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1 单元测试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第一章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生物第一章单元测试题
(含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
- A. 动物
- B. 植物
- C. 生物
- D. 微生物
- Answer: C
- 解析: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各个生物体及其组织器官、细胞、细胞器等。
2. 下列哪一个属于生物现象
- A. 阳光晒热房间
- B. 导电铁丝发热
- C. 植物叶子变黄
- D. 音乐声传播
- Answer: C
- 解析: 植物叶子变黄是一种生物现象,它可能是由于叶绿素的消失或养分供应不足等因素导致。
二、判断题
1. 动物和人类是同一类生物。
- A. 正确
- B. 错误
- Answer: B
- 解析: 动物和人类属于不同的生物类别。
2. 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有机物。
- A. 正确
- B. 错误
- Answer: A
- 解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因此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有机物。
三、简答题
1. 解释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 答案: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因为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内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包括所有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并控制其生命活动。
2. 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哪些方面?
- 答案: 生物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生物的结构、功能、发育、进化、分布、分类等方面。
生物学研究涉及的对象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活方式、行为、生态、环境等。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生物必修1《遗传信息的传递》评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一生物必修1《遗传信息的传递》评课稿一、引言《遗传信息的传递》是北师大版高中高一生物必修1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的传递方式,包括DNA的复制、RNA的合成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理解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了解基因的功能和特性,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内容梳理2.1 DNA的结构和功能本节主要介绍DNA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DNA通过两条互补的链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包含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全部。
DNA的结构中包含四种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这些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2.2 DNA的复制本节主要介绍DNA的复制过程。
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前,DNA分子自我复制生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分子。
复制过程中,DNA链分离,然后依靠模板链合成新的互补链,最后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
DNA复制是生物体的细胞分裂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
2.3 RNA的合成与功能本节主要介绍RNA的合成和功能。
RNA是生物体中介导遗传信息传递的一种核酸。
RNA的主要功能是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成RNA,然后通过翻译过程生成蛋白质。
RNA的合成过程包括三个步骤:转录起始、转录过程和转录终止。
2.4 蛋白质的合成本节主要介绍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蛋白质合成是遗传信息传递的最终过程。
在合成过程中,mRNA被翻译成多肽链,然后通过折叠和修饰形成完整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命活动起着关键作用。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掌握DNA的复制过程,理解RNA的合成和功能,了解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2 教学重点本节主要介绍了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包括DNA的结构和功能,DNA的复制过程,RNA的合成和功能,以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C )A.物种多样性B.数量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以上资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C )A.生态系统多样性B.基因(遗传)多样性C.生物(物种)种类多样性D.生物数量多样性3.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A.风化锈蚀B.飞蛾扑火C.雨后春笋D.破茧成蝶4.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大胜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
下列哪项能作为判断智能机器人是否为生物的标准( D )A.是否耗能B.能否运动C.能否说话D.能否生殖5.“人的皮肤每天都会出汗,汗液有咸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以下哪一特征( C ) A.遗传和变异B.应激性C.新陈代谢D.生长和繁殖6.下列关于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区别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生物能动,非生物不能动B.生物能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非生物不能C.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没有生命D.生物对环境有反应,非生物没有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你认为哪项是错误的( C )A.生物圈的范围约在海平面以下11 000 m和海平面以上10 000 m之间B.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生物圈是由全部的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组成的D.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8.在一片森林中,有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生活着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共同组成( C )A.生活环境B.环境因素C.生态系统D.生态平衡9.某地遭遇大旱,导致部分农作物出现死苗现象,导致死苗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 )A.水分B.阳光C.温度D.土壤10.下列生物现象,主要受阳光因素影响的是( D )A.鱼类的季节洄游B.仙人掌的叶刺C.变温动物的冬眠D.人参在密林下才能生长好11.新疆棉以纤维长、质地柔软、弹性好闻名于世,我市某纱厂厂长为降低运输成本,曾试图引种新疆棉在本地栽培,结果种植后性状表现与本地棉相差无几。
单元练习第九单元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习题及答案)

单元练习第九单元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遗传密码2、translation3、exon4、intron5、transcription6、冈崎片段7、逆转录8、半保留复制9、切除修复10、PCR二、填空题1. 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复合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组成的。
2. 在肽链合成起始后,肽链的延长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
3. tRNA 携带氨基酸的过程实际上是由_________酶催化的一种酶促化学反应。
4 .RNA 聚合酶沿DNA 模板链_________方向移动,RNA 链则按_________方向延长。
5. 能引起框移突变的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突变。
6. 在DNA 复制中,RNA 起________作用,DNA 聚合酶Ⅲ起合成和_________作用。
7.DNA 复制延长中起催化作用的DNA 聚合酶在原核生物是_________,真核生物是_________ 。
8.UvrA 、UvrB 、UvrC 三种蛋白质在DNA 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有酶的作用。
9.DNA 的切除修复过程中,除去损伤链,在原核生物主要靠_________? 蛋白;真核生物靠_________蛋白。
三、选择题1.DNA 以半保留复制方式进行复制,若一完全被标记的DNA 分子,置于无放射标记的溶液中复制两代,所产生的四个DNA 分子的放射性状况如何?A. 两个分子有放射性,两个分子无放射性B. 均有放射性C. 两条链中的半条具有放射性D. 两条链中的一条具有放射性E. 均无放射性2. 真核细胞染色体DNA 的复制方式是:A. 一个固定起始点的单向复制B. 一个固定起始点的双向复制C. 有固定起始点的滚动环式复制D. 多个固定起始点的双向复制E. 环式高度不对称复制3. 有关DNA 聚合酶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A. 以DNA 为模板,催化四种脱氧核糖核酸的逐步聚合B. 需要具有3 '-OH 末端的RNA 引物C. 具有3 '→5 '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因而能纠正复制中的错误D. 具有5 '→3 '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因而也具有整修DNA 分子变异损伤的作用E.cAMP 是该酶的变构激活剂4.DNA 复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有解链蛋白参加B.DNA 聚合酶Ⅲ水解除去RNA 引物C. 半保留复制D. 四种dNTP 为原料E. 有DNA 指导的DNA 聚合酶参加5. 大多数情况下DNA 复制的规律中,除哪一项外都是正确的?A. 以复制叉定点复制,通常为双向等速移动B. 复制的方向一律为5 '→3 'C. 前导链( 领头链) 和延缓链( 随后链) 都不是连续复制D. 必有冈崎片段,引物必须切去E. 最终由DNA 连接酶连接6. 哪一项描述对于DNA 聚合酶Ⅲ是错误的?A. 催化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早期DNA 的5 '- 磷酸末端B. 催化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引物链上C. 需四种不同的5 '- 三磷酸脱氧核苷D. 可以双链DNA 为模板E. 焦磷酸是终产物之一7. 不对称转录是指:A. 双向复制后的转录B. 同一单链模版转录既可以从5 '→ 3 '又可以从3 '→ 5 '延长C. 同一单链DNA 模版转录时,可以交替做有意义链和反意义链D. 没有规律E. 以RNA 为模板指导DNA 的合成8. 转录的叙述中哪一项有错误?A. 必须有DNA 存在,RNA 的聚合酶才能催化RNA 生物合成B. 必须以DNA 的一股链作为模板C.RNA 链的延长方向是从5 '→ 3 'D. 转录中也须先合成RNA 引物E.RNA 在细胞核内合成9 .RNA 分子中“帽子”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A. 可使tRNA 进行加工过程B. 存在于tRNA3 '- 末端C. 是由多聚A 组成D. 仅存在于真核细胞的mRNA 上E. 用于校正原核细胞mRNA 翻译中的错误10. 原核生物参与转录起始的酶是:A. 解链酶B. 引物酶C.RNA 聚合酶ⅡD.RNA 聚合酶全酶E.RNA 聚合酶核心酶11. 下列哪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密码?A. 蛋氨酸B. 亮氨酸C. 脯氨酸D. 苏氨酸E. 谷氨酸12.mRNA 中编码蛋白质的起始密码是:A.AGUB.AUGC.UGAD.GUAE.UAG13. 翻译的方向是沿着mRNA 的:A. 两末端开始B.3'- 末端开始C. 中间区段开始D.3' → 5' 方向进行??E.5' → 3' 方向进行14. 与mRNA 中密码5'…ACG…3' 相对应的tRNA 反密码是:(E)A.5'…UGC…3'B. 5'…TGC…3'C. 5'…GCA…3'D. 5'…CGU…3'E. 5'…CGT…3'15.. 肽链合成的方向是:A. 从N → C 端进行B. 从C → N 端进行C. 从中间部位向N- 端和C 端两个方向同时进行D. 先从N 端→ C 端合成小片段,再连接成一条多肽链E. 没有固定的合成方向16. 蛋白质合成中下列哪种物质使多肽链从核蛋白体上释出:(C)A. 终止密码B. 转肽酶C. 核糖体释放因子D. 氨基酰tRNA 合成酶E. 终止因子四、简答题1. 何谓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有何扩充?2. 简述DNA 损伤的切除修复过程。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第16讲基因的分离定律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2.基因的分离定律(Ⅱ)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基因的分离定律全国卷考情2017·全国卷Ⅲ(6)、2017·全国卷Ⅰ(32)、2014·全国卷Ⅰ(5)、2013·全国卷Ⅰ(6)科学思维归纳与演绎:解释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总结分离定律的实质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分析杂交实验考点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1)豌豆做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杂交方法2.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3.分离定律的内容4.分离定律的应用(1)农业生产:指导杂交育种。
(2)医学实践: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型和发病概率;为禁止近亲结婚提供理论依据。
教材VS高考1.高考重组判断正误(1)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2016·海南卷,6A)()(2)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2015·海南卷,12A)()(3)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013·全国卷Ⅱ,T5)()(4)孟德尔以豌豆为研究材料,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发现了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2015·江苏卷,4A)()(5)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2012·经典高考,11C)()提示(1)×等位基因分离发生于减Ⅰ后期。
(2)×孟德尔定律支持基因分离而非融合观点。
(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4)√(5)×该方法不仅用于检测F1基因型还可检测F1产生配子的类型。
2.教材·拓展·拾遗阅读教材第48页图4-2叶腋花与茎顶花豌豆杂交试验的分析图解,思考问题:(1)若F1所产生的雄配子A∶a=2∶1,雌配子A∶a=2∶1,则F2中叶腋花∶茎顶花=8∶1。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遗传规律

杂交育种
为杂交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基因遗传方式的揭示
结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对遗传学研究产生了深远 影响。基因的分离定律和组合定律为我们解开遗 传信息传递的奥秘提供了关键线索。
● 03
第3章 连锁不独立定律
连锁不独立的概 念
连锁不独立是指遗传 物质中的基因位点之 间存在相互关联的现 象,不完全独立分离 传递。连锁不独立定 律是遗传规律中的一 个重要内容,揭示了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关系。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遗传规律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第1章 简介 第2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 第3章 连锁不独立定律 第4章 突变与变异 第5章 遗传信息与环境互动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目录
● 01
第1章 简介
遗传信息的概念
01 DNA分子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02 细胞内传递
遗传信息在细胞内传递和复制
●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遗传信息的传递 规律总结
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 一定的遗传规律,包 括孟德尔遗传规律、 连锁不独立定律等。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总结是遗传学研究的 基础,为生物多样性 和进化提供了理论支 持。
遗传信息研究的展望
科学技术发 展
新的突破和进展
遗传学研究
深入基因级别
遗传信息的应用前景
遗传信息与遗传规律的关系
密切相关
遗传信息与遗传 规律的联系
机理揭示
遗传规律揭示遗 传信息传递机理
遵循特定规 律
遗传信息传递遵 循特定规律
● 02
第2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规律 的发现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 实验,发现了基因的 分离定律和组合定律。 这两条遗传规律为后 世的遗传学研究奠定 了基础。
北师大版生物 八年级上册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课后练习题

一、单选题1. 一个色盲男子把他X染色体上的色盲基因传给他儿子的几率是多少?()A.50%B.25%C.100%D.0%2. 下列生物的生殖过程中,能发生可遗传变异的是A.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蝴蝶兰新个体B.利用马铃薯的块茎繁殖后代C.将葡萄的枝条插入土壤后生根成活D.遗落在土壤中的花生种子发育成幼苗3.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正常的夫妇生有一个白化病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正常不患病的可能性为()A.0 B.1/4 C.3/4 D.1/24. 下列各组性状,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绵羊的卷毛和山羊的直毛B.小红的双眼皮和小丽的双眼皮C.人的身高和体重D.豌豆粒的绿色和黄色5. 如图为染色体和DNA的关系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①②③分别是DNA、基因、染色体B.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C.一般情况下,③在人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D.基因是①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①中含有多个基因6. 下列性状中,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狗的长毛和短毛B.人的双眼皮和单眼皮C.豌豆的矮茎和红花D.果蝇的红眼和白眼7. 人的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从受精卵的形成到婴儿的出生依次要经历的场所是[①睾丸②卵巢③输卵管④子宫⑤输精管⑥阴道A.①④⑥B.①③④⑥C.①⑤④⑥D.③④⑥8. 下列对于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A.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其精子有2对染色体B.决定人双眼皮的基因B对决定单眼皮的基因b为显性.小明同学为双眼皮,小明的父母一定都是双眼皮C.正常男人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D.只有生殖细胞才具有性染色体9. 下列各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山羊和绵羊的多毛B.豌豆的高茎和花顶生C.兔子的红眼和黑毛D.公鸡的白羽和花羽10. 下列有关人类染色体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一定是22条常染色体+YB.正常人体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C.近亲结婚能引起后代染色体数目变异,增加了患遗传病的机会D.先天性愚型是由于基因改变引起的疾病二、填空题11. 一条染色体上有______个DNA分子,______个基因。
高二精选题库 生物单元质量检测10北师大版

单元质量检测(十)第五章基因突变和其它变异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60分)1.人类常染色体上β珠蛋白基因(A+)既有显性突变(A)又有隐性突变(a),突变均可导致地中海贫血。
一对皆患地中海贫血的夫妻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这对夫妻可能() A.都是纯合子(体)B.都是杂合子(体)C.都不携带显性突变基因D.都携带隐性突变基因解析:由题意可知,A对A+为显性,A+对a为显性,aa和AA+为患病,A+A+和A+a 为正常,所以一对患病夫妇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孩子,父母很可能都是AA+。
答案:B2.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可以产生多对等位基因B.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重组都能遗传给后代C.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D.基因重组会改变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解析:基因重组属于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会改变基因内部的碱基序列,不可能产生新的基因,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也不会改变。
生物体内经过基因重组所产生的配子不一定能够形成合子,所以不一定能够传递给后代。
基因重组能产生新基因型的配子,不同的配子形成合子的表现型可能是与原有个体的表现型相同。
答案:C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 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解析: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涉及基因数目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A4.细胞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解析:染色体移向两极的现象在两种分裂方式中都有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夜鹭总是白天休息而夜晚出来觅食,而且在每年九月从北方飞到南方,并将羽毛更换成冬羽以利越冬。
影响上述生活习性的非生物因素依次是()A.阳光、日照长度、温度B.日照长度、日照长度、温度C.阳光、日照长度、日照长度D.阳光、温度、日照长度解析:选C。
分别考虑觅食与阳光、迁徙与日照长度、换羽与日照长度的关系,冬天日照短。
2.捕蝇草是一种原产在北美洲的森林沼泽地带的植物,其叶子不仅能捕食苍蝇等一些昆虫,有时甚至还能捕食青蛙等一些小动物。
下列关于捕蝇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捕蝇草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B.捕蝇草的同化作用类型既是自养型又是异养型C.捕蝇草捕食苍蝇的过程中能量从高营养级流向了低营养级D.捕蝇草的这种生活习性是对环境中缺氮的一种适应解析:选C。
捕蝇草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在捕蝇草捕食苍蝇时,捕蝇草就是高营养级生物,能量仍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3.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组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A.光合细菌、酵母菌B.光合细菌、硝化细菌C.乳酸菌、酵母菌D.硝化细菌、乳酸菌解析:选B。
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从而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的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等自养型生物。
光合细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显然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硝化细菌能够将氨氧化成亚硝酸和硝酸,并利用这一氧化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因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4.生长着各种动植物的一片草地,从生态学知识来看,草地、草地中的各种生物及草地中的东亚飞蝗,可依次称为()A.生态系统、群落、种群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C.群落、生态系统、种群D.种群、生态系统、群落解析:选A。
一般意义上的草地包括了生物和非生物,故可称为生态系统。
而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不是一种,所以应为群落,其中的东亚飞蝗是一种生物,所以应为种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5.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解析:选B。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给c,所以a是消费者。
6.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A.大米→鼠→蛇→人B.阳光→青草→鼠→蛇→人C.青草→鼠→蛇→鹰D.营养物质→鼠→蛇→鹰解析:选C。
作为捕食关系的食物链,其第一营养级应该为生产者。
7.自上世纪60年代,随着农药的逐渐使用,我国北方地区的鼠害愈演愈烈。
给广大农民和国家均造成了严重损失。
尽管人们采取了毒杀、捕杀等种种措施,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是越杀越多。
其根本原因是()A.鼠在不断发生变异B.作物产量高,鼠的食物更丰富C.青蛙数量在不断增多D.蛇、鹰数量在不断减少解析:选D。
在华北地区蛇和鹰是老鼠的天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着鼠群的增长,然而,随着农药和鼠药的广泛使用,大量的蛇和鹰被毒害致死,故鼠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迅速增多,直至形成灾害。
8.如图是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A.此生态系统中有9条食物链B.能量沿食物链甲→丙→己→庚流动,庚获得的能量最多C.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解析:选AB。
该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一般来说,与食物链戊→己→庚相比,食物链甲→丙→己→庚中,庚获得的能量较少;辛种群食物来源途径较多,因此若丙种群数量下降5%,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由食物链甲→乙→辛和甲→乙→丁→辛,可知丁和辛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9.有关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捕食又竞争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解析:选B。
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鸡→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不占营养级。
细菌与狐没有共同的捕食对象,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10.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数值相同,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A.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B.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C.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D.绿色植物→鼠→猫头鹰解析:选D。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是单向的、不循环的、逐级递减的,因此,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失的也越多,食物链越短,营养级越少,能量流失的也越少。
11.植物→鼠→猫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鼠与猫的营养关系是不可逆的。
这说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氢循环是单向的B.氧循环是单向的C.碳循环是单向的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解析:选D。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利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这决定了食物链是单向的。
12.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体重每增加20 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A.200 gB.250 gC.500 gD.1000 g解析:选C。
根据题目给出的食物网可知,猫头鹰捕食兔和鼠,位于第三营养级。
能量在各营养级中的传递效率为10%~20%,“至少消耗量”应按20%传递效率计算,据此,可以计算出猫头鹰每增加20 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兔和鼠100 g、植物500 g。
13A.光B.微生物C.湿度D.温度解析:选A。
从表格可知,热带雨林分解的速率较高,因为分解达95%所需时间最短。
而分解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的呼吸等过程,B项属于重要因素。
影响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响微生物代谢和繁殖的多种因素,例如湿度和温度。
水是微生物生存的必要物质,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代谢过程,而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代谢,微生物的代谢水平直接影响到繁殖等生命活动,所以C项和D项也是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光是非主要影响因素。
14.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是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解析:选D。
根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
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
所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
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会增加,丁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数目增加。
15.下列各项信息中,属于化学信息的是()A.电磁波B.植物的生物碱C.蜜蜂跳舞D.鸟类鸣叫解析:选B。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和行为信息。
选项中的A、D项均属于物理信息,C选项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B选项植物的生物碱是植物的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些植物的开花需要光信息的刺激B.昆虫信息素中性信息素占少部分C.烟草植株受到蛾的攻击会产生一种信息素D.蚜虫受到七星瓢虫的攻击时,会产生一种信息素,其他附近的蚜虫感知后会离开解析:选B。
昆虫的信息素是指外激素,而外激素的重要成分是性外激素,故B是错误的。
17.某山区,砍伐了一定量的树木,但并没有破坏森林生态系统,根本原因是() A.森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森林中剩下的树能进行光合作用C.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物质和能量的流动D.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解析:选A。
砍伐一定量的树木,是外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一定干扰,由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住了外界干扰,故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不会被破坏。
18.在一个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有两种生物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则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遭淘汰B.两种生物和平共处,都得到保存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相等并且相对稳定解析:选C。
竞争虽然是两种生物相互争夺共同资源和空间的现象,但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结果必然是C。
19.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
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A.滥伐森林B.水体污染C.南极冰川融化D.臭氧层破坏解析:选D。
臭氧层可吸收紫外线,臭氧层被破坏后,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增多,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使农作物和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20.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解析:选C。
该河流主要为猪粪、遗体等有机物的污染,消除有机物污染主要是依靠好氧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彻底分解有机物。
地点3的氧气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处有机物污染最严重,好氧菌大量繁殖,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而凌晨2点不存在光合作用的问题;抵抗力稳定性的定义是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1.(12分)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食物链交错而成的食物网,请回答:(1)在生态系统中,由于多种生物____________,因而可以交错联结成食物网。
该食物网中,共有食物链________条。
如果将食虫鸟和食虫昆虫迁出,则在一定时间内将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食物网中蛇和鹰的关系是________,蛇处于第四营养级的渠道有________条。
(3)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列出的成分外,还有两种未列出的成分是________。
(4)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________开始。
若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2124.7 kJ,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约为271.7 kJ,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解析:食物网是由于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而交错联结形成的,由于食虫鸟和食虫昆虫的迁出,使植食性昆虫大量繁殖,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受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