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下载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教学内容:引言、第一部分大自然的奇妙的语言1. 引言: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四季变化、白天黑夜、风雨雷电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2.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感知;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四季变化、白天黑夜、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3. 讲解:讲解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4.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的自然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成果。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科学原理的掌握程度。
《大自然的语言》课程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认识天气(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和变化规律。
(2)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3)教学内容:天气的定义、天气的分类、天气变化规律。
2. 第二节:探索气候(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特征和影响因素。
(2)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
(3)教学内容:气候的定义、气候的特征、影响气候的因素。
3. 第三节:解密彩虹(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和颜色分布。
(2)教学方法:讲解法、实验法。
(3)教学内容: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颜色分布。
4. 第四节:地球的运动(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2)教学方法:讲解法、模型演示法。
(3)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5. 第五节:生物的适应(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3)教学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课程报告: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大自然的语言》。
2. 课件:PowerPoint或其他演示软件。
3. 实验器材:如三棱镜、水槽等。
4. 网络资源:相关自然现象的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定期进行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辅导。
《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掌握其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及其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2. 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及相关自然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合作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大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景象。
(2)引导学生分享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识。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理解其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自然现象的原理和特点。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讨论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和补充。
(2)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5. 实践探究(2)各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究成果。
6.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实际行动。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10.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感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3. 学生合作讨论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查一查
鉴别 的意思是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 (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为什幺不会______(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理由: _________
(四)从 词语采集 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S 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语文 S 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幺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
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 雁、庐、鉴 3 个生字。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 雁、庐、鉴 3 个生字。
四、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 1 2 处为 A 级
错 3 5 处为 B 级
错 5 处以上为 C 级
3、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
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幺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教具准备:
师:一份阅读检测题;一份阅读材料 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生:观察大自然中的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特点;(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运用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交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2)培养学生积极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兴趣和习惯;(3)培养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特点;(2)运用词汇和句子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3)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和交流。
2. 教学难点:(1)对自然界中不常见动植物的认识;(2)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子进行自然环境描写;(3)在交流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户外观察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动植物;(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表达。
2. 新课导入:(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运用词汇和句子进行描述;(2)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3. 课堂活动:(1)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选取一个自然现象或动植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描述和交流;(2)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作业设计1. 观察自然环境,选取一个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描述,写在日记中;2. 结合所学内容,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户外自然环境观察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观察和描述的自然现象或动植物;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户外自然环境观察活动和语言表达情况。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1.1 课程背景《大自然的语言》这一单元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认识它的美好和重要性。
2.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提高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互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感受它的美好。
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语言的重要性和交际工具的作用。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1)询问学生,什么是语言?为什么我们需要语言?(2)播放视频《大自然的语言》。
引导学生讨论视频中出现的自然景观和动物,了解自然语言的表现形式。
3.2 讲授环节(1)分享阅读素材:请学生阅读《大自然的语言》,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表现形式和美丽之处。
(2)解释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3)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文中的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和感受。
3.3 实践环节(1)练习语言表达能力: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处自然景观,使用适当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2)口语表达活动: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朗读描述图片所见的自然事物,并进行阐述。
(3)合作创作活动:小组合作创作一篇有关大自然的语言的文章。
3.4 总结环节(1)请幸运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感所悟(2)讲解和解答本节课的疑惑。
四、课后作业及评价4.1 课后作业(1)完成口语表达作业,要求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在家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了解自然的语言。
4.2 评价标准(1)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情况。
(2)关于大自然语言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3)参与度和团队合作意识。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主要内容。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的打印稿。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
(2)提问:你们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疑问或想法?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互换阅读,讨论课文中的内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2)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 实践环节:(1)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解释。
(2)每组汇报自己的实践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文内容。
六、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语言,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2. 邀请专家或有相关经验的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更多关于大自然语言的知识。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第一章:了解大自然的语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大自然中的语言形式,如动物的叫声、植物的生长周期等。
大自然语言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气象预报、生态监测等。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形式和应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自然语言的观察和理解。
第二章:动物的语言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培养学生对动物语言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动物的叫声、体态、气味等交流方式。
动物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狼群的协作狩猎、鸟类的警告同伴等。
2.3 教学活动:观察动物纪录片,分析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动物之间的交流情景。
小组讨论,探讨动物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植物的语言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培养学生对植物语言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植物的释放化学物质、生长周期等交流方式。
植物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花朵的吸引传粉者、植物的共生关系等。
3.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之间的交流方式。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植物释放化学物质的过程。
小组讨论,探讨植物语言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人类对大自然语言的探索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大自然语言的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教学内容:人类对大自然语言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人类对大自然语言探索的案例,如动物语言翻译、植物信号传递等。
4.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人类对大自然语言的探索和研究。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自然语言探索的看法和想法。
第五章:保护大自然的语言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保护大自然语言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力。
5.2 教学内容:大自然语言受到的威胁和挑战,如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下载2021年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读4个生字。
2.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学习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从大自然的语言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学习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知识链接
哥白尼(1473年~1543年):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
1473年出生于波兰,通晓多国语言,了解经典文学,能够胜任翻译,做过执政官、外交官,也是一名经济学家。
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
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在著名的《论浮体》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阿基米德原理:放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从此使人们对物体的沉浮有了科学的认识。
富兰克林(1706年~1790年):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
他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证明了雷暴不是上帝的怒火而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并且发明了避雷针,还发明了双焦点眼镜、蛙鞋等等。
富兰克林是共济会的成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也是美国首位邮政局长。
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他的墓碑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学习过程(2课时)
预习检测
1.读词语,加点字注音。
大雁()漂砾()庐山()
鉴别()皇冠()风筝()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粗心( ) 如果( )
到处( ) 思考( )
以为( ) 语言( )
3.课文第小节告诉我们是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第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自主完成检测,同桌互查。
]
导入感知
文中列举了大自然的哪八种现象,这八种现象告诉了人们什么知识?
自然现象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高飘晴天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了解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课外阅读中的常识,适当扩展,引发学生观察钻研的积极性。
]
精读感悟
1.品析诗歌中列举的八种自然现象,了解这八种自然现象告诉人们的知识。
(1)把八种自然现象进行分类:
关于气象常识的:
关于四季变化常识的:
关于动植物生长常识的:
关于地质考古学常识的:
(2)研读重点句。
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号?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这两句话把比作,把比作,形象地写出了蝌蚪的特点和大雁编队的特点。
仿写句子:在,不就?
②大树若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年轮的自然现象告诉了我们树木的。
③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想一想:大自然的语言妙在哪里?
读一读:怎样读,才能让人体会到大自然语言的妙?
写一写:仿照例子填一填表示数量的词语。
例:汪洋一片
台灯鱼鳞
大雁蝌蚪
2.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要读懂它们并不难,那怎样才能发现和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1)你从课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得、富兰克林身上知道了什么?
哥白尼通过观察创建了学说。
阿基米德洗澡时学会了,发现了定律。
富兰克林在暴雨中,捕捉到了。
(2)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3)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视而不见:
妙不可言:
[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这不仅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歌的语言特点,了解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懂得只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就能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
总结提升
1.《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儿童诗,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3.选择你喜欢的一小节诗句,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仿写。
4.相关课外读物推荐。
《给星星正名》《雪朝》:这两首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用细致入微的目光和勇于探索的情感,来感受大自然的风采,领略大自然的奥秘。
[总结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特点,进行仿写。
同时,激励孩子们从小要养成热爱学习、善于观察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将来才能真正读懂那些妙不可言的大自然的语言。
]
达标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kē dǒu shān m i bān jiā
()()()
d y n y l n d u h o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吹()偏()
砍()编()
泳()监()
脉()鉴()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斗转( )( ) 妙不( )( )
( )( )不见 ( )( )大意
四、根据课文内容,连接相关知识。
白云高高飘秋天来到
蚂蚁忙搬家天气晴朗
蝌蚪水里游要下雨了
大雁往南飞春到人间
五、造句。
只要就:
如果就:
六、把下面的词排列成一句通顺的话。
1.人间春天来到已经
2.粗心大意大自然的语言人看不见的 3.大自然真的的妙不可言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