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亚瑟·叔本华探讨了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这本书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建议,引导我们走向更加智慧和充实的人生。
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智慧在于认识到幸福的本质是减少痛苦。
他指出,理性的人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避免痛苦。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幸福并非仅仅取决于外在的物质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身的需求,并且努力减少不必要的痛苦,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叔本华强调了人生的本质是孤独和寂寞。
他主张在离群索居中保持自我,享受孤独。
这并不是要我们完全与他人隔绝,而是要学会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通过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培养内在的智慧和力量。
此外,叔本华还提出了关于人生智慧的重要原则,即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之间取得平衡。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快乐,而忽视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
同时,也不能过度沉迷于未来的计划,而忽略了当下的幸福。
只有在当下努力奋斗,同时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关于两性关系,叔本华的观点独到而深刻。
他认为,女性应该团结起来对抗男性,而男性的名誉则更多地依赖于对女性的忠诚。
这些观点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引起争议,但它们也反映了叔本华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在阅读《人生的智慧》时,我不禁被叔本华的哲学智慧所吸引。
他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书中的金句如“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等,让人深思。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可能被误解为悲观厌世。
事实上,他并非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正如他在书中所强调的,真理就像植物在岩石中生长一样,虽然艰难却依然向着阳光生长。
叔本华的哲学是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希望我们能够以更加智慧的方式面对生活的挑战。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哲学著作。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罗素·罗兰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叔本华与他母亲的关系并不融洽,其母热衷于组织沙龙活动,而这与叔本华所主张的“人生本质是痛苦的,人应关注自身才能获得幸福”相悖。
从他母亲在书信中所言“你所哀叹的世人的愚蠢和人生的痛苦使我闷闷不乐,让我噩梦连连,而我原本是可以做个好梦的”,足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叔本华的主张未被世人接纳与推崇,甚至被视为危言耸听。
然而,时间是最为公正的见证者,叔本华在晚年时获得了应有的声誉,月桂花环戴在了他的头上。
在声名鹊起之前,他的生活极为规律:拥有早上不被打扰的写作时间、中午的散步时间、下午不间断的阅读时间,以及晚间去剧院和音乐会享受的时光。
他始终践行着自己的主张,即关注人的自身而非外在以获取幸福。
72 岁时,他在睡梦中安然离世,无疾无痛。
反复研读叔本华的作品《人生的智慧》,期间曾因饮食和睡眠而数次中断,对其喜爱程度可谓如痴如醉。
其精彩之处,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有着复杂的感受:为与此书相遇而喜悦,感叹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力与幽默感,醒悟应将重心放在自身。
世上并不存在仅通过阅读就能让人获得幸福的书籍,而这是一本提供如何获得幸福之方法的书籍。
了解了方法,就应当去践行,在生活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获得幸福的办法实则极为简单: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稳定增长的财富。
要将重心放在自身,关注人的自身。
一个健康的身体,乃是幸福的根本。
任何以牺牲健康为前提去获取财富、追求愉快享受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应拥抱愉悦,拒绝无聊的享受与娱乐,追求精神层面的快乐——尽管这可能伴随着痛苦与孤独;尽情享受闲暇的时光,追求独立与闲暇。
努力去获取并保障自身的财富,过多的财富对于幸福的获取并无益处反而可能有害。
对待财富的态度,应是持有与保存,将其作为抵御未来不利局面的有效手段。
——剧透至此,本人学艺不精,在此仅对叔本华的主张做简单总结,推荐更多人阅读此书。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代表作,自 1850 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决定人一生幸福的根本差别是什么,以及人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我前后断断续续读了 3 个多月,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
这本书主要分 6 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观点。
第 1 章讲述了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内在(健康、力量、外貌……)、外在(财产……)、社会地位(名誉、地位、名声……)。
而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这让我明白,外在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固然重要,但内在的品质和素养才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
我们不能只注重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品质。
第 2 章着重讲述了人的自身,包括关注自身发展、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这一章让我认识到,人应该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
正如吴军说的“生命是一条河流,有的人的河是一条小溪,有的人的河是一条大江”,与作者的生活需要增加的是深度而不只是长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 3 章讲的是人所拥有的财产。
叔本华认为,对于财富,我们应该视它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
这让我明白,财富并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合理地使用财富,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第 4 章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即第 1 章中的 c:社会地位。
这一章让我认识到,我们不应太多关注别人的评价,人是群居性动物,所以不可避免的要跟别人打交道。
我们应该学会在人群中保留一份孤独,不要把自己的想法立刻跟别人说,也不要对他人的话语过于认真。
同时,我们也应该减少对他人的期待,不论是在道德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
第 5 章的标题叫:建议和格言。
这一章围绕人生的方方面面给出了很多箴言,这些建议也没有特别清淅的脉络,更像是一些人生“忠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确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苦恼吧,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希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迈着沉重的步伐,我们走过了2021年的三分之一时间。
这是灾难的一年,巨变的一年,也是奋斗中的一年。
逆流中,我们思索与查找,不断坚决信念……在疫情中,我见到了许许多多顽强的英雄,同样见证了许多一般人坚守、顽强的故事。
作为一名交通行业从业者,每当我看到我们守护的交通动脉,每当看到辛勤工作的同事们,我心中的自豪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
在这短暂而又无比漫长的抗疫征程中,我信任,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激荡着思索与疑问。
是的,天灾犹如一面镜子,照亮了人性中的闪耀和光辉,也展露了我们生活与精神的脆弱。
在灾难面前,每个人都不乏迷茫与焦虑,我们是否应当返璞归真。
带着这些思索,我投入了属于我们高速行业的“抗疫”战争中。
假如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的2021,我信任首当其冲的应当就是“坚持”,在疫情中坚守职责,在业余时间里坚持阅读。
在这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文字无疑为我带来了许多力量。
其中给我带来最大震颤与激励的是叔本华所著《人生的智慧》。
在艰苦的奋斗路途中,坎坷与困难无疑是常态;在面对困难枯燥的抗疫工作时,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动摇与怀疑。
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到以我们一己之力无法掌控与预报的天灾人祸时,正如加缪在《鼠疫》中讲到那样:“当将来成为了触不行及的彼岸时”在担忧中如何掌控我们自身的精神,成为了我在疫情期间的思索。
而《人生的智慧》中的观点让我窥见了端倪:理性的人不追求快乐,只求摆脱苦痛。
正如书中所提到: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美妙。
唯有摒弃个人的惰性与趋利避害的自我心理,在实现个人意义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们才不易误入歧途。
随着疫情进展,我这本书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想要收获价值与成就,唯有将自身的精神与价值投入到真正有意义的工作与事业中,我们才会收获那“确定”而“精确”的满足。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1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深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购买这类书,因为读不懂。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吸引我决定读一下,而这是第二次阅读。
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决定再次读一遍。
应该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智慧:“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
作者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
没有好的身体,谈何快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快乐呢!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略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后悔。
叔本华在论述人的一生如何获得快乐幸福时,用很多语言和引用否定了财产的多少对人生快乐幸福的作用。
即使人的财富可以让人实现很多愿望,但是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因为人类是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对财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
而权力可以获得财富。
但是同时,财富和权力不会永恒存在,因此拥有这些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幸福,而保护财富和对权力的极力维持,让人充满了焦虑和疲惫……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诲才会感到快乐。
所以,得到教诲就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快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一本好书,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写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哲理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2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读人生的智慧有感1《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
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和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的成名作。
这本书涉及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待人接物等与我们世俗生活至为接近的事情,语言很通俗,但却有其难以抗拒的魅力,让人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的思想跟着作者走。
同时本书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阐述了"幸福论".本书开篇即将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分为三类: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显示的样子。
那么何为幸福呢?叔本华的解释是,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对于幸福只能发挥间接作用。
杨绛先生说过,人最可贵的是人自身。
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挺长,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实取决于人的内心是否强大。
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叔本华对现实进行了剖析: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
可是我们如果能够内在丰富,或许对运气就不会有过多的要求,也不会在对比中产生更多的不甘心。
如歌德所说"大众,不分贵贱,都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所以,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真正悟到这一点的又有多少呢?伊比鸠鲁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类: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
第一类如食品、衣物,最后一类如奢侈、排场等。
然而,让人产生不愉快的或许是排在后面的需要。
人性中还有一点,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
我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是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提高我们的要求。
提高要求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吗?适当的给欲望做减法,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或许并非坏事。
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有句话,"扰乱人们的不是客观事情,而是人们对客观事情的见解".眼前的事物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人对它的认识多半取决于自己的主观看法。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前段时间,我阅读了罗素的《幸福之路》,那本书被归类为生活哲学。
然而,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云里雾绕,很多句子都难以理解。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觉得自己的理解能力似乎无法跟上这些大师的思想。
这种自我否定的感觉让我很沮丧,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深入阅读和理解这样的书籍。
然而,人总是健忘的。
在小红书中,我被推荐了叔本华的《人性的智慧》,并且被形容为床头必不可少的人生之书。
我再次被诱惑,下单购买了这本书。
然而,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却发现它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轻松易懂的读物。
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引用了尚福尔的名言:“幸福不是容易的事,很难求之于自身,但想要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这句话提醒我们,幸福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我们不能期望在外部找到真正的幸福,而应该从自身内部去寻找。
另一句名言则是:“生活不是让我们享受的,而是让我们忍受的。
”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学会忍受和应对这些困难。
在“建议与格言”部分,书中罗列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建议,包括“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我们对他人应采取的态度”,以及“讨论我们应如何看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
这些建议和格言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书中提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唯有痛苦是真实的。
我们的身体在安然无恙时,我们很难察觉到痛苦的存在,但当身体的某一处出现问题时,即使是很小的伤口,我们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同样,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事情,但只要有一件小事不如愿,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和不幸。
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过于追求虚幻的幸福,而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幸福。
书中还强调了享受当下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享受每一个没有直接烦恼和痛苦的短暂时刻,学会感恩和珍惜。
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我们不能总是寄托希望在未来的事情上,只有今天才是真实的。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是否总是在期待未来的某个时刻,而忽略了当下的幸福?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追求简单关系和单调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通用19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通用19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通用19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通用1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篇1一本书或者一堂课只要有一句话能触动我们,那就是一本好书、一堂好课了。
如果把一次触动比喻为一朵浪花,那么,在读这本书时,你会觉得波涛汹涌,浪花翻滚!在阅读前,下了很大决心,要求自己一定要沉下心来仔细领悟,因为总认为和哲学相关的书籍都是深奥、晦涩难懂。
但当我翻开书时,吃了一惊,因为它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且翻译本的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里面很多观点并不新颖,但却分析透彻,且加以佐证,有理有据,使人觉得言之有理,绝无空洞乏味之感。
前言里,亦非介绍叔本华时,提到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从小就性格孤僻,孤傲敏感且喜怒无常”,此书字里行间也流露出来了。
但这样也会觉得叔本华也和我们常人一个样,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总的来说,本书内容还算正面、积极向上,读完后可以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唤醒藏在我们内心的那份激情!“人们在世间有何种感受,主要在于人以什么方式来看自己所处的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逛街、参观,但每个人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个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提醒我们要注意学习,不断提升、拓展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当别人有不同意见时,不要轻易地以自己的看法去判断对错,而应该顺藤摸瓜,找到产生这个观点的“方式”,以此提高自己;另外,要尊重别人的意见,错和对都不是绝对的,做到“合而不同”。
“人持久不变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是亚里斯多德的名言。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由此可见,人格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意义非凡!从小的方面来说,人格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于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他人,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当初一读叔本华的这本书,就喜欢得不得了。
在给友人的信中自称,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给他所带来的愉悦是“从来未曾体验过的”。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独处与思考是开发这种内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个人自我品味的前提。
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应该爱好独处,站在时代的最顶端。
这样他才能看的更远,思考的更深。
以下是一位网友在读完《人生的智慧》以后所总结的6点个人感悟,或许对你的人生能有所启迪和醒悟:
1,穷人痛苦,富人无聊
叔本华认为,穷人痛苦,富人无聊,是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时所面对的两大问题。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
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
一个社会的穷人越多,这个社会的苦难就越深重。
饥饿、疾病,甚至战争,都和贫困贴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贫困的原因和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穷人脱离贫困而走向富裕,富人群体日益庞大,无聊的人群也开始逐渐增加。
无聊的人会生出许多无聊的事,无事生非是人的本性。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现在越来越多,所谓温饱思淫欲,正在变为一种我们这个社会的常态。
吃饱了总得找点事做吧,不然太无聊了,于是乎女人就成了目标之玩物,毒品就成了精神麻醉之寄托。
2,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
所谓人生智慧,就是关于人的一生怎样过得幸福的智慧。
叔本华认为,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爱,自娱自乐,源自一个人的内在精神。
即帕斯卡尔所说的,独处是一种能力,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无法学会一个人独自安静地呆在房间里。
对于人生幸福,叔本华指出,决定普通人命运的根本在于3个内容:
1)人的自身,即在普遍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比如房产、车、固定资产等等。
3)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主要是荣誉、地位和名声。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说:“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人自身拥有的优势,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与人的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与戏曲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
”这些话告诉我们,心灵和情感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胜过地位、出身以及财富。
因为心灵是人自身所拥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则属于身外之物,并不属于人的本性。
一个人精神丰富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是平庸还是高贵。
因为他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以及是否能感知幸福的能力。
3,耐得住寂寞,学会独处
叔本华说,能够自得其乐的人最幸福。
没有相当程度的孤独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
他的原话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独处时,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
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
”“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却难以心满意足。
”
坏人容易形成团伙,小势力,伟大的人卓尔不群。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实际上,叔本华一生大半时间都过着半隐居生活。
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PK之后,他便辞去教职避走他乡,在法兰克福远郊的一个小镇住下,著书立说,直至去世。
珍爱自己的精神个性,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做一个卓尔不群的人。
叔本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
苏格拉底看到街上摆卖的各种各样的奢侈品时说,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多!
4,愚蠢人打发时间,聪明人利用时间
一个人喜欢与人交往的程度,与其思想的平庸和贫乏程度一致。
对此,叔本华很明确的提出:“人生,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
”他说:“一个人若有了卓越而伟大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气质。
因为这种人坚信,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
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选择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成一个无用的家伙。
5,按照自己天性发展的人能获得幸福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表明了一点,即能够自得其乐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发展并取得成就的人,最后能获得幸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人若能够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断发展,并借助这种才能从事某种活动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
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
因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们控制。
人到老年,几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会枯竭,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因为只有我们的自身拥有才能够在我们各自的生命中保持得最为持久。
对此,歌德也说,谁要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才能并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6,珍惜当下的每一天
叔本华认为,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才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眼前的美好事物,或者说眼前事物的美好,直到有一天这种美好消失时,我们才后悔没有珍惜人生每个被它闪耀的瞬间。
我们不能因为触手可及,俯拾即是,就不去珍惜眼前的美好。
要知道万物属无常,有生便有灭,好好珍惜当下,我们才能享受生活,收获幸福。
生命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有人沉,有人浮,沉下去的化作一摊泥,浮上来的随波逐流,在这沉浮间,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还能追求些什么?逝去的已成为过眼云烟,未来的还无法揣测,只有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一切,才是幸福。
叔本华用他一生的哲学所学和体验之智慧,让你我懂得:在明天和意外之间,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最先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