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1404期--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_王青煜
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

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及其所反映的文化风貌作者:张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张敏(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自古以来,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是当时社会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风貌的主要保存形态。
在赤峰地区,随着辽代晚期墓葬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墓葬成为探索辽代晚期赤峰地区文化风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关键词:赤峰;辽代晚期;墓葬;文化风貌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008-02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
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墓葬制度、随葬品等内容,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墓葬是社会信息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风貌的主要保存形态。
在赤峰地区,随着辽代晚期墓葬的不断发现和研究,墓葬成为探索辽代晚期赤峰地区文化风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
本文收集了截止2005年之前公开发表和报道的辽代晚期赤峰地区的墓葬材料,从墓葬类型、随葬品组合等方面对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赤峰地区辽代晚期墓葬的总体文化特征。
限于材料发现与发表数量的原因,加上自身研究水平有限,以至于在辽代晚期赤峰地区墓葬的综合性研究中有一些全局性的问题无法展开,探讨也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的研究仅仅是一种尝试,目的在于抛砖引玉。
相信随着材料的愈加丰富以及更多研究者的重视,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一、考古发现与墓葬分布辽代晚期,一般是指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乾统七年(公元1107年),而在这一时期,赤峰隶属上京、中京两道,在辽代军事、政治、经济上有极重要的作用。
金墓发掘之补史证史意义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两家村大黑山金墓发掘细节

108撰文/王湜壹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两家村大黑山金墓发掘细节金墓发掘之补史证史意义2007年4月,内蒙古赤峰市喀剌沁旗美林镇两家村大黑山发现古墓被盗掘现象,旗公安局接到报案后立即赶到被盗古墓现场了解情况,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给旗文化局和旗文物局,文物局及时组织人员轮流在古墓现场值班,同时将盗墓之事上报给内蒙文化厅文物处和市文化局,文物处立即责成内蒙古文物考古所对该墓进行考古发掘。
地理位置及墓葬分布两家村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政府所在地锦山西约40公里,这里是燕山山脉,山高林密,赤峰至北京的高速公路自村南路过,锡泊河自村边由东向西奔流不息。
墓葬坐落在村北5公里大黑山难坡山脊下,大黑山陡峭秀美,自山的东侧看大黑山山峰极像一佛头。
墓地森林密布,泉水充沛、墓地背风向阳。
地面是梯田现以退耕还林。
另外在该墓地西侧的山坳里,距该墓2.5公里处有一座两年前被盗的墓葬,墓为石室。
内由柏木靠墓壁按隼卯结构垒到顶部,据了解该墓出土有木桌、瓷器、铜丝等。
下面仅介绍大黑山发现的古墓葬,定名为“07KMCDM1”。
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东部,蒙、辽、冀三省区交汇处,居东北经济区与华北经济区结合部,东与辽宁省建平县相邻,南与赤峰市宁城县毗邻。
喀喇沁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出现了众多墓葬群。
赤峰博物馆考古新发现展109墓葬型制大黑山墓是一座中型墓,墓为砖石结构修建而成。
墓室全长16.6米,前室带东西壁龛,后室方型。
墓葬由墓道、甬道、前室、东西壁龛和后室六部分组成,方向13°。
墓道位于墓室的南部,墓道先修成斜坡(倾斜度为20°)后铲平夯实,又在斜坡上抹了一层2厘米厚的黄泥后,墓道斜坡下5°,1米以下用青砖铺成台阶,砖为两种长条形:31×15厘米、5×5厘米,方砖长宽31厘米,厚6厘米,砖砌墓道台阶长4.5米,台阶高5—6厘米。
墓道上宽下窄、前窄后宽,墓道口上宽150厘米,下宽120厘米,墓门前上口宽180厘米,下宽150厘米。
文物201404期--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_曹建恩

黄
清水河县
河
窑沟乡
城湾 塔尔梁墓地
井子沟
单台子乡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有破坏外, 基本保存完整。 现将这 2 座墓的发 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M1
(一)墓葬形制 M1 为 圆 形 砖 券 仿 木 结 构 的 穹 隆 顶 单 室 墓 ,由 墓 道 、墓 门 、甬 道 和 墓 室 组 成 ,方 向 165° (图二)。 墓道 斜坡式,已破坏。 墓门 弧三角形顶, 自地面凹处至顶高 1.3、宽 0.64 米。用大小不一的四列方砖封堵,外 侧两列平铺叠砌,中间两列略有错缝,砖与砖 之间无泥勾缝。 从封砖保存的状态来看,封砖 的高度应与墓门留空处的高度相当。 拆除封砖 后发现墓门两侧的砖上残存白灰面和装饰的 红色勾边彩绘残迹(图三)。 甬道 略呈斜坡式,券顶,上部已倒塌。 平 面呈梯形,长 1.36、宽 0.6~0.72、高 1.37~1.5 米。 两壁为长方形砖错缝叠砌而成。 墓室 平面呈圆形,直径 2.92、高 2.34 米。 墓 室 内 用 边 长 18、厚 5 厘 米 的 方 砖 铺 地 ,高 于
16
■ 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北
0
1米
图二 M1 平、剖面图
甬道底 0.28 米。 与甬道相连处为一梯形凹地, 与甬道底平,长 0.7 米。 由凹地剖面可知,墓室 底部为先立砌一层砖, 其上再平铺一层砖而 成。 墓壁被 6 根立柱分为 6 个壁面。 南壁较长, 约1.5 米, 其余壁面为 1.2~1.3 米。 立柱与墓壁 平,柱头铺作为一斗三升式,栌斗、昂皆为砖雕 而成,凸出墓壁,用暗红色彩绘勾边,内填红 彩。 铺作上端普拍枋亦为红彩,其上为一层砖 雕的圆形檐椽,凸出墓壁约 0.1 米,2 个一组,共 43 组。 砖雕的单层垄瓦均匀分布,垄瓦相交处 有砖雕半圆形瓦当。 凸出的砖雕涂红彩,其余
文物201412期--本刊2014年1_12期目录索引_

本刊2014年1~12期目录索引·考古新收获·山东枣庄徐楼东周墓发掘简报枣庄市博物馆枣庄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枣庄市峄城区文广新局1∶4山西大同县湖东北魏墓(M11)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1∶28山东聊城土桥闸调查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聊城市文物局聊城市东昌府区文物管理所1∶37福建晋江庵山青铜时代沙丘遗址2009年发掘简报福建博物院晋江市博物馆2∶4福建政和石屯六朝墓发掘简报福建博物院2∶17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队2∶29江西吉水房后山隋代墓葬发掘简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水县博物馆2∶41河南三门峡李家窑西周墓发掘简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3∶4河南郑州中原区新莽M26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3∶18河北宣化东升路东汉墓发掘简报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3∶23河北宣化辽金壁画墓发掘简报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3∶36山西大同沙岭新村北魏墓地发掘简报大同市考古研究所4∶4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壁画墓发掘简报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4∶16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辽上京博物馆4∶39内蒙古锡林郭勒元上都城址阙式宫殿基址发掘简报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4∶45安徽怀宁孙家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宁县文物管理所5∶4南京雨花台石子岗南朝砖印壁画墓(M5)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局5∶20南京江宁将军山明代沐斌夫人梅氏墓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5∶39甘肃临潭磨沟墓地齐家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6∶4甘肃临潭磨沟墓地寺洼文化墓葬2009年发掘简报2014年·第12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6∶24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出土车厢侧板的实验室考古清理韩飞王辉马燕如6∶39甘肃秦安考古调查记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县博物馆6∶44汉平帝康陵考古调查、勘探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6∶50新疆布尔津喀纳斯下湖口图瓦新村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7∶4新疆巴里坤红山口遗址2008年调查简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哈密地区文物局巴里坤县文物局7∶17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西区2004年发掘简报吐鲁番学研究院7∶31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考古调查———铜石并用时代至希腊化时代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7∶54洛阳道北二路西晋墓发掘简报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8∶4河南巩义唐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管理局8∶12河南郑州南阳路宋墓发掘简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8∶23山东青州西辛战国墓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馆9∶4江苏徐州后山西汉墓发掘简报徐州博物馆9∶33江苏南京白马村明代仇成墓发掘简报南京市博物馆9∶46成都新都秦墓发掘简报成都市新都区文物管理所10∶4重庆涪陵点易墓地汉墓发掘简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12西安马家沟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妇墓发掘简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10∶25辽宁辽阳苗圃墓地西汉砖室墓发掘简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4辽宁朝阳杜杖子辽代墓葬发掘简报朝阳市博物馆朝阳市龙城区博物馆11∶19山西汾阳唐曹怡墓发掘简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汾阳市博物馆11∶2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伊马角酋长国佐尔法·努杜德港口遗址出土中国瓷片赵冰罗伯特·卡尔特尔克莉斯强·威尔德11∶33新疆呼图壁石门子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4新疆哈巴河托干拜2号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18新疆和静哈布其罕萨拉墓群2013年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29新疆尼勒克乌吐兰墓地发掘简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12∶50长安地区新发现的唐墓壁画程旭12∶64·研究与探索·关于广富林晚期遗存的思考乔梁1∶45山西绛县横水M2出土肃卣铭文初探董珊1∶50法门寺地宫出土内置秘色瓷漆盒应为家具考聂菲1∶56西周柱足簋研究王宏2∶62试释新疆达玛沟遗址出土千眼坐佛木板画严耀中2∶71试论西周时期的周楚关系———兼论楚族居地变迁高崇文3∶49也谈曲柄盉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张爱冰3∶57三星堆器物坑出土人身形铜牌饰辨析———兼论巴蜀地区柳叶形剑及剑鞘的起源王炜4∶58鞶囊考高移东王银田龚甜甜4∶65“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资料的探索王子今5∶56明凤阳皇陵神道石刻研究刘毅5∶63秦人的十个陵区焦南峰孙伟刚杜林渊6∶64汉平帝康陵布局试析马永嬴6∶77故宫博物院藏大型玉雕人兽像考略朱乃诚7∶68■本刊2014年1~12期目录索引试论釦器法在战国秦汉漆器制作中的应用朱学文7∶76斜口筒形玉器非龟壳说蒋卫东8∶34武丁时代的流星雨记录王子杨8∶40论西辛战国墓裂瓣纹银豆———兼谈我国出土的类似器物李零9∶58略谈巫山汉墓的鎏金棺饰———兼及汉代的饰棺之法李梅田9∶71秦子器主考程平山10∶49蒙元时代胡人形象俑研究葛承雍10∶57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与认识成璟瑭塔拉曹建恩熊增珑11∶47嘎仙洞遗址的发现及相关问题探讨刘国祥倪润安11∶53唐曹怡墓相关问题研究王俊11∶60《厚父》的性质及其蕴含的夏代历史文化赵平安12∶81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概述李均明12∶85·青铜器集粹·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几件商周铜器郭军涛张丽华李媛2∶77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孙霍戈考王长丰李勇许玲5∶71随州博物馆藏曾侯匋鼎项章8∶44湖北谷城出土许国铜器李广安8∶46仓端王义鼎铭文考释刘余力8∶49·陶瓷赏析·河南禹州唐郭超岸墓出土瓷器徐华烽王豪苏朝阳5∶74·简牍文书·里耶秦方与“书同文字”陈侃理9∶76岳麓书院秦简《徭律》的几个问题陈伟9∶82·石窟造像·山西沁县南泉北魏佛教摩崖石刻考李裕群1∶61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发掘简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苏黎世大学东亚美术系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山东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博物馆1∶69山东临朐白龙寺遗址佛教造像探析倪克鲁李振光1∶82云冈石窟研究院收藏的一件北魏菩萨石造像刘建军解华3∶65河北威县发现北朝佛造像邱忠鸣李轩鹏王新3∶68成都地区南朝石刻造像佛衣的类型陈悦新3∶72响堂山天宫殿建筑年代考朱建路刘佳11∶66山西襄汾北魏、隋、唐造像碑李学文11∶74·碑刻墓志·北魏高树生及妻韩期姬墓志考王连龙2∶80蒙古国新出土仆固墓志研究杨富学5∶77蒙古国出土金微州都督仆固墓志考研冯恩学5∶83阆中石室观《隗先生石室记》孙华8∶53陕西延安新出土唐吐火罗人罗何含墓志段志凌8∶63吉林集安新发现的高句丽碑李东10∶66唐阎识微及夫人裴氏墓志考释杨军凯10∶68·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画像石中的絷马图像解读刘海宇5∶89·书画艺苑·《定武兰亭序》吴炳本之吴炳考郭丹7∶82王翚画仿古与古画中的王翚画王连起10∶74·古代建筑·福建浦城云峰寺大殿楼建龙陈建云2∶87山西芮城广仁王庙唐代木构大殿贺大龙8∶69苏州罗汉院大殿复原研究张十庆8∶812014年·第12期·文保单位·昆明大理国时期地藏寺经幢高静铮李晓帆4∶80·古邑名村·河南社旗赊店镇唐新3∶87甘肃秦安陇城镇杨富巍王建斌刘妍杨春风3∶93·古代玺印·安徽固镇谷阳城遗址出土铜玺印赵东升6∶83江苏江阴出土清代窖藏印武宝民6∶85·古籍版本·新见宋刊刘仕隆宅本《钜宋广韵》刻年考辨刘明6∶91·博物藏珍·东汉元和二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舟许建强1∶88四川博物院藏两件敦煌绢画董华锋林玉1∶93新郑郑韩故城出土春秋时期象牙车踵马俊才11∶81山东泰山岱庙出土宋代石刻画倪雁11∶84·科技考古·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早期青铜戈镀锡技术研究马清林大卫·斯科特4∶85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微生物种类及区域分布状况研究楼卫吴健李东风7∶88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古纸研究李晓岑郭金龙王博7∶94甘肃敦煌悬泉置纸制作工艺及填料成分研究龚德才杨海艳李晓岑9∶85论碳十四测年技术测定中国古代建筑建造年代的基本方法———以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年代研究为例徐怡涛9∶91·学术动态·“九至十五世纪的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童永昌11∶91·读者·作者·编者·北魏尉迟定州墓墓主身份再考郝军军12∶89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藏宋拓兰亭序“许巽行印”、“子顺”二印补证杨坤12∶90(责任编辑:吴然)。
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

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关键词:内蒙古赤峰市哈啦海沟墓地小河沿文化彩陶新石器时代KEYWO RDS :Inner Mon g oliaChifen g Cit y Hala Hai g ou Cemeter yXiaohe y an Cult urePainted Potter yNeolit hic A g eABSTRACT :In t he excavation to t he Neolit hic cemeter y at Hala Hai g ou Villa g e ,Chifen g Count y ,Inner Mon g olia in 2007,19tombs and one sacrifice p it are uncovered.Exce p t for one severel y dama g ed tomb and one random burial p it ,all of t he ot her tombs are catacombs wit h rectan g ular vertical shaft s and t he chambers are du g on t he lon g er side.No burial f urnit ure is found.Exce p t for M45,all of t he burials are in su p ine flexed p ositions ,includin g sin g le ,cou p le and multi p le burials.In addition ,32robbed tombs are cleared u p in t his excavation ,most of which are also catacombs wit h rectan g ular vertical shaft s and t he chambers are du g on t he lon g er side ,wit h seven exce p tions.The g rave g oods uneart hed f rom t hese tombs are made of p otter y ,stone ,bone ,j ade etc.,most of which are p otter y .This cemeter y belon g s to Xiaohe y an Cult ure and p rovided im p ortant materials for t he researches on t he latter.图一墓地位置示意图哈啦海沟墓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镇四合村哈啦海沟村民组西北部山坡上(图一),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5′、北纬42°21′。
凉城饮牛沟墓葬清理简报

,
海拔约在
,
2 公里 的饮 牛沟 北侧 断崖上
,
发 现残墓 一 座
。
1 2 0 0米 以上
这 一 带 由于 严重 水土流 失
,
形
)
,
收集 了一批 文物
,
一九
成 了丘陵 起伏
沟 截断 上
。
沟 壑纵 横 的荒 凉地貌
,
,
墓地
八 二 年 五月
,
.
内 蒙古 文物 工 作 队 田广 金 同
的东西 两侧被 两道 深十余 米
,
\
~
、
为有 棺撑 葬具 的 中型 其余 均为 小
,
墓穴 较 深
有生 土 二 层 台
,
型 竖穴 土坑墓 无葬具 墓 穴深 浅不 一
,
,
个别
。 。
1 |\ !
墓 的人 骨 已 暴 露于 地 表 ( 见墓 葬登 记表 ) 现 将 两 类 不 同墓 向 和葬俗 的墓 分 别举 例说 明
.1 东西 向 墓 葬
M 10
4 8
、
宽2
.
4
,
、
厚0
9 )
。
3
孔径 1
0厘 米 (
82E 19 0
方 向34 3
,
“
长2 5 0
。
、
宽
,
80
、
深
图版捌
2
.
,
图八
,
厘米
。
头 向北
,
仰 身 直肢
,
在墓 坑 西 北 右上 肢
装饰 品类 另一翼 残
,
角置铜 环 1 件
头 部 偏西有 石环 1 件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八里罕沟辽代墓葬清理简报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 文物鉴定与鉴赏1 地理位置该墓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向阳所村八里罕沟自然屯西南100米处梯田上,距奈曼旗青龙山镇人民政府所在地15千米,距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正南6千米(图1)。
地理位置东经120°09′589″,北纬42°24′291″,海拔454米。
该墓背靠高家坟山,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山上生长杨榆树木。
墓前是河川溪水,常年不息。
墓地地表散落大量陶鬲足、篦点纹陶片、石刀、石斧、瓷片等。
2 墓葬结构墓葬为青砖砌单室3人合葬墓,由甬道、墓室组成,东南西北向。
墓门高162厘米,宽100厘米。
墓门砖砌抹有白灰,外有绘画(部分已脱落),绘画高70厘米、宽135厘米。
墓门外有3层卧斜式青砖封门,内有3层卧斜式青砖封门(青砖规格为35厘米×15厘米×4厘米)。
甬道为砖砌拱形,抹有白灰,厚度为0.5~1厘米,甬道长300厘米、宽100厘米、高162厘米。
甬道与墓室连接处有拱形木门,木门为对开两扇板门,高137厘米,单扇门宽40厘米,厚2.7厘米。
两扇板门上镶有铁质的门鼻,门鼻镶嵌在7.5厘米×7.5厘米的錾花铁件上,铁件厚度为0.2厘米。
木门有3排铁铆钉,每排8个,铆钉直径为2.5厘米。
门框规格为10厘米×8厘米,门上坎为弧形。
因年久失修,框木已腐朽脱落,仅存框槽痕迹,宽8厘米,深2厘米,槽内依然存留朽木痕迹。
墓室内底部呈正方形,底边为370厘米。
墓顶为舍利塔形,墓室内墙壁高170厘米,墓底距顶部370厘米。
青砖铺地,墙壁、地面均为白灰抹面,地面白灰厚1厘米,墙壁白灰厚0.5~1厘米。
3 随葬品该墓葬为辽代早期墓葬,保存完好,早期没有被盗。
公安局扣留和清理的随葬品有棺床小帐、陶瓷器、银器、铜器、玉器、琥珀、铁器等。
3.1 棺床小帐棺床小帐(图2)位于墓室中央,长260厘米,宽260厘米,高230厘米。
内蒙古、辽宁发现辽代珍贵佛教文物

内蒙古、辽宁发现辽代珍贵佛教文物
行方
【期刊名称】《佛教文化》
【年(卷),期】1994(000)004
【摘要】我国辽代帝后礼佛图近日在内蒙古赤峰市被首次发现,这是迄今国内唯一见到的辽代皇帝皇后形象。
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辽代服饰制度和佛教传播史都有重要意义。
前一时期,文物工作者对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的辽代庆州白塔进行维修时,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文物,其中一件鎏金银塔上刻有许多身着
【总页数】1页(P30-30)
【作者】行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5
【相关文献】
1.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代伊斯兰玻璃器——兼谈辽时期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J], 傅宁
2.建国以来辽宁地区辽代城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J], 李宇峰
3.从沙金到金沙——辽宁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群黄金面具发现始末 [J], 林栋(文/图)
4.辽宁第一师院建筑工地发现两座辽代古墓——出土了珍贵文物,为研究辽史提供
了新材料 [J], 无
5.内蒙古敖汉旗发现辽代马球图壁画 [J], 齐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颊两侧各彩绘一卫士及祥云、飞鹤,但剥落
严重。 门额上有砖雕门簪 1 对。 门额上方为
仿木门楼,用深红色绘立柱 4 根,柱头各有
斗拱 1 朵,柱间以深红色绘出额枋。 栌斗为
砖雕,上承批竹昂,昂及昂上散斗、齐心斗皆
为突出壁面的砖雕。 泥道拱、瓜子拱和令拱
皆为彩绘影作, 并用普蓝或章丹绘出仿木
纹理。 撩檐枋由砖砌出,椽头及屋檐滴水
哈 拉 海 场 屯 南 距 巴 林 左 旗 辽 上 京 遗 址 74 公里。 墓葬所在地为一西北高、东南低的缓坡 袋状狭长山谷。墓葬位于一黄土坡上,坐北朝 南。 从 3 座墓的排列形式看, 应为家族墓地 (图一)。 现将 M1 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 为砖砌多室墓,由墓道、天井、墓门、甬 道、墓室及耳室组成。 方向 125°(图二)。
墓道 仅清理了天井前的一段。 天 井 东 西 宽 2.92、南 北 长 3.1、墙 高 2.54 米。 北端抵墓门壁面,南端为墓道。 墓道与天井 之间有木板封门,上宽 1.52、下宽 1.08 米,砖砌 凹槽中插有 0.06 米厚的木板。 墙顶砌出仿木结
图一 墓地位置示意图
哈拉海场北沟辽墓 福河沟村
收为穹隆顶。 穹隆顶的东南有长 1.2、宽 0.8
米的形状不规则的盗洞。 后室券顶上有一石
块垒砌的竖井筒,内直径 1.8、高 1.6 米,已被
盗墓者拆去一半。
此墓早年被盗, 历经多次人为破坏,墓
内随葬器物全部无存。 因雨水冲刷及自然灾
害损毁,墓室灌入大量泥土,墓顶已有部分
券顶砖塌落,前室、后室及左、右耳室中的壁
!!!!!!!!!!!!!!!!!!!!!!!!"
!!!!!!!!!!!!!!!!!!!!!!!!"
2000、2001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浙江金华武义县陈大塘坑婺州窑址群中 的蜈蚣形山窑址、乌石岗脚窑址、缸窑口窑址和叶李坑窑址等四处地点进行了发掘和 试掘,发掘出土婺州窑五代至元代各类瓷器标本数万件,极大地充实了婺州窑的研究 内容,也为浙江省古代窑系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通过两次发掘,基本 摸清了陈大塘坑窑址群的相对年代, 并对婺州窑宋元时期的发展脉络有了较为清晰 的认识。
皆 为砖雕(图三)。
甬道 前室甬道长 1.6、 1.2、 高 2.2
米。 甬道口用砖丁砌起券,甬道内以平砖叠
涩砌成。 后室甬道长 1.72、宽 1.2、高 2.2 米,
砌法同前室。
2米
前室及耳室 前室平面呈圆角方形,进
深 2.2、宽 2.6、高 3.64 米 。 墙 壁 从 地 面 砌 至
0.6 米高处开始抹角, 从 1.76 米高处开始逐
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 壁画墓清理简报
辽上京博物馆
DOI:10.13619/11-1532/k.2014.04.003
2009 年 10 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文物普查队在 富河镇富河沟村哈拉海场屯北沟发现被盗墓 葬。 巴林左旗文体局组织辽上京博物馆专业人 员 进 行 勘 察 ,共 发 现 被 盗 墓 葬 3 座 (M1~M3), 清理了 1 座墓葬(M1),并成功揭取了墓中仅存 的 5 幅壁画,壁画修复后藏于辽上京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14 年 1 月出版 大 16 开 精装 定价 360 元
44
!!!!!!!!!!!!!!!!!!!!!!!!!!!!!!!!!!!!!!!"
在辽上京周边地区现已发现的上百座辽墓 中, 券顶上回填土厚达三四米的比比皆是,但 墓室券顶上发现石砌竖井还属首例。 因为此墓
被盗,无法得知原井筒内是否有填土。 据现有 情况推测,竖井上面没有用石块或其他材料起 券封顶,此井筒原来当用木料棚顶,上面再用 三合土封填。
此墓虽然只发现了五幅壁画,但壁画内容 为研究辽代历史提供了新资料。 其中天井西壁 绘汉族侍仆、东壁绘契丹族侍仆的做法,与辽 秦王韩匡嗣墓前室西壁绘契丹族侍仆、东壁绘 汉族侍仆相似而又有位置上的差异,这种安排 或许是有意为之。 天井东壁绘有一辆人力车, 车身小巧,仅容一人乘坐,这在辽墓壁画中属 首次发现,也不见于文献记载。
福河沟镇
乌 力 吉 沐 沦
河
林东镇 辽上京遗址
39
2014 年·第 4 期
0 图二 M1 平、剖面图
0 图三 墓门及门楼
构的屋檐,下有磨砖椽头,椽头下为彩绘额
枋以及斗拱、立柱。 东、西两壁各有 3 根立
柱,由立柱分隔成 4 幅彩绘人物画面。
北
墓门 圆拱形,宽 1.2、高 2.2 米。门洞上
方和两侧用白灰抹出凸起的立颊和门额。 立
西壁第二幅绘女性侍仆七人。 第一人头梳 高髻,柳眉秀目,面相丰腴端庄,上着紫色外 衫,内衫为绿色,下裾拂地,双手托一白色大 盘,盘上放白色带盖大碗。 第二人头梳高髻,上 着黄色外衫,内衫蓝色,双手于右侧胸前抱一 白色瓶。 第三人圆脸细目,高鼻小口,上着蓝色 外衫,内衫黄色,头顶外黑内黄的大漆盘,左手 抬起扶住盘沿。 第四人头梳包髻,两腮丰腴,着 白色外衫,黄色小口长裤,黄色尖翘头鞋,双手 于右侧胸前抱一白色敞口罐。 第五人头梳包 髻,身着蓝色上衣。 第六人头梳双丫髻,面部从 口下被前面的漆盘挡住。 第七人髡发,身着绿 色上衣(封二 ∶ 2;图五)。
层叠涩内收为穹隆顶。 前室东、西两壁中间
开出通往左、右耳室的门洞。 门洞皆为进深
0.92、宽 0.7、高 1.64 米,左、右耳室皆为进深
1.96、宽 1.8、高 3.5 米。
后室 平面亦呈圆角方形,进深 3.4、宽
3.5、高 3.8 米。四面墙壁从地面砌至 0.6 米高
处开始抹角,从 1.8 米高处开始逐层叠涩内
画及仿木影作已全部损毁。
1米
二 壁画内容
天井东、西两壁皆有壁画,由立柱分成
40
■ 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
4 幅画面,主题都是表现侍仆。 西壁第一幅绘男性侍仆五人。 第一人为 50
岁上下的老年男子,细目修眉,美髯连鬓,头戴 黑毡帽,身着黄色圆领窄袖袍服,白中单,腰扎 红色布帛带,足蹬黑靴,双手于胸前捧白色盏 托,上放白色茶盏,神情恭谨,立于墓门前。 第 二人为一青年,头带青毡帽,身着紫色圆领窄 袖袍服,腰扎橘红色布帛带,下着白色小口裤, 足穿白麻鞋,双手于胸前抱一白色瓶。 第三人 唇上有髭须,颏下有短髯,着浅蓝色裹巾,绿色 圆领袍服,捧一白色瓶,向右回首,似与第四人 交谈。 第四人是一头扎蓝色裹巾的青年,身着 橘红色圆领窄袖袍服, 腰扎淡蓝色布帛带,足 蹬黑靴,右手于胸前抱一绿色敞口罐。第五人 是一方脸青年,五官紧凑,头戴青毡帽,身着 圆领白袍(封二 ∶ 1;图四)。
图七 天井东壁壁画示意图
腰扎橘红色革带,双手握拳于胸前。 第五人 为 一 契 丹 族 侍 女 , 发 梳 包 髻,上着浅蓝色直 领外衫。 画面上方以干笔焦墨皴画远山,似是 直接以墓地东面山岭实景写生而成(封二 ∶ 3; 图六)。
东壁第二幅绘契丹男侍卫三人。 第一人为 一髡发的契丹青年, 上着橘红色圆领窄袖袍 服,腰扎黑色革带,足着土黄色长靴,左手执一 长柄骨朵倚于左肩,右手执物于胸前。 第二人 为一中年契丹男子,髡发,有髭须,上着深红色 圆领窄袖袍服,腰扎橘红色布帛带,足着土黄 色长靴,右手高擎长柄宫扇,回首似与执骨朵 者说话。 第三人也为一髡发的契丹族青年,上 身着蓝色圆领窄袖袍服, 腰扎橘红色革带,足
42
■ 内蒙古巴林左旗哈拉海场辽代壁画墓清理简报
图九 墓室壁画残片
图八 墓门东侧 壁画
着长靿黑靴。 远景干笔焦墨皴擦山石(封二 ∶ 4;图七)。
墓门两侧皆有壁画,为祥云、飞鹤及卫 士,剥落严重,西侧壁画已难辨原貌。 东侧 可看出上方为橘红色和蓝色祥云, 卫士身 穿橘红色窄袖袍服,腰扎黑色革带,足着长 靿黑靴,一只白鹤展翅飞翔,挡在卫士脸前 (图八)。
墓室中原有大量壁画,皆已毁坏,从清理 出的壁画残片可以推断墓室内的壁画绘制得 更为精美(图九)。
四结语
此墓内随葬器物因早年被盗已不存。 此 次只对有壁画的天井与天井前的一段墓道进 行了发掘,对前室及前室甬道做了简单清理, 对墓室只作了勘察。 根据墓葬形制和壁画可 判断为辽代墓葬。
天井与墓道中挖出的回填土为红黏土加 碎石渣、白灰混合而成的三合土,而墓地的土 壤是略带沙性的黄土,说明红黏土、碎石渣都
东壁第一幅绘三男两女五个侍仆。 第一人 为一契丹族侍女,头梳包髻,身穿橘红色直领 外衫,前裾拂地盖住双足,腰扎蓝色布帛带,双
图四 天井西壁壁画示意图
图五 天井西壁壁画示意图 41
2014 年·第 4 期
图六 天井东壁壁画示意图
手于胸前捧一颈部带有纹饰的白色盘口瓶,手 上搭白色浣巾。 第二人是一契丹青年,髡发剪 为光头,圆脸肥腮,上着圆领窄袖袍服,下着土 黄色小口长裤,足着黑色鞋,双腿蜷屈坐于地 面,双手在膝上抄于袖内支颐打盹,因其身后 有一辆小车,故可断定他是拉车的车夫。 小车 为木制,仅容一人,双轮较小,双辕细长,辕口 处有拉车时所用的手扶胸顶的红漆圆杠,车厢 上装有圈状靠背,车厢内铺绿色垫。 第三人为 一契丹成年男子,位于车后,髡发,有髭须,神 态恭谨,上着绿色圆领窄袖袍服,腰扎黑色革 带,长靿黑靴,双脚被足前白底红花包裹挡住, 双手握在胸前做叉手礼。 第四人也为一契丹 成年男子,髡发,上着紫红色圆领窄袖袍服,
43
2014 年·第 4 期
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回填土挖至约 2.5 米,在 天井处发现砖雕的屋檐滴水、椽子头及篦点纹 陶片,直到天井地面均有发现。 这些都应是原 墓门门楼及天井墙顶砖砌屋檐的构件。 现在的 墓门门楼、天井墙顶砖砌屋檐及椽子头虽然存 在,但却是修复上去的,且没有雕成滴水瓦檐, 只用原砖块安装,非常粗糙。 另外,天井两壁壁 画有多处撞击伤痕,均用白灰填补,但填补处 并没有补绘。 以上均说明此墓墓道在回填后曾 经再次挖开和回填。 这些情况应为契丹人的葬 俗所致。 如巴林左旗白音罕山辽代秦王韩匡嗣 墓墓室内的部分墙壁抹两层白灰, 绘两层壁 画,就是因为韩匡嗣薨于乾亨四年(982 年),统 和十一年(993 年)正月其夫人逝世,八月合葬于 韩匡嗣墓中 [1], 下葬时对损伤的壁画进行了补 绘。 同类情况在库伦辽墓中也有发现。 据此可 知,此墓的男墓主应先于妻子死亡,修造墓室埋 葬,后来妻子死后又打开墓室和丈夫一起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