999年12月20日,我国正式从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收回澳门主权。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是按“一国两制”方针回归的。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错误:1949年10月1日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理由: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陆还有西北、西南等部分地区没有解放;全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规定,全国各族的农民分到了渴望已久的土地。
错误:全国各族的农民分到了渴望已久的土地。
理由:1952年底,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改还没有完成;1952年底,只有汉族地区完成了土地的改革。
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我国政府代表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推动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错误:我国政府代表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理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的;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是“求同存异”方针。
1955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错误:1955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理由: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1954年的某一天,福建某地的人们在谈论新中国以来自己生活发生的变化。
王五说:“我参加了农村生产合作社,解决了很多农业上的困难。
”赵六说:“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好,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错误:1954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理由: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从1958年开始的;1954年正在进行的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只可能有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错误:1976年,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理由:“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而林彪反革命集团早在1971年就已被粉碎。
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我们看到了雄赳赳、气昂昂的战略导弹部队,这说明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人民军队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
错误:战略导弹部队说明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人民军队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
理由:说明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是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组建和发展,说明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尼克松访华期间,毛泽东、周恩来会见了他,双方进行了会谈。
会谈结束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错误:1972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理由: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西方新闻界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但此时中美并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
在我国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福建和广东两省,当地农民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
错误:在中国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福建和广东两省。
理由:福建、广东两省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最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安徽、四川两省。
陈建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在25岁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错误:他在25岁时,通过高考进入大学。
理由:1977年底,因“文化大革命”而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他25岁时正值1974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的高考制度被迫停顿。
“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首先针对香港问题提出来的。
错误:“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首先针对香港问题提出来的。
理由:“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这一构想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
1991年,我国加入了WTO,并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各项活动中一直保持积极态度。
错误:1991年,我国加入了WTO。
理由:1991年,我国加入了APEC;我国于2001年加入了WTO.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错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理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
错误: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
理由:1952年底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是在1956年底。
福建的泉州是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错误:泉州是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
理由:泉州市闽东南的经济开发区;在福建只有厦门是经济特区。
古希腊中额瑞斯忒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女人的权力位于男人权力之上的状况。
错误:古希腊中额瑞斯忒的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女人的权力位于男人权力之上的状况。
理由;古希腊中额瑞斯忒的故事,反映的是男人的权力开始超过女人权力的倾向;反映人类社会早期女人的权力位于男人权力之上的古希腊神话是该亚的故事。
有位导游在博物馆向游客介绍一件文物:“这就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错误:《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理由;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是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巴比伦王国时期的一部成文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伯里克利的统治使罗马由共和时代过渡到帝国时代。
错误:伯里克利的统治使罗马由共和时代过渡到帝国时代。
理由:伯里克利是雅典民主政治时期的领袖;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使罗马由共和时代过渡到帝国时代。
你若要实地考察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应到印度半岛。
错误:你若要实地考察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应到印度半岛。
理由:伊斯兰教创立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是佛教诞生的地方。
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土制。
错误:中古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土制。
理由: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封土制是封君封臣制的基础。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后,西方的古典文明衰落,逐渐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基督教文明。
错误:西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
理由: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是日耳曼人;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所灭亡的是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
布匿战争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的时代。
错误:布匿战争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的时代。
理由: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希腊化的时代;布匿战争是古罗马称霸地中海过程中最重要的战役。
《天方夜谭》是古代希腊不朽的作品,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
错误:《天方夜谭》是古代希腊不朽的作品,也是一部西方最早的史书。
理由:西方最早的一部史诗是《荷马史实》;《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
错误: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
理由: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标志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27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错误:1927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理由: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得到改善;中美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
余枫指着图5说:连环画《老孙归社》讲述了1953年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人民公社的故事。
错误:1953年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人民公社。
理由:1953年孙家庄农民孙志刚加入的是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从1958年开始的。
目录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或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错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或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由: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或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错误: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理由: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而废除土地私有制是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标志着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政府引导农民实行公私合营的改造方法。
错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政府引导农民实行公私合营的改造方法。
理由:实行公私合营的改造方法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政府引导人民实行集体化、合作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到机场迎接。
周恩来与尼克松就中国早日重返联合国交换意见。
①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到机场迎接。
理由: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但还未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互设大使馆。
②错误: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恩来与尼克松就中国早日重返联合国交换意见。
理由: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周恩来与尼克松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交换了意见。
1958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购买粮油等商品。
错误:1958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购买粮油等商品。
理由:1958年实行计划经济和票证制度,不能任意购买东西;可以任意购买东西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文革时期,在农村“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错误:文革时期,在农村“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理由:“包产到户”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文革时期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79年,安徽省凤阳省小岗村农民,新获丰收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错误:1979年,安徽省凤阳省小岗村农民,新获丰收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理由: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运动在1958年展开,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