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白居易及新乐府运动(语教)

三、《长恨歌》结构
第一段:(开头——不重生男重生女)杨贵 妃得宠经过及玄宗的荒淫腐朽。 第二段:(骊宫——夜雨闻铃肠断声)安史 之乱爆发,玄宗狼狈出逃及杨的死。 第三段:(天旋——魂魄不曾来入梦)玄宗 回京及对杨的思念。 第四段:(临邛——此恨绵绵无绝期)临邛 道士上天入地寻找贵妃的灵魂。
四、艺术成就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 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 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 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 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 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
三、张籍和王建
两人出身寒微,擅写乐府诗,表 现人民疾苦,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因诗歌内容与风格相似,用创作实践 支持了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合称 “张王乐府”。张籍代表作有《野老 歌》P163等,王建代表作《水夫谣》、 《宫词》一百首等。
第四节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一、新乐府运动
1、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目写 时事的乐府诗歌。它始创于杜甫(如三吏、三别等), 完全摆脱了旧题的束缚,因事立题,根据所写的内容 来命题,这样,使乐府诗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都获 得了更大的自由。 2、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 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 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 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 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 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 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 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鹊, 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乐府运动的理论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一场诗歌改革创新运动,主要倡导人是被人们合称为“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
新乐府这个概念是白居易最先提出来的,他在担任拾遗的那段时间里,创作出五十首《新乐府》诗编,在其中提出“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思想。
乐府是汉朝设立的专门机构,主要作用是采集和创作音乐、诗歌,人们将从乐府中流传出来的音乐或者诗歌称之为“乐府”。
“新乐府”是一个相对而言的称呼,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称之为“古乐府”,所以将“元白”倡导的这场文化运动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本人之前的文章中有专门介绍过乐府,不明白什么是乐府或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本人之前的文章。
当时以白居易为首的文人喊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及理论,倡导文章、诗歌应该创作出新的乐府题目,并且内容也应该描述和书写时事,体现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新乐府有以下特点:
1、用新题目。
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诗人都以新题目写时事,因此新乐府也被称为“新题乐府”。
2、写时事。
新乐府写时事这一特点是白居易等人继承了“诗圣”杜甫的传统,最早以诗讽刺现实时事的诗人杜甫。
“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时,将这一特点继承了下来。
3、不以是否用以配乐歌唱为衡量标准。
也就是说如果从音乐的角度来分析,新乐府是只有乐府之名,而无乐府之实的,但是从内容的角度上来分析,新乐府是真正的乐府,因为它真正的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代表新乐府运动的诗作有白居易的五十首《新乐府》、十首《秦中吟》;王建的《水夫谣》;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
《古代文学》第六章 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

第六章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第一节新乐府运动◆主要成员:元稹、白居易、李绅、张籍、王建等。
◆“新乐府”的概念:指自命新题以写时事且能播之于乐曲的乐府诗。
◆“新乐府”诗特点:写实,风格平易通俗【附】“乐府诗”的发展▪《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杜甫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元、白等人的新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
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追求浅切、明白的语言,使老妪能解。
重内容轻形式。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由于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有的作品流于抽象说教:由于强调通俗,有些作品直白浅露,缺少美感和韵味。
第二节白居易一、简介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卒谥“文”,后人又称为“白文公”。
一生经历代、德、顺、宪、穆宗五朝。
以四十四岁(815)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兼济天下”是其主导思想,创作不少讽谕诗;后期“独善其身”是其主导思想,创作了感伤诗、大量闲适诗、杂律诗。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
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
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
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
”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
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
白居易于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在洛阳城东南履道里的家宅中与世长辞,时年75岁。
死后葬于香山寺东北的琵琶峰上,以便使他永远和龙门山水相依为伴。
二、诗歌分类:▪白居易诗歌现存有近二千七八百首,为唐人之最。
在江州自分其诗七八百首为四类(《与元九书》):1、讽谕诗——美刺比兴,因事立题,新乐府150首。
《秦中吟》(十首),“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集中暴露官场腐败、权贵骄横而百姓多苦难的社会现实。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特点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
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
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
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新乐府运动由于前有杜甫开创的传统,后有元结、顾况继其事,张籍、王建为先导,到了“元白”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使这一伟大的文学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友诗传续录》载:“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创为新乐府,亦复自成一体。
”新乐府运动在贞元,元和年间与韩柳古文运动相继磅礴于文坛,有着共同的社会原因。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新乐府运动主要作品: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
他们同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元白”并称,在元稹、白居易生活的那个时代即已盛行。
白居易序刘禹锡诗云:“予顷与元微之唱和颇多,或在人口。
新乐府运动

第三节 白居易诗论3
二、诗与现实。 认为诗必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 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69《采诗》) “事”,就是社会现实,指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 件, “一吟悲一事”(《伤唐衢》)和“因直歌其事” (《秦中吟》)。“事”触动人的感情,才能形成诗, 时代盛衰和社会好坏,都可从诗中反映出来。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 书》)的口号,为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做出了贡献。 反映现实,最重要的是暴露黑暗面,主张“惟歌生民 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但伤民病痛, 不识时忌讳”(《伤唐衢》),强调诗反映人民痛苦, 批评时政弊端。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连昌宫词》,是著名长篇叙事诗。 借宫边老人对连昌宫今昔盛衰变化的叙述,反映安 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巨大变化,揭露并抨击安史之 乱前朝政腐败,追溯导致祸乱原因,表达对“圣君 贤相”清明政治的向往。 此诗与白居易《长恨歌》并称。诗采取《长恨歌》 的题材,讽戒之意显著,叙事首尾详尽,布局完整, 描写细腻。
第三节 白居易诗论5
其诗歌理论具有进步意义,尤其是强调以诗歌来批 评时政之得失,反映民生之疾苦,是对现实主义诗 歌理论的重要贡献,是前代诗人所不可想象的。 局限性,偏颇处:过火强调诗歌的功利和实用,显 得狭窄。如过分地强调了诗歌的政治功用,限制了 诗歌的发展;过分地突出了诗歌内容对形式的决定 作用,忽略了诗歌完美的艺术形式。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 20
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1.概念:新乐府;新乐府运动 2.分析:张籍《秋思》;李绅《悯农》。
第二节
白居易生平思想
第二节 白居易生平思想1
新乐府

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或“寓意古题”,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进当时民间流行的歌谣,积极从事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是他们的代表作。张籍的乐府三十三首以及《野老歌》、《筑城词》、《贾客乐》等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奴役。王建在《水夫谣》中描写了驿船纤夫的悲惨生活。《田家行》、《簇蚕辞》则揭露了封建赋役的残酷。李绅曾作新题乐府二十首,惜已无存。他的《悯农》诗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皮日休的《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聂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和唐末农民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遂被称做“乐府”。乐府诗相当一部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后来文人也仿作乐府诗,唐代把南北朝以前的乐府诗统称作古乐府。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或“寓意古题”,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进当时民间流行的歌谣,积极从事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是他们的代表作。张籍的乐府三十三首以及《野老歌》、《筑城词》、《贾客乐》等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奴役。王建在《水夫谣》中描写了驿船纤夫的悲惨生活。《田家行》、《簇蚕辞》则揭露了封建赋役的残酷。李绅曾作新题乐府二十首,惜已无存。他的《悯农》诗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为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所继承。皮日休的《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聂夷中的《公子行》,以及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揭露了唐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腐朽和唐末农民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
唐代文学名词解释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这类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上官体: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奉和山野林秋》)。
他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时人谓为“上官体”。
它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中国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创作活动集中于唐高宗至武后时期,都属于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心中充满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他们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重视抒发一己情怀,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壮的感人力量。
他们是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
但“四杰”诗风并未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是武后时期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有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
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对律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两人最后完成了五律的定型。
(沈:《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宋:《渡汉江》)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除李、杜两位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可大致分为两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名词解释新乐府运动

名词解释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新的文学运动。
新乐府运动的特点是不断地反抗传统思想,强调自由主义,并在作品中体现新的审美价值观。
新乐府运动的概念源于《新乐府大辞典》,它收集了许多古老的乐府,重新编排、翻译,形成一种新式的语言形式。
这表明,新乐府运动强调的是文学的复兴和现代文学的发展。
新乐府运动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而且也发现在文化、审美、学术等方面,它希望通过大量的翻译和新作品来改变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文学的视野。
在新乐府运动中,《新乐府诗集》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是一部集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诗集。
新乐府的诗文用新的语言表达旧的内容,在写作形式上注入了更多的时代气息,以更加现代的视角看待人生,它有着强烈的现代感,令读者赏心悦目。
新乐府运动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行动,它思想上的变革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现状,也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新乐府既是一种新文学,也是一种新思维,它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传统,以一种更加智慧、朴素、友善的方式来表达唐宋文学的精神,以一种更加现代的视角和新的样式来表现文学的精神。
总的来说,新乐府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写作风格,也改变了中国文艺的审美格局,它成为了20世纪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乐府运动的存在,使中国文学取得了巨大进步,促进了中
国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和思维角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2017年高考文学常识:新乐府运动特点及代表人物?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其含义就是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又名“新乐府运动”。
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地主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
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
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高考学习方法,不为文而作。
新乐府诗的特点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除白居易而外,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作家。
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新乐府诗试图在诗中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弊端,然而此类型的创作不免会触动到权贵人士,因此在风气的推展上并不顺利。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遭谤被贬,远谪江州,新乐府运动也因之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