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
精选南怀瑾励志名言

精选南怀瑾励志名言南怀瑾励志名言1、一切现象本来随时在变,你还抓个什么!2、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3、什么叫作魔境界?就是求快乐、求享受、求快感。
4、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5、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
6、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
唯有炳然周孔教,至今仁义洽生民。
7、穷归穷,绝不愁,如果又穷又愁,这就划不来,变成穷愁潦倒就冤得很。
8、道为古,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9、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克服自己;圣贤不想征服天下,只想征服自己。
10、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学问都是后天的污染,污染越多,我们生命的天性越少。
11、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
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12、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13、人之所以不能得道,就是被两样东西困住了,一个是空间观念,一个是时间观念。
14、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15、生命,只在被欲望迷乱了的人心中,才一定要分出尊卑高下。
不争,是人生至境。
16、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17、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8、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可怕,还可以复活,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19、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20、道是天下人的公道。
生命的意义不在**上,自性是光明的,不要被四大牵着走,不要玩弄四大。
21、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22、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
南怀瑾老师的50句人生精言

南怀瑾老师的50句人生精言南怀瑾是一位读书宏富、贯通儒释道、修行颇深的国学大师。
他对人生有着很多的精彩议论,夹杂在他对儒释道经典的解说中,每一句都体现着他的学问和修为,每一字都体现出一种通透的质地。
这样一位智者的人生感言,极为难得,当今稀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一再领悟。
我们精选了南怀瑾的人生精言50句,他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细细体悟这些话,正是走在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光明大道上!1、靠别人永远没出息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连你的儿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
……如果自己不站起来,指望别人依赖别人,永远是没有出息的人。
2、人的势利,很正常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
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的变态。
物以稀为贵,此所以道义的绝对可贵了。
3、器度决定高度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都不同。
你要成大功、立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
4、寂寞的享受我告诉你们一个经验:当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跑到高山顶上或大沙漠里,非常宁静,自己的眼泪就不晓得怎么会流下来。
这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欢,那是一种无比的宁静的舒服,身体每一部分都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痛苦、烦恼什么都没有了。
就是古人所谓的“空山夜雨,万籁无声”。
只听到空山里雨水拍打树叶的声音,别的什么都没有。
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
5、空灵才能自在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器度不空灵,那就完了,等于拿个杯子在小坑的水里当船,永远动不了。
有高远的、空灵的境界,才可以在这个人世间,这个宇宙里,自由自在地飞,才能得到逍遥。
6、没有什么会一直拥有凡是好的大家都希望它不要变。
像人类的感情,我们都希望爱河永浴,希望它不要变;年龄也希望不要变,永远青春等等。
可见人永远都是那么愚蠢!如果我们懂了这个道理,知道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物,变是当然,不变?没有这回事!7、成大事者必变通“功业见乎变”……历史上的伟人:第一等智慧的领导者,晓得下一步是怎么变,便领导人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第二等人是应变,你变我也变,跟着变;第三等人是人家变了以后,他还站在原地不动,人家走过去了他在后边骂:“格老子你变得那么快,我还没有准备你就先变了!”8、以信仰约束自己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
精选的南怀瑾名言名句大全

精选的南怀瑾名言名句大全1、涅盘是得道的最高境界,智者所受是大智慧成就,不是迷信,佛法是讲每一个人大智慧成就,自性自度,盲目信仰不会成就的。
所以真出家的,是大智慧的高人,才能智者所受,是圣人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受了痛苦,觉得世间很麻烦,因此出家,那就不算是「圣所行处」。
2、佛法在那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金刚经下面会告诉你。
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本来无所谓出世,也无所谓入世。
记得当年有老前辈问我:依你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出家呢?我说,你要搞清楚,我从来也没有入过家。
世界上那有个出?那有个入啊?不出也不入嘛!那些都是外形,都是相。
3、我们经常说,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大家来学佛,都抱一个有所得的心,求得一个无所得之果,那是基本错误。
佛就说:当时我得一个无所得的境界,了不可得,所以然灯佛给我授记。
4、以我个人的经验,执着身相的人非常多;过份着相的人,在医学上叫作宗教心理病,没有办法治疗。
不仅是佛教方面这类人多,所有的宗教,都有些信徒并不追求教理,只是盲目的信仰,变成宗教心理病。
佛法里一句话,就是太着相。
所以金刚经翻译成「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就是说是智慧的成就,不着相,不能以身相见如来就是这个意思。
5、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
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
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6、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
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
7、所有的佛法不论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乃至五月端午的粽也好,都是要你解脱的。
你被自己的感情观念困住了,所以不得解脱。
我告诉过你们,学佛要学解脱,学道就要学逍遥。
结果你们学得苦死了,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何苦呢?8、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
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
南怀瑾20句话,会做人,能做事

南怀瑾20句话,会做人,能做事南怀瑾,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他自幼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
南怀瑾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活字典”“活史书”,是近代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他的很多话语能给我们带来极深的人生启迪。
今日我们选取了南怀瑾先生的20段话,相信大家读后必定受益匪浅。
1、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读书是为明理,而非谋生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老问题。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
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有更好的“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
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的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
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很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
我们要孩子们去学习,读书受教育,就是为了孩子们将来的前途,有好的职业、有高的待遇,或是能够赚很多的钱,过得很好的“生活”。
3、多为别人想一想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
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
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
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诗词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的理想人格。
因为凡是中国人,或多或少都能吟诵几首古诗。
在我心中,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大唐。
今天,我想通过唐诗带大家感受中国人的四种理想人格。
我将唐诗所蕴含的人格分为四种。
首先第一种,代表人物是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虽是李白的经典著作,但是它不能表现李白的豪放派作风。
有一种说法是这么说的,李白在旅途中遇挫,然后心情不大好,人这时候都比较容易想回家。
要知道李十二同学是谁呀?一个天天不着家的浪子,怎么可能会真的因为想家而发牢骚呢?李白这种天天不着家的性格,我也当真不怎么喜欢,也难怪安意如说过这么一句话:“苏大胡子是旷世难寻,李白做朋友没的说,做老公不实惠。
苏东坡懂生活,接地气,我喜欢,所以,嫁人要嫁苏东坡。
”但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家真的十分重要。
如果你在外工作不成功没关系,家是你永远的港湾。
你平常肯定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毕业找不到工作没关系,回家爸妈照样养你。
那么,李白的诗作如何展示中国人豪迈/积极入世的一面的呢?李白的诗是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之感;是具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不羁之情,是具有“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的洒脱之态。
第二种的代表理所应当是杜甫。
杜甫几乎一生都在过着颠沛流离,穷困不堪的生活。
因此他的诗读起来必定让你心疼。
读他的诗你会知道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种贫富差距悬殊的事件发生,告诉我们唐朝不一定是寸土寸金的天堂。
读他的诗你会知道居然有那么一个爱国爱民爱到让你心疼的“傻瓜”,自己都穷得叮当响,还要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
南师说过的口诀

南师说过的口诀
南师即南怀瑾,以下是南怀瑾说过的部分口诀:
1、佛为增上慢人,说一念无生,就坏了大事。
2、学问之道,宜假借之功,佛法叫作方便。
3、佛经所讲,都是方便说,都是从俗谛入手。
4、一切法皆是佛法,先须认清这个观念。
5、佛法是不二之法,二就是两边,不二就是中道。
6、佛法是入世的,不是避世的。
7、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并不是单独求佛就叫做学佛。
8、学佛法,尤其是出家的,千万要记住:小乘不修持成就,绝不能
9、成大乘的天人。
连天人境界都到达不了,人还做不好,就想成佛,那是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
10、打坐念佛也好,研究经典也好,这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已,我们不能忽略我们平常的生活。
南师经典语录

南师经典语录
南师即南怀瑾,以下是南怀瑾的经典语录:
1.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连你的儿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
2.清高有两种:一种是真清高,一种是假清高。
3.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
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
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4.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5.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是什么?是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到什么程度?到忘我境界!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到什么程度?到忘物忘身!
6.靠别人永远没出息: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
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都不可靠。
只有自己可靠。
7.世界上最困难的就是一个人能够自认自知之明。
8.一个真正有道的人,看世界看得很平凡,他自认是个凡人。
9.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炼心。
10.只有淡化自己的欲望,才能过得自由自再。
11.万缘放下就是真慈悲。
12.人贵自立。
13.佛学叫我们看开、放下;道家叫我们自在、自然。
14.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要在修行中生活得好,生活得如法、自在。
南怀瑾: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间

南怀瑾: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间生命于一呼一吸之间,如白驹过隙,如春水东流,永不复还。
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那么不管生命的长短,只要认真度过,都不算虚度此生。
南怀瑾先生借古人的一句话点透了生死:“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活着其实是一种寄宿,而死亡则是一种回归。
古人认为,活着也不是多痛快的事情,但是同时,死亡也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
南怀瑾先生曾说,生与死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大转折,生死齐一,齐一生死,如果能拥有看透生死的勇气,那么人生之中最重要的问题也就被彻底解决了。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方向的时候,才能不畏惧死亡,珍惜当下的时间,才能将生命的每一天都演绎得无比精彩。
生命于一呼一吸之间,如白驹过隙,如春水东流,永不复还。
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那么不管生命的长短,只要认真度过,都不算虚度此生。
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我们能够健康自在地活着已是不易,更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好好把握每天生活的机会,不要等到时光消磨殆尽的时候,才意识到平凡幸福的重要性。
在人的生命旅程之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生的终点站,只是有的人走得快一些,有的人走得慢一些。
走得快的人,看透了生死,反而活出了一种精彩的人生;而走得慢的人,总是想着自己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实现人生目标,一拖再拖,直到最后想做的事情一件都没有做,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悲哀。
人,倘若能时常想起死亡,只要想到每天都有那么多生命陨落,但是自己依然健康自在地活着,那么你一定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
那么,即使你面对再艰难复杂的困境,也会自然而然地豁达、超脱起来。
人只有在明白生死之后,才能真正冷静理智、大彻大悟、超越自我。
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之中都有很多美好的梦想,但是真正能去实现的人却寥寥无几。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缺乏能力,我们缺少的,只是一个执行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南师的最精典25句话《开悟好文》
2016-06-01 逻辑思维订阅号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
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
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
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
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
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
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
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
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
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
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
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
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
《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8、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9、易、老、庄、佛,都为医心
《庄子》是医心的,不管西医中医,都只是医身体的。
心是个什么东西?思想情绪这个心很难医。
……老庄讲的内容,就是医药。
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经济病,各种病,在《庄子》里头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
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老庄以及《易经》,都是治心的药,也是治心的方法。
一般医生能够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10、知生灭便是觉悟
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
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
……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1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文以载道,道以化人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
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
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
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13、每当时代无可救药,总是道家出来拨乱反正
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
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
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
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后自己飘然而去。
如商汤时候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
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
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
14、英雄与圣贤之别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经典要从小开始背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
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
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
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16、万物有理,大道至简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
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
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17、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
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
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说两个字——无常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
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
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19、中华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
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20、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大传统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
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22、能利人才是事业
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24、要读历史,也要读小说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
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25、行善即是菩萨
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
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
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
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