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一)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
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
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
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
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
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
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优秀领悟五篇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优秀领悟五篇《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优秀领悟1叔本华讲荣誉,提醒我,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
那不过是存在于他人的脑海里,并不会对我自身产生多大的影响。
而且他人的想法不总是对的。
我们应当尽量控制我们脆弱的自尊心。
喜欢叔本华对骄傲和虚荣的分析对比。
骄傲是我们内心的确信,而虚荣是建立在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上的。
骄傲是因为我们自身有能力也有信心,而虚荣只会让我们渐渐失去自我。
叔本华说,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
我不认可这个观点。
不是最廉价,而是最普遍。
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值得骄傲。
为自身的民族骄傲,应该算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可,而非对自身的自信。
地位地位和名誉的区别在哪呢?叔本华说地位不过是提供一种虚假的价值。
但当这种虚假的价值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代表性事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承认地位的重要性。
地位可以维稳,它可能会附带金钱,表明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
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职称,一张凭证。
但受到社会认可,我们也会因此获得很多好处。
叔本华说,外在的良心就是名誉,内在的名誉就是良心。
这句话有点绕,却也很有道理。
名誉是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而真正想要获得名誉,需要有不错的品格,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当然,不纯粹是道德的影响。
人要取得社会的信任,必须要有不错的社会评价。
不错的评价取决于我们的人格。
名誉和声望又有所不同。
声望需要争取,而名誉只需要保持。
它不需要我们做多大的努力。
追求我们现在一直在讲追求,但追求何种事物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
如果我们一直去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达到的事物,我们会容易感到挫败而感到无价值。
追求简单的关系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有丰富的内在,简单的关系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舒畅,因为人不用一直去考虑他人的想法,而是专心为自身而活,去做自身喜欢的事情。
丰富内在叔本华这一章讲的很好,提了很多人生的建议。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尽量去寻找那些可以和我们心灵契合的人,无聊的聚会可以少去,因为那不会让我们成长,那只是会让我们妥协,成为和每个人一样的人。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相关推荐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通用13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心得了。
怎样写读书心得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通用13篇),欢迎大家分享。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篇1读完书看完附录,和那么多伟大的人物一样,我也被叔本华深深吸引。
确实,就像尼采说的,叔本华是为自己而写,文字不矫揉造作、不似是而非,非常的坚定、自信。
本书,让我对哲学也产生了兴趣。
直接行动就是在当当网上订购了“尼采、柏拉图”,和哲学搭上伙之后,反观之前的读物,觉得层次太过低劣,接收到的知识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消化肠道”,搞不清是第几手了。
当真正阅读名著时,会发现,很多我认为新鲜的论断有可能是好几个世纪之前的产物。
在19世纪叔本华的书中,发现很多现下都非常“时髦”的观点,如同新瓶装旧酒,可见我的孤陋寡闻。
1、对待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态度很多心灵导师都告诫人们要“活在当下”,其实在19世纪叔本华便认为“现在“尤其珍贵。
他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说明过去、现在和未来对人们的影响,并明确表示“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甚至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以及把握现在的重要性“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我们拒绝美好的现在时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这可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卖疯了的畅销书《当下的力量》无非也就是围绕这些理念。
2、关于人自身幸福“人的最大成功在于内心的宁静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看到某名家的这句话,我不远千里去北京参加她的工作坊。
而这里,叔本华对于人自身幸福的论述更加的的精准。
他说“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
”成功和幸福,研究的人太多,说法也很多,但是这几句话,简明扼要的表明了幸福的属性,幸福无关乎他人和财富,仅仅关乎自身。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1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深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购买这类书,因为读不懂。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吸引我决定读一下,而这是第二次阅读。
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决定再次读一遍。
应该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智慧:“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
作者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
没有好的身体,谈何快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快乐呢!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略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后悔。
叔本华在论述人的一生如何获得快乐幸福时,用很多语言和引用否定了财产的多少对人生快乐幸福的作用。
即使人的财富可以让人实现很多愿望,但是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因为人类是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对财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
而权力可以获得财富。
但是同时,财富和权力不会永恒存在,因此拥有这些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幸福,而保护财富和对权力的极力维持,让人充满了焦虑和疲惫……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诲才会感到快乐。
所以,得到教诲就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快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一本好书,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写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哲理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2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
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
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
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
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
即死亡。
我们依恋这一生存,是因为因为这一生存本身。
而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所作的妥协。
而是主动地享受生存。
并且渴望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
生生不息。
个人很喜欢他的这本书。
很多地方甚至心有灵犀。
达到了深层次地精神交流。
不知是悲哀还是可喜。
斯人已逝。
人类还将生生不息。
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起成长。
叔本华说,意大利医学家数学家卡丹奴斯的《论逆境》与他这本箴言书大同小异。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掺进过简短的幸福论方面的论述。
深刻而因此挑剔的哲学家尼采对他的哲学一度推崇备至。
现代主义大师兰茨卡夫卡曾说过:“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英雄所见,略同。
但,愚人们——也就是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大多数人——也做着恰恰相反的同一样的事情。
正如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跟我们刚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所发现的并没有两样。
”所以佛说,要苦渡众生。
人生的智慧,就是教你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这一生。
因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
生来就是来遭受痛苦的。
所以,我们应该找到对策。
那就是以快乐对付痛苦。
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
如何才能幸福地生存下去。
因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所以,幸福的生存绝对优于非生存。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通用19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通用19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通用19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通用1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1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
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
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
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原作者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他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通过阅读,你都感受到了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一这本书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着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我是20xx年5月份在亚马逊中国买到的这本书,同时买的一本书是《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
书到了之后,先翻看的《人生的智慧》,刚开始的时候看得很迷糊,感觉思想混乱,没有静下心继续阅读,只是心里隐隐约约觉得原作者写得很高明,但是译者水平太烂,有些语句重复罗嗦,句读没做好,以为自己是白买了。
于是,在看了不到一章节的内容,就把这本书放下了,转而去看的《冥想5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
那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看完那本书后,自己的心也平静下来了,于是重新捡起了《人生的智慧》。
陆陆续续大概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被装在了自己的背包里,跟随着自己出差,在火车上、地铁上、床上都会被拿出来翻一翻,每当看得投入后,自己的内心都很平静、踏实,深深地为作者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为作者精辟的思想所感染。
在书中,作者主要讲述的是教人怎么平静地过完这一生,它是一本哲学上幸福论的着作。
作者系统严谨详细的分析了幸福产生的来源、分类以及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以及译者附录的作者生平。
第一章节,作者对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进行了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和人所展现的表象。
第二、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就这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被作者认为是人幸福与否先天性的决定性因素。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他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商去贸易和赚钱,并没有延续家族的商业辉煌,然而让其父亲也没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遗产比经商所能创造力和影响程度更为巨大,绵延了几个世纪,成为了现代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
一生未婚,无子无女。
就像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的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种种滋味“。
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
这或许就是选择孤独的收获,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
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
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
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
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无聊,无聊的人归因于肤浅,而智者体验更多的痛苦,。
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对于肤浅之人来说他们是对立着的两回事,中庸之人觉得两者关系式辩证的,而睿智之人认为他们是一码事。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写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这本书使叔本华成为享誉世界的哲学家。
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
该译本是我国第一部从德文版译出的全译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
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
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
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
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
鸡汤。
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
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
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
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
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
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
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
以前的我,总是希望事情尽善尽美,多听一些意见,多做一些考虑,多做一些及计划,多尽量避开一些“坑”,甚至想过,我要记录下来,以后告诉我的孩子,怎样去避免
掉这些。
但同时,我也在思考另一个问题,万一我的孩子不愿意听我的,执意为之,我是要坚持,还是要放下。
现在,我想我会放手,我会给孩子建议,让他明白任何事情是立体的,多面的,不是填空题而是多选题,但是最终判断在他,最终选择在他。
我并不是惧怕不幸所以这样。
不幸是主观的,不同的人的不幸是不一样的。
我能想到的一个情形,就是早恋。
青春期的时候,懵懂多情,在乎一切,但是我们被教导的是压抑,并不是有效的疏导。
长大了呢,不止一个人对我说,回想过往,最遗憾的是校园期间没有一段值得回忆的懵懂情感。
他们不幸吗,有人觉得,有人不觉得,但是他们的确缺失了人生中不能再重来的一部分,经历或者认知。
如果有机会,我会再读一遍,或许到时候会得出其他的想法吧。
好书值得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