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认识的过程,需要一个认识的发生者,即主体,以及一个认识的接受者,即客体,而我们认识客体需要借助感官,感官为智力(知性悟性)提供素材,智力将其在大脑中呈为表象,所以说“世界是我的表象”。
何为“作为意志的世界”?也就是说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志,而物质却是意志的客体化,是表象的承载者,永恒不变。
我并不完全认可叔本华的思想。
叔本华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虚无的、窒息的、濒临死亡的世界,我们不需要因为世界本身的困苦而否定生命的意志,相反,永远不要跳脱轮回,体验、经历、感知,这是抵御痛苦与无聊的利器。
诞生以及死亡是存在的标识,意志走过了无穷的时间才客体化为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后又复归于无物,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是必然的。
痛苦永远存在,那么痛苦也就不是什么令人恐惧的事情了;个体终会湮灭,那么也就不用在意起始和终结。
正如加缪所想,生命本身就是在无意义中充实自我,苦乐不足所想,虚无不用顾忌。
马克思曾言“哲学家只是解释这个世界,关键在于改变这个世界。
”所以不要再为明天所悲哀,奋起反抗吧,反抗这荒诞的世界。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叔本华所著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是世界哲学史上最先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第一人,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代表,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动的力量。
叔本华对人世间的苦难感受敏锐,同样,他的一生中都充满悲观的人生色彩。
叔本华在哲学研究中致力于对柏拉图、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他对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哲学充满蔑视的态度。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从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对表象、意志、理性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叔本华的哲学深刻的影响了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一著作,那句开篇名言“世界是我的表象”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书中论述的内容是表象、意志和理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一个真理,而且是世界上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或者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明白这一道理的人会确切的知道:“他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他认为世界的存在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对个体完全只是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
这个进行“表象者”就是人自己。
叔本华认为在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有感知外界的能力,但只有人类能对外界的感知进行哲学的思考,因此,人类可以统治世界,这里承认了意志的存在,就是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他认为从表象出发认识世界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但是这种不全面是必须的,意志会补充这种片面性。
书中提到,客体主体分立是这样一个形式:任何一个表象,不论是哪一种,抽象的或直观的,纯粹的或经验的,都只有在这一共同形式下,根本才有可能,才可想象。
因此,再没有一个比这更确切,更不依赖其他真理,更不需要一个证明的真理了;即是说,对于“认识”而存在着的一切,也就是全世界,都只是同主体相关联着的客体,直观者的直观;一句话,都只是表象。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
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
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
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
”“让我走进里面去。
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的定义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
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
是依赖于主体的。
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
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世界的主体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
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
“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
”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
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
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
要说服一个人就必须迎合他的自身利益;他的欲望、他的意志。
请注意一下我们对自己的胜利记得多么久,对自己的失败忘得多么快;记忆力是意志的奴仆。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本

2024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书心得个人所感范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书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对人类的意志、表象、幻象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于生命和世界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希望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于人类的意志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叔本华认为,人类的意志是世界的根源,是一种永恒存在的力量。
他用精妙的论述,将意志概念从动物的本能行为与人类的理性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指出人类的意志不仅是驱动行动的力量,更是存在于人类的内心深处,驱使着我们持续地寻求欲望的满足。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人类的行为不仅仅受到理性的驱动,更受到一种强大而无法抗拒的内在力量的影响。
其次,本书对于艺术和美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于艺术的本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叔本华认为,艺术是唯一能够使人们从痛苦中解脱的途径,它能够通过追求美的形式和内容,使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琐碎和苦恼,寻求一种纯粹的感受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通过艺术,我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也能够从中找到内心的慰藉和满足。
此外,叔本华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于这两个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他指出,知识是对于表象世界的认知,是一种对于外界事物的了解和掌握;而智慧则是对于内在本质和真实存在的认识,是一种能够超越表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让我明白到,知识只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表象的了解,而智慧则是一种超越表象的能力,是对于真实世界的洞察和把握。
只有通过智慧,我们才能够超越片面的认知,去理解并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这本书让我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叔本华强调了生命的苦难和有限性,他认为生命是一种痛苦的存在,而我们的欲望和追求只是痛苦的源泉。
他提出了消除欲望的方法,通过抑制欲望和无欲无求的生活,来达到减少痛苦的目的。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通用5篇)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是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著。
叔本华是生命哲学的先驱,他非常敏感地感觉到人间的苦难,因而他的人生观了充满悲观色彩。
叔本华一生致力于柏拉图、康德哲学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著作分为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伦理学四个部分。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人类的思维至多只能表现出世界的外部现象,表现为一个接一个的事物,而不可能在本质上说明这些事物。
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人与众不同,因为人具有意志,意志是人的本性,是万物的基础、它单一、玄奥、超越时空,无原因、无目的,不可改变。
意志在现象界中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意识系列,处于永恒地无目的高一级形态与低一级形态的斗争中,因此与痛苦、灾难密不可分。
艺术仅仅具有短暂地使人摆脱意志的作用,真正的解放只“生于打破自我个性的束缚”。
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通过尼采,影响了活力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人类学家的观念和方法。
初读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开篇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
他认为,人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感触着地球,那么围绕着人的世界只作为表象存在着。
我认为,主体的悟性至关重要,不同的主体将对事物获得不同的表象,每个主体所表象的内容应是有差别的。
读完了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并没弄清作者真正所表达的思想,却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思考。
既然身外的世界只是自己的一个表象,我感知的事物,究竟是否真是事物的本身,我不能确定。
仅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具备深刻的思想。
这样,我的悟性极可能平乏或是愚钝,被我表象的世界一定是不够真实的,也相信我的周围也存在不少与我相近之人。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_吴迪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吴迪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我过年期间在家中仔细读的一本书,当时还有一本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作为参考阅读。
叔本华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思想借鉴了古印度佛教的智慧,尤其是佛教的强调因果、缘起性空的世界观,对欲望的驾驭与控制的人生态度,对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将叔本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了一个完整的表述。
他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其余的一切都是意志引起的表象。
二是痛苦的根源在于欲望。
欲望不能实现会痛苦,欲望实现了会空虚,人生就是在痛苦与空虚之间不断轮回,欲望越大,痛苦就会越深刻。
而摆脱这一轮回的一个途径是艺术,艺术是超脱欲望的法门,它能够让意志进入到纯粹认识的领域,停留在认识的领域自由翱翔。
下面我将分别就这两个观点提出我的看法和感想。
首先第一点,意志论的世界观。
意志是一个不可证明,只能感受的东西,是超越于因果律的表象世界的本源的东西。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论断。
艾耶在《语言、真理与逻辑》中表示要拒斥形而上学,提倡哲学的逻辑与分析性质,而不是对于所谓“第一原理” 的追逐,这是哲学从罗素那里进入当代发展后的新形势,暂且按下不提。
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放弃了对“第一原理”的追逐,那么世界将变得索然无味。
因此,我在个人情感上是认同叔本华对于世界第一原理的追逐的。
那么叔本华的意志论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经不经得起推敲的?我个人认为在类比上有一定的道理,在逻辑上则是不完备的。
意志论类比了印度的佛教思想、柏拉图的彼岸思想、康德的物自体思想。
就像叔本华在书中反复强调的那样,他的思想根源不仅来自印度的佛教,还来自于柏拉图和康德,可以说是东西合璧的思想。
柏拉图的洞穴说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一帮野人生活在山洞里,每天只能看到太阳照进墙壁上的影子,而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的、真实的世界,直到有一天,他们走出了洞穴才知道太阳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是故事中的野人生活的洞穴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也只是太阳照进洞穴形成的影子,真正的理智的世界在彼岸,只有通过最纯粹的智慧训练才能达到。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1叔本华认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是认识本质,包括自我和世界的本质。
他说:“我们决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
无论我们怎样进行探究,我们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
我们就像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找不到入口,只能有时粗略描绘一下城堡的外观。
”“让我走进里面去。
如果我们探索出我们自己心灵的本质,我们也许就有了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世界的定义世界是什么,世界就是人的表象,这是一条适用于一切有生命、能认识的生物的真理。
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表象,也就是意识中的东西。
世界上的事物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
是依赖于主体的。
比如人看见的太阳,其实并不是太阳,而是看见太阳的眼睛,是人的意识。
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而否定了一切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
世界的主体那么,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的人的本质,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就是意志。
人的真正存在是意志。
“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外表,我们对于心灵正如我们对于地球一样,不认识内部,只认识外表。
”潜伏在有意识的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
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像一个向导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
我们并不是因为发现了欲求某个事物的种种理由才去欲求这个事物,而是因为欲求某个事物才去寻找欲求它的种种理由;我们甚至还苦心经营了种种哲学和神学掩饰我们的种种欲望。
所以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人靠逻辑说服过任何人;连逻辑学家也只是把逻辑作为收入的一个来源而已。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重要著作,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本书让我对世界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书中的核心思想是关于意志和表象的二元对立。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两个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要素所构成的。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是所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的根源,而表象则是意志的表现形式,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叔本华认为,人类追求幸福的本质就是想要逃离意志的痛苦,并通过对艺术、道德和宗教的追求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书中,叔本华深入探讨了意志的本质和表象的局限性。
他将意志比作深渊,是无法被完全理解的存在;而表象则是一种误导和虚假的表象,它使我们误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与外部世界相隔离。
他认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只是一种幻觉,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基于我们的感觉和理性的限制。
这种对世界的误解和虚假引发了诸多痛苦和苦闷,只有通过超越个体的表象,才能够逃离这种命运的困扰。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将艺术、道德和宗教视为逃离意志痛苦的途径。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能够使我们逃离现实世界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我们可以超越个体的表象,感受到纯粹意志的存在。
道德则是通过施行利他主义和放弃个人欲望来逃离意志痛苦,从而达到超越个体的目的。
宗教则是通过与上帝的合一来逃离意志痛苦。
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们提醒着我们要超越个人欲望和自私,在关爱他人和崇拜高于自己的事物中寻求幸福。
阅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让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叔本华的思想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而是来自对自我的超越和追求意义的努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但这些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使我们陷入了痛苦和苦闷之中。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施展利他主义,在关爱他人和服务他人中寻求幸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有感
假期读了叔本华的著作颇有感触。
阿图尔·叔本华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叔本华建议读这本书的前提是《纯粹理性批判》、《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以及他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更确切的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作为表象但最终作为意志的世界,而不是将两者并列的。
在这本书中,叔本华试图解决康德哲学遗留下的难题。
和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不同,叔本华保留了物自体,并将其定义为意志。
所以这整部书都是为了阐述这一思想的,他从写下这本书到去世为止坚信自己已经解决了世界之谜。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重新诠释了充足理由律,解释为什么现象世界必须通过充足理由律来了解;第二部分提供了意志显现的细节,它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要求人从自身存在本质即欲望之中解放出来;第三部分试图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审美,即艺术中获得一种短暂的慰藉;第四部分以伦理学和禁欲主义的形式提供一种可能获得拯救的方式。
对于叔本华而言,世界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表象,一方面是意志。
主体是认识一切而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的,是世界的支柱,我们每个个人正是这样一个主体。
而客体则是我们通过先验的时空范畴去认识的事物,比如我们的身体。
主体和客体共同构成作为表象的世界,故而是不可分的。
叔本华认为人们的先天认识只有时间、空间和因果
律,而这些东西都只在表象间发挥作用、形成联系,和意志本身无关。
感性、知性和意志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一切表象的存在都是意志的客体化。
他认为一切表象的存在源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其一是感性和知性,其二是意志。
人的一切行为是由意志活动和行为活动两方面构成的,在叔本华看来两者是具有同一性的。
这里好像他犯了个错误,即我们通常认为想做某件事和去做某件事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是曲解了叔本华关于意志的定义。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活动不是感性和知性,即思考过程的那种活动,因为这种活动属于表象和物自体,即意志无关。
意志只在行为活动中使自己现身。
事实上它应该被理解为某种无法抑制的冲动,确切的说是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这种盲目的冲动,一切表象中的活动只是使我们感觉自由的假象。
意志是一种不能被克服的东西,我们每一行为都是意志的现身。
对于那些非生命体,纯粹物理的对象,意志似乎并不存在,但叔本华驳斥了这种观点。
他认为在无机的自然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获得客体化。
就象人类行为一样,意志就在那往下掉落的石头中使自己现身。
这样,作为意志最终呈现的问题被解决了,这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就在无处不在,又漫无目的永不满足的力中使得自己现身。
意志实质上在叔本华那里就是控制我们所处的表象世界的外在因素。
其实本书的宗旨是探讨物质世界和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说起来二者简单又复杂,有点像我们易经里说的一即是二,二即是一。
看他的著作和哲人共同思考这个过程是最重要的收获了,看他的一生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生活却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
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
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
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
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
罗素在他编写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
在叔本华的论女性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女性“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
”“既愚蠢又浅显--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不理性”互相仇视”“总事事陷入主观”。
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之后,当佣人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依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的睡着了。
他就这样永远的睡着了,但他的智慧带给了我们后人太多太多的思考……
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